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芳华我的兵(四)五年连队指导员

北京李岩

<h3><b>接上集我的芳华我的兵(三)</b></h3><h3>  我叫李岩,1970年底从北京入伍到山西忻县(现在忻州市),1985年底转业,整整十五个春秋,把人生最美好的一段芳华献给了国防。</h3><h3> 十五年的军旅生活,盖营房、种水稻、军事训练,实践了“工农兵”的完整体验。</h3><h3> 这种经历是我人生的一笔巨大的财富。</h3><h3> 当兵苦,磨练了意志,强健了体魄。</h3><h3> 当兵严,养成了守规守时的好习惯。</h3><h3> 当兵是我一生的荣耀。</h3><h3> 当然,我也失去了很多孝敬老人、关爱家人的幸福时光。</h3><h3> 对此,我无怨无悔,因为当过兵的都明白,有了这么一群舍小我守家国的铁血军人,才有了国家安定、百姓安康。</h3><h3> 李岩2019年2月2日于北京芍药居</h3><h3><br></h3> <h3><b>下连任职</b></h3><h3>我在团政治处干了两年文化干事, 1978年底,上级有令,所有机关干部必须有在基层连队任职的经历。于是,1979年1月6日,我下到三营机枪连任副指导员。</h3><h3>三机连指导员王霞是我在特务连时的老指导员。半年后王霞转业了,我接了他的班。</h3><h3>连长肖正文是66年入伍的湖北兵,1981年2月底调到团家属工厂任指导员。</h3><h3>与肖连长相处共事两年,不能说珠联璧合,也是配合默契。我尊敬他,他为人忠厚,事事以身作则,实干精神强,特别是对上级的指示规定不折不扣的执行。对我这个新来的年轻人,对我的工作,对我一些新的思路想法都全力支持配合。</h3><h3><br></h3> <h3>图:1979年3月我与王霞(右)在三机连连部</h3> <h3><b>全团“春晚”拿第一</b></h3><h3>连队的生活我很熟悉,不用适应。况且副指导员主抓共青团工作,和我以前抓文化工作是一致的,轻车熟路并不陌生。我到三机连的第一项任务是为参加春节团文艺汇演组织排演节目。</h3><h3>王霞指导员、肖连长对这项工作大力支持。表示,只要能为连队争光,要人给人,要时间给时间。</h3><h3>时间紧,连队文艺骨干较弱。我亲自编排导演群口词《向四化进军》、表演唱《歌唱连队八大员》、《我们连队新事多》等九个节目。</h3><h3><br></h3> <h3>我率领王霄辉、刘兴亮、张志伟、陈光辉、李正华等战士在在团部大礼堂舞台上,有说有唱有表演,因为全部是原创,而且都是表现连队生活的节目,有连队干部参加,满足了获奖的几个重要条件,我们连获得五六四团“春晚”总分第一名。乒乓球比赛也获得团体亚军。</h3><h3>这次文艺演出获得成功,鼓舞了全连干部战士的士气。</h3><h3>通过这件事,使我感到要想干好一件事,就得有一股子争强好胜的精神。</h3><h3><br></h3> <h3>图:1980年与副指导员郭远华(左)</h3> <h3><b>射击考核鼓士气</b></h3><h3>当时的三机连在外人眼里好像是个落后连队,经过一段时间了解,我发现主要问题是前一年军事训练考核射击没打好,弄了个全团老末。显得灰头土脸,抬不起头来。</h3><h3>二月中旬,全团要验收考核实弹射击第一练习。</h3><h3>这是一个关键点,打的好坏直接影响全年工作。全连干部战士憋着一股劲,一定要打个翻身仗。</h3><h3>经过层层动员,干部战士情绪高昂,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抓好射击训练基本功。</h3><h3>2月14日,正式考核那天,我建议所有干部先打打第一轮,打好了给战士们鼓舞士气。</h3><h3>军事技术好经验丰富的副连长孙广川第一个上。一阵枪响之后,打了个满堂彩。