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洪湖市新堤古镇,自明朝嘉靖年间开埠以来,在五百年峥嵘岁月的历史进程中,曾经是一河碧澈穿城过,两岸商铺鳞次栉比。河街堤街处处粉壁、黛瓦、马头墙。那些徽式、湘派的房铺高低错落,如诗如画。石街深巷古风老韵,别致悠长。江流舟楫泊岸十里,内河樯帆竞流如梭。堤内道路纵横车水马龙,尘起喧嚣。江畔吊脚楼势如水榭高阁,一派异族风情。集市里汇聚南商北贾,市场上众人摩肩接踵,购销两旺。街头巷尾层楼水榭,歌舞升平。镇里内外堂台亭轩星罗棋布,河东岸西古刹钟声。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小汉口景象。</h1><h1> 虽然,家乡祖辈们创造的人文景观和在岁月中谱写的史诗篇章,如今己逐渐地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这些仅剩的破碎遗存,作为故乡进化历史的物证,还是值得我们去追溯,去缅怀。</h1><h1> 为此,特搜罗新堤范围内幸存的零星地物,编图拟文奉献给老新堤人,以供大家作为眷恋乡风乡情的索引。</h1><p class="ql-block"><br></p> <h1>新堤老闸</h1><h3></h3><h1> 新堤老闸,原名为茅江闸,是现域境内首建的一座历史悠久的古老石闸。</h1><h1> 清中期嘉庆初年,朝廷拨银遗员,坐镇新堤疏凌拓宽内河(又称老闸河)河道,首建石闸(现今老闸前身),以消泄洪湖之水入江,串连内荊河,洪湖四湖水源,实现了人为调控河道水位。 </h1><h1> 洪湖县建治初期,曾对石闸进行过修复,至1959年,石闸的双心闸屋已损毁,只剩下与长江交汇处的许多方木枕块叠层的木闸门。</h1><h1> 1959年12月,县政府组织大量民工拆除古石闸,用了一年工期,在原址上改建钢筋混凝土重力式拱闸。</h1><h1> 1980年冬,县政府再次改建新堤老闸成成现在的模样。当初计划目标建成发电为主,排灌兼顾综合水利土程。但没有形成发电设计功能。</h1><h1> 新堤老闸历经沧桑,伴随新堤的历史脚步一路走来,几百年中,无论它的外型如何变更,自始至终是剖析新堤历史年轮的活标本。</h1><h3><br></h3><h3></h3><h3><br></h3><h3><br></h3><h3> </h3><h3></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国泰民安老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现存于洪湖市新堤荷花广场西侧的国泰民安楼,上世纪六七时年代时,门牌为建设街18号,系三间二层式的砖木结构的老房子。虽然其和镇上其它旧建筑没有特殊的区别,但它在那如火如荼的大革命时期,却有着不同反响的身份,它不再仅仅只是一幢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建筑,而且也是中国共产党在洪湖新堤最早的秘密活动场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26.~1927年时期,其前幢为市政务委员会办公用房,后幢为市农工商学妇女联合会办公用房。这里曾铭刻下了那段革命岁月的历史印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据洪湖县志载:【新堤市政务委员会旧址】在建设街18号,为一中式三间二层楼房,共2幢……1927年6月,恽代英率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女生宣传队到新堤,住在后幢楼上。大革命失败后,楼房多次易主,维护尚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栋砖木结构的古老遗存,始建于清代咸丰年间,创始人姓朱,名号祖籍不详,后转让给族人以《朱清华》的商业招牌经营磁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该楼在清代末至民国初年间,曾被日本三井洋行强行霸占,表面上经营洋火,洋油,洋纱布以及本埠土特产的收购业务,实质上从事刺探新堤周边地区地理,军事,经济情报的间谍活动,为后期的日寇侵华战争作战略准备。