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难忘的电影情怀

随心

<h3><br></h3><h3>这是一篇出生六十年代人的共同回忆,是对电影最深的情结,是那个时代的烙印……</h3><h3><br></h3><h3> 1975年,那年我还不满14岁,是充满好奇充满憧憬的年龄。之所以时过四十年后,回忆那一年还激动不己,是因为那年有四部崭新的故事片不断上映。对当时贫乏的文化生活,无异于春雷报喜,雪中送炭。</h3><h3><br></h3><h3> 1975年‘’五一”节那天,《人民日报》头版显著登出,即日起上映四部国产彩色故事影片《火红的年代》《第二个春天》《青松岭》《战洪图》。消息一见报,人们欢欣鼓舞,奔走相告,终于可以看新故事片了。对很久只能看到八个样板戏,和不多的老掉牙的故事电影来说,我们的心里有多高兴呀!</h3><h3><br></h3><h3> 那时候,不像现在所有院线同时上映,要耐心等待。先是大城市,然后是地区一级,完了才挨上县一级。等我们看到时,已经是七月份了。一部电影胶片,几个放映场共同换片放映,看着看着要停下,等换片再看。我们的热情之高,情绪之欢,可谓空前。看《青松岭》是凌晨3点看的,看《火红的年代》,为买上电影票,从早上六点排队等到九点。《第二个春天》也是早上10点观看的。当激动地坐在电影院看新片时,觉得自己有多幸福呀!放映过程中鸦雀无声,每个情节都看的非常认真,每句重要的台词都记在心里,电影插曲更是学着去唱。而且不久后,老师在音乐课上,就教唱了这些歌曲。</h3><h3><br></h3><h3> 毫不夸张地讲,当时对电影的热情,几乎盖过任何事情。街头巷尾,课间休息,夜间串门,无一不在评论着这些影片的细节,更有许多人学着电影腔调,模仿的惟妙惟肖。好像电影是必须的话题,只有电影才有共同的心声。</h3><h3><br></h3><h3> 《火红的年代》中的赵四海,《第二个春天》中的冯涛,《青松岭》中的万山大叔,给了我们太深的印象。在高、大、全的英雄时代,这些正面人物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就是我们行为的规范,就是我们改造思想的理论指导。剧中的正面人物,是由于洋、李仁堂、杨雅琴等实力老演员扮演,成熟的演技,过硬的表演,激动的剧情,激昂的歌曲,使我们饱尝了当时最大的幸福生活,感觉比现在的大片都好看许多,真正刻骨铭心,永生难忘。这是那个年代特有的符号,是经历贫乏精神文化生活很久后,带来的一次总暴发,一泻千里,奔腾不息。可见人们对文化生活的饥渴有多渴望。</h3><h3><br></h3><h3> ‘’红旗卷烈焰,钢花齐吐艳,钢铁工人钢筋 铁骨,挥汗如雨夺高产”,雄壮有力的歌曲,激昂奋进的革命热情,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誓把帝修反踩在脚下的昂扬斗志,把我们的一颗少年红心带进了《火红的年代》。</h3><h3><br></h3><h3>‘’长鞭啊!那个一甩,叭叭的响!啊!我赶着马车,沿着社会主义大道奔前方”,《青松岭》的扬鞭策马,带我们走在社会主义康庄大道上。</h3><h3><br></h3><h3> 那是一个激进的年代,那是一个勃勃昂扬的年代,那是一个没有多少思考,只知道振臂高呼的年代。正因为贫乏的文化生活,才使我们单纯、无知、好奇,才使我们有了最深的感受和激动。</h3><h3><br></h3><h3> 如今看待那个年代,似乎有些不可思议,似乎近于疯狂。但历史无法改变,当时真的是《火红的年代》,又迎来《第二个春天》。记住吧!那样的岁月可能永远不会再见,那样的青春少年,也成了我们一生的珍贵怀念。</h3><h3><br></h3><h3> 作者:陈崇丹</h3><h3>2016年1月9日</h3>

电影

年代

火红

我们

青松

放映

春天

上映

第二个

贫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