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喜过大年】老两口的年

马慧珍

老两口的年 <h1><br></h1><h1><b> 山西省吕梁市红眼川乡唐则焉村,南梁山脉延伸到的最后一个行政大村,全村人口大约400人左右。老房子虽已残垣断壁,但是窑洞土建密集,仍然掩饰不住曾经的辉煌历史和热闹氛围。</b></h1> <h1><b>  </b></h1><h1><b>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篱笆墙下的身形恬静而落;老两口细碎的脚步给村庄曲径平添几许祥和。82岁的发宝大爷和74岁的李福爱大娘挑水走过,形影不离于寂静如画的黄土高原。</b></h1> 拾翻 <h1><b>  遥记儿时的腊月,天刚朦朦亮,村里的鸡最后一趟叫声还没来,奶奶便窸窸索索从炕上爬起来,“吱”地一声划亮一根洋火,双手拢向灯芯,一圈昏黄的光在屋子里晃起来;永远无法忘记那煤油灯下的小日子,我和哥哥赖着热炕头不起床,爷爷奶奶便开始叮叮当当穷拾翻起来,准备好扫窑糊窗的日子。记忆总是那么的温暖而又令人感动不已!</b></h1> <h1><b>  李福爱老人拿出相框里中年时唯一的合影照,讲起了自己的辛酸故事。父亲早逝丢下妈妈、她和弟弟。作为长女的她,读书到四年级辍学,不得不担起照顾妈妈和弟弟的重任。随母外牵到唐则焉村,16岁就嫁给了性格开朗的发宝大爷。那时候的日子虽然很苦很清贫,但是他们彼此恩爱感觉很幸福!</b></h1> <h1><b>  腊月二十四,是发宝大爷和李福爱老人扫窑糊窗的日子,早起吃了饭就忙碌着拾掇东西。</b></h1> <h1><b>  忙活前,发宝大爷找了老半天药瓶子,终于在缝纫机抽屉里找到了“去痛片”。</b></h1> <h1><b>  “这辈子都离不开去痛片了!前两天给牛切草累坏了,腰腿疼的厉害,一天吃四颗去痛片。”今天又要忙活,发宝大爷吃两颗老伴吃一颗。他吃药不管多苦,都是嚼碎了吃,老伴则顺水喝掉。</b></h1> <h1><b>  吃了药发宝大爷精神了起来,一筐一筐的往院子里搬东西。</b></h1> <h1><b>  八十多岁虽然动作迟缓一点,但是东西拿出去,却要摆放的细致而规整。</b></h1> <h1><b>  或许偶尔会怀想起这样一段时光,落寞而贫瘠的岁月因为有一只忠实的狗,身前身后地跟着就会变得生动起来,会发现它其实对人更深沉更懂得忠诚。而对于这个世界而言,忠诚有多么重要则是人很少去想的。</b></h1> <h1><b>  发宝大爷把零碎品拾掇出去,开始收拾大炕上的黑山羊毡。</b></h1> <h1><b>  “年轻时的我总爱傻乎乎的积攒些羊毛,和擀毡匠人一起忙活着擀毡,闲钱不够就指望了粮食和人工……”老人一边卷着白羊毛毡,一边唠唠叨叨的和老伴说着话。</b></h1> <h1><b>  最后把炕席都卷起拿到了外面,此时的他有些累了,动作也缓慢了很多。</b></h1> <h1><b>  小小的院落堆满简陋的家当,不多会老两口把闲置杂物都搬了出去。</b></h1> <h1><b>  这不是我生活过的村庄,却是距离我的家乡最近的一个村庄。曾经我也在这样的窑洞院落里,和爷爷奶奶幸福的生活过。</b></h1> <h1><b>  七十多岁的李福爱老人不让老伴帮忙,自己麻利的从凳子爬到箱子上。</b></h1> <h1><b>  两位古稀老人忙碌着遮盖家具:“幸亏今天有人在,要不老头子的犟脾气,从年前倔到年尾,过年总爱和我拌嘴。”