</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三井洋行和后来接手从商的本地老板,所雇佣的洋买办与掌柜等人,恰巧是信仰馬列主义的早期革命者,他们巧妙地利用了这一保护伞,在楼内从事共产党早期的政治活动。</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 照片上的建筑物,系国泰民安老楼后的二进房屋,是新堤共产党人早期的秘密活动场所。</h1><h1> 1924年春,洪湖地区在汉读书的赵文允,熊传藻,刘绍南等三十余人,先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们在假日返乡期间,向民众传传马列主义,秘密发展党员。</h1><h1> 新堤籍的中共党员熊传藻、陈秀山等人,曾多次在国泰民安老楼上招开会议,研究宣传发动群众、组建党小组,领导工人运动等工作。</h1><h1> 1926年10月,中共新堤市特别支部委员会成立。陈治模任书记,熊传藻、郑崇实、胡兴坤、陈秀山为委员。建立特别支部之前的组建准备工作,直到1927年中共新堤市委成立并转为公开,不少的政治活动是在国泰民安大楼内进行的。</h1><h1> 在这栋古老楼房的历史进程中,其门面上原先并没有“国泰民安“和“上党生辉"的楼志铭,这横竖呼应的框镶楼志络,当然有着它时代印记和产生的含意。</h1><h1> 1945年10月日本帝国主义战败投降后,新堤百姓扬眉吐气欢欣鼓舞,这栋楼房的产业主,特意制作了“国泰民安"的楼志铭,以庆贺光复的胜利和表达对国家与民众从此兴旺泰安的憧憬。</h1><h1> 解放后,这栋楼房被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变更为洪湖县服务公司地方国营所有制财产,一直作为旅社行业,进行社会服务经营活动。</h1><h1> 本世纪初,跟随全国企业改制步履,国泰民安老楼被新堤人鲍志刚老人出资买断,成为私有房产。</h1><h1> 新堤鲍氏,是最早进入新堤的拓荒家族之一,祖籍是山西上党地区人。</h1><h1> 鲍家取得国泰民安老楼产权后,为告慰长眠在故土的列祖列宗,请工匠制作了阳塑凸型的"上党生辉"四字,以表达乡愁之情。</h1><h1> 由此,国泰民安老楼房,在数次城市建设浪潮中,作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没有像其它老建筑一样被拆除,成为为数不多的幸存老迹。</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h3></h3><h1> 中共新堤市委,中国国民党新堤市党部,新堤市总工会,新堤市妇女联合会旧址</h1><h1> 位于洪湖市新堤老镇民主街6号, 是一栋古老传奇的建筑,可以称得上是中国近代革命史上又一个活物证。</h1><h1> 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中,她是中共新堤市委所在处。 其每块楼板上峰起波迴的木纹,都象征着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暴风骤暴的印记。她的每块门窗背后,都曾留下过在那个如火如荼岁月里,中共新堤早期党员熊传澡,艾学武,郑崇实,陈秀山,杨义发等风流人物,为自由理想舍身奋斗的身影。</h1><h1> 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宣言,重新阐释了孙中山先生新三民主义 “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 的三大政策,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h1><h1> 从此中国共产党从地下转入公开,中共新堤市委在此挂牌办公。</h1><h1> 这栋大楼被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同时载入党史,是因为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也是国民党新堤市党部。</h1><h1> 当时,两党在这栋大楼楼上楼下,设置同一级党的组织,度过了亲密无间共同进退,摩肩按踵的兄弟岁月,携手领导新堤市的大革命运动。</h1><h1> 这栋大楼,鉴证了精诚团结为民族统一,欲血奋战反列强、反军阀的光荣斗争史。</h1><h3><br></h3><h1>.