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年年过年,今又过年,我们过了些什么?此刻,我独思着自己是怎样一岁一岁的步入人生中年,一个一个的年,很多很多的故事,一幅一幅的图画,这些,就是我走过的路过过的年。</h5><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h5><span style="font-size: 15px;">我出生在上世纪70年代,后文革时期的1973年。在很小很小的时候,我没有太多的记忆。只模糊记得那时我们家在农村,住茅草房,墙是用泥巴制成的土基(似砖的泥块)砌成的,那时,过年的季节,天气特别冷。我们家是八口之家的大家庭,兄妹中我排行老四,家很穷,但记忆里的我们相当幸福!</span></h5><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那是一个物资比较匮乏的年代,吃肉是非常享受的事情。过年,似乎从宰年猪、充粑粑就开始了,奶奶总是能做出些让我们感觉最美的菜:姜丝炒瘦肉、筒子骨煮茴香疙瘩、酸辣子炒脆白菜、蒜叶炒象眼角豆腐、腊肉汤煮白金豆、猪肝笋烧汤、酥肉煮豆尖……那时,在我幼小的记忆里,感觉奶奶用梨木柴火在灶台上做出七八个的美味的菜就是过年。那种美味直到今天我的记忆里依然犹存,过年,是那样的美好!</span></p><p class="ql-block"><br></p><h5><span style="font-size: 15px;">春节临近,在外地工作的爸爸回来了。他总是挑着大包小坨的年货:有宣威火腿,有为我们准备的新衣服,有糖果零食,有为姐姐妹妹准备的围巾手帕扎头绳,还有为我和哥哥准备的玩具小木枪和鞭炮。在过年前有阳光的日子,爸爸常常带着我们,在家附近的石旮旯里边讲故事边晒鞭炮。那时,我感觉爸爸给我们买那么多东西就是过年,后来,我感觉爸爸回来就是过年,再后来,感觉爸爸就是我们要过的年。过年,是那样的美好!</span></h5><p class="ql-block"><br></p> <h5>那个时候,冬天真的好冷。记忆里有一年过年的时候,下起了大雪,雪估计有一尺半那么深,年晚饭过后,一家子在白雪皑皑的茅草房里的堂屋中间,围坐在燃烧着块子柴的火塘边,说着些什么我现在根本想不起内容的话、在爸爸和姐姐的带领下唱着些那个时代流行的歌。雪夜是那样的宁静,年夜是那样的欢快!笑声和歌声,灵动着洁白欲睡的山村,幼小的我,无言以表,但感到吃蜜一样的幸福。过年,是那样的美好!</h5><p class="ql-block"><br></p> <h5>80年代初,我上学了。过年,在寒假里来临。除了寒假作业让人有点烦心,每天还是无忧无虑的幸福着。拿着爸爸妈妈给的“过年钱”,走好远的路到县城,逛逛街、看看汽车看看楼房、买5分、1角的零食吃吃,再就是和小伙伴们买些鞭炮边走边燃、打打闹闹,我们什么都没做,就觉得好玩,傍晚又在欢乐中回家了;晚上,看看电影队到村里播放的广场电影,《少林寺》《武当》《岳家小将》等,故事情节特别吸引人,我相当崇拜电影里的英雄。这样,吃平时不得吃的,玩平时不得玩的。那时,过年是那么美好!</h5><p class="ql-block"><br></p> <h5>86年秋天,我们随爸爸迁家,到他工作的地方——宣威县来宾煤矿。</h5><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87年年底,我们全家搬进了单位建造的新房。面积不大,但那时的我们却感到十分满意;虽然后来那房子被称为棚户区被拆毁,但那段岁月我感到从没有过的幸福。在离开农村后,我们全家所有成员就是在这里过的第一个团圆年。这年,我们家买电视机了!第一次在电视上看到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节目精彩纷呈,歌声动听悦耳,全家人被幸福紧紧的包围着,那一幕幸福记忆的图画在我脑海里永不消退。</span></p><p class="ql-block"><br></p><h5>单位过年比我原来生活的农村,好玩的东西多了很多,矿上搞的游园活动、歌咏比赛、书画展览、拔河赛和篮球赛,在过年期间层出不穷,每天都有新花样,我越看越喜欢,自己所不知道的新鲜事物太多了。夜幕降临,矿工会小乐队伴奏的交谊舞会在餐厅或灯光球场举行,音乐轻盈欢快,舞姿婀娜柔美,我静静的听着看着,我似乎从那时起成了一个“会欣赏”的人。过年,不只是放鞭炮和吃饭,还可以有一定的高度,有一定的“追求”。那时,过年是那么的美好!