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襄半朝”简介</h3><h3> 作者\辛士秀</h3><h3> 文化襄半朝,首推李辛姚;七子共携手,为民行天道。</h3><h3> 襄城里言阐释“襄半朝”典故有一联云:“满朝文武半江苏;小小襄城四尚书。” “襄半朝”典故源于民间传说。其一说:是明朝中期,襄城籍人物李敏、辛自修、姚继可先后在朝中出任户部、刑部、工部尚书,占朝廷(中央政府)六部之半,他们为国家和百姓做了许多好事,明清以来,在民间有他们许多故事流传,被誉为“襄半朝”。其二说:是襄城籍人物辛自修在朝被任命为刑部尚书和工部尚书,姚继可出任过工部尚书(辛姚二大人同年、同时、同朝为官),三任尚书占朝廷(中央政府)六部之半,被誉为“襄半朝”。其三说:是明朝年间,襄城县文风鼎盛,人才辈出。曾有七位尚书(李敏、辛自修、姚继可、许廓、世家宝、古起都、张鹤鸣)位列朝纲,50多名进士,137位举人在朝和各地为官,中丞岳牧,背肩相望,在百姓和士林中均有“襄半朝”之盛称。近年来,报刊、杂志、书籍、网络上到处都有“襄半朝”的说法,但是,在正史上“襄半朝”之说却一直没有出现过,甚为遗憾。 我第一次见到论述“襄半朝”的专题文章是在1986年8月15日(转业回乡安置)平顶山日报,题目是《“襄半朝”小考》,署名是张书申(曾在襄县史志办总编辑室工作)。全文如下:</h3> <h3>1、“襄半朝”小考</h3><h3> 张书申撰</h3><h3> 何为襄半朝?</h3><h3> 自明朝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至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襄城籍李敏、辛自修、姚继可在朝出任户、刑、工部尚书,占朝廷(中央政府)六部之半,故此而得名。</h3><h3>朱元璋在一三六八年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今南京),为直接控制全国军政财文大权,一反过去在朝中置宰相的制度,而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管全国政务。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十五年(公元1421年)迁都北京,南京六部同时北迁。为纪念朱元璋建都之功,另设六部尚书于南京,为加以区别,官衔前冠以“南京”二字,实权则操在北京六部尚书之手。</h3><h3> 襄城,在明朝文风鼎盛,政坛文苑,人才济济。李敏,景泰五年(公元1454年)进士,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任户部尚书,在部四年;辛自修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进士,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年)(应该是万历二十年即公元1592年)任南京刑部尚书,后改任工部尚书;姚继可,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进士,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应该是万历三十年即公元1602年)任工部尚书,在部二年(应是三年)。三尚书锐意改革,多有建树。同时,为襄城百姓积资办学,兴利除弊,至今尚为人传颂。(另见2000年11月出版的《襄城文史资料第八辑》人物春秋 王留柱先生编辑)</h3><h3> 这篇文章,我看了好多遍,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对我后来收集“襄半朝”人物史料起到了很大的启发和促进作用。 </h3> <h3>2、“襄半朝”摘要</h3><h3> 1987年,国家落实干部政策,为我寻找文革时从我家取走的辛大人画像等文献时,我在县史志办又看到了关于“襄半朝”的资料,就珍视地抄了下来。摘要如下:</h3><h3> 李敏,景泰五年(公元1454年)进士,历任监察御史,右副都御史,兵部右侍郎,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任户部尚书,在部七年(应是四年)。辛自修,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进士,历任阳曲县知县,吏科给事中,太仆司少卿,应天府丞,大理寺卿,兵部左右侍郎,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年)由南京都察院、左右都御史升任南京刑部尚书,后改工部尚书辞不赴。姚继可,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进士,历任南陵知县,四川道御史,山西兵备副使,山西按察使,湖广布政使,工部右侍郎,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应该是万历三十年即公元1602年)任工部尚书,在部二年(应是三年)。