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之珠香港之缘

李洪瑞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港珠澳大桥</h3> <h3>“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2018年10月24日,港珠澳大桥开通了!这是献给祖国母亲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最好的礼物!香港,离祖国大陆更近了!</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香港夜景<br></h3> <h3>看到这个新闻时,相信每一个中国人都会为之振奋,我的心中更是激动不已!不由得联想起香港那屈辱的被割让历史,香港回归时的盛况以及个人与香港30年的缘分!那情,那景,仿佛就在眼前。</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 ">签订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h3></font></h3> <h3><ul><li><b>中国香港被割让与回归的历史</b><br></li></ul></h3><h3><br></h3><h3><b></b>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在英国占领香港前,香港基本上是一个荒岛。</h3><h3><br></h3><h3>1841年1月26日,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强占香港岛,事后清政府曾试图用武力予以收付未果。<br></h3><h3><br></h3><h3>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br></h3><h3><br></h3><h3>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于1860年签订《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南端即今界限街以南的地区给英国。<br></h3><h3> </h3><h3>1898年6月9日,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租借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地区及附近262个岛屿,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结束)。</h3><h3><br></h3><h3>通过这3个条约,英国共占有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总面积达1,092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香港回归仪式</h3> <h3>1982年9月,英国政府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开始就香港前途问题展开谈判。中英双方经过两年多达22轮的谈判,最终在1984年12月19日正式签署了《中英联合声明》,决定从1997年7月1日起,中国在香港成立特别行政区,开始对香港岛、界限街以南的九龙半岛、新界等土地重新行使主权和治权。</h3><h3><br></h3><h3>1997年7月1日,中英两国政府在香港举行了盛大的香港回归仪式,那是一个让中国人扬眉吐气的日子!那一时刻,有多少人面对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潸然泪下!几代中国人梦想成真!东方之珠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祖国又多了一方欣欣向荣的热土!</h3> <h3></h3><h3><ul><li><b>我与香港三十年的不解之缘</b></li></ul></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70年代的广州火车站</h3> <h3>我与香港的缘分最早可以追溯到1977年。那年11月,我与同事们一同出差到广州。火车进广州站晚点了两分钟,恰巧与香港驶来的火车同时抵达。那是我第一次见到香港人。我十分好奇地打量着从香港火车下来的男男女女,一个个衣着光鲜、仪容整洁,女人们几乎都“描眉画眼”,嘴唇涂得红红的。