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第一篇】过年回家,最爱吃的还是家乡的汤汤面

鲁建兴

<h3>  回家的脚步越来越近了,思乡的情怀也愈来愈浓了,对家乡美味的向往也更加迫切了。在家乡所有的美味中,我唯独钟情陕西老家的汤汤面。</h3> <h3>  “吃了么?”是陕西人见面互致问候的最常用语。“今天晌午吃的啥?”是陕西人之间交流的最佳切入点和永恒不变的话题。“晌午吃汤汤面”回答者自豪的言语中往往更透出一种惬意和幸福。无疑,这家人今天有大事要办,或者家里来了尊贵的亲戚、客人。</h3> <h3>  每一个武功人,时至今日,逢年过节走亲戚的时候,家家主人都会非常热情地少不了让你吃上几碗滚热、酸辣的汤汤面。汤汤面,俗称哈水面,是陕西省武功县及周边地区,当地百姓非常喜欢的一种传统面食。汤汤面名字虽然很土,但却很美味。一般是逢年过节,或平常时用来招待贵客的。尤其是有红白喜事、老人做寿、小孩满月等大事时,在家中大宴宾客时必做的面食。</h3> <h3>  后来,汤汤面被家乡人赋予一个相对高雅的名字,叫做旗花面。但我认为,这不过是现代人为了适应家乡餐饮业发展的需要,而取得一个名称。饭店的旗花面虽然在形式上有创新,而且内容更丰富,但也仅仅只是商业上的叫法。一般人在家里,依然觉得叫汤汤面更有浓厚的情怀,更有家的味道,更符合传统的习惯。过年时家家吃汤汤面,不但已经成为一种习俗和传统,更是承载着主人对客人满满的热情与尊崇。</h3> <h3>  长期以来,武功人对汤汤面的喜爱,是执拗的,更是专一的,在家里做,从来也不想对它的做法有任何改良,生怕任何不恰当的改良,都会破坏它经久不衰的传统口味和情感魅力。</h3> <h3>  汤汤面之所以在家乡农村历史悠久,生生不息,是因为农村往往家庭人口多,有制作汤汤面大锅土灶的适合条件;而且,逢年过节,农村家里客人多,有吃汤汤面喜庆热闹的气氛。更主要的是,厨艺精湛的家庭主妇,在客人们一致的美评中,更有获得感和操持的激情。</h3> <h3>  传统的汤汤面要想做得出彩成功,高筋机压细面是必须的,汤料的制作更是重中之重。观感好的汤,首先诱惑人的食欲,口感好的汤,才能更好地刺激人的味蕾。</h3> <h3>  在烧汤、调汤之前,首先要将大葱摘净、切好,将鸡蛋搅拌均匀,摊成薄饼,再切成菱形块的鸡蛋饼花。根据吃饭人数的多少,尽量份量足些。因为葱花和鸡蛋饼不仅在于增加观感,更在于提味。</h3> <h3>  烧汤时,要提前加入炒好的肉臊子,最好尽量再添加些高汤,味道会更鲜香浓郁。汤烧开后,调汤是关系到汤汤面好吃与否的最关键环节。汤要用陕西人的最喜爱的老醋和胡椒出头,以酸提味;然后加入适量食盐和鸡精、五香粉。最后加入熟过的菜籽油,再大把撒上切好的葱花和鸡蛋饼。金黄色菜籽油浮汤上漂浮着红黄蛋皮和白色葱花,十足的臊菜色艳,赏心悦目,酸辣鲜香,沁人心脾。</h3> <h3>  在这边烧汤、调汤的同时,另一边大锅要同时下面,两边的进度要保持适度同步。这边的汤调好了,那边的面也正好煮好。为保持面的筋道、滑爽,煮好的面要用笊篱捞出到凉水盆中。然后,每一碗只挑一筷子的面,刚好一口的量,主厨再用大勺分别往碗里加汤。盛好汤的面大约够五、六碗装一盘的时候,再由主人轮番给客人端上桌。</h3> <h3>  这边客人还未开吃,那边主人已急不可待地征求意见:“尝尝味咋样?汤煎不煎?”虽然客人还没有吃,但飘逸的浓香,早已征服了客人的味蕾,凭着客人对汤汤面无限钟爱的感觉,客人慌忙回应道:“味合适的很,汤也嘹得很。”