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温克族

國繁

<p class="ql-block">中华民族 56--45</p> <p class="ql-block">  1,“鄂温克″,是鄂温克民族自称,意思是“住在大山里的人们"。历史上,由于居住地域的关系,鄂温克人对大兴安岭一带的大山林,包括外兴安岭至阿玛扎尔河、勒拿河上游等地域统称“额格都乌日"(即大山)。另外还有一种说法,鄂温克的意思“下山的人″,不管上山还是下山,事实证明鄂温克族,是个地地道道游猎民族。随着历史的发展,鄂温克族一部分人从大山里走向宽阔的平原和河谷,一部分人依然留在大山和森林。“鄂温克″这一称呼,反映了鄂温克这一民族,与山林有着密切联系的古老历史和生活。</p><p class="ql-block"> 由于历史上的迁徙,所居地域的不同,不同地区的鄂温克人有着不同的他称:“索伦"、“通古斯"、′雅库特"。索伦出现在《清太宗实录》中记载,因太祖率军亲征贝加尔湖,收伏鄂温克、达斡尔、鄂伦春族猎民,收编延袭“索伦部"得称。其后,其他族众逐渐从索伦部中分离,以至形成鄂温克族的单独称呼。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被称为“索伦″的鄂温克族占了多数,只有一部分被称为“通古斯,另一部被称库亚特人的属于误称。虽有他称,但他们都坚持自称,“鄂温克是个统一的民族,政府通过调查于公元1958年取消“索伦″、“通古斯"、“雅库特"称呼,根据人们的意愿统称“鄂温克″族。</p> <p class="ql-block">  2,鄂温克族源由于资料很少,学术界很难有统一说法,主要有室韦说,袜褐安居骨说。</p><p class="ql-block"> 1983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鄂温克简史》认为,早在公元前2000年,即铜石器并用时代,鄂温克人的祖先,就居住在外贝加尔湖和贝加尔湖沿岸地区。</p><p class="ql-block"> 据考古发掘资料证明,在色楞河左岸上班斯克村对面的佛凡诺夫山上,发掘一人体骨骼;根据饰物,服饰断定:死者与十七、十八世纪鄂温克人亳无差别。由此证明:早在铜石并用时代,鄂温克先民己居于贝加尔湖一带。</p><p class="ql-block"> 鄂温克族传说,他们的故乡是勒拿河,那里的河面很宽,连啄木鸟都飞不过去。说勒拿河一带有拉穆湖(即贝加尔湖),有八条大河,流入湖中,湖的周围有很高的山。鄂温克人的祖先就是从“拉穆湖″周围的高山上起源。另一传说,鄂温克族的故乡是在黑龙江上游,石勒喀河一带。</p><p class="ql-block"> 北魏时期的室韦,特别其中的北室韦,钵室韦,唐朝的鞠部,与鄂温克族源有密切关系,同时与中原王朝保持着往来关系。据史书记载:北室韦、钵室韦,以“射猎为务,食肉衣皮,凿冰没水中网鱼鱉″,用桦树皮盖屋,使用滑雪板,实行风葬等习俗,正是鄂温克族早期生活的写照。</p> <p class="ql-block">  3,唐朝,在后贝加尔湖地区,设立幽陵都督府,管辖拔野古、鞠部。辽朝建立以后,其疆域北至外兴安岭,西北至贝加尔湖地区,曾没室韦大王府和节度使节制,这一广大区域内的民众。从此将鄂温克族先民纳入自已的统治之下。金朝的上京道蒲与路,辖境北外兴安岭,“火鲁火疃″(沟城之意)谋克,其统治部位已延伸至鄂温克祖先世居之地。</p><p class="ql-block"> 元朝史籍把居住在黑龙江流域、贝加尔湖以东一带的鄂伦春、达斡尔、鄂温克族统称“林木中百姓"。史中记述他们“射猎为业、衣兽皮、住桦皮屋、饲养驯鹿",使用叫察纳的滑雪板,往来穿行于原始森林之中,处于原始的渔猎经济时代。