</h1> <h1> 这栋大楼,不仅是国共两党的合作见证,也是当时新堤市工人运动和妇女摆脱封建束缚,争取平等自由的组织办公场所。</h1><h1>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工人农民与妇女运动成为三民主义的体现,工农妇女运动领导机构,属合法群团组织。老房子的第二进大楼,名正言顺地成为了新堤市总工会和妇女会的会所。</h1><h1> 1926年,北伐军攻克武汉后,新堤工人运动蓬勃发展,成立了码头工会,裁缝工会等25个行业工会,入会人员达五千余人。11月10日在湖北省总工会特派员林育南的指导下,新堤举行首届工人代表大会,正式成立了市总工会。</h1><h1> 当时,全国总工会秘书长刘少奇曾致函祝贺。</h1><h3><br></h3><h3></h3> <h1> 这栋具有四重身份的大楼,充分显示出了其在历史潮流中的显赫地位,是新堤市在新时代新潮流中的政治命脉和中枢神经部位,曾酝酿指挥过影响中国近代革命斗争的历史事件。</h1><h1> 1926年8月北伐军占领岳州后,新堤国共两党携力组织工农群众派遣侦察队,向导队,运输队积极协助北伐军。</h1><h1> 23日,北洋军阀8嫂军舰由岳州逃至新堤欲泊岸登陆。新堤工农各届早有防备,民众手持器械埋伏在沿江一带堤旁,遍插青天白日旗,不时吹号擂鼓燃放三眼火铳。北洋舰不知虚实,只好仓惶逃往汉口。</h1><h1> 由此,新堤工农民众在两党的指挥下,为北伐军第八军六师一团顺利进入新堤扫清障碍。</h1><h3><br></h3><h3> </h3> <h1> 洪湖市新堤民主街6号大楼,作为共产党的市委所在处,在大革命时代的风云际会中,也必然会涌现出许多杰出的潮流代表。<br></h1><h1> 1926年7月9日,国民革命军从广东起兵,攻克长沙后矛头直指九省通衢的武汉。</h1><h1> 出身于新堤码头工人家庭的共产党员陈秀山,参加了中共新堤市特别支部会议后,将支援北伐军渡江的计划付诸实施。他立即以码头工人,船业工人为基础,组织了一支新堤至老湾的庞大支前船队,顺利地迎接北伐军渡入江北,使之完了对大武汉的战略包围,为北伐军一鼓作气夺取武汉,势如破竹地直逼南京起了积极作用。</h1><h1> 战后,中共新堤市委和陈秀山因此受到了北伐军第一师师长的褒赞。</h1><h1> 总之,这栋大楼作为中共新堤市委,市总工会,市妇联的办公处,在那风起云涌的大革命岁月中,这里曾是中国共产党在新堤市哺育干部,领导工农运动的政治摇篮。其运行期间,在发动群众参与革命斗争,建立工人武装自卫队,举办工人运动讲习所等政治活动中,为我党锻炼培养出了大批的优秀骨干,造就了像中共湘鄂西省委书记杨光华、中共红六军前敌委员会委员徐昌贤、红八师政治部主任戴君实、中共中央长江局交通总站负责人胡兴坤、中共湖北省委委员,省工会主席陈秀山等领导人物,为全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历史性的卓越贡献。</h1><h3><br></h3> <h1> 路易.艾黎旧居</h1><h3></h3><h1> 现位于洪湖市荷花广场西南端的路易.艾黎旧居,是上世纪九八抗洪后,在拆除洪湖市新堤解放街古建筑群时,特意将路易.艾黎曾居住过的明清老房子上的木梁檩柱等构件统一编号保存,后移址改原座南朝北座向为座北朝南向,按旧貌复原的历史文物。</h1><h3> </h3><h1>附路易.艾黎人物志 :</h1><h3></h3><h1> 路易.艾黎,新西兰斯普林菲尔德镇人,著名作家,出色的国际主义战士,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他1927年来中国,从此与中国人民风雨同舟,患难与共,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奋斗了整整60年,更与洪湖人民结下了不解之缘。路易.艾黎骄傲地宣称洪湖是他不可割舍的第二故乡。</h1><h1> 1932年2月,他冒着生命危险,给战乱中的湘卾西灾民送来了救济物资。1963年9月,他第二次访问洪湖,目睹洪湖变化开始著写长篇巨作《洪湖精神》。1978年路易.艾黎第三次访问洪湖,为洪湖图书馆题写馆名。1981年4月,洪湖遭受水灾,他第四次到洪湖慰问灾区人民。1988年11月,路易.艾黎不顾年事己高,第五次访问洪湖,写下著名诗篇《洪湖精神》成为洪湖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h1><h3><br></h3><h3><br></h3> <h1> 路易.