</h5><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i>那些年代,过年很有年味!</i></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学生时代算是人生最美好的时代,但终有结束的时候,我在90年代初踏入社会。</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当传呼机在中国大地被迅猛使用的时候,写信就慢慢退出历史舞台,有的人腰间挎个“中文机”,他都愿意把衣服故意——表现得好像不是故意的那样别在呼机上,让人看到他在使用中文BB机。每逢过节过年的时候,人们似乎就是谈论这个新鲜玩意,或者互要一下呼机号码(我的号码是自动:1270 858901 人工126呼858 901);在随后出现的“大哥大”,它就是暴发户的象征,在人多的地方、在亲朋好友面前,拿大哥大的人声音比谁都大,必须要引起别人的重视,毕竟在90年代中后期要花两万多买一个这样的“砖块”,谁不嘚瑟一下呢;再后来,摩托罗拉、爱立信、西门子、索尼手机进入普通大众的生活,通话费从开始的1元多、8角/分钟降到6角/分钟,再降到5角、4角/分钟,在过年的时候打电话拜年的多了起来,特别是发短信拜年成为那个时代的时尚。有的短信内容特别精致,相当温馨,手机成为过年亲人朋友联络的必需工具。</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后来QQ和彩屏手机的问世,再到现在4G网络时代,智能手机和微信更加方便智能的运用,朋友间互发祝福,亲人间相互拜年,发些照片视频,再群里发红包抢红包,气氛还是可以调动一下,但就是感觉少了些什么。</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人们钱多了,房子越来越高、越来越好,吃的越来越好,菜越来越多,家家户户都有了小汽车,年味却好像没有记忆中那样浓了。</span></p><p class="ql-block"><br></p><h5>尽管新闻上吹得天花乱坠,《春晚》有多成功多精彩,可是看《春晚》的人却越来越少了,感觉没有亮点没意思。是现在的歌手唱得不好吗?是舞蹈跳得不好吗?是相声说得不好吗?还是小品演得不够好?不是,都不是!他们都是几千几万里挑一优中选优的精英,特别优秀。他们不受待见,是因为现在高手太多,人们要求太高,感觉经典太少、精彩不够,满足不了大众悠悠之口味。更因为现在社会节奏太快,追求钱财而不愿意停下脚步用感恩的目光和欣赏的态度去观看。</h5><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16岁的儿子问我:如果可以选择,你愿意生活在现在,还是回到20年前?我不加思索的回答他:当然是回到20年前,甚至30年前——因为那个年代有真诚,有纯朴,有许多许多我记忆里的美好被岁月定格,我多么希望找到这些年被岁月蹉跎了的我出发时的初心!</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年,还在一年一年的过着。可是,年味真的褪色不少。</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人到中年,感觉越活越孤单。在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过年,于我们往往是一份责任、一份担当。面对年迈的父母,他们需要的关心和照顾,就是我们要过的“年”;面对未成年的孩子,他们的叛逆需要你去斧正,他们成长需要的带领,陪着他们高兴化解他们的“担忧”,就是我们要过的“年”;面对事业、养老、房子、车子、人际关系等等,处理好这些,才是我们要过的“年”。</span></p><p class="ql-block"><br></p><h5>有的事,我别无选择。年三十的到来,我亦不能抗拒,昨天结束就是今天,今天之后就是明天,既然这就是“自然规律”,我就张开双臂接受,既然不能反其道为之,我就管理好自己,让自己开心的活好当下,多陪伴父母和家人,把每一天都活成经典,那样,每一天都是记忆中幸福的过年了!</h5><p class="ql-block"><br></p> <h1><u><i>图/大风起兮</i></u></h1><h3><br></h3><h1><i><u>文/曙东</u></i></h1><h3><br></h3><h1><i><u>2019-02-07 春节</u></i></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