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城和晋阳古都

晚晴

<h1>进入山西总会想起《人说山西好风光》这首歌,歌曲一开头就把山西的主要地势特点概述得简洁明暸:“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吕梁,你看那汾河的水哗啦啦流过我的小村庄”。山西境内多崇山峻岭,左太行,右吕梁,中间的汾河流域是几块大盆地,古代泛称这些盆地为“太原”,意思是大平原。</h1><h1>宋太宗赵光义灭北汉后,火烧、水灌延续了一千多年的晋阳城,意图斩断前朝龙脉,然后在原晋阳城北建造新城,把太原拿来作了新城的专有名称,于是有了太原城。</h1> <h1>永祚寺的双塔现在是太原的标志性景观,始建于明代,寺初建时只有一座塔,叫文峰塔,是座风水塔。九年后五台山高僧福登和尚主持扩建寺庙,又增修了一座佛塔。</h1> <h1>新塔命名为“宣文佛塔”,两塔形状相似,高度都在54.7米以上,仅差两厘米,八角13层,双塔凌霄,直插云天,自古至今一直是中国双塔之最。北塔灰砖通体,豪放质朴。南塔每级塔檐都有孔雀蓝琉璃剪边,轮廓挺秀,色彩柔美。</h1> <h1>永祚寺三清殿。这种窑洞式无梁殿寺庙建筑在山西常见,很有地域特色。</h1> <h1>晋祠,纪念创建晋阳城的诸侯唐叔虞和他的母后邑姜而建的,所以最初叫唐叔虞祠,也叫晋王祠,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园林。</h1><h1>晋祠中处处国宝,难老泉、圣母殿、侍女像,宋代铁人,木雕盘龙,鱼沼飞梁,殿侧千年周柏等都是稀世珍奇。</h1> <h1>现存晋祠是宋代建筑的代表作。主殿圣母殿奉祀的女主邑姜,是姜子牙的女儿、周武王的王后、周成王和第一代晋王叔虞的母亲。</h1> <h1>圣母殿前围廊为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之一,八个廊柱上都有动态十足的木雕盘龙,据说是宋代作品。殿内有宋代彩塑四十三尊。</h1> <h1>圣母殿中主位彩塑是气韵端庄的王后,其余四十二尊侍从像有三十三尊为侍女,个个表情生动,酷似真人,令人惊叹古代艺术家的高超雕塑技艺。她们按照当时的宫廷规制排列,可以看作宋代皇室生活的缩影。殿内禁止拍照,想仔细欣赏这些彩塑只能去网上看图片了。</h1> <h1>周柏倾斜生长于圣母殿北侧,背靠悬瓮山,半躺半卧,怡然潇洒,已将近三千岁。欧阳修《晋祠》诗有“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的句子,描绘了古柏的苍郁旺盛。冯玉祥将军在一九三0年避居晋祠时,曾借树明志:“大树苍苍数千载,虽然倾斜成大观,饱经世界冷暖事,能耐风霜不畏寒。”</h1> <h1>唐叔虞祠。两千多年以前这里为唐地,周武王的儿子叔虞分封到唐地后开始建城,因为这块地在晋水之北,水北为阳,新建的城就叫晋阳了。晋阳城是我国有明确纪年在2500年以上历史的四座古城之一。春秋之末在晋阳发生了“三家分晋”的著名历史事件,从此这里又有三晋大地的称呼。第一代晋王叔虞是周成王的弟弟,兄弟二人儿时游戏,成王把一片桐叶剪成一个似玉圭的玩具,对叔虞说:我将拿着玉圭封赐你,因玉圭是古代帝王权力的象征。摄政王周公旦当即叫记录君王言行的官员记录下来,成王说自己是说着玩儿的,周公提醒说“君子无戏言”;后来周成王就把唐地封赐给了叔虞。因此历史上帝王封赐土地也叫桐封,这件事凝炼成的成语一个是桐叶封弟,一个是君无戏言。</h1> <h1>叔虞祠前院的献殿内陈列着12尊彩塑乐伎像,这12乐伎亭亭玉立,手持笛、三弦、琵琶、鼓等乐器,手型指法表现正处于演奏中,好像是一个完整的乐队,塑像是元代艺术风格,是从太原市平泉村古关帝庙搬迁来的。民间传说宋代初建关帝庙时,寝宫内关羽夫妇塑像两旁立着10名乐伎塑像,塑的是当年曹操送给关羽的那10名美女。由于元朝的乐伎一般都是由12人组成,故此庙在元朝重建时又增加了两名侍女塑像。后来人们将这12尊元塑乐伎像移至晋祠。</h1> <h1>南北朝时晋阳是东魏、北齐的“别都”。隋代又是仅次于长安、洛阳的第三大城市。隋末天下大乱,携有重兵的晋阳留守李渊带着几个儿子在晋阳城起事,最终建立了新王朝,因李家王朝发迹于唐地,新王朝就叫唐朝。后唐、后晋、后汉、北汉等朝代皇帝也多发迹于此,因此晋阳又有“龙城”之称。这组雕塑是唐高祖父子的英姿。</h1> <h1>难老泉是晋水之源,出自悬瓮山,源上建水母楼,内塑水母坐像及侍女像。泉水不知始于什么年代,汉代奇书《山海经》中已有记载,水量充足,长流不息,北齐时从《诗经·鲁颂》中取“永锡难老”的诗句,命名为“难老泉”。</h1> <h1>圣母殿前的十字形古石桥——鱼沼飞梁。古人对水塘的命名是:圆形的叫为池,方形的叫沼。这个方形水塘为晋水第二大源头,因流量大,游鱼多,取名鱼沼;沼上架的十字形石桥凌虚若飞,所以称飞梁。