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摄影——刘志超美国之旅峡谷篇

摄影教育专委会兴安分会

<h3>今影像 2019-02-03 15:11:54</h3><h3><b>刘志超 图/文</b></h3> <h3></h3><h3>2018年4月,我参加了美国阿拉斯加北极圈自驾摄影团,路经了必经之路西雅图,体验了安克雷奇、西沃德、基耐冰川、马卡鲁斯冰川、费尔班克斯等地的采风。特别是自驾车挑战了世界闻名的十大危险公路道尔顿公路,并抵达北纬66度33分区域的北极圈。三次午夜在港湾和极光小木屋观测极光。还乘机飞到北极圈美洲陆地,地球最北端的城市巴罗进行采风。在此行最后阶段又赴美国大峡谷国家公园的南峡谷和上羚羊谷。既领略了那深远浩瀚、荡气磅礴的峡谷大观,又感受了羚羊谷那隐秘别样、曲径通幽的神奇梦幻。<br></h3> <h3></h3><h3>近期我整理出三组美国采风照片,即<b>冰川篇、峡谷篇、综合篇</b>,并以此浅谈风光摄影体会,作为此行作业奉献给读者。<br></h3><h3></h3><h3><b><br></b></h3><h3><b>峡谷篇</b>,集结了美国国家公园科罗拉多大峡谷的南峡和临近的上羚羊谷。两谷不同,南峡全长350千米,平均谷深1600米,峡谷往下收缩成V字形,两岸最大谷深1500多米,谷底宽度不足1000米,最窄处仅120米,科罗拉多河从谷底穿流其中。而上羚羊谷与南峡截然不同,它的长度虽然不长,但十分幽深。沿着山势深切,仿佛藏匿在地表之下,是世界上著名的狭缝型峡谷之一。峡谷中的光线千变万化,只有正午很短的一段时间,阳光才能透过几处谷壁间隙照射谷底。两谷不同的地质特征,应采取不同的创作思路、技巧与艺术手段。</h3> <h3></h3><h3>南峡因景致宏阔壮观,应把握创作的四大要素。一是高远意境要素,表达思绪情怀与画面隐喻的心得;二是色彩影调要素,典型化、个性化的最佳光线所呈现的光照色彩影调;三是奇异壮美要素,表达峡谷奇峰怪石、险峰峭壁的浩瀚气势与跌宕起伏的景致;四是艺术架构要素,独到的视角、透视关系和抓眼球的画面结构、格局和制作样式。<br></h3> <h3></h3><h3>上羚羊谷因曲径隐秘,应把握创作的四大要素,一是物化的心象要素,诗意性表达上羚羊谷的深邃、神秘之感;二是多彩的光影要素,去杂求简的光感色泽,突显异彩纷呈的红砂岩体疏密相间与空间神韵;三是抽象的造型元素,力求细腻刻化具象,浪漫构建抽象的造型、线条、肌理的梦幻之美;四是艺术的构图要素,试图打破传统的记录性影像复现,以新的观看与呈现思维来优化整合上羚羊谷别样的构图,让点、线、面乃至空间增添神秘的韵律与奇特怪异的视觉感受。<br></h3> <h3></h3><h3>含往返日的十五天美国之旅,三组照片只是美国冰山一角,很难拍出经典作品。三篇作业也算是又一次美国风光片的原始积累。新闻摄影通常只是一次性完成,而风光摄影需要反复多行的凝练与筛选,需要更多次的肯定与否定的打磨过程。如不是签约创作任务,对许多风光摄影人来说,首次之旅,很可能不再重游,也是对此地最终的告别,因此风光摄影常常是遗憾的艺术。<br></h3> <h3></h3><h3>当下风光摄影,我体会有三大难点:第一难点是如何克服同类化、同质化问题,似曾相识的作品,伴随摄影术发明走过了困惑难解的二百年。关键问题不在于拍什么、不在于拍国内还是国外,不在于拍重复的还是拍新发现的,关键在于风光摄影缺少各类流派、风格、个性,甚至是民族独有的特色。我国风光摄影尚未真正形成划分鲜明而清晰的流派,同时又缺少各类流派、风格的理论支撑和理论体系的构建。而国人的风光摄影常常拘泥于唯美的框架下。风光的审美是不可或缺的,对美的内涵与外延,物象美与心象美、纪实性与艺术性、具象与抽象、虚构与真实等等关系尚需从理论上进行深度探索。眼下风光摄影创作的单向思维十分突出,需要有反叛的思维、逆向的思维、超现实的思维、创新的思维再度思考风光创作问题。我希望通过研讨与实践,让风光摄影涌现出更多新理论、新概念、新流派、新风格,让摄影从单一轨道迈向多元化、多样化、多层面、多需求的新格局。<br></h3> <h3></h3><h3>第二个难点是创新问题。抛开摄影精英层面,从整体格局看,风光摄影一直处于“高大上”的状态。固化的题材:太多的群体把创作题材集中于有名气的景点、景区、名山古迹。忽视本土风光题材,忽视名不见经传的风景,忽视专题性题材的风光创作,思考能力、挖掘能力欠缺;固化的呈现方式:构思、构图模式陈旧单一。过度强调大幅、全景、单幅,缺少切割意识、微观意识、抽象意识、心境意识。构图的同质化极为普遍;固化的时辰选择:创作季节偏重于秋冬季节,创作时辰偏重于蓝天白云和晨光夕照。忽视了挖掘其他季节中独有的特色、特征,忽视了恶劣气候、环境所独有的魅力和潜质;固化的视觉定式:重视第一视觉感观体验和直观的冲击力,忽视了作者内心话语与情感的注入,重视物象真与美的完整再现,忽视心象与物象有血脉关联的深度刻画和鲜明的联想对接。因此,创新题材、时辰的选择、构思构图的变革、观看与呈现方式的突破,是当下风光摄影重要的关注点。<br></h3> <h3></h3><h3>第三个难点:风光摄影作品有投入资金、精力的入口,没有回收、奉献社会、输送市场的出口。尽管我国绝大部分摄影人不是以照片为谋生职业,但从我国未来艺术产品发展来看,真正的艺术家,不仅仅体现个人价值,还要为大众为社会创造价值,艺术产品应有受众者和消费者,才算完成艺术生产的全过程。风光摄影作品在国内尚没有形成有规模、有网络、有消费群体、有购买和收藏强烈欲望需求的庞大图片市场。人们尚没有形成作品是商品的普遍观念和市场观念。图片市场的发育业态严重滞后于经济的高速发展。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图片市场远远好于东北。我们应以战略眼光去思考风光摄影作品的出口,这一点还包括以影像及文字为媒介的著作、画册、传媒制品等。应积极推进摄影艺术作品走进中外展馆、画廊、公共文化艺术平台、拍卖市场和商业领域,其它摄影门类也是如此,这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br></h3> <h3></h3><h3><b>刘志超,</b>中国艺术摄影学会理事、中国高教学会摄影教育专业委员会名誉主席、辽宁省摄影家协会名誉主席、辽宁省旅游摄影协会名誉主席、辽宁大学教授。<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