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就在刚刚迈进2019年大门,还有半个月就该过农历春节了,母亲却因病离开了我们,时间永远定格在2019年元月二十日(农历2018年腊月十五日二十四节气中的大寒)下午三点三十分。这段时间我陷入深深的悲痛与怀念之中,无法自拔。</b></h3><h3><b>就在母亲刚刚离世,姐夫就曾与我联系,认为母亲是我们老朱家三代人的顶梁柱,她老人家嫁到老朱家六十五年,吃苦耐劳,勤俭持家,侍奉公婆,犹如亲爹亲娘,在维护家庭和睦中,能够忍气吞声,任劳任怨,处理叔嫂姑嫂关系堪称楷模,在子孙后代的教育方面她是言传身教,更多的是身体力行,身教多于言教,可谓是家族团结兴旺的中流砥柱,老朱家是个大家庭,要让她老人家走的风光一些。姐夫的意思是让我写一篇祭文,在出殡那天宣读,后来我们兄弟三个商量了一下,感觉场面不好把控,效果不一定好,再说了风俗民情不一定接受。思虑再三还是通过微信微博等信息化手段,把她老人家的高风亮节、优良作风、高贵品质,传统美德记录一下,作为家风、家训、家传在老朱家继承下来,发扬光大吧!</b></h3> <h3><b>这是2017年除夕下午的一段视频,当时记录了母亲一个人包饺子的场景,那年我是年三十下午到家的,这是一个令我心酸的场面。这个场面是母亲坚强、自立、自强的一个侧影!</b></h3> <h3><b>春节马上就要到了,人们忙碌的身影,有的在置办年货,有的在赶往老家的路上,我看到这些场景,对我是那样的揪心与茫然。往年的春节我也在忙忙碌碌的置办年货,准备赶回老家过年了,可是,今年这个春节老家对我来说是那么的遥远,又是那么的向往,老家的那座老屋老宅还在,屋里那些家什如故,还有院子里那两棵见证我们老朱家几代人成长的老枣树。娘不在了,家也就没了,偌大的庭院就要荒芜了,往年几十口子人相聚看望她老人家的场景成为永久的纪念与回忆。</b></h3> <h3><b>我十六岁离开家,从军四十年,在事业上可谓兢兢业业。四十年来,无论在本省、东北、北京,还是山西、河北,几乎没有挡住我春节回家的路,也只有我在当学员和在基层工作时的那几年,春节没有回家,这么多年,也不知为公路、铁路和春运贡献了多少工资。我每年春节前都要筹备计划好各项事务,备出春节回家的时间。每次过年回家,与老妈啦啦呱、聊聊天,也只有这时才能释放我平时的工作压力和疲劳,这个时候是我一年来精神最放松,心情最愉悦的。这个时候母亲也是把一年来家里以及乡里乡亲发生的一些事情叙述给我听,实际上,每次聊起来都是些东家长李家短、陈谷子烂芝麻的事情,就是这种年复一年的聊天方式,却持续了几十年,每次都有说不完的话,啦不完的呱,这种看似平常平淡的说话啦呱,却反映出母子深情,水乳交融。我们娘俩,往往是说话中不知不觉就到了深夜,每到这时,我爱人在一边经常会提醒我,不要熬夜聊得太晚了,母亲年纪大了,身体又不好,再熬病了。后来母亲耳朵背,聋得厉害,聊天也是她说我听,我从小到大听的最多的是她那苦涩的童年(这待以后细说)</b></h3> <h3><b>腊月二十三是小年,祭灶,或辞灶,灶王爷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民间疾苦,民间谚语:腊月二十三,糖瓜粘,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也就是这一天,用糖果供养灶王爷,就是把老的灶王爷揭下来,烧了,换上一张新的贴上。这一天母亲总是把老灶王爷接下来,换一张新的贴上,但是,旧的不烧,等年三十晚上下了饺子,供养天爷爷时一起烧了。母亲曾经告诉我说,家里有人在外地工作,或外出做买卖没有回家的,腊月二十三辞灶,不能辞到外面,等到年三十回不来,那就只好辞到外面,在外面过年了,这实际上是期盼在外面的亲人回家过年团聚的一个美好愿望。</b></h3> <h3><b>每年春节母亲置办年货都很多,即使后来剩下她一个人了,还是准备很多东西,耦合、豆腐、丸子等要炸一菠萝,鸡、鱼、肉等要炸、炖好几盆子,每年告诉她少做点,总是无济于事,还是按她的习惯安排。她做的这些年货总是受到亲戚朋友们的好评,收到良好的效果。几十年来,无论爷爷奶奶在世时,还是去世后,过年安排这些东西都是由母亲一个人计划安排,无论过年来多少亲戚朋友,安排饭菜从来没有空过,还要有吃的有看的,亲朋临走时还要有带的,小孩还有压岁钱。即使后来这几年,她身体不好,体力不支,不让她管了,也是从来不听,正常安排,能自己做的从来不让别人代劳,能自理的从不指使别人做,一壶水提不动,就提半壶,或边提边歇。</b></h3><h3><b>这几张看上去让人心酸、揪心的照片就是她老人家自强、自立、自理的真实的写照,实际上她体力已经明显不支,她一个人还在慢悠悠、颤巍巍的包饺子。