</h3><h3><br></h3><h3>当年的广州人都是素面朝天,有些时尚的已经开始穿西装,但裤子还是肥肥大大的,怎么看也是半土不洋,蓝黑色服装依然是人们着装的主流,与香港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香港”两个字进入了我的视野,生活富裕衣着好是第一印象。</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半头砖”录音机</h3> <h3>1980年,第一次听到了“半头砖”录音机播放的邓丽君《香港之夜》(那时港台歌曲被称作“靡靡之音”):“夜幕低垂红灯绿灯霓虹多耀眼,那钟楼轻轻回响迎接好夜晚,避风塘多风光,点点渔火叫人陶醉……Hongkong HongKong 和你在一起……”委婉轻柔的歌声,把香港描绘得更加美好,令人神往。</h3><h3><br></h3><h3>好一个迷人的香港啊!究竟是什么样子呢?对于没有多少阅历、年轻的我来说,香港就是外国!渴望看看香港城市的风貌,香港人怎样生活,香港的女孩喜爱什么,想什么……有许多未知数。可是,当年没有电视机,电影纪录片也不是即时的,况且也不可能有香港报道。</h3><h3><br></h3><h3>总之,没有可以感知外面世界的途径,只有任意去想象。想象中的香港似隐非现,香港是那么虚无缥缈,遥不可及!</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英街内地一侧</h3> <h3>1993年5月,借去广州开会之际,我第一次(利用个人假期)踏上了香港的土地——深圳沙头角中英街。那时,内地人需要办理港澳通行证,才可以去短暂停留。</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英街界碑(旧)</h3> <h3>在中英街界碑处(回归后立有新界碑)香港一侧我停留了片刻,心情很激动!这可是香港地界啊!香港,我终于见到你了!从我注意到你到站在这片土地上,已经过去了整整16年!</h3> <h3>中英街的路面不足7米宽,竟然分属两地管理,一边是深圳盐田区管辖,一边是香港。香港一侧,商店装潢考究,灯火辉煌。而内地一侧,不仅商店规模小,商品种类也不多,最突出的印象是顾客少。</h3><h3><br></h3><h3>只因为经不住诱惑,多买了一枚金戒指,回到家时口袋里只剩20元了!呵呵!那时我没有信用卡(更没有支付宝),没有现金就寸步难行!</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英街香港警察点</h3> <p>1996年11月,再次去广州出差,和同事们又去了沙头角中英街,我成了向导。这次的收获是和同事分别在香港摊位上购买了一部400 多元的傻瓜相机,当我们发现在中国商店里同款的仅售200多元时,即要求退货。可是无论怎样向店主求情都无济于事,只好向不远处的香港警察求助,但他摆摆手,一脸的不屑并露出坏笑,这一幕深深地刺痛了我!屈辱的感觉无法形容,那一刻在脑海里久久挥之不去。</p><p><br></p><p>高度文明的香港,法治的香港难道允许商业欺诈任意横行?中英街显然不是香港的真面目,香港在我眼中依然是个不小的迷。</p> <h3>2007年1月,香港回归十周年前夕,天上掉下来一个大馅饼!单位通知我,去香港医院参观学习半个月!兴奋的心情无以言表,盼了多年,终于有机会了!<br></h3> <h3>办理港澳通行证手续十分繁琐(现在能网上预约办理),去济南整整跑了一天,到上级机关开介绍信,到省外事办换介绍信,再到出入境管理处排队办理相关手续。在焦急中等待十余天,才拿到了港澳通行证。</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鸟瞰香港</h3> <h3>香港医院参观活动终于成行了!飞到深圳后从黄岗海关进入香港(购买了“八达通”和香港手机卡),乘坐香港火车到达红磡火车站。《香港护士与教育基金会》78岁的谢永慈老先生,亲自接我们到了住处。</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香港理工大学</h3> <h3>基金会提供的宿舍(基金会筹资购买)有100平米左右,离香港理工大学不远,离一处殡仪馆很近。经常出入的一条小街,摆满了待出售的木制大棺材,起初感到有几分紧张不适,久了也就习以为常了。</h3><h3><br></h3><h3>姚瑞棠主席不顾年事已高,还盛情设宴为我们接风!我们带了礼物想表示一下谢意,但是所有基金会成员一分钱礼物也不收,带去的礼物只好转赠了。只有付出绝不索取,清廉至极,这是多么高尚的品格啊!</h3> <h3>成立于1986年1月的《香港护士与教育基金会》,属于民间机构,由5位老护士(及其亲属)捐赠。至2007年,已资助5000余名内地护理管理者来港学习参观。她(他)们这种对专业的热爱,对内地护理同仁的支持以及无私的奉献精神,令我们对香港同胞刮目相看!</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香港玛丽医院</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香港医院护理同仁</h3> <h3>我们来自全国各地医院共计18人受到邀请,在香港参观了玛丽医院、九龙医院等5所最大的医院和养老院以及临终关怀医院。