</b></h1> 扫窑 <h1><b>  “老伴不喜欢收拾东西,他就爱扫窑!”发宝大爷从来不爱箍手巾,今天笑嘻嘻的让老伴帮忙箍在头上。</b></h1> <h1><b>  “我就喜欢扫窑,可惜今年村里没有刷窑的,刷洗的白墩墩的多好啊!”发宝大爷一边使劲的扫着灰尘,一边嘟嘟囔囔的讲着话。</b></h1> <h1><b>  动作麻利的两位老人,忘记了岁月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年龄几何?</b></h1> <h1><b>  一屋灰尘的离去,不只是时间还有岁月。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老两口总是如此有心劲的生活着……</b></h1> <h1><b>  三四个钟头过去了,发宝大爷端开大锅,往火棱子上放了十来个红薯。不多会就烤熟了,慢慢剥开来给大家吃。</b></h1> <h1><b>  休息一袋烟的功夫,发宝大爷又嘟囔起来“我的任务完成了,糊窗这细活不是我的,我得多歇一会儿了!”</b></h1> <h1><b>  老两口一边休息,一边叫唤着小狗。它总会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摇头摆尾的追随着他们。彼此自然呵护着的世俗田园,互相陪伴就是他们永不凋零的情话。</b></h1> 糊窗 <h1><b>  糊窗前先把窗上的老纸撕下来,经过一年的风吹雨打,一些窗纸已经破损,露出一个一个的小洞。更多的窗纸变脆变黄,在冬天的风中簌簌作响。窗纸撕下后,窗户上空荡荡的,暖暖的阳光从外面照进来,还带着冬天冷冷的风;</b></h1> <h1><b>  红绿纸横开折叠成方块,然后准备剪斜窗花花。为了给白色的窗户纸加以配缀,增添美观的亮点和色彩。</b></h1> <h1><b>  李福爱老人此时认真了起来,她把红绿纸对折缝合起来,给上面画了一朵漂亮的牡丹花。小时候她就是村里的一把巧手,人们绣花纳鞋垫,都找她来画花。</b></h1> <h1><b>  有线条的地方,都要慢慢的掏剪成镂空的花样。方寸的纸小剪子却很笨,她却蛮有耐心的琢磨着仔细剪来。</b></h1> <h1><b>  这样朴实亲切的画面,精神享受的同时,感悟到了幸福的真谛!童年的记忆、美丽的故乡、勤善的老人、忠实的小狗……一幅梦中才能感受到的图画!</b></h1> <h1><b>  红绿色的斜窗花花在老人的手里闪耀着,传统的民间手工技艺,无法预料的滋润在故乡疯长的心田里。</b></h1> <h1><b>  然后开始糊窗纸,窗纸尺幅较小,大概宽一尺半,长两尺开,白色,薄而软,韧性较大,不易破损,属于绵纸一类。老人将白纸往斜窗量过,刚好张贴,剩下的边角料补给就可以了。</b></h1> <h1><b>  屋子骤然亮了起来,新鲜的空气一阵阵透过窗子弥漫进来,叫人感觉心情舒畅和愉悦。糊好的天窗和斜窗白净敞亮,搭配那亮丽的红绿斜窗花花好看极了!</b></h1> <h1><b>  靠门的斜窗,李福爱老人的身高触手不及。大爷尽然拿着长木板,一头隔在炕棱上,另一头则挨在不足几厘米的门框上。高难度动作看着都感觉眩晕,然而老两口却很轻松的模样?</b></h1> <h1><b>  一个个老式的窗格,一张张新鲜的窗纸,阴阴的房子骤然亮了不少;站在屋里,感觉心胸宽阔、眼睛明朗。一层窗纸的更换,更换的不只是光阴,还有生活和心情。年的气息,就在那尘和纸上翻飞,虽然还没有全部落定,却非常醇厚。</b></h1> 清扫 <h1><b>  年年月月土炕头积攒着厚厚的灰垢,没完没了的拍打不干净。