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梦河西文明根脉 念念古道丝路情缘】亲近莫高窟

高尔

<h3>  莫高窟是我们二0一八年夏季西北丝路之旅的一个重要目的地,不到河西不知中国之大,沿河西走廊,重走古丝稠之路,仿佛在穿越千年历史的画卷长河中漫游。指尖敲击着键盘,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那种对莫高窟的理解,心与心的碰撞,穿越时空的心灵感悟,竟不知如何去展示它的魅力。</h3><h3> 莫高窟作为我国四大石窟之一,198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是集建筑、彩塑、壁画于一体的艺术宝库,是举世闻名的佛教艺术中心,有“东方世界艺术博物馆”之称。2019年,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迎来了它的1653岁生日。</h3> <h3></h3><h3> 在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敦煌莫高窟开凿在鸣沙山东麓断崖上,俗称千佛洞。那是一个面向东方的峭壁,在这片绵延近两公里的砾岩峭壁上,分布着上下五层,从公元四世纪十六国前秦时期,到十四世纪,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朝代的兴建,一千多年间,持续开凿了735个洞窟,形成了巨大的规模,它们由木制栈道和阶梯连接,像蜂巢般挤满了黄色的壁岩。</h3> <h3>  数百个高低错落的石窟内,现存有十个朝代壁画和雕塑的石窟有492个,四万五千平方米的壁画和2415尊泥质彩塑在这里保存了下来。</h3><h3> 崖壁前方就是宽阔的大泉河,现在河水已经干涸。鸣沙山和三危山静静地环抱着沉寂千年的佛像,洞窟内泥土的味道伴随着千年封尘的气息,让人感受着来自远古的开凿的叮当声。</h3> <h3>  那些远古的未曾载入史册的无名大师,默默地将一生的心血倾注在一幅幅壁画和一尊尊的彩塑身上,画师们将生命融入到创作中,由此诞生了精美绝伦的传世艺术瑰宝,这些作品犹如一部壮丽的佛家宝典,积淀着千年的灿烂艺术,让每一个后来者震撼不已。 </h3><h3><br></h3> <h3>  莫高窟目前对外开放的洞窟仅仅有40个,由于提前一个月就预约了票务中心进行订票,有幸能享受游览8个洞窟的福利,买应急票的就没那么幸运了,只能走马观花随大批人流参观四个洞窟。遇到游人多的时候,狭小的洞窟会使二氧化碳含量超标, 从保护文化遗产的角度,这种情况下不得不关闭洞窟,以避免文物遭到破坏,游客也就只能看余下的三个或两个洞窟,而且要求游客不能在洞窟内停留时间过长。</h3><h3> </h3> <h3>  “200元只看四十分钟”的遗憾实际上是没有道理的,在莫高窟即使呆上四十小时,四十天,又岂能观遍这座伟大的文化宝库呢。享誉世界的国画大师张大千“礼佛敦煌”计划,在莫高窟用三个月追寻六朝隋唐真迹,探求画法之源,却最终驻扎莫高窟三年之久,研究临摹了大量壁画,晚年其画风大变,一改早年清丽秀婉的格调,在敦煌临摹的影响下变得富丽堂皇、气势磅礴,其笔下的仕女形象雍容华贵,妩媚动人,画中多具有缠绵蕴藉、幽幽不绝的意境。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临摹各朝壁画276幅作品,对敦煌莫高窟的保护研究和传承做出了宝贵的贡献。</h3> <h3></h3><h3> 提前订票还可以在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通过“球幕影院”数字影视,获取丰富的敦煌歷史文化知识。《千年莫高》影片带领人们穿越历史,再现着驼群穿越沙漠载着商人和货物、张骞出使西域的艰辛行程,史诗般的画面一幕幕在眼前闪现。那些存留于头脑中来自书本上知识,瞬间逾越地理的限制,突破历史的疆界,仿佛穿越了千年时空,走进敦煌的前世今生。</h3> <h3> 能接待200人的高精度3D立体球幕影厅,是全球首部展现文化遗产的高分辨率球幕电影,敦煌研究院在数字展示中心设置两个球幕影厅,通过采用国际上最先进的数字球幕技术,让游客体验沉浸式的《梦幻佛宫》的实景再现,音像同步,效果震撼,逼真的虚拟洞窟,仿佛穿越于千年之外的世界,置身于沙漠怀抱的远古洞窟中,尽情感受千年壁画、彩塑的绚烂和辉煌。</h3><h3> 通过球幕电影,可以看到平时不开放的洞窟,莫高窟最早有明确开窟时间记载的285窟和盛唐时期巅峰之作的45窟,便是首次对外展示。历经千年风雨的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正以比古代快100倍的速度走向死亡;除了风沙水害的侵蚀,日均数千游客带来的人为损害,也让莫高窟不堪重负。让游客提前通过数字敦煌了解莫高窟,大大缩短了游客在洞窟里面的停留时间,减少因人体、空气流动及湿度变化对壁画的破坏,对洞窟历史文化的了解体验和对文物的保护有效地结合起来。</h3><h3> 通过球幕电影观赏7个洞窟后,还能参观8个实体洞窟。