</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香港九龙医院</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与香港护理同仁(右二)在一起</h3> <h3>每天,由一位护士义工带领我们乘坐公共汽车前往各医院。参观学习十分紧张,马不停蹄,不停地记笔记,拍照,以至于自己在医院参观都没有留影,不愿错过任何一处。有时午饭要到下午两点才吃,一个蛋黄派就是一顿午餐。</h3> <h3>香港姚瑞棠女士(基金会主席、左二)香港谢永慈先生(基金会成员、左三)高洁青(右一)高树琴(右二)作者(左一)</h3> <h3>姚瑞棠主席已经是85岁高龄,她每天晚上都要电话询问我们的学习情况,听取我们的反映,真是令人感动!医院的香港同仁敬业、勤奋,求真务实,同样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h3> <h3>香港的公立医院由医院管理局负责管理,包括建设新医院,招聘以及设备引进,十分有序。新医院设点都要进行充分的市场调查,听取市民的意见。医院管理局每月设有一顿午餐,是与电脑随机抽取的社区居民共进,目的就是听取意见,改进医疗服务。</h3><h3><br></h3><h3>医院与社区卫生保健机构融为一体,实行预约制度、转诊制度,因此,1900张床位的医院门诊,由于有预约制度,没有内地医院“赶大集”的场面,有时门诊病人只有几十人。</h3><h3><br></h3><h3>香港医院病房之大如同小礼堂,用布帘间隔保护隐私。看到医生、康复师、护士各司其责,精心为病人服务。有一护士手持一小碗无色果冻般食物,在喂一位高龄女病人即询问,她解释道:“喂的是水,让病人既保持吞咽功能又防止呛咳。”让我们惊奇,很有启发。国内一住院就输液……人不是机器,在康复过程中要补充营养,更要保证机体功能保持完好。</h3><h3><br></h3><h3>健康教育手段多种多样,免费参观,体现了防病于未然,减少医药费,减轻纳税人的负担。</h3><h3><br></h3><h3>尤其大型医疗设备,不是医院自己有钱就可以随意采购的,各类专科医院向卫星一样环绕着综合医院,资源共享……</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健康教育场所</h3></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香港迪士尼公园大游行</h3> <h3>周末休息时,游览了迪士尼和海洋公园等景点;到太平山看香港夜景;乘坐海上渡轮,欣赏美丽的维多利亚港;忙里偷闲,还去了驻港部队医院小坐,那里管理近乎严苛,有客人来访如同节日一般。</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香港海洋公园的水母</h3> <h3><ul><li><b>浅谈香港回归十周年时印象</b><br></li></ul></h3> <h3>学习之余,也注意搜集了当时香港社会的一般情况,对香港有了一些初步印象。<br></h3><h3><br></h3><h3>2007年的香港有很高的国际地位,是世界航运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和世界贸易中心,134个国家免签。面积1100 平方公里,人口约700万。<br></h3> <h3>香港的确是高度发达的、高效的、繁忙的、快节奏的,令世人瞩目的。那些高端写字楼、跨国银行、股票交易所、港口码头,虽然我没有涉足,但每天新闻都有相关报道。</h3><h3><br></h3><h3>香港提倡并奉行自由贸易,没有关税,香港拥有自由开放的投资制度;不设任何贸易屏障;对外来投资者一视同仁;资金可以自由流动;实行法治体制;各项规章条文透明度高;执行税率低的简明税制。在2007年度全球经济自由度排名中,香港已连续13年位居第一。</h3> <h3>香港警民合作保平安,迎接2007年春节</h3> <h3>香港政府高效廉洁。有一支优秀的公务员队伍,廉政公署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香港理工大学捐赠者</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 ">个人捐赠的医院科室</h3></font></h3> <h3>香港慈善业很发达,许多大学和医院都有著名企业家的捐赠。</h3> <h3>香港百姓的生活富足,满满的自豪感和幸福感。最低保障3000港币;最低收入6000港币;若是病人住公立医院,每天个人只需支付100港币(含治疗、检查、药费、伙食费)。