发宝大爷一块块一遍遍的使劲敲打着尘土,累得气喘吁吁!</b></h1> <h1><b>  展开拍打了灰尘,老人又爬地上慢慢卷起来,再用“刹关”捆绑紧放好。</b></h1> <h1><b>  傍晚时分,老两口陆续往窑里搬东西。清扫了炕上的灰尘,把羊毛毡平整的铺展开来。</b></h1> <h1><b>  擦洗家具上的灰尘,打扫整理屋子。老两口忙里忙外一整天,累得腰腿僵疼!</b></h1> 忙活 <h1><b>  腊月二十五,李福爱老人端坐炕头“捣钱钱”,老伴在一旁“吧嗒吧嗒”的抽着旱烟。</b></h1> <h1><b>  每天的人畜吃水,都在这孔辘轳井里提取。村里没有自来水,人们都是从外面拉水回来,然后倒在自家的井水里待用。</b></h1> <h1><b>  去年新买的快一岁的母牛怀胎了,老两口每天要担水喂牛。</b></h1> <h1><b>  操着铡刀切草料,也成为他们日常不可缺少的项目。玉米、麦秆、谷子、高粱秆都是牛冬天的吃口。</b></h1> 挂面汤 <h1><b>  记忆中的“挂面”,是家里来了贵客才端上桌的“上等”饭。</b><b>小孩子生病或逢年过节,自然会吃一两次“挂面汤”。现在的农村,一碗“挂面汤”自然成为人们,多年扎根在脑海中的概念和生活中形成的习惯。也许是老了,或许是累了?还有是图个省事和方便,他们每天早晨都要吃一碗“挂面汤”。</b></h1> 蒸年糕 <h1><b>  蒸年糕是庄户人过年前的一件大事。李福爱老人念叨说,灶王爷要“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催着蒸年糕“祭灶”,期待着灶王爷到了天上不说坏话,来年能过好日子。</b></h1> 蒸年馍 <h1><b>  腊月二十八,李福爱忙活着蒸年馍。热气腾腾,已经做了好几锅花卷。</b></h1> <h1><b>  谈话间老人说,正月里有讲究,不能做馍,所以要在腊月里一次做足了,吃到二月份。</b></h1> <h1><b>  各个地方习俗不尽相同,做年馍也许是各式各样的。但是吕梁的乡村打我记忆里,一直留存着最原始的味道,简单而朴实的花卷,两边卷着两颗大红枣儿,形似两只大眼睛,光亮鲜活口感筋道。</b></h1> <h1><b>  除了花卷也要做花馍,旧时是祭奠神位之用。年馍除了自己家吃,还要给亲戚朋友们送,然后人们吃了一年的健康顺意!</b></h1> <h1><b>  “枣山”也叫“枣山年馍”,过年谣中的“二十八,蒸枣花”。有好多关于“枣山”的故事和传说,各地的说法也不尽相同。本土文化中,“枣山”一般供奉在除夕的灶王爷神像跟前。年后老人们把它的身体分给孩子们吃,“枣山”的头留到二月二,烤干了留给长孙或者男孩子吃。</b></h1> <h1><b>  大火蒸制十来分钟,热气腾腾的年馍就出锅了。虽然形似简单,但是香甜醇厚,有着城市里闻不到和吃不到的感觉,那是久远记忆中的味道。</b></h1> 银裹金 <h1><b>  年俗中没有记载“银裹金”年馍,只有本土文化中存在着的。这种面塑食品,吕梁部分县市,也是旧时个别少有的,现在好多人甚至都没有见过。</b></h1> <h1><b>  所谓“银裹金”就是因为由黄色的糕面和白色的白面制作而成,看似金色和银色,所以老百姓称之为“银裹金”。</b></h1> <h1><b>  二十五分钟左右“银裹金”就出锅了。尝尝味道香甜可口,而且非常耐饱。“银裹金”寓意,美好的生活穿金戴银;象征,日子的富足年年有余。