1207年,成吉思汗派长子术赤征伐“林中百姓",1235年窝阔台汗在黑龙江上游地区设开元路、河宁路以统辖“林木中百姓"。</p><p class="ql-block"> 1480年,明军占领,元朝的岭北行省所在地和林,并在外贝加尔湖以及黑龙江流域,先后设置卜鲁丹河卫、乞塔河卫,管辖当地民众。在明代文献中,鄂温克族人被称为“北山野人"或“野人女真″。</p> <p class="ql-block">  4,明未清初的鄂温克族共分为三大部分:其一是居住在石勒喀河至精奇里江一带的索伦部,这是鄂温克人中,人数最多的一部。有杜拉尔、敖拉、墨尔迪勒、卜喇穆、凃克冬、纳哈他几大家族。他们与达斡尔族杂居,在黑龙江北岸建立,不少木城和村屯。其二是索伦别部,是贝加尔湖以东赤塔河一带“使马部″,又称“喀木尼堪",意思是内部非常团结的人。其三是“使鹿部″,分布于贝加尔湖以西,勒拿河支流威吕河和维提姆河一带。</p><p class="ql-block"> 1633--1640年满族统治者,取代了明朝对索伦部的统治,征服了贝加尔湖地区的“喀穆尼堪",最后统一了贝加尔湖以东地区。清朝将鄂温克族,以氏族为单位编成了佐,选派了佐领等官职。</p><p class="ql-block"> 十七世纪中叶,沙俄侵佔了贝加尔湖广大地区,清政府将鄂温克族迁到大兴安岭脚下嫩江地区居住。1732年清政府抽调1600名鄂温克兵丁,协带家眷到呼伦贝尔草原驻守边防。这部分人便是后来鄂温克族。</p><p class="ql-block"> 中国鄂温克族,主要聚居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鄂温克自治族旗境内,其他与各兄弟民族杂居。</p> <p class="ql-block">  5,“鄂温克″语属阿尔泰语系,通古斯语族,鄂温克语支。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自已的语言,没有本民族文字,牧区通用蒙语、汉浯、部分人会俄语和日语。</p><p class="ql-block"> 根据全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鄂温克人口30875人。境外约五万人,分布于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p><p class="ql-block"> “ 鄂温克族″主要分布于黑龙江、内蒙古两省区。蒙古国也有分布,在境外称“埃文基族人。“鄂温克族″是由游牧、游猎发展到定居的。从事畜牧业生产的人群,他们传统的文化具有极大的丰富性,最为突出的是服饰文化和饮食文化。</p> <p class="ql-block">  6,鄂温克族的氏族组织,叫“哈拉″。同一哈拉的人,都有血缘关系,具有共同的祖先和姓氏。鄂温克人一般以山名、河名、或居住地名称命名自已的氏族,因此每个“哈拉″都有固定的名称。其氏族名称都具有一定的含意。同一氏族的人,有共同的祖先神,称做“舍窝刻″或“敖教尔″,氏族内部成员是严禁通婚的。</p><p class="ql-block"> 每个氏族都有自己的首领,称作“哈拉达″,哈垃达通过民主选举产生,其任职时间没有统一规定。如果哈拉达办事不公正,氏族内可以开会罢免。同时哈垃达有权外理氏族内纠纷,处罚违犯氏族习惯法的人。</p><p class="ql-block"> 鄂温克氏族组织之上,还存在着部落。因此,清代的鄂温克又可以分为若干个部落,由同一部落的氏族长组成部落长老议事会,选举部落酋长。鄂温克族的部落同样以山、河、地命名。</p><p class="ql-block"> 鄂温克族由于迁徙和人口繁衍,等因素影响,鄂温克的氏族又分化出若干个大家族,鄂温克语称其为“毛哄″。“毛哄"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之上的父系家庭公社,通常由同一父系祖先,十代以内的子孙组成。