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大全之香港海洋公园

诗和远方

<h3>南极动物馆</h3> <h3>王企鹅(学名:Aptenodytes patagonicus)体长近1米,体重约15-16千克。颈侧有一明显的橘黄色斑块。前肢发育成为鳍脚,适于划水。具鳞片状羽毛,羽轴宽而短,羽片狭窄而密集,均匀分布于体表。骨骼沉重而不充气,胸骨具有发达的龙骨突起,内含有多脂肪的骨髓。尾羽短。跗跖短,并移至躯体后方。跗间具蹼。上嘴的角质部由3~5个角质片组成。舌表面布满钉状乳头,适于取食甲壳类、乌贼和鱼类等。</h3><h3>王企鹅虽然步行摇摇摆摆很笨拙,但遇到敌害时,可以将腹部贴于冰面,以双翅快速滑雪,后肢蹬行,速度很快。是群居性动物,饮食和居住都由很多个体聚集在一起。每当恶劣的气候来临,它们会挤在一起,防风御寒,以获得最大的保护。主要分布于南极洲及其附近岛屿。</h3> <h3>巴布亚企鹅,学名:Pygoscelis papua (J. R. Forster, 1781),又名白眉企鹅、金图企鹅,体形较大,身长约60-80厘米,重约6公斤,眼睛上方有一个明显的白斑,嘴细长,嘴角呈红色,眼角处有一个红色的三角形,显得眉清目秀。因其模样憨态有趣,有如绅士一般,十分可爱,因而俗称“绅士企鹅”。</h3> <h3>北极狐馆</h3> <h3>北极狐(学名:Vulpes lagopus):体长50-60厘米,尾长20-25厘米,体重2.5-4千克。颜面窄,嘴尖,耳圆,尾毛蓬松,尖端白色。冬季全身体毛为白色,仅鼻尖为黑色;夏季体毛为灰黑色,腹面颜色较浅。具有很密的绒毛和较少的针毛,可在零下50℃的冰原上生活。足底毛特别厚。</h3><h3>单独或结群活动。食物主要为旅鼠,也吃鱼、鸟、鸟蛋、贝类、北极兔和浆果等。为珍贵毛皮兽,已人工繁殖,称蓝狐、白狐等,突变品种如影狐、北极珍珠狐、北极蓝宝石狐、北极白金狐和白色北极狐等,统称为彩色北极狐。</h3> <h3>北极动物馆</h3> <h3>斑海豹,Phoca largha,也叫大齿斑海豹、大齿海豹,是在温带、寒温带的沿海和海岸生活的海洋性哺乳类动物。生活在北半球的西北太平洋,主要分布在楚科奇海、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和中国的渤海、黄海北部。它们有洄游的繁殖习性,为肉食性动物,食物主要为鱼类和头足类。斑海豹是唯一能在中国海域繁殖的鳍足类动物,属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渤海辽东湾是全球斑海豹8个繁殖区之一。</h3> <h3>海象(学名:Odobenus rosmarus(Linnaeus,1758),海象科海象属的一种动物。顾名思义,即海中的大象,它身体庞大,皮厚而多皱,有稀疏的刚毛,眼小,视力欠佳。长着两枚长长的牙。与陆地上肥头大耳、长长的鼻子、四肢粗壮的大象不同的是,它的四肢因适应水中生活已退化成鳍状,不能像大象那样步行于陆上,仅靠后鳍脚朝前弯曲,以及獠牙刺入冰中的共同作用,才能在冰上匍匐前进,所以海象的学名,若用中文直译便是用牙一起步行者,而且其鼻子短短的,缺乏耳壳,看起来十分丑陋。</h3> <h3>热带雨林天地</h3> <h3>金刚鹦鹉(Psittacidae):产于美洲热带地区,是色彩最漂亮艳丽的鹦鹉,也是体型最大的鹦鹉,属大型攀禽。