艾黎在新堤期间一直住在堤街(后来的解放街)220号中共地下党交通站的楼上。</h1><h1> 此照摄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为老实物原型。</h1><h3><br></h3> <h1> 沔南县政府大楼</h1><h1> 在西轿巷整体拆除过程中,被作为文物保护单位而幸存下来的这座大楼,曾是汪伪政权设在新堤的沔南县政府旧址,是抗战时期一处臭名昭著的院落。</h1><h1> 汪伪沔南县政府,是在1938年底由陈贵庭,贺耀秋为 “ 新堤治安维持会 “ 正副会长,以及挨后的雷筱圃,胡桂庭二人作为负责人的“沔阳县总治安维持会(1940牟3月~1942年11月),和”沔南县政府等备处 " 亲日政治机构的过渡架构上,继汪精卫在南京出任伪国民政府主席,随伪湖北省政府建制后,于1943年10月1日正式成立施政。</h1><h1> 由雷筱圃和他的后任曹彦为伪县长执政时,曾经是机构完备的县级政权治所,当时下设4个区和1个直属联保处。其内部保持日常司政管理运转的机要秘书,民政,财政,建设,教育,盐务,合作等职能科室一应俱备。伪县政府直辖的警察局,保安大队也形成正规治安城防体系。只是,县政要务,人事、决策权,则由汉口日本军特务部派驻汪伪沔南县政府的县政指导官妹尾义邦控制。</h1><h1> 这座大楼是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推行所谓中日亲善,以华治华的大东亚殖民主义之铁证。</h1><h3><br></h3> <h3></h3><h1> 沔阳地委,沔阳行政专员公署,沔阳军分区旧址</h1><h1> 数年前还让人们恨得咬牙切齿的汪伪沔南县政府大楼,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后,又赋予了这栋老建筑在新时代中的新使命。</h1><h1> 1949年5月16日,江汉军区襄南分区第十团郑怀远团长率部从监利东进,在镇北郊沙湾处搭浮桥渡过内河后南进新堤,受到新堤市民夹道欢迎。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新堤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成立,贾浩,李寿山任正副主任。26日,中共沔阳地方委员会,沔阳行政专员公署,以及沔阳军分区在新堤成立,扬殿魁任书记,阎钧任专员,张水泉任司令员。</h1><h1> 前汪伪县政府大楼脱胎换骨获得新生,成为中共沔阳地委、沔阳行政专员公署,荆州军分区办公处,不久后,荆州军分区迁到新建街(现赤卫路老人民医院左侧)的兵役局办公。</h1><h3><br></h3><h3><br></h3> <h1>洪湖市新堤小轿巷</h1><h1> 在新堤的古街老巷中,东岸小轿巷算得上是一条血泪街,曾经有过一段鲜为人知的悲怆往事,它历经抗战的烽火硝烟,才涅槃重生后坚守到了二十一世纪。</h1><h1> 1941年日本帝国义疯狂战车的轮履,劫掠着中华大地,碾碎了上海、南京、武汉、宜昌扺抗侵略的城垣。</h1><h1> 急于鲸吞中国全部版图,抽身迎战苏联,向南洋扩充实力的侵华日军,妄想速战速胜解决中国战事。于是制定战略想定,由侵华11集团军作为战略扩张主力,攻占鱼米粮仓的湖南省会长沙。</h1><h1> 当年8月起,日军第11军司令部长官阿南惟几野心勃勃蠢蠢欲动,秘密调集坦克,工兵,重炮等多兵种在湖南临乡,岳阳地区集结,谋图直取战略要地长沙。</h1><h1> 中国军队第九战区抗日部队,决意在湖南省汨罗江地域构筑工事侧击日寇,展开了第二次长沙会战汨罗江战役。 </h1><h1> 9月,日军进攻长沙的步伐,在薛岳部队的顽强阻击下受挫,鬼子损失惨重。国军在汩罗江地区构筑的抵御防线,像一块不可逾越的磐石,阻挡了日寇战骥合围长沙的铁蹄。</h1><h1> 日寇指挥官阿南惟几心急如焚,决定秘密濳入战场外围,重新调兵遣将,给参战官兵打气督战。</h1><h1> 当时,日军并无绝对制空权,出于安全考虑,阿南惟几参谋部一行人,从汉口本部驱车迂回蛰伏新堤后,准备乘轻型舰艇走长江水道,达日军重兵集结的岳阳地区,实施进入战场外围督战的战略计划。</h1><h3><br></h3> <h1> 日军的一系列阴谋策动,早被国军潜伏在新堤伪警察所(现路易艾黎故居西边)的卧底,从江峰阁(原装卸公司)的日军慰安所内截获了绝密文件。