</p> <p class="ql-block">  7,过去,鄂温克族多信奉萨满教。牧区的鄂温克族同时还信奉喇嘛教。保留着自然崇拜、动物崇拜和祖先崇拜。部分氏族以鸟类或熊为图腾崇拜的对像。在民族聚居区有专门的巫师“萨满″。</p> <p class="ql-block">  8,生活在内蒙古草原上的鄂温克族,迎来了一年中举行婚礼的喜庆日子。民族学家认为:鄂温克族的婚礼趋于现代!</p><p class="ql-block"> 鄂温克族认为;婚礼为青年男女拉开了勤劳创造美满生活帷幕。在鄂温克族的婚礼上,总是把年青女子说成使用金剪子、能缝善绣的巧手姑娘。把小伙子说成手戴白玉搬指,持彩色弓箭能骑善射的強壮小伙。</p><p class="ql-block"> 缔结婚姻时少不了媒人。鄂温克族一般请外氏族的人担当媒人,媒人要穿礼服,带两瓶酒到女方家说媒。寒喧后,向女方父母借酒壶,并说:我们在酒杯里盛滿的是盛意,为的是给长者敬酒,“你们氏族有个拿剪子的姑娘,我们氏族有个拿弓箭的男孩,我们为了两家结亲而来的″。</p><p class="ql-block"> 这时女方父亲会说:“我们的孩子尚不懂事,离不开父母″。一次说媒是不会成功,媒人再次去时。如果女方父母同意,就在媒人送去的酒瓶上系上红布条给媒人敬酒。</p><p class="ql-block"> 迁居城市的鄂温克越来越现代化。传统的结仪式在一些牧区仍然还在保留,各地方的仪式有所不同。生活在大兴安岭森林里饲养驯鹿的鄂温克人,男方纳礼时少不了要牵头训鹿外带几张灰鼠皮。</p> <p class="ql-block">  9,居住在北部大兴安岭原始森林中的鄂温克民族,完全以肉类为日常主食。吃罕达犴肉、鹿肉、熊肉、野猪肉、狍子肉、灰鼠和野鸡、乌鸡、野兔、野鸡、飞龙和鱼类等。食用方法与牧区略有不同,对动物的肝肾他们喜欢生吃。其他部位则要煮熟。</p><p class="ql-block"> 纯畜牧业鄂温克族则以乳、肉、面粉为主食。每日三餐均离不开奶茶,不仅以乳茶为饮料,也常用奶,制成酸奶、奶渣、奶皮子和奶干等。最常见的吃法是将奶油凃在面包上食用。</p><p class="ql-block"> 鄂温克族吃饭时全家人围绕着铁锅前,席地而做,把锅吊在三角架上,从小溪中打水,锅底加柴将水烧开,将畜肉切块,放入锅里涮。用山韭菜加盐搗碎蘸着吃。涮出的畜肉多带血絲,半生半熟他们认为:只有这样,肉的营养才不会流失,且利于消化。</p><p class="ql-block"> 剩余的兽肉晒成干贮藏起来,外出狩猎时把它装入鹿皮兜里饥饿时当做干粮。牧区的鄂温克人多食田牛羊肉为主,每年都要吃掉一定数量的牛羊,他们食肉的方法多样,手把肉、灌血肠、熬肉米粥、烤肉串。鱼类清炖,加山葱保持原汁原味。平时也食用馒头、烙饼和面条等。</p> <p class="ql-block">  10,鄂温克猎民住在森林里,没有固定的住所。“撮罗子″是他们的传统民居,撮罗子,鄂温克语称:“希椤柱"、鄂伦春语称“斜人柱″汉族人叫他“仙人住″。</p><p class="ql-block"> 撮罗子,用当地产挺且直的落叶松木杆搭成。呈圆椎型外用桦树皮包围以阻挡风雪,内能生火做饭,地上多铺干草或兽皮,用于晚间休息。鄂温克猎民虽无固定居所,但他们确有固定的建筑用于放置物资的--食库。先选定两棵相邻的大树,砍掉树梢当做柱子,木头垒起一座悬空的小屋,顶上用桦树皮或茅草苫顶防止漏雨。“倉库″用于存放粮食、衣物,猎获的兽皮等。并设有上下的梯子。方便经过的猎人,倉库里面的东西可以随便使用,只要用完放回原处即可。凡林中猎人都会这样,他们也可以用别人家的东西;他们认为凡林中猎人都和自巳的亲人一样。</p><p class="ql-block"> 牧区的住房仍然是蒙古包,圆形尖顶,转场时拆解也方便。