共有6属17个品种。具对趾足,每只脚有4只脚趾2前2后。该科鹦鹉尾巴长,看似镰刀状的大喙只有凤头鹦鹉可与其相比。以水果为食,食量很大,有力的喙可将坚果啄开,用舌有吸出果肉。面部无羽毛,兴奋时可变为红色。两性外貌相似。</h3><h3>是热带美洲鸟类,原生地是森林,特别是墨西哥及中南美洲的雨林。食谱由许多果实和花朵组成,食量大。在河岸的树上和崖洞里筑巢。比较容易接受人的训练,和其他种类的鹦鹉能够友好相处,但也会咬其他动物和陌生人。寿命达65年。有些种类可学会用柔和的声音模仿说话。但很多情况下会像野生鹦鹉那样尖叫。</h3> <h3>生长在南美洲亚马逊河上游森林中的侏儒猴,身高10—12厘米,重80—100克,只有人的中指大小。世界最小的侏儒猴巴西的黑头侏儒猴身长4英寸(约10厘米),体重5.6盎司(约159克)。它们是在两条偏远河流之间的一个很小的区域被发现的,算起来已经是10年前的事情了。</h3> <h3><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 font-size: 18px; white-space: normal;">赤掌柽柳猴</span>分布于巴西地区,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2008年灵长类红色名录——低危(LC)。</h3> <h3>水豚(学名:Hydrochoerus hydrochaeris):是一种半水栖的食草动物,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啮齿动物。躯体巨大,体长1-1.3米,肩高0.5米左右,体重27-50千克,体粗笨,头大,颈短,尾短,耳小而圆,眼的位置较接近顶部,鼻吻部异常膨大,末端粗钝,雄性成体的鼻吻部有一高起的裸露部位,内有肥大的脂肪腺体,上唇肥大,中裂为两瓣。前肢4趾,后肢3趾,呈放射状排列,趾间具半蹼,适于划水,趾端具近似蹄状的爪;雌兽有4对乳头。</h3> <h3>亚马逊鹦鹉(学名:Amazona)外表帅气。该属鹦鹉的羽毛大部分为绿色,眼睛虹膜桔色。黄色分布在头冠、眼喙之间和大腿处,眼睛周围偶尔也可见。头顶的黄色也叫做“帽”。在翅膀的转折处有少许红色点缀,羽毛边缘呈黄绿色。它们的翅膀很引人入胜,主飞羽是紫光蓝色,次飞羽是紫光蓝色并分布在羽瓣和翼端。体长34厘米到45厘米不等。身体为绿色,颜色有带蓝的深绿色至偏黄的绿色都有,头部羽毛颜色各异,可鉴别其品种。大多数作为宠物饲养的品种有绿色的羽毛和深色的喙部。亚马逊鹦鹉分布在中美洲、南美洲和墨西哥的一些地区。</h3> <h3>绿巨嘴鸟(Emerald Toucanet),鸟纲 、鴷形目、巨嘴鸟科、绿巨嘴鸟属,分布于中美洲和南美洲等地。</h3> <h3>红腿陆龟(学名:Geochelone carbonaria),陆龟科。体长30公分左右,最大可达45公分。颜色鲜艳夺目。容易饲养,食量大,是饲养陆龟初学者的理想选择[1]。</h3><h3>红腿陆龟有两个亚种,即哥伦比亚红腿(俗称老版红腿)以及加勒比海岛屿红腿(俗称樱桃红腿)。老版红腿个体较大,头部无明显斑纹,但背甲长到一定程度之后中部会有向里测凹陷(俗称:葫芦腰)。樱桃红腿体型较小,头部有明显红色斑纹,长大后背甲不会收缩,依旧成椭圆形</h3> <h3>绿树蟒(学名:Chondropython viridis)产于新几内亚,印度尼西亚和澳大利亚北部,是一种树栖夜行性的小型蟒蛇。