<h1><font color="#ff8a00"> 2018年是一个暖冬,但对淡水鱼养殖者来说是一个寒冬,心里拔凉拔凉的,鱼价跌到难已承受。2018年仅小龙虾一枝独秀,市场火爆,价格不菲,鳜鱼、花鲢、鲮鱼、黄鳝等少有几个品种基本与上年度价格不相上下,大宗水产品中的草鱼、鳊鱼、白鲢市场价格一落千丈,6斤左右的草鱼池边价在4元左右,1斤的鳊鱼只有3元多点,白鲢价格也下降20%,市场价格暴跌必有其因,本人认为与以下几方面有关:一、养殖技术提高,产量增加,出现暂时供过于求。近几年随着养殖水平的提高,养殖条件的改善,饲料配伍的优化,单位面积产量大幅提高,尽管为保护生态环境,江河湖库实行禁养和自然生长,水产品总量并没有减少,特别是吃食性鱼类大增,如草鱼、鳊鱼等,只要调节好水质加大投喂,产量可成倍增长,产品增加大于市场现阶段的需求,出现了低于成本还压池的现象。二是市场需求品种和食用习性发生变化。2018年鳊鱼价格跌幅最大,鳊鱼是淡水中一个优良品种,但其小刺多,对食用者带来不便,现消费者都对鳜鱼、鲈鱼和多宝鱼所代替,刺少在餐桌宴席上还显品质和上档次。三是经济全球化,国际市场的开放,海水鱼进入国内市场对淡水鱼造成冲击,挤占淡水鱼原有的国内份额。其次还有中美贸易战,对外向型企业减员也减少部分淡水鱼的消费等。 “悠悠岁月,养鱼人好困惑,来年到底养什么”。2016年水产行业主管部门根据我国淡水养殖状况提出了“减量增效、提质增效”指导性意见,并不是水产品已满足人们的需求,而是经济发展水平制约了购买力,水产品远远没达到人们应有的需求。对我们养殖者就得认真思考,养什么,怎什么养。应从品种、技术、模式、销售方面认真思索,品种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养殖要与市场品种相对应,要多渠道了解信息,不能想当然或是“井中之蛙”。如大宗水产品中的花鲢鱼近几年市场一直看好,如何增加花鲢产量;技术是养殖基本要素,没有技术一事无成,它包括养水、防病、投喂等方面,越是优质鱼养殖技术越高,越是名贵鱼养殖难度越大,只有名特优利润率才高,反而风险也大,掌握了技术才能降低成本,减少损失,如养好水才能养好鱼,现养殖花鲢可投喂专用粉料;养殖模式决定效益,相同的基础条件,不同的养殖模式产生不同的的效益,有的是按时间段分养殖季节,按水体分区域和层次,按空间分水下和水上,现已有人为全可控的养殖模式。如按时间养殖(以湖北地区为例)有鱼虾、鱼蟹养殖,二至五月养一季小龙虾,五月后养殖鳜鱼或鲮鱼,按水体区域可用网分片养殖,按空间水下养鱼水上种菜;销售是养殖产品最后的实现,销售价格决定效益,销售形式很重要,一般传统养殖年初放养,年底销售,这样就生产期长,投资期长,产品集中上市价格很难达到预期目标,应该做到避开集中均衡上市,打季节差,如轮捕轮放,卖热水鱼,草鱼2.5斤左右上市,价格好,反而草鱼在这阶段生长速度快,又不容易得病;等等。我们只有在品种、技术、模式和销售上下功夫,水产人才能走向辉煌。(浠水水产学会 陈 瑞)</font></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