这个时候,你一定会为酸辣可口的汤汤面叫好。吃在嘴里,面条柔韧、滑爽,汤味酸辣、鲜香,瞬间就征服了你的味蕾。此时的你,心里定会洋溢出满满的幸福与满足。每一碗面,都是一口就能吸溜光,当你想喝一口酸香诱人的汤时,主人就会忙不迭地过来抢你的碗,“包喝汤,把面挑上!”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好客之道,在这日常饮食中体现的淋漓尽致。</h3> <h3>  武功人吃汤汤面,一般都是中等大小的碗,面少而汤多,一碗面只够一口吃。从这方面讲,汤汤面也叫“一口香”。吃汤汤面,即使汤调得再好、再鲜香,一般人也很少喝汤,而主要在于吃面。因为鲜香的汤是为面的出彩而服务的。汤汤面中汤与面的关系,也正是众多陕西关中家庭中女人与男人的关系,女人在家中做得再好,但她总是把出彩的亮点留给自己的男人。</h3> <h3>  汤汤面传统的吃法,是面少而汤不少。吃过面的汤会被收纳,重新倒入汤锅中,再次加热、调制,循环使用。无论汤料回锅多少次,但盛到碗中的汤,经主厨的不断调制,任何时候都是始终如一的刺激观感,味道鲜香、酸爽。</h3> <h3>  汤汤面的做工并不复杂,但每一道工序却十分考究,讲究七个字,即:“汪、煎、清、稀、细、软、工”。 “汪”,就是汤要油汪汪,黄亮的菜籽油鲜汤飘香;“煎”,意思是汤要滚热,不能温吞吞的;“清”,是指汤要清亮,不能混浊;“稀”,就是说汤要多,面要少;“细”,是说操作的工艺考究,精工细做;“软”,就是煮出的面要软和,不能过硬;“工”,说的是上桌的面造型要好看。</h3> <h3>  一碗面仅够吃一口,千万不要以为武功人待客寡淡。武功人吃汤汤面,往往不是一般的能吃。主人做得精工细致,客人自然大快朵颐,吃得酣畅淋漓。三、四十碗只是一般男人的量,遇上饭量好的,吃上五、六十碗一点也不夸张。即使一般妇女,吃上一、二十碗也不在话下。所以,过年时家中来了几家亲戚或客人,吃汤汤面时,主人是顾不上陪客人吃面的,往往是全家不论大小总动员、齐上阵,下面的下面,捞面的捞面,出汤的出汤,端盘的端盘,回汤的回汤。好在汤汤面是家乡人最平常的饭,任何一家人都能做得得心应手,客人多时,在供应保障上虽然有些紧张,但终究忙而不乱。</h3> <h3>  家乡人吃汤汤面,有早上吃的,也有晌午吃的。早上吃汤汤面的,大多是家中办红白喜事的,由农村专业餐饮服务队保障;晌午吃汤汤面的,大多是逢年过节在自己家中的日常待客,一般是11-12点之间先吃汤汤面,隔上一个多小时后,再上凉菜、热菜,吃馍、喝汤。现在家乡人过年吃汤汤面,更多的是为正餐吃菜、把酒言欢垫个底。</h3> <h3>  为了适应家乡美味的餐饮化商业发展,过去家中待客的汤汤面,不但被赋予新的名称—旗花面,并被演绎出新的起源历史故事。在陕西数不清的面食里,旗花面以独特的造型、悦目的色彩、难忘的滋味,为家乡武功打下一片江山,成为武功的一张名片。它代表的不仅仅是美食,更是一份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传承。</h3> <h3> 过年时,远在外地的游子回到家里,亲戚、朋友之间互相拜年、看望,家家户户都在吃汤汤面,家乡人吃汤汤面,吃的不但是传统美食,更是年的热闹、节的喜庆、情的和谐。</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