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年味

琴心

<p class="ql-block"> 中国人过年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如今我已年过花甲,但儿时的记忆,特别是那浓浓的年味仍难以忘怀。那时候,过了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就红红火火、热气腾腾忙着办年货、祭灶神、扫房屋,忙着自制过年的食品。一天一个有关年的内容。</p><p class="ql-block"> 年初岁尾爸爸妈妈工作很忙,奶奶就领着我和弟弟屋里屋外的忙乎着,奶奶是总指挥,我和弟弟两员大将分工明确,弟弟负责收拾鸡鸭鱼,我负责洗洗涮涮,清洁屋子,然后和奶奶一起蒸豆包、蒸馒头、烀肉,十来岁的孩子已经分担了许多家务。小时候家里沒有冰箱,蒸完的豆包和馒头都放在仓房的大缸里冻上。够吃上一个正月的。奶奶蒸馒头的技术远近闻名,左邻右舍和爸妈单位的一些同事经常来我家向奶奶讨教蒸馒头的技术和方法,奶奶做的碱发大馒头松软又香甜,过年还要蒸莲花馒头、鱼形馒头丶大枣馒头和龙呀鸡呀等属相馒头。那个年代都是自已家蒸馒头,不象现在超市、饭店里都有各种馒头卖,许多家都不自已蒸馒头了。但我还是喜欢自已蒸馒头,感觉还是自己蒸的好吃。</p><p class="ql-block"> 到了腊月二十七、八开始贴年画贴对联。家里贴的对联都是买来红纸,由妈妈写,妈妈毛笔字写的好,不但写自家的对联,还帮邻居家写。每年的对联都是妈妈写爸爸负责贴,现如今爸爸妈妈都八九十岁了,妈妈也不写了都是买现成的对联了,但爸爸对贴对联的事还是不放手,如果是别人贴了,爸爸就会挑毛病,不是说沒贴对,就是说贴的沒文化。只有经过他的手才算贴的对贴的好。今年爸爸喜得重孙子,九十二岁的老爸高兴的在屋里屋外贴满了大福字。贴完年画和对联感觉屋子新鲜和亮堂了许多。</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感觉爸爸的手特别巧,什么都会做,他把山鸡一公一母扒皮后填上棉花碎布和纸条然后缝制上,摆在柜子上活灵活现的,象真的一样。那个年代过年沒有鲜花,除了家里养的盆花外,我会到外面捡几个造型好的树枝,然后把红蜡白蜡化了,合在一起变成粉红色,用姆指食指中指捏在一起沾一下凉水,马上放在热的蜡油中,形花瓣凝固在树枝上几秒钟,然后将手指抽出就做成了一朵朵漂亮的腊梅花。</p><p class="ql-block"> 除夕是孩子们最快乐的时光,妈妈把给奶奶和我们缝制的新衣服拿了出来,一早上我就把新衣服换上,还帮助妹妹们梳洗打扮,扎上新买的头凌子,啥叫头凌子呢,其实就是扎头发的丝带。我们小时候,所有的女孩子都有两条大辫子,平时用橡皮筋一勒,大不了在橡皮筋上缠上彩色的线,那就很美了。但是过年的时候,妈妈一定会我们买很贵但很漂亮的头绫子,买回来的时候是一卷一卷的,有粉色、红色、绿色、还有紫色的在乌黑的辫子上扎起来,特别显眼漂亮,这也是我们女孩子当时最潮最炫的装饰了。弟弟除了新衣服,最感性兴趣的就是红红绿绿的鞭炮了,小挂鞭、二踢脚、烟花都不能少。男孩子结伴说笑嬉闹地放鞭炮,女孩子聚在一起比着谁的穿戴更美。</p><p class="ql-block"> 天终于黑下来了,家家户户院子里都挂起了大红灯笼,大年三十家里每个房间都要亮起灯,灯光映着红彤彤的对联,伴着有近有远有大有小的爆竹声,一派喜庆吉祥的气氛。</p><p class="ql-block"> 年夜饭的餐桌上一定要有鸡和鱼,取吉(鸡)庆有余(鱼)之意(谐音),预示着来年生活幸福,衣食无忧。吃完年夜饭,就进入了除夕守岁。那个时代家里沒有电视机,记得我家就一台上海牌交流收音机,大家边听收音机边开始包饺子。