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刺桐花谢刺桐城, 法界桑莲接大瀛。</h3><h3>石塔双擎天浩浩, 香炉独剩铁铮铮。</h3><h3>亚非自古多兄弟, 唐宋以来有会盟。</h3><h3>收复台澎今又届, 乘风破浪待群英。</h3><h3> 这是郭沫若1962年秋游泉州写的《咏泉州》七律诗,诗中前四句吟咏的是闻名中外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泉州开元寺。2019年2月1日,我们自驾游来到泉州,第二天一早就来到了这座寺院。</h3> <h3> 开元寺位于泉州市鲤城区西街,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文物古迹,也是福建省内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开元寺始建于唐垂拱二年(686年),传说泉州巨富黄守恭梦见桑树长出莲花,遂舍桑园建寺,初名“莲花寺”。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改称开元寺。</h3> <h3> “自古名山僧占尽,自古名寺占名山”,但泉州开元寺是个例外,寺院就坐落在城內普通的街区。在西街正门仅靠一堵象征性的屏障——“紫云屏”壁照与外界相隔。壁照建于明万历四年(1576年),已经在西街屹立了440多年,任凭地震台风肆虐,岿然不倒,也许这就是佛地的神奇。</h3> <h3> 开元寺的山门与天王殿合二为一,山门没有挂开元寺匾,只有“紫云”两个大字,是为了纪念紫云黄氏祖先黄守恭献地建寺的善举。相传开元寺建寺时有紫云盖顶,故有“紫云”之说。</h3> <h3> 大殿中空悬挂一竖匾,上写“勅大开元万寿禅寺“,这是元代所赐的寺院全名。</h3> <h3> 殿内石柱上悬挂有一木制对联“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该对联是南宋大理学家朱熹所撰,近代高僧弘一法师所写。</h3> <h3> 开元寺的大雄宝殿又称紫云大殿,它没有像一般寺院挂“大雄宝殿”的巨匾,而是挂一块“桑莲法界”的匾额,以应桑开白莲而建寺的传说。大雄宝殿始建于唐朝垂拱二年(686年),先后经过唐、南宋、元、明几次受灾与重建,现存建筑物是明代崇祯十年(1637年)遗物。</h3> <h3> 大雄宝殿梁柱顶上有24尊“飞天乐伎”,人头鸟身,背上有两个翅膀,双臂向前伸出,横抱琵琶或手持洞箫等乐器,吹弹拨弄,演奏着美妙的“泉州南音”。这些飞天在梵语里称“迦陵频伽”,汉语译成“妙音鸟”。它融音乐文化与建筑艺术于一炉,是国内古建筑上罕见的艺术珍品。</h3> <h3> 我们在前往宾馆的途中,看到在温陵南路与泉秀路交会处,有一高大的立柱铜雕,这便是泉州城雕“飞天迎宾”。柱体上塑有8尊“妙音仙女”铜像,其形像即源自开元寺大雄宝殿的飞天乐伎。</h3> <h3> 大雄宝殿前东西两边各有一座石塔,边上立有石碑刻着“宋代二塔“。古塔为宝箧印经式石塔,通高5.48米。东塔塔身红漆铭文:“右南厢安家室柳三娘子捨钱造宝塔两座同祈平安,绍兴乙丑七月题,王思问捨钱三十贯乙酉重修”。绍兴乙丑和乙酉分别是1145年和1165年。</h3> <h3> 现寺内甘露戒坛西侧的“桑莲古迹”,即为传说中开白莲的桑树。它虽然老干龙蟠,距今已有1300多年,树身也裂分三叉,但仍枝繁叶茂,生机盎然,故而此寺也因之被雅称为“桑莲法界”。</h3> <h3> 在大雄宝殿的东北侧建有“弘一法师“纪念馆”。</h3> <h3> 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为一代高僧,才华横溢,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身,他创作的《送别》已成为骊歌中的不二经典。弘一法师晚年多居于泉州,并与泉州开元寺结缘。</h3> <h3> 纪念馆西南面有一碑亭,亭内石碑刻的是郭沫若于1962年秋游览开元寺时写的《咏泉州》诗。</h3> <h3> 开元寺最精彩之处,莫过于高耸入云的东西双石塔。东西塔是泉州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标志,是我国古代建筑史上的一座丰碑,是民族文化与海外文化融合的杰作。(图片取自网络)</h3> <h3> 东塔名为“镇国塔”。开元寺东西两侧各有一塔,与大雄宝殿成“品”字形布局。东塔始建于唐咸通六年(865年),原为五层木塔,前后经过几次毁坏与重修,易木为砖,南宋宝庆三年(1227年)改七级砖塔,今石塔为南宋嘉熙二年(1238年)至淳佑十年(1250年)间重建,高48.24米。</h3> <h3> 西塔名为“仁寿塔”,始建于五代梁贞明二年(916年),初为七级木塔,前后经毁坏与重修多次,易木为砖。今石塔为南宋绍定元年(1228年)至嘉熙元年(1237年)重建,高44.06米,略低于东塔,其规模与东塔几乎完全相同。</h3> <h3> 开元寺双塔是中国最高的一对石塔,经明万历年间泉州八级地震以及多次台风的考验,仍屹立不倒。其中镇国塔还和西安大雁塔、杭州六合塔一起于1994年入选《中国古塔》特种邮票。</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