虽然是蟒蛇,但是这个品种的体长鲜少会超过180厘米,算是蟒蛇中相当袖珍的品种。由于绿树蟒适中的大小,华丽的体色和独特的习性,使得这个品种一出现在市场上就受到了很多玩家和收藏者的追捧。加上从06年开始,大批人工繁殖(CB)的绿树蟒幼体进入大陆市场,使得这个品种的价格越来越趋于平实。</h3> <h3>红鬣蜥是一种观赏宠物,平日吃昆虫和草。</h3><h3>美洲红鬣蜥是一种观赏宠物,平日吃昆虫和草。红鬣蜥是绿鬣蜥的变种。分南美洲红鬣蜥和洪都拉斯红鬣蜥2种。南美洲红鬣和洪都拉斯红鬣的主要区别是:南美洲IG苗是绿肚。洪都拉斯IG苗是白肚。长大后,洪都拉斯红鬣会变为全红,而南美洲红鬣肚子大部分会变红,但不是变全红。</h3> <h3>墨西哥红膝鸟蛛(学名:Brachypelma smithi )属蜘蛛目捕鸟蛛科。体型中型,浑身布满绒毛且体色鲜艳美丽;性情温顺,基本不攻击人,因此适于人工养殖。日常喜躲在凉爽的洞中栖息。它们在墨西哥地区的数量比较稀少,所以被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附录Ⅱ保护物种。</h3> <h3>捕鸟蛛属于较原始之蜘蛛,其全身密生细毛。南美洲及北美洲的一些捕鸟蛛身上某些地方具一种刺激性的蛰毛,遇到老鼠等天敌便用后脚扫散这种自然的致痒粉。敌物之反应如工人铺设织维玻璃毛毡后,全身会发痒。因可使用这种护身方式,则未必有亚洲等地捕鸟蛛那么会咬。美洲捕鸟蛛,毒性因此常低于亚洲等地的。台湾仅在兰屿发现亚美阿蜘蛛(YamiawataseiKishida1928)一种。</h3> <h3>秘鲁巨人蟑螂虽不是最大的品种之一,但结合宽大的翅感觉还是很庞大的。在蟑螂中也算是生长缓慢的品种,需要9个月才可到成体。雌雄都有翅但不能飞行,不能爬光滑物体,在蟑螂收集者中是很受欢迎的不凡品种。</h3> <h3>箭毒蛙是世界上外表最美丽的青蛙,同时也是毒性最强的物种之一。它们的体型很小,最小的仅有1.5厘米,个别种类也可达到6厘米。</h3><h3>箭毒蛙主要分布于巴西、圭亚那、哥伦比亚和中美洲的热带雨林中,通身鲜明多彩,常为黑与艳红、黄、橙、粉红、绿、蓝的结合,四肢布满鳞纹。其中以柠檬黄最为耀眼和突出。</h3> <h3>关刀鱼</h3> <h3>羽毛刀</h3> <h3>食人鲳,也称食人鱼,是分布于南美洲亚马逊河中的一种鱼,是水虎鱼(Piranha)的一种。水虎鱼有近56种,属脂鲤科中的锯鲑脂鲤亚科,按食性不同,可分为:杂食性,肉食性两种。肉食性的食人鲳,正名红腹锯鲑脂鲤(nattereri),即纳氏锯齿鲤。该鱼体长 30厘米(不计尾鳍)。</h3><h3>主要分布于安第斯山以东至巴西平原的诸河流中。除亚马逊河外,库亚巴河和奥利诺科河也是其主要产地。现处于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分布于阿根廷、巴西。</h3> <h3>鳄雀鳝(学名:Atractosteus spatula):是北美7种雀鳝鱼中最大的一种,能长到3米。体延长,上下颌亦长。口裂深,具锐齿。背、臀鳍相对并位于体后部;无脂鳍;腹鳍腹位。各鳍无硬刺。侧线完全。鳔有鳔管与食道背部相联,鳔多分室,形如肺,鳔壁密布微血管,可营气体代谢。体被菱形硬鳞,具后凹椎体及近歪形尾,系低等硬骨鱼。</h3><h3>为大型凶猛鱼类,主要生活于纯淡水,偶入咸淡水。喜单独生活。卵有毒,呈绿色,粘附于水草或砾石上。