夏天,他们常以苇子、柳条、茅草围盖,富裕人家常用毡子围盖。</p> <p class="ql-block">  11,鄂温克族传统的服装多为皮制。用狍皮、犴皮、鹿皮和羊皮制做冬季皮袍、裤子、套褲、靴子、帽子、手套、袜子等均为鄂温克妇女手工缝制。鄂温克妇女心灵手巧,擅长刺绣、雕刻和各种手工,图样取材于生活,貝有独特的民族风格。</p><p class="ql-block"> 妇女的衣袍多布制为主,在农区妇女的衣袍要镶边和加装衬里。穿袍时外罩长短坎肩。敖里古亚的妇女喜穿连衣裙,衣领较大,加白、黑、红领边,前面对襟。新巴尔虎旗妇女无论冬夏都穿连衣裙、上身较窄,下身裙部多褶且宽大。己婚妇女的衣袖上缝有一寸多宽彩布绕袖,穿有彩色布镶边的坎肩。</p><p class="ql-block"> 男子的帽子呈圆椎形,顶部有红樱穗,多以蓝布为面,夏季为单布帽,冬帽用羊羔皮、水獭、或猞猁皮制作,有时为了狩猎需要也做一切模仿动物的“防牲帽″。用狍、犴腿皮制作的靴子美观、耐寒、防潮、轻便、耐用。适用于山林雪地。</p> <p class="ql-block">  12,鄂温克族在长期的狩猎实践中,积累了丰富多样的狩猎拔术和经验。他们除了使用猎枪以外还釆用围猎、陷阱、枪扎、箭射等各种方法。狩猎技术知识的传授,早在鄂温克人孩童时代就己开始。孩子从小就跟父母出猎,十二岁便可试枪。十六、七岁便可单独狩猎。</p><p class="ql-block"> 鄂温克先民在很早以前就发明了滑雪板,方便在森林雪地上穿行;发明了桦皮船可载二三人在江河上撒网捕渔。鄂温克猎人被世人称为最后一个狩猎部落。</p> <p class="ql-block">  13,鄂温克族长期以来始终沿袭逐水草而居的生产生活方式。畜牧业是他们的主要产业之一。鄂温克人饲养驯鹿具有悠久的历史,据专家考证:鄂温克人饲养鹿可追溯到汉朝以前,《梁书》中关于“养鹿如养牛″的记载;饲养驯鹿的北方民族,都已先后消失。惟独在鄂温克猎民中得以延续。</p><p class="ql-block"> 生活在大兴安岭密林深处的鄂温克族,就是鄂温克先民三部之一的“使鹿部"。“馴鹿″;又名“犴达罕″,“四不象″。以狩猎为生的鄂温克人,无论男女老少,都喜爱和保护驯鹿,将它视为吉祥、幸福,也是追求美好和崇尚理想的象征。</p><p class="ql-block"> “驯鹿″是角鹿的一种。分布于欧亚大陆,北美、西伯利亚南部,中国亚种分布在大兴安岭西北坡,有一个叫敖鲁古亚的地方,那就是鄂温克民族乡。</p><p class="ql-block"> 那里的人们驯养“驯鹿”以有多年的历史,驯鹿故有“森林之舟”的美称;人们用它拉车、驼运物资。特别是在长达半年之久的大兴安岭冬天;冰雪皑皑、寒风刺骨,在零下五十度的温度中,高大健壮的训鹿,拉着雪撬在林中奔跑,坐在雪撬上的游客,感受到另外一番滋味?</p> <p class="ql-block">  14,鄂温克族敬“火"如神,在喝酒吃肉前,先要向火里扔一块肉、洒上一杯酒,然后才能进食。举行结婚仪式时,新婚夫妇要先敬“火神″。</p><p class="ql-block"> 鄂温克族对火还有些禁忌,比如说:不许用带尖的铁器捅火,不许用水泼火,不许向火里扔脏东西,不许女人从火上跨过,不能用脚去踩火等等。</p><p class="ql-block"> 每年的5月22日的“米阔鲁节″是鄂温克民族传统的节日,居往在新巴尔虎旗的鄂温克族人这天要举行赛马、套马比赛,还要给当年产的羊羔剪耳朵做记号。按传统习惯老人要送给后辈母羊羔,祝福他们今后羊群如云。</p><p class="ql-block"> “奥米那楞"会,是牧区盛大的宗教活动和娱乐节日,一般都在八月举行。此外,“敖包″也是牧区比较大的节日。祭“敖包″要宰牛、羊做祭品,祈求人畜平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