(见《襄城县志资料纂编》第一辑)</h3> <h3>3、“襄半朝”人物简介</h3><h3> 1995年,我县紫云山风景区开放,风景区游览图上规划有“襄半朝”史事馆;1997年,叶殿迎先生编《紫云山揽胜》,对“襄半朝”人物做了简介。摘要如下:</h3><h3> “ 襄半朝”在中原流传了数百年。</h3><h3>明中叶(公元1454年),邑人李敏,中进士,先后历任御史、布政使、兵部右侍郎,户部尚书。</h3><h3> 1556年,邑人辛自修22岁,中进士,历任知县、吏科给事中、太仆寺少卿、大理寺少卿、光禄寺卿、兵部左右侍郎、左右都御史、刑部尚书、工部尚书。</h3><h3> 1565年,邑人姚继可中进士,历任知县、工部尚书。</h3><h3> 百年间,中原名县襄城县走出了三位名人、名宦,这在襄城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在全国也是罕见的,他们曾为庶民百姓办过许多好事。因此,他们的故事传颂至今是必然的。现将“襄半朝”人物传记列于其后,供世人了解之。</h3> <h3>4、明代襄城六尚书简介</h3><h3> 2000年,我县文化旅游建设掀起了高潮,软件建设(旅游文化丛书)相继出了几本。原县委副书记王天顺撰写的《襄城春秋》,对“襄半朝”做了全面论述,分别介绍了我襄明朝的六位尚书,使人们对“襄半朝”有了一个新的认识。简介如下: </h3><h3> 襄半朝”在中原流传了数百年。</h3><h3>世家宝,襄城人,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任大理寺少卿,后升至刑部尚书。</h3><h3>许廓,字文超,襄城人,洪武三十二年(公元1399年)考中举人。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授锦衣卫,十年(公元1412年)荐拜工部右侍郎,十二年(公元1414年)文皇北征,廓都饷,明年(公元1415年)营建北京,廓提都神木厂,工俊(公元1424年),特赐宴劳。时交趾已入职方,户口、田赋未有定额,遣廓往理,及还,条奏数事上皆嘉纳。昭皇即位,进左侍郎。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河南民饥,流徒者甚众,廓往循附,廓至,旌廉黜贪,榜示有司,弗得复有科扰,于是复业者数万户。六年(公元1431年)兵部尚书张本卒,许廓代之。年五十六卒。今县城石羊街清真寺即许尚书故府。</h3><h3>明中叶(公元1454年),邑人李敏中进士,先后历任御史、布政使、兵部右侍郎,户部尚书。</h3><h3> 1556年邑人辛自修22岁,中进士,历任知县、吏科给事中、太仆寺少卿、光禄寺卿,大理寺卿、保定巡抚、兵部左右侍郎、左右都御史、刑部尚书、工部尚书。</h3><h3>1565年,邑人姚继可中进士,历任知县,累迁,仕至工部尚书。</h3><h3> 1592年,邑人张鹤鸣中进士,后仕至兵部尚书。</h3><h3> 百年间,中原名县襄城县出了六位名宦,这在襄城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在全国也是罕见的,他们曾为庶民百姓办过许多好事。因明代废丞相,中央下属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代丞相行使职权,并直属皇帝,六部首长称尚书,而襄城籍的尚书就占了一半之多。因此,世称“襄半朝”。</h3> <h3>5、“襄半朝”七尚书简介</h3><h3> 以上数篇对“襄半朝”“六尚书”的论述各有详略,范围亦有大小,甚至个别地方有错误,但都不影响对我们地灵人杰古襄城的宣传。“襄半朝”七尚书,是明朝襄城儿女文化精英的代表,是一个时代杰出人物的代表,宣传“襄半朝”七尚书,也就是宣传我襄灿烂的历史文化。为了更详细、更准确地了解明代襄城七尚书的生平,参考相关资料,现对七尚书的简历分别介绍如下(个别若有出入,则以正史为准):</h3><h3> </h3> <h3>(1)、世家宝:(?一1394),字观益,明河南襄城人。其先出蒙古,本姓李,初仕元赐姓世,元末,以集贤院学士,守胶东登莱等郡。洪武元年,大将军徐达下山东,参政傅友德,兵至莱阳,正月初五日世家宝以所守城降,朱元璋授大理寺少卿;同年八月九日迁礼部侍郎(明朝首任);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七月初一日迁刑部尚书;十一月十八日坐事贬庐陵知县;不久,召还任兵马指挥使司副指挥;洪武七年九月改两浙盐运使司同知;洪武十五年迁临安知府,秩满致仕;后召至京师,奉命赈广东兴宁、长乐二县饥民。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卒于家。葬于襄城东四十里蓦(mo)陵(麦岭)岗。</h3> <h3>(2)、古起都:(1318--?)明河南襄城人,前明刑部尚书,为襄城古氏汉族一枝之五世祖。其子端,字执中,由国子监生仕前明四川道监察御史,崇祀乡贤。其父古从善,字遵道,元朝进士,仕翰林院编修,升学士。其祖启先,仕元朝礼部尚书,崇祀乡贤。其曾祖承宗,仕元朝湖广行枢密院知院,崇祀乡贤。其高祖奉宁,字敬先,元朝进士,仕至兵部尚书,敕封楚国公,崇祀乡贤。