孵化后幼体仍悬垂在固着物上。鱼肉可食。主要分布在从墨西哥到美国弗罗里达州的墨西哥湾沿岸河流和河口水域,密苏里河和俄亥俄河下游,以至尼加拉瓜境内的两个湖泊</h3> <h3>巨骨舌鱼(学名:Arapaima gigas):是巨骨舌鱼属(Arapaima)的物种,亦称海象鱼。成鱼体长可达2-6米,重可达100千克。体形巨大,长形,稍侧扁。头部骨骼由游离的板状骨组成。口大,无须。无下颌骨,舌上有坚固发达的牙齿。鳔四周富有血管,内表呈蜂窝状,常有特殊的鳃上器。鳞片大且硬,呈嵌镶状。背鳍和臀鳍位于体的后部,互为相对。胸鳍位低。腹鳍位腹部之后。尾鳍圆形。体灰绿色,背部颜色深,腹部较淡,尾鳍及体后部红色。</h3> <h3>亚马逊森蚺(学名:Eunectes murinus),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蚺,栖息于南美洲,粗如成年男子的躯干。森蚺生性喜水,通常栖息在泥岸浅水中,捕食水鸟、龟、水豚、凯门鳄、貘等。</h3><h3>美国探险节目实拍蛇吞活人,刚吞半个头被叫停。2014年12月7日晚,这一节目被美国某频道搬上荧屏。但当森蚺张开血盆大口咬到罗索里头部时,他便向助手发出求救信号,活吞过程戛然而止。</h3> <h3>盔凤冠雉属(学名:Pauxi):共有3种。是中、大型的雉类。体长85-95厘米,头部正面有深灰色或亮蓝色的长盔形肉质凤头。通体羽毛全黑色,泛深蓝色金属光泽。尾部尖端至臀部白色。明亮的红色鸟喙和淡蓝色的表带,其头部平坦。只有一个薄的白色尖端到尾巴。 在繁殖季节,双腿通常为淡红色,但在雄鸟中则呈淡黄色。 雌鸟若喜欢雄鸟,会呈现出一个艳丽的色彩阶段。</h3><h3>栖息于密林中,是鸡形目中树栖性最强的类群。喜群居。因肉味道鲜美遭到大量捕杀。分布于南美洲热带地区。</h3> <h3>太平洋海岸</h3> <h3>加利福尼亚海狮(学名:Zalophus californianus):体长1.8-2.1米,体重100-350千克。头骨长330毫米,呈凸形,头的上外廓直线形。外耳壳小;吻端圆。利用前肢作为滑桨前进,后肢则被动地拖在身后。成年雄性颈部具有扩大的鬃毛,通常顶上为白色毛皮,背部为深棕色,腹部和侧面着色较浅,而雌性则可以看起来更为棕褐色。</h3><h3>海栖,成群活动。白天在海中度过,晚上到岸上睡觉,可下潜100米。听觉、嗅觉特别好。主食各种水生动物。约5岁性成熟,分布于美国、墨西哥和加拿大。</h3> <h3>港海豹,学名Phoca vitulina (Linnaeus, 1758),是海豹科海豹属的一种海豹。是分布在北半球温带及极地海域的海豹。它们出没于大西洋及太平洋的海岸水域,与波罗的海及北海,是分布最广的鳍足类。肉食性,它们猎食鱼类、乌贼和节肢动物,如鲱鱼、鳀科、鲈鱼、鲱鱼、鳕鱼、牙鳕等。港海豹全球数量约为40~50万只,某些地区的亚种正在濒危。捕猎海豹现已全面禁止。</h3> <h3>水母馆</h3> <h3>水母(英文名称:Jelly Fish):是水生环境中重要的浮游生物,属于刺丝胞动物钵水母纲。水母是一种非常漂亮的水生动物。它的身体外形就像一把透明伞,伞状体的直径有大有小,大水母的伞状体直径可达2米。伞状体边缘长有一些须状的触手,有的触手可长达20-30米。</h3><h3>水母身体的主要成分是水,并由内外两胚层所组成,两层间有一个很厚的中胶层,不但透明,而且有漂浮作用。