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度典雅,端庄遒逸。——汉隶《张景碑》书法艺术赏析

黎德良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濯 堂</span><br></h3><h3> 萝卜白菜,各喜各爱。评价艺术作品的优劣,篆书比隶书,隶书比楷书,楷书比行草,如果功底大抵相当确实很难分出高低来。艺术作品存在优劣是事物的客观本质,难以分辨的主要原因是主观判别的能力不足,在认识的高度和深度上!倘若以篆书比篆书,隶书比隶书,楷书比楷书,行草比行草,那就好比白菜比白菜,萝卜比萝卜,尤其是风格类似的话,判别起来相对就容易些。</h3><h3> 汉隶是中国书法发展的中页,经历由象形文字到大、小篆,以及古汉隶文字的演变。到东汉时期,汉隶发展已经成熟,是成就和发展成晋楷、魏碑的依据和根本!现今存世的汉隶碑铭特别稀少,虽然风格各异,但个个经典,在书法历史长河中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h3><h3> 东汉隶书中,有《礼器碑》《乙瑛碑》《史晨碑》《曹全碑》《张迁碑》《张景碑》《衡方碑》《朝候小子碑》《石门颂》《西狭颂》《鲜于璜》……等等。而《乙瑛碑》《史晨碑》《曹全碑》与《张景碑》风格相对最为接近,均以方整肃穆,温婉劲健,严谨雅致而见长。除了功底相当,应情应景的恰到好处,《张景碑》在整体气势上确有其独到之处!</h3><h3> 曾与一位资深教师聊天,谈到了树木花草的根系。我说,树木有多高根系就有多深,树木有多茂盛,根系就有多发达。这位老师开始有些疑惑不解,不相信我说的话。我说,我家就在洞庭湖,是住在从湖里修筑起来的堤垸里。以前每年在秋冬农闲之际,每家每户都有安排修堤的任务。由于取土较多,又不想占用太多的产粮田土,所以有的地方挖得很深,数米之深是常事。穿过青泥,透过黄土,还能挖到鲜活的树根。我接着说,如果仔细观察就不难发现,有的物种适合密植,间距比较小;而有的适合疏植,间距比较大。间距小的根系直行,多往下扎;间距大的根系横行,多往周围扩张。这位老师似有所悟,说:难怪大蒜种得密集,辣椒种植疏散!</h3><h3> 气势有纵深也有横跨,所以跨度纵横俱备,又阔又深的自然气势圆浑,相对大气磅礴!《张景碑》相对《乙瑛碑》《史晨碑》《曹全碑》更显大气,我欣赏《张景碑》时最看重它这一点!</h3><h3> 《张景碑》,又名《张景造土牛碑》。立于东汉延熹二年,隶书。碑身四周皆残,现存碑高125厘米,广54厘米。碑文八分书,凡11行,行23字。全文清晰可识者225字。此碑为1958年春出土于河南省南阳市南城门内马路东侧,系当地群众整修街道时掘出,移至市文化馆保存,1959年迁至南阳市卧龙岗汉碑亭内。碑文主要记述地方政府同意张景自费包修公祭活动所需土牛等一切设施,以免其家世代劳役之事。反映了东汉徭役之苦,表达出人们对生活自由的憧憬与渴望。</h3><h3> 观其点画,方圆结合,方中见圆,有栅栏排管的方截;波磔圆浑曲折,冗长奇俏,有阵云千里的苍茫。横竖圆滚,对比不大;点如刀角,卷曲云烟。温润中带几分苍涩,散淡中透几分形意。用笔如冲如切,如刻如凿,自然天成,毫无修饰的痕迹!</h3><h3> 观其结构,字体宽扁不失方圆充满之意;肃穆端庄不减从容自若之态;秀雅遒丽不掩浑然苍茫之情。平正中时生翩然之态;奇丽处却得刚健之逸。有蜻蜓点水的闲散,有大雁盘旋的秀逸,有鹰击长空的高志。静中寓动,动中寓静,沉鱼落雁不比之美,闭月羞花不抵其色。</h3><h3> 气度典雅,端庄遒逸。《张景碑》与《曹全碑》相比,多了几分停匀,少了些许对比,多了几分苦涩,少了些许雍容;与《史晨碑》相比,多了几分闲散,少了些许拘谨,多了几分生气,少了些整肃;与《乙瑛碑》相比,多了几分纵逸,少了些许整饬,多了几分情致,少了些许执著。《张景碑》典雅端庄,遒逸大度,融笔法、字法、章法于一体;合而为一,总顾抒情与实用。做到了协调统一,自然而然。</h3><h3> 《张景碑》出土较晚,虽未能得到历代大家识者赏读的机会,然而其艺术个性能寓于中和,力避夸饰,中得自然意境,深受人们的喜爱,是汉隶鼎盛时期的代表作之一。《张景碑》能以后来者居上,在汉隶众碑铭中占得一席重要的位置,除了兼得众美,主要得益于它大度纵逸的气势。《张景碑》能够成为后人学习汉隶的优秀范本正是实至名归!</h3><h3> 通过学习汉隶《张景碑》,让我看到了作者心忧百姓,慨叹民众的疾苦与无奈,以及对美好生活与人生自由的向往和憧憬。懂得真正感人的艺术作品不只是停留在美妙的表面,而是植根于内心世界慈善的支撑!尤其是从生活中感悟出纵逸大气的根源与背景,懂得任何事物都不是凭空而来。虚则假,则浮。浮名如浮云,终归散尽而去!</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