古氏一门五世三尚书,其他仕迹蝉联不断,可谓达官显贵,荣耀之至,史所罕见。在南阳唐河县北社旗南一带,有我襄古氏迁徙族人很多,在路上一连十三个村都是古姓,号称唐半县,可谓盛矣。起都葬令武山北麓古庄先茔之次,旧有碑刻,今不存。</h3> <h3>(3)、许廓:(1377~1432)字文超,明河南襄城人。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考中举人,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授锦衣卫经历,未几迁工科给事中;复历鸿胪寺左右丞,皆能其职;永乐十年荐拜工部右侍郎,十二年文皇北征,廓都饷;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营建北京,廓提都神木厂;永乐十七年掌交趾布政司事;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进工部左侍郎,授正议大夫资治尹;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河南民饥,流徒者甚众,廓往循附,廓至,旌廉黜贪,榜示有司,弗得复有科扰,于是复业者数万户。还朝,上慰劳甚至。宣德六年正月降敕奖谕,特升公为行在兵部尚书,复赐诰命,授资善大夫,并加增阕祖若父皆尚书;宣德七年六月十二日,卒于任上。年五十六。讣闻,上深悼惜,遣官赐祭。命有司治坟茔,给舟车归其丧,葬于襄城令武山南麓。</h3> <h3>(4)、李敏:(1425-1491),字公勉,明河南襄城人(被誉为“襄半朝”的领军人物)。景泰五年(公元1454年)进士,历任湖广、山东道监察御史;天顺初(公元1457年),奉敕抚定贵州蛮;成化初(公元1465年),升浙江按察使;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回籍守制,创建紫云书院;服阕,改湖广按察使、山西右布政使、四川左布政使;成化十三年(公元1477年)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大同,提督军务;成化十五年(公元1479年)召为兵部右侍郎,逾四年(公元1483年)以病归乡;河南饥荒,上言救荒数事,复召以左副都御史,巡抚保定诸府,提督紫荆等关;成化二十一年(公元1485年)总都漕运,巡抚风阳等府;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任户部尚书,掌管全国财赋,在部四年,于北方实行税制改革,是开创中国一条鞭法的伟大先驱。弘治四年(公元1491年)正月得病乞休归,二月二十五日卒于途,年六十七,葬于襄城东三里沟,赠太子少保,谥恭靖。</h3> <h3>(5)、辛自修:(1534-1593),字子吉,号慎轩,明河南襄城人。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进士,授山西阳曲知县,嘉靖四十一年,选授吏科给事中,升礼科都给事中,擢太仆司少卿,旋因病归;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起为应天府丞,迁大理寺少卿、光禄寺卿,以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保定等六府,万历十年召入为大理寺卿,又以大理寺卿再巡抚保定六府,奏减均徭里甲银,兴修水利,入为兵部右侍郎;万历十二年,进为兵部左侍郎、升为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掌院事,万历十四年正月,特旨擢为北京都察院左都御史。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年)大计京官,都御史辛自修掌计事,携海瑞欲大事惩汰,入工部尚书何起鸣于拾遗中;内阁首辅申时行欲庇私人,排斥异己,结党营私,颠倒黑白,最终整顿吏治失败,众多正直官员降黜外放,于是自修不安,引疾归。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六月,起为南京刑部尚书,引疾未赴;万历二十一年正月,帝再旨召任北京工部尚书,以病再疏辞俱不赴,四月寻殁于家,终年60岁,葬于襄城令武山东麓。万历二十一年六月十三日予祭葬,赠太子太保,谥肃敏。</h3> <h3>(6)、姚继可:(1534-1608),字光父,号又轩,明河南襄城人。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进士,初授安徽南陵县令;隆庆二年(公元1568年),以最征拜四川道御史;隆庆三年实授监察御史,奉命巡抚直隶、宣大,提督学校;隆庆四年外迁四川佥事,分巡重庆等处,出安宣大。万历四年(公元1576年)升陕西参议,分巡庆阳地极边,迁本省副使,兵备定边等处;迁山西按察使,升湖广右布政使,寻迁山西左布政使;入觐(jin)即拜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宁夏;万历十八年内艰归;万历二十年六月,起原宁夏巡抚姚继可巡抚陕西;万历二十一年,迁陕西左布政使,同年升工部右侍郎,疏辞,不允;万历二十二年得请以归;尝条奏防守三事,一曰抵军粮、二曰筑边墙、三曰修河防,是其重要国防贡献。