它们在运动时,利用体内喷水反射前进,远远望去,就像一顶顶圆伞在水中迅速漂游;有些水母的伞状体还带有各色花纹,在蓝色的海洋里,这些游动着的色彩各异的水母显得十分美丽。</h3><h3>无论是热带的水域﹑温带的水域﹑浅水区﹑约百米深的海洋,甚至是淡水区都有它们的影踪。水母早在六亿五千万年前就存在了,它们的出现甚至比恐龙还早。全世界的水域中有超过250余种的水母,它们分布于全球各地的水域里。全部生活在海洋中。</h3> <h3>中华鲟馆</h3> <h3>中华鲟(学名:Acipenser sinensis):体长平均约40厘米,最长达130厘米,体重最高达600千克。[1]体呈纺锤形,头尖吻长,口前有4条吻须,口位在腹面,有伸缩性,并能伸成筒状,体被覆五行大而硬的骨鳞,背面一行,体侧和腹侧各两行。鲟是一亿五千万年前中生代留下的稀有古代鱼类,它介于软骨与硬骨之间,骨骼的骨化程度普遍地减退,中轴为未骨化的弹性脊索,无椎体,随颅的软骨壳大部分不骨化。尾鳍为歪尾型,偶鳍具宽阔基部,背鳍与臀鳍相对。腹鳍位于背鳍前方,鳍及尾鳍的基部具棘状鳞,肠内具螺旋瓣,肛门和泄殖孔位于腹鳍基部附近,输卵管的开口与卵巢远离。</h3><h3>夏秋两季,生活在长江口外浅海域的中华鲟回游到长江,历经3000多公里的溯流博击,才回到金沙江一带产卵繁殖。产后待幼鱼长大到15 厘米左右,又携带它们旅居外海。它们就这样世世代代在江河上游出生,在大海里生长。[2]</h3><h3>中华鲟生命周期较长,最长寿命可达40龄。是中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也是活化石,有“水中大熊猫”之称。具有很高的科研、药用和观赏价值。分布于中国、日本、韩国、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和朝鲜。</h3> <h3>弹涂鱼,又名跳跳鱼,泥猴,江边、海边,常见为刺鳍鱼科,世界上共有25种弹涂鱼,根据其形体和行为特点可将其归为四个种类;中国沿海主要有3属6种,分别为弹涂鱼、大弹涂鱼、青弹涂鱼、大青弹涂鱼。常见的种类有弹涂鱼、大弹涂鱼,青弹涂鱼。弹涂鱼有鳃,是真正的鱼,一类进化程度较低的古老鱼类小动物。</h3><h3>弹涂鱼是鱼类中的天才,它们一生有很多时间都不在水里度过。它们居住的地方长满了红树林,它们很高兴爬到树干或树枝上去。它们把腹鳍用作吸盘,用来抓住树木,用胸鳍向上爬行。弹涂鱼的鳃的周边长有小口,可以盛住一次呼吸的水,很像我们能屏住一次呼吸。它们爬上树,所以能在涨潮时呆在水域外。</h3> <h3>海星,是棘皮动物中结构生理最有代表性的一类。体扁平,多为五辐射对称,体盘和腕分界不明显。生活时口面向下,反口面向上。腕腹侧具步带沟,沟内伸出管足。内骨骼的骨板以结缔组织相连,柔韧可曲。体表具棘和叉棘,为骨骼的突起。从骨板间突出的膜质泡状突起,外覆上皮,内衬体腔上皮,其内腔连于次生体腔,称为皮鳃,有呼吸和使代谢产物扩散到外界的作用。水管系发达。个体发育中经羽腕幼虫和短腕幼虫。</h3> <h3>鲨鱼馆</h3> <h3>条纹斑竹鲨,Chiloscyllium plagiosum (Bennett,1830),为须鲨科、斑竹鲨属的一种鲨鱼。口平横,下唇宽扁,成一连续横褶,眼小无褶膜。喷水孔中大,常伸至眼下。齿细小,多齿头,多行在使用。最后3个鳃孔位于胸鳍基底上方,臀鳍近尾鳍,尾椎轴不上翘。体长达1米左右,臀鳍经尾鳍下叶为高,臀鳍长于小尾鳍下叶缺刻前方部分3/5-3/4,体具近圆形白色斑点。