抗日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得到密电后,即令空军不惜一切代价,在新堤戬灭狼首,击毙阿南惟机,阻他的督战计划实施,以策应汩罗江战役。</h1><h1> 一天下午四时左右,隐藏在小轿巷内的日寇11军司令部一行数人,在上十名鬼子兵的武装护卫下,准备翻过江堤到万寿宫(原江西会馆,俗称石狮子)江滩,登上舰艇逆流西行 。</h1><h1> 这伙鬼子行进在小轿巷的半道上时,就遭到了四架寻踪而来的国军战机猛烈袭击。</h1><h1> 顿时,小轿巷上空飞机的机关炮声宛如炒豆,噼噼啪啪地响个不停,空中突击目标的炮火弹道,形似集群流星,闪电般地射向地面。瞬间,小轿巷区域黑烟升腾火光四起。被炸飞的砖石木料,以及死者的断肢残躯,漫天飞舞后如飞雹散落。居民们冒着枪林弹雨在硝烟中惊慌奔逃的身影,伴随着撕心裂肺惨叫声弥漫在街头,其血腥悲惨的场景,宛如一座活生生的人间炼狱。 </h1><h1> 虽然,阿南惟几一行人员,在高射机枪的掩护下张惶登艇起航,还是被国军战机紧追不舍。最后其坐艇在丛林寺(现江滩公园西端,原江边老血防医院处)附近江面被航空炸弹击中,不得不跳水逃命,最后吓得中止了督战计划。</h1><h1> 小轿巷遭飞机扫射轰炸,被炸死的居民近二百人,因炸飞的残砖碎石,折檩断柱致伤的人不计其数。</h1><h1> 劫后,小轿巷业己是一片废墟,到处尸体纵横,血渍遍地,哀嚎充耳,令人惨不忍睹。新堤小轿巷的百姓们,在这次国军飞机针对曰本11军狼首的空袭轰炸中,付出了惨重代价,终于遏制了侵略军的阴谋计划实施。</h1><h1> 这场喋血,对当时紧张的长沙会战汩罗江战役,以及全国的整体抗战大局而言,是一次不可小觑的战略付出,也是铭记在老新堤人记忆中永久难以谈忘的战争伤痛。</h1><h3><br></h3><h3><br></h3><h3><br></h3> <h1> 新堤曹巷</h1><h1> 曹巷是一条横贯清朝,民国,新中国时代,有着沧桑内涵的古巷,谌称三朝老迹。是迄今为止还能寻觅到身影,而且髙悬着篮底巷牌的历史遗存。</h1><h1> 其实,它的乳名叫"漕巷”。</h1><h1> 新堤古镇自明朝嘉靖年间开埠之前的成化时期,被现在人们誉为一碧穿城过的乡愁标志~内河,就因洪湖毗连的夏水(东荊河)泛滥,于其南端突发一支新流入茅埠旁长江的同时,而形成了倚湖(洪湖),牵河(东荆河)入江(长江)的季节性河流雏形。</h1><h1> 清中期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朝廷拨银遗员,坐镇新堤疏凌拓宽内河河道,在原始通江河口首建石闸(现今老闸前身),以串连内荊河,洪湖四湖水源,实现了人为调控河道水位,以利农业灌排,大大地促进了江湖河水域船运业的发展。</h1><h1> 水运业的兴旺促进了港口周边地区的繁荣,老闸堤北的内河西岸南端,这条石板铺就的漕巷中,聚集了南来北往的众多舵头水手,排老纤夫的身影。同时,与漕运业相关的客栈,酒庄,茶馆等服务行业,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兴旺发达。</h1><h1> “ 漕巷 “ 因漕运而崛起旺盛,因漕运而声名远播,这就是她闻名遐尔的冠名史缘。</h1><h1> 只是,这条繁荣喧嚣了二百余年的原始巷称,由于一些鲜为人知的缘故,在岁月流逝中被异传成了现在家喻户晓的 “ 曹巷 "。</h1><h3><br></h3><h3><br></h3> <h1> 过去的曹巷东端与东岸正街(建设街)交汇,通过古老的 “ 滨江茶楼 ”楼下过道,与内河码头相接。其西端和现在的西后街形成丁字路口,是新堤古名巷之一,凝结着多少辈老新堤人对故乡刻骨铭心的乡愁。</h1><h3><br></h3><h3><br></h3><h3> </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新堤子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新堤子街, 是迄今为止,惟一一条尚能看得见基本原型,有着悠久历史的完整古街道,是新堤古镇中最后的古迹遗存。也是洪湖人民,在历史上与洪水进行不屈不挠斗争的实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文献载,新堤子街, “西起长江干堤,东抵复兴路,南与解放街平行,长550米,宽3米。1949改名平等街,1966改名先锋街,1980年11月复称原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这条古街,是新堤五条路座拥中的一条东西向街道。