万历二十六年复起为工部右侍郎;万历三十年(公元1602年)上特旨擢工部尚书;万历三十三年夏,因病连续四五十次上疏,至同年七月二十八日神宗始许其致仕,回籍调理,万历三十六年卒于家,终年七十五岁,葬于襄城东一里。讣闻,上为轸(zhen)悼,赠太子少保,遣官治葬临祭者四。</h3> <h3>(7)、张鹤鸣:(1551-1635)字元平,明河南襄城班城堡(今襄城县山头店乡双张村)人,颖州卫籍(随父入河南都司颍州卫[今属安徽省]军籍)。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进士,除历城知县,移南京兵部主事;累官陕西右参政,分巡临、巩,以才略闻;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巡抚贵州;四十五年秋七月,贵州苗乱,巡抚张鹤鸣讨平之;万历四十六年五月,贵州苗复乱,巡抚张鹤鸣讨平之。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五月初六日,巡抚张鹤鸣,论功迁兵部侍郎,总都陕山三边军务;未几,遂内诏,五月十六日论平苗功,入为兵部尚书;天启二年正月二十七日,诏加太子太保,赐莽玉及尚方剑;鹤鸣盛气詈廷弼自解,帝不问,鹤鸣迁延数月,谢病归;天启六年春,起鹤鸣南京工部尚书;改兵部尚书,总督贵州、四川、云南、湖广、广西军务,赐尚方剑。功未就,庄烈帝嗣位。鹤鸣求去,诏加太子太师,乘传归。崇祯八年(公元1635年)正月,闯王陷颍州,执鹤鸣,倒悬于树,骂贼死,年八十五。葬安徽颍州。</h3><h3>“襄半朝”七尚书简历,仍有部分考之不详或有疑处,敬请方家、读者指教。</h3><h3>辛士秀于鹰城怀古斋</h3><h3>二〇〇八年仲秋作</h3> <h3> 美篇[ 襄城历史]一一(襄半朝),由辛士秀先生收集整理选编,图片从襄城微信群下载,美篇由马松录先生编辑,策划,加工制作。</h3><h3> 一一马松录</h3><h3> 2019年2月2日</h3> <h3>2016年襄城明清古街为辛自修创建的大总宪牌坊</h3> <h3>读《襄半朝》感怀</h3><h3>明代中期“襄半朝”,</h3><h3>享誉华夏“李辛姚”</h3><h3>人杰地灵襄城县,</h3><h3>文风鼎盛出英豪。</h3><h3>紫云风光汝河水,</h3><h3>伏牛山麓蕴天骄。</h3><h3>日前温老赞五杰,</h3><h3>优秀学风传今朝。</h3><h3>钱丕成</h3><h3>戊戌年腊月二十九</h3> <h3>满庭芳 。襄城</h3><h3>傍水依山,托云抱月,</h3><h3>二千年古襄城。</h3><h3>襄王一避,名胜似皇京。</h3><h3>要塞五门朝水,</h3><h3>频马驿,宛汴喉冲。</h3><h3>积年久,禅佛黄道,</h3><h3>文塔笔出锋。</h3><h3>老城檐矮小,</h3><h3>几多故事,尽落其中。</h3><h3>漫漫听,门前细问苍翁。</h3><h3>美景诗篇八首,</h3><h3>朱明殿,一半襄城。</h3><h3>今成就,楼林花海,</h3><h3>吭引太阳红。</h3><h3>一一董专勋</h3><h3>2019年2月1日</h3> <h3>文笔凌霄:(古建学家襄城文峰塔设计创建者宋国晓教授)</h3><h3>有诗赞曰</h3><h3>中原大匠标,峻极太傲骄,,</h3><h3>六六迎大顺,文峰凌云霄.</h3><h3> </h3><h3>篆隶楷行草,悉听尊便之,</h3><h3>贺岁同欢欣,春节献老师.</h3><h3> </h3><h3> 造福苍生</h3><h3> </h3><h3>大塔傲立苍穹中</h3><h3>匠心营运复本原</h3><h3>样乡古建何盛大</h3><h3>人言德可配天地</h3><h3>禹惜寸阴方驾凌</h3><h3>贡实虔诚上灵霄</h3><h3>九转丹成香醇一</h3><h3>州含襄城登顶峰</h3><h3>域中首山耸宝塔</h3><h3>后生晚学笑昂首</h3><h3>继绝技艺金石开</h3><h3>峻宇雕墙放光华</h3><h3>极目豫天观冬夏</h3><h3>神圣工巧尚崇文</h3><h3>工施文庙饰乾明</h3><h3> </h3><h3>藏尾是上联,藏头是上联</h3><h3>诗题是横批,形式乃自创</h3> <h3>读汝水钓翁《襄城历史——(襄半朝)》有感</h3><h3> </h3><h3>中原明代襄半朝</h3><h3>理学中心紫云照</h3><h3>地灵人杰名山胜</h3><h3>千年古县民自骄</h3><h3> </h3><h3> </h3><h3>——辛士秀</h3><h3>戊戌年腊月二十九</h3> <h3>@慢牛在途钱丕成 谢谢“朝连岛群英谱”的作者钱丕成战友对“襄半朝”文化的赞誉!</h3><h3> </h3><h3>朝连群英谱新篇</h3><h3>沧州文苑唱中原</h3><h3>七卿故里灵胜地</h3><h3>人杰到此留锦言</h3><h3> </h3><h3>——士秀顿首</h3><h3>2019年2月3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