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黑暗效应</span><br></h3><h3> 黑暗效应(Dark Effect)在光线比较暗的场所,约会双方彼此看不清对方表情,就很容易减少戒备感而产生安全感。在这种情况下,彼此产生亲近的可能性就会远远高于光线比较亮的场所。心理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之为“黑暗效应”。</h3><h3> 另外,相对来说,黑夜能够给人一定的伪装空间。在白天的时候,人们往往很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无论面对任何人,总会把自己伪装起来,因为人是群体性、社会性的,在心理学中,这也是一种保护机制。黑夜的时候,人们的感知降到很低,就意味着更加安全,同时,黑夜的空间也让人有了一层伪装的空间,这时候能够展示自己的另一面,同时也不用担心如同白天一般在意行为细节而导致产生的距离感。另一方面,黑夜中,双方交谈所给予的由于地位、身份等所产生的压迫感也会降到最低,利于能够更加愉快地交流。<span style="line-height: 1.8;">例如酒吧、练歌厅等场所。</span></h3><h3></h3> <h3>心理实验</h3><h3>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和美国西北大学科学家将参试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置身灯光较强的房间,另一组置身灯光较暗的房间。第一项试验中,参试者观看一段假想广告片,主人公因为上班迟到而可能具有攻击性的行为。结果发现,认为广告片主人公具有攻击性的参与者,大多来自光线较强的房间中。第二项试验中, 研究人员让另外两组参试者对一组词汇所表达的情绪感觉进行分类,如积极词、消极词和中立词等。结果发现,灯光较强房间里的参试者认为“鲜花”和“微笑”等 词汇更积极,“牙医”和“医学”等词汇更消极。两组参试者对中立词汇的评价没有区别。</h3><h3> 研究人员认为,两组参试者对情感表达的差异,与灯光下人们对热量的感知增强有关。心理学家认为,灯光太亮更容易让当事双方察觉并放大对方的“攻击性”,同时也会增强人们对情绪化言辞的敏感性。在光线比较暗的场所,双方彼此看不太清对方的表情,戒备更少,彼此产生亲近的可能性会远远高于光线比较亮的场所。</h3> <h3>效应本质</h3><h3> 光线会影响人的情绪和行为。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美国《消费心理学杂志》刊登一项新研究发现,人的情感反应在较强灯光下更激烈,在光线较暗环境中,人更温和。如果夫妻交谈前调暗灯光,那么吵架几率就会大大降低。</h3><h3> 在正常情况下,一般的人都能根据对方和外界条件来决定自己应该掏出多少心里话,特别是对还不十分了解但又愿意继续交往的人,既有一种戒备感,又会自然而然地把自己好的方面尽量展示出来,把自己弱点和缺点尽量隐藏起来。因此,这时双方就相对难以沟通。而黑暗登场,对方感官失效后,自己便没了危险,不需要伪装,表情不需要安排,自然而然的自我流露;而自己的感官失效后,人就会变得脆弱而敏感,倾向于在黑暗中抓住同伴的安全感,这种吸附性非常强。所以说,黑暗效应就产生了。</h3> <h3> 心理学家表示,“黑暗效应”还可以解释为什么在灯光昏暗的酒吧和舞厅,陌生人之间比在普通场合更容易相互认识,甚至产生恋情。原因是,太明亮的光线会令人难以放松,从而提高警惕性和戒备心。</h3> <h3>案例</h3><h3> 有个这样的案例:有一位男子钟情于一位女子,但每次约会,他总觉得双方谈话不投机。有一天晚上,他约那位女子到一家光线比较暗的酒吧,结果这次谈话融洽投机。从此以后,这位男子将约会的地点都选择在光线比较暗的酒吧。几次约会之后,他俩终于决定结下百年之好。</h3> <h3>黑暗效应的作用:</h3><h3>1.黑暗效应可以让自己更放松。</h3><h3> 平时的生活工作中,我们都难免会在一些重要的场合感到紧张焦虑。比如,一场重要的演讲,一次期待已久的表白等等。</h3><h3> 或许你明明已经准备得很充分,却依然很紧张,甚至会影响发挥。