</h3><h3><br></h3> <h3>副连长及时给我们介绍经验说,今天风大虚光强,弹着点偏右,最好是瞄在九环左下方,才能打中靶心。</h3><h3>我到三机连以前打过步枪、手枪、冲锋枪,打机关枪还是第一次。不过射击原理都差不多,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和体验,我心里还是有底的。</h3><h3>我根据副连长的体会,大胆修正,果断击发,13发子弹打了110环,优秀。</h3><h3>我又把自己的体会传下去,接下来连长、指导员、一排长郝成虎、三排长王兴正、司务长郭远华接连上阵,越打越好,使用这挺机枪的全部都是优秀成绩。</h3><h3>干部打好了极大鼓舞了战士们的士气,考核结果,全连完成任务百分之百,其中优秀率占百分之八十一。出现了三个满堂红班。一举摘掉了军事训练落后的帽子。</h3><h3><br></h3> <h3>图:射击训练与战士张金陵</h3> <h3><b>抓“尖子”提“秤砣”</b></h3><h3>第一炮是打响了,全连干部战士士气高涨。如何乘这个东风把连队全面工作抓上去,打一个彻底的翻身仗,是我面临的新问题。</h3><h3>此时的三机连正处在困难时期。主要原因是,老指导员王霞准备转业,老连长肖正文家属刚随军,住在家属院,连里工作抓的少了,副连长到师里集训,连里主事的就剩我一个刚接手任职的指导员。</h3><h3><br></h3><h3><br></h3><h3><br></h3> <h3>1979年是部队全训年,重点是把训练成绩搞上去。</h3><h3>我召集班以上干部集思广益,大家认为身体素质是完成各项训练科目的基础,尤其是投弹、单双杠、200米障碍跑、五公里越野等共同科目,没有良好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度是完不成任务的。</h3><h3>我在军排球队受过正规的身体素质训练,我把学到的一些训练方法,应用到军事训练中来。</h3><h3>首先摸清全连战士身体素质底数,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培养一批“尖子”,提起一批“秤砣”,抓两头带中间。</h3><h3>根据上面情况,打破原建制班排,分成三个大组,突出重点、有针对性的训练。</h3><h3>身体素质训练每天上下午各安排一小时高强度训练,三个月后,全连全部达标。</h3><h3><br></h3> <h3>图:给战士做示范动作</h3> <h3><b>带着全连战士“玩儿”</b></h3><h3>我根据年轻人好学好动的特点,带头开展多项文化体育活动,教练兼队员以身作则带着战士们“玩儿”。</h3><h3>我们组织起若干个兴趣小组。喜欢学习准备报考军校的组成文化学习小组,喜欢打篮球、排球、乒乓球的组成体育小组,喜欢乐器唱歌的组成文艺小组,还有烹饪、种菜、书法、摄影等兴趣小组。</h3><h3><br></h3> <h3>我发动全连干部战士义务劳动,在连队宿舍前空地建起了训练场、排球场。请工人师傅废钢管做了几副单双杠,联合架等健身器材。我还亲自砌了三个水泥乒乓球台。</h3><h3>每天训练间隙和晚饭后休息时间,我们连的小训练场都显得十分热闹,打排球、乒乓球的、练单双杠的、跳高跳远的,惹得全营的战士都跑来观看。甚至有别的连战士找到我,要求调到三机连来。</h3><h3>我自费买了一台海鸥205型135相机,教了12名有兴趣的战士摄影基本知识。让他们用我的相机拍连队的好人好事,并把洗好的照片贴到光荣榜上,激励上进。</h3><h3><br></h3> <h3>图:书法小组左起田存敏、本人、李平、景福才、丰大全</h3> <h3>80年“五一”期间,三机连获得团篮球、乒乓球、歌咏比赛第一名。有三人入选师排球队。</h3><h3>79年入伍的战士张志伟、戚贵山分别获得数理化竞赛第一二名,此后二人又双双成功考取了军校。