它东起张家街(后来的复兴街),呈新月状环绕长江主干堤,向西延展约一市里后向南掉头,在夹街头东端与解放街衔接。其中张扬着数条幽深的巷道,把和解放街,赤卫路纵向连接起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这条老街之所以这种走向成型,缘故是它本身就是新堤长江干堤的一道子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追溯其历史成因,是在清代的咸丰年间,新堤五条路西端的芦蓆街至夹街头之间的江堤,在伏讯中不堪高水位的长时间浸泡,出现翻沙鼓水的管涌危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为了保证堤内新堤地区城乡的安全,由当时的新堤州同署衙门和镇上的绅商仕贾出资,调动大量民夫修建了这道子堤以抗洪抢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次年,朝廷和省巡抚府拨款,加固了长江大堤,新堤子失去了御洪功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后来,这条子堤的北端,己经有了一些散居农夫渔民搭棚安家。处于周边低洼地段居民,也陆续迁聚在新堤子堤面的南北两侧,择高定居,由此逐步形成了街道的雏形。于是,这段新堤子和原始街道,就不宜再行移拆了。官府只好顺应民意,给新堤子街落籍定名,让居民登记注册,形成了沿袭今日的正式堤上街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这段历史来源,洪湖方志中 “清咸丰年间,因江堤溃口,在此围一堤,故名新堤子街“的阐述,作了简短记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现在的人们,已无法从简短的志史文献中,想像当时四方百姓一呼百应,万众一心,在筑建新堤子时,与洪水进行生死博斗的惊心动魄岁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当时,那种惊涛拍岸,浊汛肆虐,管涌迭起,警锣慑魂的险情,还有在头若悬剑下的筑堤战场中,呈现出日间挑夫如蚁,负重拼博,奋力抢险,夜里挑灯通宵鏖战,担土队伍接踵长龙,打硪号子响彻云霄的紧张场景, 都被淹没在了历史的尘埃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留给今天人们的一点点印象,只有这条有些苍老的长街,作为了佐证那段抗洪历史的地物证明,还有在上世纪中期,新堤子街与解放街之间,相拥的几个分散荷塘,算是当初挖土筑堤留下的遗坑证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后来,新堤居民们利用这些荷塘,顺应自然,将其当成了城镇积雨和生活下水排放系统的涵养小水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些池塘碧波荡漾,莲花飘香的氛围,美化了人们生活环境,构成了景色宜人的城镇风光和静谧合谐的子堤与家园故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现如今,虽然新堤子街业已老态龙钟,但是,脚踏它每一寸地面,履叩它每一块阶石,登上每一截隆起的坡段,都如是在丈量着洪湖人百折不挠的抗洪历程。走进它每一条延伸古今的小巷,都可以聆听风从古来,倾诉给你的新堤子轶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亘古不变新堤子街,自始至终以其神龙摆尾的沧桑,承载着新堤黎民在生生不息的万家灯火。把那段波澜壮阔的抗洪历史,凝固在红尘滚滚之中。</span></p> <h1>新堤大轿巷</h1><h3></h3><h1> 洪湖市新堤东岸大轿巷子,同样是著名的老街之一。清代末期和民国年间,这条古街也是人口稠密,商铺林立的闹市区域。</h1><h1> 大轿巷子对应毗邻的小轿巷,街道比较宽敞,市面更加繁华。其冠名缘由是老新堤人按照本土的风俗习惯,嫁娶的花轿,心须要途径当时繁荣华吉利的街道和有寓意景点。</h1><h1> 约定俗成,大、小轿巷是迎亲队伍必然要路过的地段,人们刻意用这种程式,张扬一对新人喜结良缘的渲染效果,为图让镇上的父老乡亲们,分享自己家有大喜的吉庆。</h1><h1> 过去,吹吹打打招摇过市的娶亲花轿,一般都要遵循小轿巷进,大轿巷出的旧制。