</h3><h3> 这时,你不妨利用一下黑暗效应,先将自己置身在昏暗的环境中,让心情得到平复,然后,当你正式开始演讲或表白时,也要注意,选择一个相对比较暗的环境,不仅有利于让自己放松下来,还能让对方也变得更开放。</h3><h3> 另外,当我们疲惫不堪时,相对于明亮的环境,在昏暗的环境中,我们能更迅速得放松下来,得到更好的休息。</h3><h3>2.黑暗效应可以减少沟通中的冲突。</h3><h3> 开会时,有时会对某一个问题争论不休,那么,不妨降低一下会议室的照明,或者把光线换成昏暗柔和的颜色。利用黑暗效应,来降低彼此的攻击性,增加团队成员间的凝聚力。</h3><h3>3.利用黑暗效应调整亲密关系,是不错的选择!</h3><h3> 曾经有一对夫妻,自从两人调到了同一家公司工作之后,矛盾就逐渐多了起来。类似的状况在心理咨询中很常见。</h3><h3> 因为人们在工作状态下,通常更愿意用理智去分析判断,并且,由于工作是需要讲究效率的,所以不能太感情用事。而在家庭关系中正好相反,交流感情,恰恰更需要关注彼此的感受,而不是追求效率。</h3><h3> 因此,当两个人既是夫妻,又是同事时,就更难随时完成角色的转换,更容易把工作状态带到家庭生活中,用“谈判”的方式谈情说爱,结果可想而知。</h3><h3> 黑暗效应就可以帮他们更好得分清楚工作和生活。</h3><h3> 他们在咨询师的建议下把家里的灯换成黄色,并降低了亮度,这样每次到家,昏暗的环境会引发两人潜意识中的“黑暗效应”,从而降低了彼此的攻击性,增加了亲密感。同时,光线的变化也在潜意识中提醒两人需要从工作状态切换到生活状态了,从而有效改善了他们的关系。</h3><h3></h3> <h3>生活不止于“黑暗”,也需要光明</h3><h3>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黑暗有时候确实能带给我们意外的感觉,但我们的心灵需要黑暗的空间,同时也需要能够充满光明。</h3><h3> 黑暗效应在带给我们亲密感的同时,也会降低我们的理智,让人们陷入主观情绪,做出不符合事实的判断。</h3><h3> 如果你并不想要一夜情,那么千万不要在酒吧寻找另一半。因为昏暗的酒吧环境非常容易激起人们的黑暗效应,让人产生暧昧的感觉,甚至有爱上了陌生人的误会。</h3><h3> 另外,黑暗效应,还会降低人们的责任心,让人们肆无忌惮得释放消极情绪。</h3><h3> 现在,互联网上出现大量“吃瓜群众”。无论白百合、陈羽凡婚变又复出,还是奚梦瑶维密秀摔倒事件,都在互联网上引起了轩然大波。其中不乏一些过分激烈的言辞,恶俗程度完全超出一般人的想象。</h3><h3> 这其实就是“黑暗效应”的另一个表现。</h3><h3>当人们隐藏在互联网这个庞大的虚拟世界背后时,没有人知道你是谁,就会有一种躲在暗处看世界的感觉,形成心理上的“虚拟黑暗空间”,从而产生一种被夸大的安全感:觉着无论我说什么,都不用承担责任。若长时间沉浸在这种将自己处于“黑暗”中肆意胡说八道的快感中,就难免被这种“虚拟黑暗”同化,甚至被自己的激烈言辞暗示,越来越多得关注事物的消极面,失去了对美好事物的感知能力。堕落到心理阴暗的深渊里。</h3><h3> 我们的心灵需要在一定阶段内留有黑暗的空间,但,过犹不及,请不要被黑暗效应洗脑,让黑暗充斥你的世界。</h3><h3></h3> <h3>实际生活中如何正确应用黑暗效应?</h3><h3> 在需要制造亲密感,表达感性需求的时候,最好选择昏黄的光线,比如,男孩子想追哪位姑娘,与其花钱请她吃大餐,不如来一顿光线昏黄的烛光晚餐。</h3><h3> 而在需要保持理性的时候,最好让光线明亮一些。比如,女孩子们买衣服的时候,如果商场试衣间的光线昏黄,最好再换到光线明亮的地方看一下衣服效果再考虑要不要入手。</h3> <h3>总结</h3><h3>第一、有时候“黑暗”其实更能增强人与人之间的安全感,即所谓的“黑暗效应”;</h3><h3>第二、黑暗效应可以在焦虑情绪、沟通以及亲密关系方面带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惊喜;</h3><h3>第三、我们可以享受黑暗,但一定不要忘记心中的光明,我们要学会在生活中合理运用黑暗效应。</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