</h3><h3>79年保定地区入伍的战士景福才复员回乡后给我来信,说他利用在部队学到的摄影知识,买了台照相机走村入户拍照片,有了一技之长,多了一项勤劳致富的路子。</h3><h3><br></h3> <h3>图:指导连排球队员训练。左起李平、王英、汤秀斌、本人、于学昌</h3> <h3>79年天津武清入伍的战士李平,在部队入了党,当过班长,立过三等功,是连队军事训练、文体活动骨干。84年复员后分配到县电业局,由于工作出色,年年获奖。</h3><h3>他把在部队学到的本领带到单位,组织军训,开展文体活动,改编了曾在连队演出的《八大员》,还拿了全局文艺演出一等奖。</h3><h3><br></h3> <h3>图:1982年参加军运动会,三机连有本人、于学昌、王英三人入选师排球队,前左一领队兼教练王振刚干事。</h3> <h3>图:188师排球队获军排球比赛冠军。</h3><h3>后排左二本人、左三于学昌、右一王英、前左四王振刚。</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b>河曲拍电影</b></h3><h3>79年6月3日,三机连早6点乘车出发,4日下午1点到达河曲县楼子营大队。配合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电影《啊,摇篮》。</h3><h3>楼子营村北不远就是黄河,河对面是内蒙古。可能不到雨季,黄河水还是清澈的,水面不宽水也不太深,我还带着李平等几名战士在河里游泳。并没有像传说中的“跳进黄河洗不清”。</h3><h3>影片中我们扮演八路军,穿着灰色军装,打着绑腿,在山沟里行军。</h3><h3><br></h3> <h3>图:我骑的是影片中祝希娟骑的马</h3> <h3>拍摄中我看到了导演谢晋,著名演员祝希娟、张勇手,还有当时14岁的马晓晴和年仅4岁的小童星方超,还给他们拍了照片。有个战士说他哥是照相馆的可以放大,结果探家时我把底片交给他,遗憾的是他把底片搞丢了,幸好我还留了几张洗好的照片。</h3> <h3>图:在拍摄现场我拍到四岁小童星方超、14岁的马晓晴和著名导演谢晋。</h3> <h3>还有一件遗憾的事,就是我给团贾副政委拍纪念照。那天贾副政委特意借来八路军服装,叫上司机董法明一起开车到离村十几里远的黄河岸边拍照。这里的河岸是百尺悬崖,雄伟险峻,也许是上游下雨的缘故,河水变黄了,水流湍急,景色十分壮观。</h3> <h3>图:黄河渡口,对岸就是内蒙古。</h3> <h3>图:幸存没全曝光的我穿八路军服装站在黄河岸边的照片</h3> <h3>晚上村里演电影,我一个人在房东家里屋一间储存粮食的窑洞里冲洗胶卷,冲到最后一卷显影观片时,房东回家一拉灯,200瓦大灯泡突然亮了,我赶紧把胶卷放进定影液中为时已晚,刚好是我给贾副政委拍的那卷报废了。</h3><h3>几天后,6月23日我参加师组织的指导员学习班,提前离开楼子营。</h3><h3><br></h3> <h3>图:山西阳曲县东黄水村与连长孙广川(左)</h3> <h3>图:背后是东黄水村</h3> <h3><b>拉练东黄水</b></h3><h3>1982年参加演习拉练到了山西阳曲县东黄水村。这个小山村很缺水,赶上大旱,取水要到几里外用毛驴驮。我们住的房东大嫂曾问过这样一个问题,你们当兵的怎么每天都洗脸,我反问,你们?回答,沾点水擦擦眼里的吃模糊就行了。一盆水做饭洗菜刷锅喂猪浇地一点不浪费。</h3> <h3>图:在东黄水村驻训期间,战士张应国清晨为房东担水。</h3> <h3><b>一副对联引出的故事</b></h3><h3>1979年春节我路过附近村子顿村,见一户人家门上贴着一副对联,上联是:儿女常年在外,下联是:老汉已经年迈,横批是:照应不到。</h3><h3>我觉得挺有意思,进院询问,得知这位老汉叫崔银瑞,七十有余,老伴病逝,有个儿子在轩岗煤矿工作。</h3><h3>崔老汉体弱多病,挑不动水桶,到村中水井打水都是用一个烧水的壶。