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与人情味

阳光(杨德振)

<h3> 昨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新闻发言人连维良在记者会上通报,2019年的“春运”国内客流量预计将达30亿人;这等于说16亿中国人来了个“大迁徙”,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每一个中国人“合力”完成了世界上目前最为壮观和绚丽温馨的“人类大串门”。庞大的迁徙人流背后是中国年味的浓浓体现,来来往往的人群中是梦牵魂萦的故乡情结,繁忙穿梭的各种交通工具运送的是一颗颗归乡、归家滚烫而迫切的心,嘈杂而喧闹的各种场合混杂着各种语言、方言,更是彰显亲切而密实的人情味;“有钱没钱,回家过年”、“你到了,年就到了”,正成为时下各种公共场所和车站码头人们热切的期盼与表达。“过年好!”“预祝新春快乐!”等问候,正成为时下人们见面的流行语……中华大地到处熙熙攘攘,人影穿梭,人头攒头,车流滚滚,张灯结彩、锣鼓喧天,欢声笑语……年味渐渐浓了,人情味更加浓密细实了。这是世界上任何国家、任何民族都无法企及的、独有的“年节现象”和“文化符号”。</h3> <h3> “年味”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味道?一百个人恐怕有一百种感觉和答案。我个人认为:一家人团圆才是年味最浓的体现。因为只有一家人团圆与团聚,温润世代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和情感世界的各种元素才会得到一次完美与完整的释放和融合。在精神守望中团聚,在亲情汇聚下团圆畅谈,这是许多人不远千里万里、无论花费多少都要回家过年的理由。家在,节就在;家不在,节不在了,这也是许多人不愿意感怀和面对的现实;“你到了,年就到了”,多么朴实而真实的呼唤,道出了千家万户团圆的迫切厚望大于一切形式的安排和内容的丰富。吃什么、喝什么?对于时下已解决温饱问题的大部分中国人来说,已不重要;重要的是亲情团聚、老幼同堂的温馨时光,重要的是亲戚与邻里、故旧与朋友的欢聚和畅谈。</h3> <h3> 年味最浓的时候当然要数“年饭”;一顿年饭,吃的不是一顿普通的“饭”;它是中国一年中最隆重、最奢侈的、形式最为讲究的一次饭局。它既是家庭成员精神世界的一次互动,也是逝去祖先与当下的子孙同席共飨的一次聚首。在这个庄严的饭局中,完成了若干代人之间的精神脉动和血脉传承仪式,是形式与内容完美契合的一场欢娱,是亲情升温升华与凝结的美好时刻,是中国人亲情味、人情味以及个人口味酽烈发酵和无限满足的最幸福时刻。</h3> <h3>  游子归乡,亲人团聚,彼此嘘寒问暖、畅快交谈,或杯觞交错,欢声笑语,绝不仅仅是一次人情与亲情的复归和互动,更是一次心灵的抚慰、精神的回归、灵魂的洗礼、传统文化的积累重置过程。一些人在外打拼迷失的“精神密码”可能被再次寻回和激活;一些人被世俗沉滓所污染而出现的“情感困顿”等负面因子可能因此被修正、消弥、稀释;一些人身上的浮躁之心可以得到平抚和调整、祛除,感恩之心可能油然而生……这一切,都缘于朴实的回归和对过往年味的追忆与对比。今日的中国,年味的丰富内容与丰盈程度已非改革开放前的任何年代可以媲美的。</h3> <h3>  年味有浓淡之分,更有地域之分;相对而言,农村过年的年味浓厚些,城市相对“素雅”些;不管在哪过年,祝福频频、笑意融融、礼尚往来的人情还是必不可少的;许多必要的过年庄重仪式感与拜年礼仪习俗与程序还是要讲究的;譬如:敬老拜长、供奉祭祀先祖、清扫庭院、张贴对联迎春接福、淋浴更衣、舞龙舞狮、围炉包饺子、串门拜年、恭贺祝福等内容与形式,应与时俱进,力争发扬光大,不能日渐式微甚至销声匿迹、敷衍简化了事。</h3> <h3>  我在前年回老家湖北麻城过年时,就发现几千年流传下来的拜年习俗渐渐有“松动”、“变质”的危险,为此深感忧虑。许多亲戚来家里拜年,只是简单的礼物互换互送,根本没有静心坐下来畅谈亲情与人生收获,匆匆忙忙而来,急急忙忙而走;只见人来,不见交谈,更谈不上深层次的人心互动和目光交流,更少了推杯换盏的快意与乐趣;这些“变化”的背后,一方面是时间的珍贵,大家都很珍惜时间成本;另一方面是因为交通的便利,让人行动太过于方便快捷,大家都图简单和“高效率”;仅有“行动”,而忽视了拜年“心动”的核心内容与传统内涵;而这一切,恰好导致“年味”的物质属性放大,精神属性降低,最终亦导致“人情味”泛淡、亲情疏离、乡情乏味,这是一种很可怕的“变化”,久而久之,必会衍化成一种可有可无的“形而上学”,从而丧失其饱满的精神内容和熨帖人心的互动交流,“人心”的距离越拉越远……“年味”也变淡变形,当引起世人的警觉和重视才行。</h3> <h3>  人心熨帖而温暖,才显人情味浓厚;人情味浓,“年味”会更浓。春节临近,让我们人人徜徉在幸福的“年味”中,尽享中华太平年和这个伟大时代的福祉吧!</h3><h3> </h3><h3> 2019年2月2日</h3><h3> (原创作者:杨德振,广东作家,职业经理人,心智研究专家,已出版著作七部,编导和拍摄微电影两部)</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