</b></h1> 祭灶神 贴窗花 贴春联 <h1><b>  贴春联是过年的头等大事,各家各户,都绝不马虎。农村人喜欢红纸黑字,除吉祥如意外也有辟邪之说。</b></h1> <h1><b>  老两口一个拿对联一个贴好对联。“迎新春万事如意,贺佳节幸福安康”!一年的希望和期待,全概括在了这长长方方的红纸上。</b></h1> <h1><b>  “福”是顺利和如意,能拥有和珍惜这个字的人,一辈子都会过得喜气洋洋。</b></h1> <h1><b>  农村的老房子没有拆迁的时候,院子里东、西、正房所有的门窗都要贴上喜庆的春联。即使废弃不用了的破窑洞,老两口也要张贴的整整齐齐。</b></h1> <h1><b>  喜庆的榜纸“人财两旺”,这简陋的小院落,挂在铁丝的中央。</b></h1> <h1><b>  是一溜儿在风中唰啦啦作响的五颜六色的“大字”,增色添彩晕染着庄户人淳朴的笑脸。</b></h1> <h1><b>  贴完春联,老人把院子里的雪清扫得干干净净。</b></h1> 老两口 <h1><b>  一个炸响一个飘落,人间春光铺地,奏响亲情无限的歌;老两口点燃鞭炮,真挚诚恳的送别。</b></h1> <h1><b>  过年过的是喜庆,是幸福,是团圆,是快乐,也是老两口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祝福。</b></h1> <h1><b>  明年再见,相濡以沫的老两口!</b><b>善良淳朴的父老乡亲!</b></h1><h3><b></b></h3> 回家过年 <h1><b>  没有一种感情比亲情更浓烈,没有一种温暖比得上过年回家,没有一种牵挂比老人更深切。老两口头天接到电话说孩子们要回家,第二天打早就开始备料备菜,准备好了迎接孩子们回家。</b></h1> 包饺子 <h1><b>  饺子是新年的主食,代表着和和美美团团圆圆。之前老两口已经包了一草蓖饺子,由于回来的人多,他们又围坐在一起包开了饺子。</b></h1> 团圆饭 <h1><b>  “家常菜还是我炒得最好吃”!老人尽可能的自己炒菜,不让孩子们动手。</b></h1> <h1><b>  “您辛苦了!您也辛苦了”两人对酌,喝下去的是陈年老酒,也是最深沉的情感!最贴心的人相对而视,贴心的聊着心里的话!</b></h1> <h1><b>  一桌朴实的团圆饭,老两口坐在炕头,孩子们不断的敬酒。一家老小互敬互爱、共叙天伦,围坐餐桌旁其乐融融、倍感幸福!</b></h1> 全家福 <h1><b>  春节团聚,“全家福”是每个家庭成员当年身份的缩影,是时代的见证,是岁月已去不复返的自然规律;更是家和万事兴,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源远流长!老两口穿上了孙子买的喜庆唐装,俏皮逗笑中留下了幸福的瞬间!</b></h1> 放烟花 <h1><b>  “月影憧憧,烟花几重,火花红”。夜空有多远,海有多深,诗篇有多缠绵,春节的烟花就有多美……</b></h1> <h1><b>  几千年来的传统习俗一脉相承。不管到了什么年代,什么地方,春节,这个中华民族最隆重的节日,在人们的心目中还是占着很重要的位置。心是快乐的,生活是幸福的,老两口的年简朴且珍贵!学习他们勤劳善良的高尚品格和朴实无华的精神风貌!愿普天下每一个人,都能过个平安快乐年,让浓浓的年味,永远在我们的生活里飘香!</b></h1><h3><b><br></b></h3> 老两口的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