儿子结婚后很少回家,甚至过年都不照面,老汉用用这幅对联来表达抑郁的心情和对现实生活状况的无奈。</h3><h3><br></h3> <h3>图:文书丰大全(左)、理发员胡江峰</h3> <h3>回到连队,我建议由连部文书丰大全牵头,组织理发员胡江峰以及卫生员、司号员等以团小组的名义将老汉家定为学雷锋帮扶对象。</h3><h3>团小组成员每天轮流值班,利用休息时间帮老汉打水、做饭、洗衣服、打扫卫生、送医送药。</h3><h3>几个月过后,老汉身体和精神面貌好了很多。我还给老汉儿子所在煤矿领导写信,反映老汉的生活状况和儿子的不孝行为。</h3><h3><br></h3> <h3>图:枪械员兼文书丰大全调试新装备的机枪</h3> <h3>矿领导很重视这件事,给我回信讲,对老汉儿子进行了严厉批评教育,告诫他如不孝顺父亲,就开除公职。</h3><h3>事后,儿子儿媳带着礼物专程回家看望老汉,并表示以后常回家看看。来年春节老汉请人撰写了新春联,意思是有解放军帮助生活不难了。</h3><h3>师新闻干事邓高如,了解到这件事,以《换对联》为题写了新闻报道,发表在解放军报。</h3><h3><br></h3> <h3>图:与战士董贞立谈心</h3> <h3><b>红色家信保稳定</b></h3><h3>1981年年底,这一年是我当指导员的第二年,也是任务最重感到最艰难的一年。从1978年开始全国农村陆续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逐渐波及到部队。由于包产到户需要劳力,不少战士不安心部队了。有的想提前退伍,有的担心家里生产生活。</h3><h3>一个时期来信来电报称父母病重的多起来,几乎每天都有战士到连部找我哭诉,更有甚者托人拍假电报称父母去世,目的就是想回家看看。而部队要随时保持战备状态,探家人数是要控制在一定比例的。</h3><h3><br></h3> <h3>图:与战士李平身后水泥乒乓球台是本人抹的</h3> <h3>稳定干部战士思想是指导员的重要职责,如何处理好解决家庭困难与安心服役这一对矛盾,难度极大。光靠连队教育不成,必须依靠家庭和社会力量共同做好战士的思想工作。</h3><h3>我起草了《致战士家属一封信》,让文书等几个写字好的战士抄写,分别寄给每个战士家中。信中大概意思是,介绍该战士在连队的情况,希望战士家属理解和支持中央改革政策,共同做好战士思想工作,安心服满兵役期。</h3><h3><br></h3> <h3>图:1982年在三机连连部前与从二营新调来的排长高宝忠(左一)、班长李平(右一)</h3> <h3>家中如有困难和需求可直接给我写信,最好不要拍电报等给战士带来压力。并希望家属写一封鼓励战士安心服役的信。信寄出后很快有了回音,每个战士和我分别收到了回信。</h3><h3>意想不到的是,几乎所有回信都是一个声音:有困难自己克服,坚决支持战士安心服役。还有的家长向我道歉,说不该说假话称病叫孩子复员。还有的家长告诉我,身体非常好,干农活没问题。我抓住这个机遇,在全连开展了“红色家信活动”。</h3><h3><br></h3> <h3>图:79年入伍的班长景福才上了光荣榜,我给他拍照留念以资鼓励。</h3> <h3>我让文书把战士家长来信有关内容摘抄下来,贴在新建的《红色家信》专栏里,组织战士们参观学习。分批让战士们在全连官兵面前宣读鼓励安心服役的家信。</h3><h3>一封封家信成为沟通连队与战士家庭的桥梁,通过对家庭情况的了解和掌握战士的现实思想,我心里有底了,做起思想工作更有针对性。</h3><h3>一名刚入伍两年的战士找到我,愧疚的说:指导员前些日子给您看的说我父亲病逝电报,是我让探家的同乡拍的,我错了。我没有批评他,反而安慰他说,你担心父亲年纪大,包产到户忙不过来,心情可以理解,但方式不对。</h3><h3><br></h3> <h3>图:我在给连里战友拍照。