</h1><h1>鱼沼飞梁至少已有1500年的历史了,现存沼中八角石柱和柱础仍保持北朝风格,架梁是宋代遗存,和重建的其它晋祠建筑同时。即便如此,在中国的古代桥梁中,这种石桥也仅此一座实物遗存。梁思成先生称:“此式石柱桥,在古画中偶见,实物则仅此孤例,洵属可贵。”</h1> <h1>会仙桥上金人台,台四角各立七尺铁人一尊,为祠庙守护神。《晋祠志》记载:“铁本是金,金能生水”,所以民间集资铸造铁人一来为了祈水,求“风调雨顺”,另一方面也借金神来镇水,预防水患发生。铁人造型雄健英武,铠甲鲜明,胸腹膝腿等处铸有清晰的文字,全身没有接缝,据介绍是用叫失蜡法的古代铸造方法铸成。现存仅西南角的一尊是北宋原铸,其余三尊为后代补铸。铁人露天放置,经历了近900年的风霜雨雪,仍晶莹明亮。祠内还有同时代的铸铁狮兽多尊,也未生锈,可见当时冶铸技术已具有很高水平。</h1> <h1>蒙山开化寺,原名大岩寺,是佛教净土宗祖庭之一,初建于东汉永平年间, 和洛阳白马寺同一时期。开化寺分下寺、上寺两院,后院在开化沟内蒙山之阳的山崖旁,建筑高大宏伟,依山势雕刻蒙山摩崖大佛,前院是为远瞻大佛而建,在后院东南1公里处,两院一前一后隔山涧遥遥相望。北齐凿蒙山大佛后赐额“开化寺”,日本古代佛教典籍中对这个寺庙有记载,称为并州大岩寺。</h1><h1><br></h1> <h1>蒙山大佛开凿于北齐天保年间,唐高祖李渊、唐高宗李治与皇后武则天、后唐武皇帝李克用、后汉高祖刘知远都曾来此礼佛。</h1><h1>蒙山大佛唐代记载“高二百尺”,按唐普通尺计算约合今63米。论高度,蒙山大佛是世界第二大佛,仅次于71米高的乐山大佛,论年代则是世界最早的大型石刻佛像。</h1><h1>元朝末年,蒙山大佛被毁。1980年重新发现,佛头已失,佛身风化严重。近年太原市对蒙山大佛进行了保护和开发,加固了佛身,并参考太原出土的北齐佛头新修了高12米的佛头。</h1> <h1>开化寺铁佛殿内三座铁佛筑于隋末唐初,历经千年,依然保存完好。后寺庙毁坏,铁佛移存到双塔寺,庙重修后又移回来。</h1> <h1>开化寺宋代连理塔是两座基座相连的方形砖塔,外形俊美,雕造秀丽,属花塔类型,既有唐代古朴遗风,又有宋代精细刻法。塔内有精美壁画,可惜不开放。</h1> <h1>蒙山旅游区内以知青窑洞为名的旅游服务区。</h1><h3></h3> <h1>开化寺北山坡有塔林,现存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各朝代青砖石墓塔基座三百余座,是我国最大的塔林遗址。塔林在文革时期很多已被损毀,就地掩埋。今部分墓塔于原址修复,且保留了原墓塔的有铭文的主体部分,也就保存了它们的文物价值。</h1> <h1>鼓楼在明清至民国近六百年中是太原城内最高大、最宏伟的建筑,可以与遐迩闻名的西安钟楼媲美,可惜解放太原时被阎锡山做为军事堡垒毁于战火。</h1><h1>现在鼓楼街的中段北侧,还有一座明代“唱经楼”,是封建社会科举考试宣唱考生名次的地方,记录着这条鼓楼街曾经的繁华。</h1> <h1>历史上晋阳城军政地位特殊,曾作为赵国初都、汉晋干城、东魏霸府、北齐别都、盛唐北京,因此作为重要的都城遗址,承载了一座城市的记忆,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艺术和文化价值。晋阳城又是中原农耕与北方游牧文化交流、融合的纽带和舞台。都遗址位于晋源区东西两山之间,约200平方公里,由城池遗址、古墓葬遗址、宗教祭祀遗址组成。现在太原市正着手兴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古城遗址公园,作为太原市建城2500年的实物见证。</h1> <h1>现存的古太原县城是坐落在晋阳古城遗址上的一座明代早期县城。规模不及晋阳古城的1/20,但古老的建筑风格、浓郁的风俗民情,都与晋阳古城一脉相承。是晋阳古城的延续。因其整体格局如同头北尾南振翅高翔的凤凰,俗称“凤凰城”。</h1><h3><br></h3> <h1>晋阳惠明寺舍利塔(阿育王塔)现在晋源二中校园内。塔始建于隋,宋、明都曾重建。阿育王塔是中国19大藏有佛舍利的宝塔之一,与北京北海琼华岛白塔,阜成门内妙应白塔、五台山塔院寺大白塔、代县果园寺阿育王塔等在建造结构方面大体相同。历史上与西安法华寺塔齐名,与代县阿育王塔、洪洞广胜寺塔、永济莺莺塔、榆社县塔并称“山西佛祖真身五塔”。</h1> <h1>古县城里残存的文庙。</h1><h3></h3> <h1>等晋阳古城遗址和遗址地面上的古县城修复完成,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太原市将会成为又一个负载深厚的古都文化的旅游城市。</h1><h3></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