因此,这条古街道就有了大轿巷的定称。</h1><h3><br></h3><h3><br></h3> <h1>洪湖大学旧址</h1><h1> 洪湖大学,全称为洪湖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h1><h1> 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是原洪湖县县委书记李金玉同志任职期间主持创立,系与洪湖县委党校同时建立的姊妹学校。</h1><h1> 该大学位于洪湖市新堤宏伟一巷3号(龚各巷西,自由街北)。</h1><h1> 洪湖大学虽然运行只有几年时间,但为洪湖农村培养了一大批三四级基层干部,为洪湖的政治、经济发展起过重要作用。</h1><h3><br></h3><h3><br></h3><h3><br></h3> <h1>豫南小学旧址</h1><h1> 豫南小学旧址,座落在洪湖市新堤薛家场与西河街之间。前身是新堤江峰小学校园。</h1><h1> 江峰小学解放初期搬迁到西来庵之后,原教室闲置,1960年后就易名为豫南小学。</h1><h1> 豫南小学是原洪湖师范附属小学(简称洪师附小)的分校,即后来的新堤四小或建设街小学的初小部。在此就读的初小学生,大都在二年级后转入四小本部继续学习。</h1><h1> 该校停止运行后,辟为洪湖装卸公司修造车间和仓库。</h1><h1> 豫南小学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运行时间虽然不长,但给许多新堤西岸的五零后,留下了快乐童年的学习生活印象。</h1><h3><br></h3> <h1>新堤西后街</h1><h1> 西后街老称西河路后街,是一条横贯清代,民国与新中国三个历史时期的数百年老街。</h1><h1> 过去,它南接解放街相眺滚滚长江,东望曹巷贯通建设街与内河,西歧团结街和西轿巷汇合后相交薛各场,算得上是洪湖老新堤人口稠密,四通八达的繁华区域。</h1><h1> 当今,西河街在时代的进化中,虽然逐渐萎缩了这条名街的北端,在剩下南边半截街道上,仅存为数不多的几间残破老房。但是,管中窥豹,从曾经名噪四方的周太和,刘谦吉等几栋苍老斑驳的旧宅身上,我们完全可以遥想这块曾经是商业大亨汇聚的风水宝地,曾经的峥嵘风华。</h1><h1> 西后街,也许是追忆几百年新堤镇古镇老屋少有的寻根处,作为旧物旧景旧情残缺美的梦里故乡见证。</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h1> 祥兴元商铺遗存</h1><h1> “祥兴元"商铺,位于新堤解放街241号,是老镇妇孺皆知的百年老字号,始建于晚清时期。其最后一任业主姓陈,是解放前新堤著名的八大经贸巨头之一,陈老板曾任新堤商会会董。</h1><h1> 这栋砖砌石头门面的南派合院建筑,后几进天井式的庭院,采用传统的木架柱檩,板门古皮(木框拼板隔断)结构。前店营业场所的地坪,采用花岗岩整体满铺。内院的天井用麻石或老青砖铺地。院内业主居住的正房、厢房,采用木架枕板与地面形成阻湿散潮的隔断层面,是新堤繁华闹中地段优良,座北朝南,前店后坊或仓库的旺铺良宅。</h1><h1> 这栋曾经气派华丽的石框石地坪商厦,解放后被人民政府改造,作为居民住宅使用。虽然当前只留余残墙断壁,仿佛衰竭苍老,但是,从古砖顽石的铮铮骨架上,依稀没落不尽她在过去岁月中的风华与壮观。</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h1>周太和老宅</h1><h1> 周太和老宅位于西河街16号,是老新堤产业家周氏的住宅,其经营铺面在解放街街南,是新堤家喻户晓的著名商家。</h1><h3><br></h3><h3><br></h3> <h1> 周太和老宅现状。</h1><h3><br></h3><h3></h3> <h1>刘谦吉老宅</h1><h1> 西后街14号,这栋木架结构的二层楼房,原系洪湖市新堤首屈一指的大杂货商贾《刘谦吉》字号的宅第。</h1><h1> 这栋两间连体的住宅,虽然门脸不小,但它的纵深却很悠长,竟然西抵原豫南小学西院墙,属数进式的南方合院式结构。</h1><h1> 该院落东端几进天井主、厢房,是刘财东和所雇佣工人的住宅。西部后半部分是加工作坊,供手工制作面点糖果。其产品送解放街营业店铺销售,或者批发给本埠和外地经营杂货的客户。</h1><h1> 刘谦吉是洪湖蛋糕的首创者之一,老新堤人传说其搅拌蛋糕浆料方式与众不同。