</h3> <h3>香港实行6-15岁免费教育,小学生都是穿着统一校服,女孩着裙装;没有贫富之分,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有部分小学生家长是工作和居住在深圳的香港人,孩子每天过海关到香港上小学,很是辛苦,但香港的教育好,政府有补贴,也值了。</h3> <h3>香港菜市场蔬菜每斤在3-10元(卷心菜3元)之间;来自世界各地的鸡蛋根据新鲜程度论个出售,7-10元买10个。香港的食品主要依赖进口和内地供应,自产较少。</h3><h3><br></h3><h3>在公交车上有时碰到八九十岁很热情的老人,闲聊起来,他们认为香港生活便利,物价不高,对自己的生活十分满意。</h3> <p>香港2007年平均寿命男78 .6岁,女84.6岁。老人鲜有大腹便便的,体重适宜。注重保健,这或许是香港平均寿命居世界前列的重要因素。医院里见到的病人大多是八九十岁的高龄老人。</p><p><br></p><p>退休人士很多都加入了义工队伍,愿意为香港社会贡献余热,不图报酬。如谢永慈先生年轻时是位男护士,当年78岁了,还在基金会里热心服务。</p>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 ">维多利亚港的渡轮</h3></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香港街道公交车</h3> <h3>香港的公共交通好,虽然许多街道都是两车道,双层沃尔沃公交快速穿梭于其中,公交、地铁、渡轮,形成完整的交通网络,但半个月内没见到一起交通事故。</h3><h3><br></h3><h3>街区建设好,重视环境布局,哪怕只有二三十平方米的街区三角地,也要精心绿化,设有坐椅,供老年人休息。</h3> <h3>公共场所管理严格。无论哪里的公共厕所都是统一标准,免费服务,享有财政补贴,提供卫生纸,配有鲜花,专人清洁,洁净卫生。公共场所吸烟罚款5000港币,吃东西罚款2000港币。</h3><h3><br></h3><h3>公交车排队上车不得插队,若插队立即就会被斥责。公交车上保持安静,手机铃声为振动,几乎没有交谈者。行人过马路既看指示灯又听“当当当”的铃声,步履匆匆。</h3><h3><br></h3><h3>香港市民的社会公德好,公共秩序优,这是内地无法比拟的。</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香港浅水湾的豪宅</h3> <h3>香港住房贫富不均。浅水湾是富人区,半山上别墅豪宅错落有致,面向大海,春暖花开。香港寸土寸金,街道两侧高楼林立,略有压抑感,有些二三十层高楼竟然建在山顶上。由于受地域和人口限制,住房从70年代建筑每套70-80平米,缩小为30-40平米,住房每套100平米即豪宅(谢先生提供信息)。两级分化还是比较严重,有的穷人终生住在狭小的鸽子笼一样的房子里。</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作者在香港金紫荆广场</h3> <h3>这次香港参观学习感触很深,收获颇丰!专业上开阔了眼界,了解到最新进展;实地在香港居民小区生活,感受到内地与香港文化的差异;每天穿行于街道、社区和公共场所,遇到了形形色色的香港人,看到了比较真实的香港。</h3> <h3>美丽繁华的香港,世界闻名的香港,我梦想中的香港!我终于看到了你的尊容!</h3> <h3><ul><li><b>2016年在香港机场转机</b><br></li></ul></h3><h3><br></h3><h3>再次踏上香港土地已是 2016年了。10月,由澳大利亚旅游返回时在香港机场转机,有几个小时的停留时间,只能在机场里转转。打算买一款Ipad,上淘宝网一搜,同款并没有便宜多少,还怕出问题不好解决,于是果断放弃了。内地电子行业蓬勃发展,早就不是八九十年代那个局面了。几大名优品牌,产品质优价廉。相比之下,外国货并没有明显的优势。<br></h3><h3><br></h3><h3>此刻,站在香港土地上,心中没有丝毫胆怯,这是我们自己的国土!改革开放让中国人的日子大改观。我不仅走出了国门,还去了遥远的大洋洲,这在四十年前是无法想象的!<br></h3> <h3>回想起这些年个人与香港的点点滴滴,不禁感慨万分!天还是那片天,地还是那个地,仅仅四十年,中国就发生了这么巨大的变化!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高铁、移动支付等新四大发明走在世界前列;国家政治体制改革创新篇;精准扶贫百姓奔小康;香港回归了,澳门回归了,台湾也为期不远了!</h3> <h3>一国两制的香港,和内地在情感上越来越近,两地差别越来越小,回归后依然是世界上最有活力和最具竞争力的地区之一。据报道,2018年香港人均GTP达46,076美元,《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有望在日内公布,相信这会让香港更加繁荣!愿香港的明天更美好!</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