第一背鳍起点与腹鳍中部相对。躯体呈圆柱形或稍平扁;体侧具一隆脊;头侧不具皮瓣。吻窄圆。</h3> <h3>蝴蝶鱼科(学名:Chaetodontidae)鲈形目的1科,通称蝴蝶鱼。约有12属120多种。体甚侧扁而高,菱形或近于卵圆形。口小,前位,略能向前伸出。两颌齿细长,尖锐,刚毛状或刷毛状;腭骨无齿。鳃盖膜多少与鳃峡相连。有椎骨10-14枚。后颞骨固连于颅骨。侧线完全或不延至尾鳍基。体被中等大或小型弱栉鳞,奇鳍密被小鳍,无鳞鞘。臀鳍有三鳍棘;尾鳍后缘截形或圆凸。蝴蝶鱼一般个体较小,数量较少;体色大部鲜艳美丽。中国产蝴蝶鱼有9属约57种。主要分布于南海,只有少部分进入东海南部。</h3> <h3>海参,属海参纲(Holothuroidea),是生活在海边至8000米的海洋棘皮动物,距今已有六亿多年的历史,海参以海底藻类和浮游生物为食。 海参全身长满肉刺,广布于世界各海洋中。中国南海沿岸种类较多,约有二十余种海参可供食用。</h3><h3>海参同人参、燕窝、鱼翅齐名,是世界八大珍品之一。海参不仅是珍贵的食品,也是名贵的药材。据《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海参,味甘咸,补肾,益精髓,摄小便,壮阳疗痿,其性温补,足敌人参,故名海参。海参具有提高记忆力、延缓性腺衰老,防止动脉硬化以及抗肿瘤等作用。随着海参价值知识的普及,海参逐渐进入百姓餐桌。生活环境决定海参品质。</h3> <h3>黄斑</h3> <h3>护士鲨(Nurse shark),中文名为:铰口鲨(Ginglymostoma cirratum),隶属于须鲨目(Orectolobiforme),铰口鲨科 (Ginglymostomatidae),铰口鲨属(Ginglymostoma)。铰口鲨科全世界有3属3种。体长3米,体重可至100公斤左右。白天在海底或岩洞内休息,夜间捕食。通常以吸食的方式捕捉鱼类、甲壳类和软体动物。嗅觉灵敏。卵胎生。沿美洲和西部非洲的大西洋和太平洋沿岸热带和亚热带海区偶尔可见,在加勒比海地区最为普遍。</h3> <h3>豹纹鲨,Stegostoma fasciatum (Hermann, 1783) ,又称大尾虎鲛。是豹纹鲨科又称虎鲛科(软骨鱼纲板鳃亚纲须鲨目的其中一科)仅有的1属(豹纹鲨属)1种。多分布于太平洋西部热带海域,大堡礁、印度洋西北部海域及我国东海、南海。生性羞怯,行动缓慢,肉食性,以底栖无脊椎动物及小鱼为食,卵生。</h3> <h3>魟,鳐目的软骨鱼,与鲨鱼近缘,均属软骨鱼纲,亦称鲨纲,鳐目包含300~350种。又称魔鬼鱼,是于在中生代的侏罗纪(约1.8亿年~1.4亿年前)出现的鲨的同类,它们具有藏身在海底沙地的习性。魟 hong ㄏㄨㄥˊ 〔魟鱼〕身体扁平,略呈圆形或菱形,软骨无鳞,胸鳍发达,如蝶展翅,尾呈鞭状,有毒刺。生活在海底。种类很多,常见的有尖嘴魟、赤魟、燕魟等。</h3> <h3>锯鲨,即锯鲨目的鲨鱼,属于板鳃类,其下只有一科。锯鲨的吻突出成一长板,两侧有尖锐的齿,用以攻击猎物,类似锯,板中央有两条肉质触须,以探测猎物。一般生活在海底40米处,以底栖生物和鱼为食物,分布在从南非到日本的广大海域,根据《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类国际贸易公约》,锯鲨被列入一级保护目录,严格禁止交易。