他家使用粗枝的竹扫帚和面,讲究几搅几抽打的工艺。因此,刘谦吉的蛋糕格外松软爽口,刘谦吉冠名的新堤蛋糕,在几代新堤人中赞誉不绝,享有盛名。</h1><h1> 上世纪中页<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这栋老宅后院</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发生一场火灾,一些老房被焚,老新堤人对此印象颇深。</span></h1><h3></h3><h3><br></h3><h3><br></h3><h3><br></h3> <h1> 这些刘谦吉老宅西院的残柱断檩,似乎在人们黙默地敍述着往昔的辉煌故事。</h1><h3><br></h3><h3><br></h3> <h1>魏氏老宅</h1><h1> 魏氏老宅地处洪湖市新堤横堤街(现朝阳街)东南端,始建于清代后期,是魏家在横堤街诸多产业中的一栋,其它房产因故被政府在解放初期改造。</h1><h3><br></h3> <h1> 魏氏老宅石砌门楣框架上,镌刻有深刀浮雕瑞兽和卷草缠枝花卉,大约是新堤老石框门面中,目前唯一还能看得见的实体见证物。</h1><h3><br></h3><h3><br></h3> <h1>洪湖文化馆旧址</h1><h1> 文化馆旧址解放前系熊氏金铺的产业,始建于清代,解放后被政府改造后收为国有,成为上世纪五十年代注期新堤普及文化知识,开展全民扫肓运动,宣传社会主义的教育阵地。</h1><h1> 洪湖文化馆,是老新堤在上世纪中期,创建的第一个交谊舞舞厅,也是当时提倡社会主义新风尚,宣传第一次计划生育政策,弘扬地方歌舞民间艺术,在传统节日时,组织文化演艺活动的官方管理、辅导机构。</h1><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 <h1> 文化馆在解放前是熊氏金铺的产业,上图物体系文化馆院内原熊家残存的老房遗迹。</h1><h3><br></h3><h3><br></h3><h3><br></h3> <h1>伪警察局旧址</h1><h1> 西后街最南端的这栋建筑,是在汪伪时期沔南县警察局的旧址上改建的二层楼房,其形体与老建筑几分类似。</h1><h3><br></h3> <h1>六莲寺观</h1><h1> 六莲寺观原名为六莲寺,是新堤几十座古寺庙中唯一现存的释教老遗存。</h1><h1> 该寺观位于新堤三桥东北的滨河地带,上世纪五十至八十年代,六莲寺处原红联大队地段。</h1> <h1> 六莲寺的开山来源有些神奇。</h1><h1> 相传几百年前,此处旱地奇异的生长出六朵莲花,周围既无水草作伴,又无绿荷衬托。莲花六枝在阳光雨露的沐浴下自然生长,独放异彩年年如此。每当莲花放蕾前,宛如六枝朱笔傲然挺立,摇曳在苍穹之间。一旦芙蓉怒放花瓣吐艳时节,好似六位仙女含笑降临人间,迎风展枝翩翩起舞,世人皆以为福祉天降。</h1><h1> 于是,善信虔众慷慨解囊,筹措资金,广招能工巧匠雕神塑像,修筑了庙寺一座,按缘来之意取名为“六莲寺",供人们烧香膜拜。</h1><h1> 六莲寺几百年来庙内香火旺盛而不竭。直到清代后期,六朵莲花才逐渐凋谢。</h1><h1> 民国辛未年(1931年),该寺毁于洪灾,次年修复,至1966年六莲寺一直保护完整,曾度作为小学校舍使用,文化革命期间被拆毁。1993年6月在原址上重建,改名为六莲寺观,成为释道合一的宗教圣地。</h1><h3><br></h3> <h1> 浏览过新堤范围内的历史留痕,时空的指针,悄然地定格在了2019年迎春之际。展望未来,洪湖市新堤现代城市发更新的步伐,将会永不停歇。</h1><h1> 虽然,古镇大批有历史文化底蕴的楼台亭阁、石街深巷、老址旧房在时光流逝中,只幸存下屈指可数的残破景物。她们如风烛残年的老人,与当今城市建设中崛起的高楼大厦、通衢桥梁,崭露头角的龙街上明清仿古建筑群相比,似乎苍老憔悴得迷失了当初的风采。但是,她们仍然不失是老新堤人曾经的骄傲,是传承地域乡土文明心牵神往的怀旧依托。</h1><h1> 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些幸存的,以及已经湮灭在岁月中的地物名字,把她们曾经的故事存盘打包,用文学形式记录其古风老韵,将这些地域人文景致,传承给子孙后代,让其伴随新堤人永恒的乡愁,走遍天涯海角。</h1><h1> 2019年2月3日(农戊戌年腊月二十九日)</h1><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