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府古砖拓痕 章文华 拓/书

章文华

<h3>  处于对永昌古城的情结,余自年少时便倾情古城的砖瓦金石。戊戌孟春,从多年收集寻访的古砖中,精选汉明清砖9方,时间跨度1800余年,制作成26米长卷,每一块古砖均有其历史渊源、形状、质地等特征描述,伴以篆隶行等不同书法字体展现,在研究鉴赏的同时,意寓展现隆阳两千年厚重的历史文化之痕。<br></h3> <h3> </h3> <h3>  26米长卷掠影</h3> <h3>  东汉五铢钱铭文砖 东汉永平十二年,公元六十九年,置永昌郡,卓立为全国第二大郡。 砖为长方形,泥质夹砂。一长侧面饰模印金钱棍加圆内网格纹,中部是一枚五铢钱纹。钱纹方孔两侧分别模印阳文篆书“五”和“铢”。砖烧制火候低,质地疏松。<br></h3> <h3>  汉晋梯形榫铆砖 该砖呈灰色,质地坚硬,烧制火候高。砖的上底面饰漩涡加水草纹,两端面中部分别有一凹一凸榫铆,其余部分为素面。 云南保山诸葛营汉晋古城呈长方形,面积十一万六千平方米。城墙用红粘土掺砂石夯筑而成。 该城址是云南规模最大最具代表性的一处汉代历史文化遗产,对研究和了解云南地区古代文明状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nbsp;<br></h3> <h3>  明永昌府城砖 明代永昌府城砖,其为长方体,色青灰,烧制火候高,质地十分坚硬。 砖一长侧面模印楷书阳文“永昌府城砖”五字横一行。 笔划苍劲有力,字体饱满、朴茂古厚、野逸旷达。 永昌府城始建于南诏皮逻阁时期。唐天宝二年,即公元七百四十三年,南诏王率兵西进永昌,在太保山下修筑了永昌府城,派节度使驻管。府城历史上曾经多次维修。<br></h3> <h3>  永历五年造纪年砖 铭文“永历五年造”楷书阳文,系明代永昌府城墙用砖。永历为南明皇帝朱由榔的年号,永历五年即公元一六五一年。 永昌府城初创时为土城,明洪武十八年,云南行省右丞永昌指挥史李观,将土城改建成砖城,并在府城西面的太保山建子城派兵防守。<br></h3> <h3>  反书赵窑匠官砖 洪武二十八年,公元一三九五年,永昌卫指挥史胡渊为加强城防,拆除了太保山子城,仿南京城金陵包钟山的模式,将太保山纳入永昌城内,使整座城池呈上圆下方之势。古城周长十三里又十四步,设置升阳、镇南、龙泉、安定、永镇、仁寿、通华、拱北共八座城门。 砖的一侧面阴文反书“赵窑匠官砖”五字。<br></h3> <h3>  清永昌府城砖 永昌府城门上建有城楼,高三丈有余,城楼上建有角楼、炮楼、钟楼和鼓楼。在镇南、拱北门外,还筑了瓮城加强防御。 府城内素有七十二条街、八十二条巷之说,终年水声潺潺。古城仿金陵而建,加上居民多数系明初从南京迁来,故永昌府城被人们誉为“小南京”。<br></h3> <h3> 光绪廿五年纪年砖 据永昌府志记载,明代保山城区共建有冲天式石牌坊十五座,分别是:迎恩坊、愷悌坊、诰封坊、天官坊、纶命坊、完节坊、天恩坊、玉音坊、旌节坊(两座)、名邦坊、丝纶坊、贞节坊、永清坊、长治坊,古色古香。</h3> <h3> 霁虹桥铭文砖 铭文:光绪廿八年永昌府制 汉武帝开西南夷之初,兰津古渡上还没有桥,后建成篾绳桥。元贞元年(1295年)间,也先不花西征时改建为木桥,起名霁虹桥。明弘治十四年(公元1501年),霁虹桥改建为铁索桥,全长115米,宽3.8米。桥身由十八要环扣式铁链组成,底部十六根,上铺木板,宛如彩虹飞架人间。<br></h3> <h3>  昆明潘应照先生题跋</h3> <h3>  马骕先生题跋</h3> <h3>  上海姚佶先生墨宝</h3> <h3>  北京谭登堂先生题写《徐霞客游记》中对永昌府的景色描写</h3> <h3>  赵中伟先生题写《保山内八景外八景》</h3> <h3>  许国胜先生题写明代张含诗一首</h3> <h3> 余做此长卷,受条件和学识所限,难免有遗珠之憾,不足之处肯请各位师友赐教斧正!</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