</b></h3> <h3><b>年三十早上起来,一早她会把过年准备的年货,几碗几盘的供养上,准备的东西总是井井有条,按照风俗民情安排的也是井然有序。特别是年三十晚上,我看完晚会后,母亲睡了一觉也休息好了,就起来下饺子了,把煮好的饺子盛好,先祭祀祖先,烧纸磕头,再祭祀天爷爷,发送灶王爷,然后,再对所有一年来为家里做出贡献的车、马、牛,农具、称,甚至猪圈、厕所等都要烧纸供养祭祀一遍。以前做这些事情,都是母亲一个人完成,我也没有留意过,后来她身体不好,晚上我怕她摔着,就陪着她一起做这些,这才发现还挺烦琐,每次做这些她总是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嘴里还不停的重复念叨着什么,也就是祈祷保佑、平安、顺利吧!</b></h3> <h3><b>直至2014年春节正月初十父亲去世后,偌大的庭院就剩下母亲一个人居住了,后来小姑陪她一起居住,这几年,总是给人一种凄凉孤独的感觉!日近黄昏,人近暮年,虽然是人生自然规律,但是,我们给她的太少太少,亏欠的太多太多了,就连陪陪她都是一种施舍,2018年10月15日,我也没有打招呼,突然回家时,她那又惊又喜的表情,到现在都刻在我的脑海中,历历在目。</b></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b>母亲晚年的生活是孤独的,他是多么的盼望孩子们经常去看看她呀!好在她有个爱好,就是喜欢看牌,以此打发日子。平时,也只有等到逢年过节的时候,她住的庭院,才能恢复往日的活力。特别是,年初一人是最多的,因为族里人多,家里有老人、有长辈,所以,一上午拜年的人是络绎不绝。</b></span><br></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在她去世的前几天,刚刚住院不久,她还嘱咐我,让我春节时,带刚刚出生不到三个月的小孙子回去看看。</b></h3> <h3><b>每年的初二或初三,亲戚朋友来的是最多的,要接待安排三、四十口子人,从爷爷、奶奶在世时,亲朋就没有少过,食宿都是由母亲一个人计划安排,几十年来一直如此,以至于每年的年货都是由她一个人计划准备,爷爷、奶奶与母亲一直处得关系非常好,他们之间互相信任、互相体谅,母亲平时对爷爷、奶奶犹如亲爹亲娘,孝敬备至。母亲持家过日子是一把好手,平时勤俭持家,吃苦耐劳从不惜力,所以,母亲一直以来,都是爷爷、奶奶最信任的儿媳妇,以至于几次分家都没有分成,就是因为爷爷、奶奶一直坚持与我父母一起过,这一切都源于母亲的胸怀和人格魅力,以及母亲的无私奉献。母亲一直以来也没有辜负爷爷、奶奶的信任和关怀,直至侍奉爷爷、奶奶终老。</b></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这张照片是2018年10月15日,我没有事先通知的情况下,突然回家后拍的。当时,母亲一个人正准备吃饭,见我不期而至她是又惊又喜。</b></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这照片是吃饭后,下午在三嫂家看牌时拍的,她连和了好几把牌,这是胡牌后准备开牌的场景。</b></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b>自爷爷奶奶开始,在这个偌大的庭院中,至今六十多年,承载的是我们祖孙几代人的感情记忆。老朱家有多少人,是从这个院中走出啊,又有多少亲戚朋友与这个庭院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如今它成了老朱家人的一种情感的港湾,一种亲情的纽带,一种精神的家园。对我来说是游子的归途,是家的象征,灵魂的栖息地。</b></span><br></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身在他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就是身在异乡的游子之心声。每到春节临近,一颗骚动的心就会澎湃起伏,心而望之,往年我已整装待发,或已经踏上归途。而今年这个春节,我却身处彷徨、无奈和感伤中,犹如离群的孤雁,独自飞翔,折翅敛羽;又像断了线的风筝,没有牵挂,漫天飞翔;更像迷路的羔羊,咩咩乱叫,无家可归。</b></h3> <h3><b>这是聪明伶俐的曾孙女</b></h3> <h3><b>这是去年春节初一拜年的场景</b></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这是两年前的正月初二上坟祭祖的场景,而今年的今天我却身在他乡,只能遥祭列祖列宗和我那刚刚去世不久的母亲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