听老人们讲古论今,也听他们讲小时候的年趣。一家人围在一起有说有笑其乐融融。</p><p class="ql-block"> 年三十灶里的火不能灭,那时我家住平房,屋子里烧的炉子取暖,炉子里的煤球烧的红红的,一直到天亮。大年夜,一夜连两岁,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点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午夜十二点,饺子准时上桌。饺子上桌前,一定要放鞭炮,这时爸爸和弟弟到院子里放鞭炮,妈妈在屋里煮饺子,奶奶告诉我们,如果饺子有的皮煮破了,不能说破要说挣了,谁要是不小心打了碗赶紧说“岁岁平安"。</p><p class="ql-block"> 接财神一般是在大年三十晚上的12点钟,当12点的钟声敲响之前,大家就开始接财神了。接财神前需要先垒上旺火,旺火代表着全家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用旺火敬财神,同时也表示了家家户户对新年给予了更美好的愿望。这时奶奶会到院子里抱一捆柴火到屋里,然后放在炉子里,炉火通明。大年夜讲究的灯明火旺,寄托着人丁兴旺、家事顺达。拜过财神以后的大年初一这一天,千万不能把垃圾扫地出门,这样会把财气一起丢掉,拒之门外。如果不得不收拾,也要暂时放在屋内角落。这些习俗随着住上楼房也就淡化了。 </p><p class="ql-block"> 三十晚上我家还要祭祖,每年的除夕,下午四点左右爸爸就把家谱家规供于家中上厅,安放供桌,摆好香炉、供品放好,供桌的两侧放灯台,灯泡是红色的。摆上十个馒头、五个苹果、一只鸡一条鱼一个猪肘子一盘青菜共六盘。除夕的年夜饭,吃饭之前要先敬祖宗,然后再上香,到晚上半夜时候吃饺子前全家要按照老幼之分,一个一个给祖宗上香磕头。初一早上。吃早餐之前要把饺子先给祖宗供上,然后上香。到初一晚上的时候,还要按照老幼之分给祖宗上香、磕头送祖宗。</p><p class="ql-block"> 从大年初一开始,大人们开始走亲访友,互相拜年。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的一种方式。我们通常知道的是正月初一家长带领小辈出门谒见亲戚、朋友、尊长,以吉祥语向对方祝贺新年,卑幼者必须叩头致礼,谓之“拜年”。主人家则以点心、糖果、红包(压岁钱)热情款待之。拜年的传统正确时间应该是除夕零点以后,这个时候新的一年真正开始大家互相祝贺。我家是初一的早上开始拜年,这天我们都早早起来,奶奶说大年初一谁早起精精神神的谁就一年都顺利吉祥。首先爸爸妈妈要给奶奶行礼拜年,我们先向奶奶拜年,男孩嗑头,女孩行礼,然后向爸妈拜年,拜年后长辈给晚辈压岁钱,那时的压岁钱就是一毛两毛钱,可我们很满足很开心。</p><p class="ql-block"> 这期间一般只吃现成的年食品,忌讳生米生面下锅。正月就是尽情的吃喝、尽情地玩乐,不能裁剪缝补动针动剪子,初一到初五桌子上都要摆满糕点花生瓜子糖果,因为有奶奶在,亲朋好友都会来给奶奶拜年,人来人往很热闹,我们小孩子也走家串户去给左邻右舍的长辈们拜年,穿着里外三新的衣服,兜里装满了糖果。吃呀玩呀,觉得过年是那么的美好!</p><p class="ql-block"> 现如今,商品化、产业化、信息化,无论农村和城市已与传统的年味渐行渐远,过年也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但回想曾经的“年味"是值得的,那就从回想前辈们为了今天而含辛茹苦的历史吧,如此才会不忘初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