</h3><h3>左起,景福才(九班长)、秦国华(卫生员)、孙广川(连长)、李平(七班长)、丰大全(文书)</h3> <h3>我拿出他父亲写给我的信让他看,父亲信中说家中一些困难是可以克服的,告诉孩子一定要尽完义务再回家。</h3><h3>往常年底老兵离队留队都是连队干部最紧张最忙碌的时候,自打开展红色家信活动以来,连队各项工作有条不紊,新老战士无论走留服从安排,没有一人闹思想情绪。</h3><h3>为此全师在我连召开现场会推广这一经验,北京军区战友报也刊登消息进行宣传。</h3><h3><br></h3> <h3>图:左起张志伟、胡江峰、王力、于学昌、本人</h3> <h3><b>年年有创新</b></h3><h3>我当指导员这几年,年年有创新。</h3><h3>1979年底,三机连因开展基层文化体育活动好受到北京军区政治部物质奖励,奖有一台乒乓球案子、篮球、排球、羽毛球、图书等文体用品。</h3><h3>1980年,我连以“支部重视早下手,摸清思想早教育,实际问题早解决”做好老兵复员工作在师介绍经验。</h3><h3>1981年开展红色家信活动,全师召开现场会。</h3><h3>1982年抓好物质文化两大生活的经验,师团召开现场会推广。</h3><h3>1983年利用拍照片激励战士上进,在师里介绍经验。培养班长做好政治工作30个怎么办,在全团介绍经验。</h3><h3><br></h3> <h3>图:分列式训练</h3><h3>前面带队副连长高俊祥(左)、连长孙广川(中)、副指导员郑果(右)</h3> <h3>基层连队的事情多,全连一百多号人每天都有各种繁杂的事情处理。</h3><h3>有个战士探家时谈了个对象,对象想跟他要一件军上衣。他的军上衣号大,想找人换件小的没换到。发现本班新兵上衣挺合适就偷偷拿了藏起来。事情败露后,这个战士一再央求我不要把这件事嚷嚷出去,一是没脸见人,二是没准好不容易找的对象也吹了。</h3><h3>我认为这个战士虽然犯了错误,但也不能一棍子打死。我告诫他说,你严重违反军纪,给你一个处分,暂不对外宣布,如果你以后表现好了,复员时可以撤销。</h3><h3>自打出了这件事以后,他的班长夸奖他说,跟换了一人是的。其实,这个“处分”根本没入档。</h3><h3><br></h3> <h3>图:分列式训练</h3><h3>前面带队班长李文堂(左)副指导员郑果</h3> <p class="ql-block">1981年春,三机连在定襄县白村插秧种水稻。</p> <p class="ql-block"><b>人生些许不如意</b></p><p class="ql-block">我到三机连这五年,几乎没回家过上一个春节,因为年底和年初这段时间正是老兵退役新兵下连的关键时刻。80年底我爱人生小孩,又赶上老连长探家,我是把最后一名老兵送走,才探家的。</p><p class="ql-block">回到家时,女儿已经出生26天。临产那天,岳父母刚好不在家,我爱人一个人坐车到医院生的孩子。此后,我几次因家庭困难提出转业,都由于没有进京指标而作罢。</p><p class="ql-block">1982年团里准备提我当三营副教导员,报告大上去了,批回来却不是我,而是军直单位的一个指导员,背景此人是曾是军首长警卫员。人一直没有到位,却占着位子。</p> <h3>图:1981年和二营新调来的副指导员郑果(右)</h3> <h3>图:80年1月结婚照</h3> <h3>图:岳母抱着的是我出生26天的女儿。</h3> <p class="ql-block">第二年,团里又准备提我,不料半路杀出个程咬金,某连指导员找团首长哭诉,说政策规定连排干部转业回原籍,他是四川边远农村的,不能与大城市的爱人团聚,希望提一级到营级解决两地分居这一困难。团干部股长做我思想工作,我只好成全人家。</p><p class="ql-block">还有一件事情令我费解。</p><p class="ql-block">1983年,北京军区要评选十大基层标兵。我被团师推选为优秀指导员上报推荐,师团专门组织写作班子整理我的先进事迹材料。</p> <h3>图:1983年女儿来连队。