敦煌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距离莫高窟约15公里,随后游客由摆渡车接送参观实体洞窟。<br></h3><h3> 观看数字影视40分钟,进洞窟时间仅仅不超过75分钟,全程参观下来不足两个小时。</h3><h3><br></h3> <h3>  讲解员会将游客分成20人一组,每人一个黑色的耳麦,游客多的时候要跟紧讲解员,否则在一定范围内信号会失真。每个讲解员都有洞窟的钥匙,一个洞窟出来锁好门再前往下一个洞窟。我们跟着讲解员上上下下,在几个洞窟中穿梭。</h3><h3> 洞窟内没有灯光,也不让拍照,壁画和塑像无法全部看清楚,只能依靠讲解员的手电筒作为照明,讲到哪就照到哪,壁画前面还设置了玻璃罩用来保护壁画。</h3><h3> </h3> <h3>  中国千年文化就在这一扇扇窟门的后面,伴随着思维禅定的瞬间,融入泥塑中的微笑、精美的线条和绚丽的色彩,仿佛一曲曲流动的乐章,带领我们在历史长河中穿越。</h3> <h3>  洞窟主室前堂的“人字披顶”,正是中国殿堂建筑的特点,洞窟中的塔柱传入中原时就赋予了创造性的变化,由圆形改成了方形,菩萨换上了中原衣冠,造型扁平单薄,所谓“魏晋风度,秀骨清像。”</h3><h3><br></h3> <h3>  石窟的佛龛、四壁和窟顶布满了各式题材色彩缤纷的壁画,内容博大精深,主要有佛像、佛教故事、佛教史迹、经变、供养人及装饰图案等七类题材,也有百姓狩猎,耕作婚嫁等社会生活方面的画作,与主体位置的彩塑,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构成了完整的石窟艺术,是当今世界上任何宗教石窟、寺院和宫殿都不能媲美的。若将这些壁画按两米高排列,可排成达25千米的画廊。</h3> <h3>  莫高窟的地理结构,属于第四纪酒泉系砂砾岩,由细砂和砾石沉积融合粘结而成,便于开凿,不能雕刻,只能采用泥塑,干燥的气候又特别适合泥塑和壁画的保存。</h3> <h3>  由于莫高窟所处山崖土质较松软,不适合作石雕,和云岗石窟不同,主要以壁画为主,塑像为辅,只有四座大佛是石胎泥塑。而彩塑作为石窟艺术主体,保存历时之长,数量之多,技艺之精,造型之奇特为世界所罕见,作为被世人崇拜的偶像,置于石窟的佛龛,或者佛坛的显著位置。</h3> <h3> 其工艺就是在搭制好的木架上捆绑苇草,外敷粗泥,再敷细泥,压紧抹光后,涂上白粉,最后再进行彩绘。土里加30%的细沙,干燥过程中不会收缩变形,为了防止开裂再在土里加上棉花、麻和麦草,这样彩塑就不会收缩了。历经千百年来的岁月洗礼,这些塑像依然完整地展现在我们面前。</h3> <h3>  莫高窟最引人注目的是位于石窟群中段的标志性建筑96窟,又叫九层楼,红色楼阁依山而建,气势宏伟,这里也是许多游人拍照留念的景点。窟中是有一尊高35.5米,石胎泥塑的弥勒大佛,唐代初建,宋代修复,佛像造型雄伟高大,神情庄严慈祥,是我国第三大佛,也是世界室内第一大佛。经过精确的计算,洞窟内甬道的位置恰能增加佛像的采光。</h3> <h3>  公元366年,佛教开始盛行起来。一位名叫乐僔的僧人向西巡游到敦煌莫高窟前的大泉河畔,时值傍晚时分,看到鸣沙山对面的三危山“金光万道,状若千佛。”他被眼前浮现的佛光震撼,便停留下来,并在莫高窟东边的崖壁上开凿了第一个佛窟,坐禅修行。乐僔当时看到的景象其实今天人们也能看到,因为三危山石质呈暗红色并夹杂有云母,夕阳的霞光从平坦的戈壁普照山体,从东而望,整座山通红明亮,蔚为壮观。在遗存的窟壁上,还隐隐能分辨出刻有乐僔两个字的痕迹。</h3><h3> </h3><h3></h3> <h3> 此后的一千年,众多僧侣、信众纷至沓来,建洞修禅,莫高窟的营造史就像是一场永不间歇的接力,开凿的石窟越来越多,莫高窟逐渐成为信仰圣地。</h3><h3> 后世因“漠”与“莫”通用,便改称为“莫高窟”,意为“沙漠的高处”。“莫高于此僧”,名缘由此。</h3> <h3>  崖壁上的洞窟如同蜂房一样密密麻麻,到后来洞窟的营造者再也找不到可以开凿的洞窟,就在原来的壁画上进行二次绘画,精美的佛经、佛像、佛教故事壁画,在这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千年印记,流传千古。墙壁之上,美丽的飞天漫天飞舞,置身其中,仿佛游走在优美而空灵的佛国世界。<br></h3><h3> </h3> <h3>  如果时间允许,在游览完所有洞窟后,还可以到3D陈列馆去观看,这里以《历程》为主题,向人们讲述着莫高窟背后的故事,以及莫高窟的前世今生,也记录了几代莫高人为保护敦煌石窟做出的奉献,还有专门的版块对藏经洞的发现始末做了讲解。弥补了不能观看所有洞窟的遗憾,也用文字和图片的形式为人们解读莫高窟的艺术之美,对游客来说是最好的佛教、绘画、建筑知识的盛宴。在我们驻足这里观看的时候,看到有许多小学生由老师带队在一个个3D洞窟里绘画描摹。</h3> <h3>  往来不断的商旅、僧徒,相会于敦煌这个商贸重镇,莫高窟成了丝绸之路上的佛教圣地,来自中原、印度、西腊、波斯的四个古老的文明在这里交融,汇聚成了千古绝唱。(本文洞窟壁画图片素材摄于敦煌研究院编《石窟艺术·莫高窟》以及敦煌研究院网络图片。)</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