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第一篇]金猪迎春话年味

行摄客

<h3>度过了七十多个春节,总感到生活在一年一年提高,可年味却一年不如一年了。于是,每到过年,就多了一分怀旧的心绪,默默回忆和品味着那些年温馨而又其乐融融的“年味”。</h3> <h3>狭义的春节就单指正月初一这一天。但实际上旧时民间的春节却是广义的春节。从腊八开始到来年正月十五,人们把春节扩展为一个时段。在这个时段中,人们怀着期盼与喜悦尽情的忙碌着,享受着这一过程。年味就伴随着这个过程,一点一滴的发生和凝聚着,给人们带来无限的情趣和快乐。那么,究竟什么是“年味”呢?年味就是一种感觉,是一种生活在期盼,忙碌,温馨和其乐融融中的幸福感觉。</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 ">民谣</h3></font></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010101">小孩小孩你别哭</font></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010101">过了腊八就杀猪</font></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010101">小孩小孩你别馋</font></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010101">过来腊八就是年</font></h3><p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010101">也就是说,过了腊八,农村的家家户户就要开始准备杀“年猪”了。杀猪的这天,亲朋好友要来祝贺,而主家也要置酒请客。从腊八这天起,大人们开始忙碌起来,小孩子们也开始每天数着日子期盼着“年”的到来了。年气来了!年味也就在人们的心中油然而生了。</font></h3> <h3>宋朝大诗人有一首描写过年的诗。它告诉我们:过年不仅仅是吃喝玩乐。岁岁更替,辞旧迎新才是过年的要义。</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爆竹声中一岁除,</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春风送暖入屠苏。</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千门万户曈曈日,</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总把新桃换旧符。</h3> <h3>按民间习俗,过了腊八,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年货。那时没有冰箱,好在过了腊八就是一年当中最冷的时候。买来的鱼,肉等,直接放在屋外,用雪埋上就可。那时民风淳朴,也不用担心有人来偷。</h3><h3>这个采购过程琐碎而复杂。一定要想的周全,要把过年那些天吃的用的尽量买全。因为那时的商业不如现在这么繁荣,到了过年那几天,商店也关门,你想买什么也买不到了。</h3><h3>更重要的一点是:过年的那几天有一个禁忌,不能往外乱花钱,否则你的财气就溜走了。</h3><h3><br></h3> <h3>按民间习俗:腊月二十三到腊月二十九被称为年关。这几天人们忙碌着准备过年。每天做什么习俗都有约定。</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二十三灶王爷上天</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二十四写大字(写对联)</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二十五做豆腐</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二十六煮大肉</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二十七宰公鸡</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二十八白面发</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二十九贴道友(贴对子)</h3> <h3>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天。</h3><h3>传说,这一天晚上灶王爷要回天庭汇报。人们要欢送灶王爷上天。除了要给灶王爷摆上又粘又甜的供品外,一家人还要吃灶糖。目的是一要封住灶神的嘴巴,不让他上天乱说。二要让灶王的嘴巴甜点让他上天多说好话。</h3><h3>说来好笑:明明是人们在吃灶糖,为什么粘的却是灶王爷的嘴?既然粘住了灶王爷的嘴,坏话说不成了,那又何来上天言好事呢?<br></h3> <h3>腊月二十四写大字。这天是写对联的日子。现在这已经没必要了。街上有的是卖的,随便买一副就可以了。但旧时的农村,这可是一个很隆重的日子。一个村子,识字的人本就不多,写字好的人就更少了。写字好的人就在这一天统一为大家代写对子。</h3><h3>说起这个对联,就很有说道了。其一,对联一定要自己写的,不会写就要请人代写。绝不去买那现成的。这样才显得虔诚。其二,对联一定要结合自己的情况,写自己心中所想,这样才会灵验。其三,这个对联不仅房门要贴,而且大门,门厅,甚至猪圈,鸡架,马车等都要有。这样就囊括了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显得红火。</h3><p style="text-align: left;">举几个我比较喜欢的例子</h3><p style="text-align: left;">家中有老人的门厅正堂:</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福如东海长流水</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寿比南山不老松</h3><p style="text-align: left;">房门:</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黄金无种偏生勤俭人家</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丹桂有根独长诗书门第</h3><p style="text-align: left;">猪圈:</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五业发达</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六畜兴旺</h3><p style="text-align: left;">马车:</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车行万里路</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人马保平安</h3><p style="text-align: left;">豆芽店:</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长长长长长长长</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长长长长长长长</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越长越长</h3><p style="text-align: left;">药店:</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但愿世间人无病</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宁可架上药生尘</h3><p style="text-align: left;">还有:</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人生哪能多如意</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万事只求半称心</h3><p style="text-align: left;">相比之下,旧时的人朴实,现在的人现实。看现在的对联,千篇一律,直白白的统统盯在了钱眼上。和过去相比,不得不说有一种文化的缺失。</h3> <h3>腊月二十五做豆腐</h3><h3>腊月二十六煮大肉</h3><h3>腊月二十七宰公鸡</h3><h3>腊月二十八白面发</h3><h3>这几天就要集中准备过年的吃食了。在农村豆腐是一定要做的,一般一年也只做这一次。因为过年的几天,从三十到初五,忌杀生食生,所有的肉类,包括头蹄下水,都要在二十六这天煮熟备用。</h3><h3>至于鸡,那就一定要是公鸡。因为母鸡下蛋,叫“生财鸡”,过年吃母鸡,那就要断了一年的财路。</h3><h3>年前二十八,还要做一些发面食品,诸如馒头,豆包之类。这是一定要做的。借发之音,寓发财之意。</h3> <h3>腊月二十九贴道友(对联)。这是年关的最后一天。到了晚上,先贴对联。然后再请出门神,贴于大门之上。注意:买门神的时候,就不能说买,而一定要说请。不过,你要不给钱,那门神还是请不来的。贴门神的时候,也不能说贴,要说请大神归位。这样他们才会尽职尽责。做完了这些,年关就结束了。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就等过年了。</h3> <h3>这两位就是门神。传说中有多位门神,各地都有自己尊崇的门神。在北方,多请唐朝的尉迟恭和秦叔宝为自己看家护院。</h3> <h3>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也就是腊月三十,人们称其为“除夕”。其中的“除”字是“去除交替”的意思,而“夕”字则表示“月穷岁尽”。辞旧岁,迎新春,就是这一天活动的中心。</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爆竹声声辞旧岁</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千家万户迎新春</h3><h3>在中国民间习俗中,“年”就从这一天开始了。于是腊月三十,也就被改称为:“大年三十”了。这一天很忙,除了要准备下午的团圆饭(这是过年期间最丰盛的一顿饭),还要炸一些小麻花等小面点。团圆饭后,还要包饺子,准备年夜饭。习俗说:三十走油,就是说这一天要煎炒烹炸,屋里屋外,美食飘香。</h3> <h3>祭祖</h3><h3>三十这天,要请上祖宗牌位,一副对联写在两边:慎終须尽三年礼,追远常怀一片心。除夕晚上首先要拜祭祖先。</h3> <h3>拜年</h3><h3>祭祖之后,小孩子们要给老人磕头拜年。这个头是不白磕的,老人要给压岁钱的。这个钱原本叫:“压祟钱”。有驱邪避鬼保佑小孩茁壮成长之意。不知何时,被人们改成了“压岁钱”。</h3> <h3>接神</h3><h3>除夕夜人们得接灶王爷要回家。夜11点到12点之间,到外面放一挂鞭炮,回来后在灶台上重新贴一张新的神像,并摆上供品。就算把灶王爷接回家了。</h3> <h3>守岁</h3><h3>接完神后全家人一起吃年夜饭,边吃边聊,通宵达旦,名曰“守岁”。这是一个特殊的夜晚:“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守岁是春节的一个重要习俗。这一晚要灯火长明,不能熄灯。</h3> <h3>年夜饭中猪手是必不可少的。寓意来年有挠头。</h3> <h3>鱼同样是必不可少的。寓意年年有余。</h3> <h3>东北人似乎与饺子有不解之缘。除夕的年夜饭自然要以饺子为主体。配以猪蹄,排骨和几盘小点心就可以了。这顿饭其实吃的只是个意思。但这顿饺子却有点说道。什么馅看各家喜好,但一定要皮薄馅大,圆鼓丰满,而且一定要煮。这样端出来就如一盘“元宝”。为了吉利,除夕夜的饺子就被人们称为“元宝”。还有就是在包饺子的时候,要有意的在几个饺子之内放入一枚硬币。同时还要用手搓几根面条,寓意钱串子,与饺子同煮。假如谁要吃到含硬币的饺子,来年就一定要福运连连。</h3> <h3>从大年三十到正月初五之间还有一些禁忌。比如:<br></h3><h3>1,忌乱说话,说话要吉祥。诸如:坏了,糟了,不行了,不好了等都不能说。实在得说就得换个方式。比如煮饺子,破了,不能说破了,而要说“挣了”。 </h3><h3>2,忌干针线活。不能动针线。 </h3><h3>3,忌小孩大哭,因为哭是凶兆,因此,这期间不能打孩子,即使小孩犯了错,也不能打。</h3><h3>4,忌损坏东西。干活的时候一定要多加注意。一旦弄坏了什么,就要马上说两句吉利话来弥补。比如打碎了盘子,马上就得大声说:岁岁平安。</h3><h3>5,忌杀生。这被认为是凶兆,所以这些事一般都在年前就做完了。</h3><h3>6 ,忌吃药。</h3><h3>7,忌洗衣服。</h3><h3>8,忌扫地,倒垃圾。</h3><h3></h3> <h3>从初一到初七,分别是鸡日、犬日、猪日、羊日、牛日、马日和人日。传说女娲先用六天造出了鸡、狗、猪、羊、牛、马,积累了经验后在第七天才造出了人。</h3> <h3>大年初一磕头。这一天主要的事就是拜年。亲朋好友,左邻右舍,都要走到拜到。除老年人可以在家等着别人来拜外,其他人就得挨家去拜。拜年的方式也很简单。见了面,抱拳作揖,问声过年好,就可走人,不必过多寒暄。值得注意的是:一定要左手抱右手。一旦抱错了,那误会就大了。因为:左抱右为喜揖,而右抱左为丧揖。现在这个习俗已经接近消亡了。有了手机,一个群发,2分钟几百个朋友就拜完了。不过这样一来,人情味也消失殆尽了。</h3> <h3>初二为迎婿日,是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的日子,唯一的讲究是一定要夫婿同行。</h3> <h3>初三,初四这两天没有太多讲究,或朋友相聚,或走亲访友,皆悉听尊便。</h3> <h3>初五,习俗称:破五。这天早晨不仅一定要吃饺子,而且还要鸣放鞭炮。因为初五是财神爷生日,要为财神賀辰。同时从这一天起,过年期间的一切禁忌也就都取消了。</h3> <h3>正月十五。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称为上元节。因为这一天要吃元宵,民间又叫它为元宵节。燃灯,逛庙会是这一天的习俗。过完了正月十五,生活就一步步恢复了正常,年味也就逐渐的消失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