左上在连队菜地;右上部落村二营通团部小路;左下在高射机枪架子下;右下连队宿舍前。</h3> <h3>图上三机连菜地,下三机连马厩</h3> <h3>不料材料报到军里,名字换成了我团的一位连长,理由是,军长正在那个连队蹲点,要出经验,要出成果。还说那个连队是大功连,名气大,评选获胜面大。</h3><h3>结果,本来整的是我的事迹材料,来了个“狸猫换太子”。那个连长当选为军区先进后,直接破格提升为营长。这件事连参与写材料的团政治处干事都感到不公。</h3><h3>也许,这件事军长和那个连长并不知晓。在军队这个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的环境里,我只能无语。</h3><h3>在三机连奋斗了五个春秋后,1983年12月21日,我调任二营副教导员。</h3><h3><br></h3> <h3>上图:1982年10月三机连老战士复员留念</h3><h3>前排左起:薛本祥(二排长) 高俊祥(副连长) 李 岩(指导员) 孙广川 (连长)郝成虎(一排长)</h3><h3>中排左起:任小芳 于丙友 汤秀斌 张根深 管玉芳 靳天社 胡江峰</h3><h3>后排左起:李新奎 王 洪 张应国 宇海轮 李文堂 毛选让 魏登科 张治国 </h3> <h3><br></h3><h3>在三机连的五年里,我庆幸遇到了一帮同舟共济奋勇争先的好干部,先后共过事的有连长孙广川、副连长高俊祥、副指导员郭远华、排长王兴正、郝成虎,司务长赵丙新。</h3><h3>有二营精简后81年1月到三机连任副指导员的郑果、排长高保中、薛本祥。</h3><h3>还有一批批勇于吃苦、甘愿奉献的好战士。</h3><h3>回想这五年,感到既漫长又短暂,我已经和连里的干部战士结下了深厚的战斗友谊,真有些难舍难离。</h3><h3><br></h3> <h3>图:一排长郝成虎、副连长高俊祥、本人着便装留影</h3> <h3>图:一直在师教导队当教员的68年入伍的老排长许志英(右)</h3> <h3>经过五年磨炼,我感觉基层连队是最锻炼人的地方。人们都说解放军是个大熔炉,那基层连队就是炉心,你禁住高温熔炼了变成有用之才,否则也可能被淘汰成为炉渣。</h3><h3>近日通过微信与很多三机连的老战友们联系上了,异常兴奋,回想当年,感慨万千。虽然过去三十多年,很多场景,犹在眼前。</h3><h3>翻开旧相册,找到几张老照片,年轻的你们,脸上还挂着稚气,虽然我是连队指导员,长你们几岁,但你们都是我的弟兄,我有责任尽力所能及的力量,不辜负家长们的期望,使你们在部队得到很好锻炼,复员后回地方有很好的发展。</h3><h3><br></h3> <h3>看到你们家庭事业都很好,我也感到很欣慰,在此,也感谢你们在连队对我工作的支持和帮助,也请你们对我工作中的失误或处理问题的不当予以谅解。在此也向你们的家人问候,祝你们身体健康,工作愉快,阖家幸福。</h3><h3>最使我感到欣慰的是,81年湖北籍战士叶群林,刚到连队时生活不适应,闹情绪,想创造条件早回家。当初,和班排长一起没少做他的思想转化工作。</h3><h3><br></h3> <h3>38年后在微信群里,他感慨的说:指导员,我愧疚那时在部队没听话,给您的工作带来不少麻烦,请多多谅解。</h3><h3>您的兵在地方没给您丢脸,都很有出息,感谢指导员那时的严教。</h3><h3>您的兵在地方没给您丢脸,这句话最令我欣慰和感动。</h3><h3>我的战友我的兵,无论你们做什么工作,只要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我都会为你们感到骄傲。</h3><h3><br></h3><h3>未完待续</h3><h3>下一篇《阅兵训练展军威》修订版</h3><h3><br></h3><h3><br></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