</h3> <h3>沙虎鲨,Carcharias taurus (Rafinesque, 1810),锥齿鲨科锥齿鲨属的一种鲨鱼。体长,全长3-3.4米,体重,95-110公斤。又名戟齿砂鲛、戟齿锥齿鲨,是一种生活在海岸海域的大型鲨鱼。现正分布在大西洋、印度洋及太平洋不同的地方。沙虎鲨的外表凶猛,但它们往往很温顺,除非受到挑衅,否则它并不带有攻击性。食物主要有硬骨鱼(包括大海鲈)、其他鲨鱼及鱼、鱿鱼、蟹及龙虾。</h3> <h3>珊瑚礁是石珊瑚目的动物形成的一种结构,这个结构可以大到影响其周围环境的物理和生态条件。在深海和浅海中均有珊瑚礁存在,它们是成千上万的由碳酸钙组成的珊瑚虫的骨骼在数百年至数千年的生长过程中形成的。珊瑚礁为许多动植物提供了生活环境,其中包括蠕虫、软体动物、海绵、棘皮动物和甲壳动物,此外珊瑚礁还是大洋带的鱼类的幼鱼生长地。</h3> <h3>海洋奇观</h3> <h3>牛鼻鲼cow-nosed ray数种刺魟(stingray)的通称。属于软骨鱼类。牛鼻鲼(Rhinopteridae)均分布于热带及暖温带沿岸浅海区,体宽可达2公尺左右。</h3> <h3>龙虾(学名:Palinuridae)是节肢动物门软甲纲十足目龙虾科下物种的通称。又名大虾、龙头虾、虾魁、海虾等。它头胸部较粗大,外壳坚硬,色彩斑斓,腹部短小,体长一般在20~40厘米之间,重0.5公斤上下,部分无螯,腹肢可后天演变成螯。最重的能达到5公斤以上,人称龙虾虎。体呈粗圆筒状,背腹稍平扁,头胸甲发达,坚厚多棘,前缘中央有一对强大的眼上棘,具封闭的鳃室。主要分布于热带海域,是名贵海产品。</h3><h3>龙虾是世界上的 大型食用 虾类 , 其味道鲜美 、 营养丰富 , 倍受人们 的青睐</h3> <h3>斑马鱼身体延长而略呈纺锤形,头小而稍尖,吻较短,全身布满多条深蓝色纵纹似斑马,与银白色或金黄色纵纹相间排列纹路比较有条理。在水族箱内成群游动时犹如奔驰于非洲草原的斑马群,故此得斑马鱼之美称。斑马鱼和人类基因有着87%的高度同源性,作为模式生物的优势很突出,这意味着其实验结果大多数情况下适用于人体。常可用于水质环境的监测。斑马鱼也是比较好养的一种鱼。</h3> <h3>宽纹虎鲨(Heterodontus japonicus),亦称日本异齿鲨,中小型鲨鱼,喜栖于大陆架的边缘6~37米的海域,常出没于岩石及遍布海藻的海底。可以用双鳍在海底“行走”。体黄褐色,具深褐色宽横纹,在头后宽狭交叠。分布于黄海及东海。日本、朝鲜沿海也有分布。化石见于侏罗纪。</h3> <h3>蓑鲉(学名:Pterois volitans)是鲉科,蓑鲉属硬骨鱼。体长25-40厘米,体表黄色,布有红色至棕色条纹。背部有毒棘,胸鳍羽状,背鳍、臀鳍和尾鳍透明。两眼上方有数根触须。吻长而狭,背面中央凸起。眼中等大,眼间隔狭而凹入。口端位,上颌中央有一凹刻。鳃盖骨具一扁棘;鳃孔宽大。体被圆鳞或栉鳞。</h3><h3><br></h3><h3>石头鱼是自然界中毒性很强的一种鱼,它的“致命一刺”被描述为给予人类最疼的刺痛。石头鱼貌不惊人,身长只有30厘米左右,喜欢躲在海底或岩礁下,将自己伪装成一块不起眼的石头。如果有人不留意踩着了它,它就会毫不客气地立刻反击,向外发射出致命剧毒,它的脊背上那12至14根像针一样锐利的背刺会轻而易举地穿透鞋底刺入脚掌,使人很快中毒并一直处于剧烈的疼痛中,直到死亡。</h3> <h3>八爪鱼又名章鱼,英文名是octopus,是一种软体动物,是从头足纲软体动物中进化而来的。身体一般很小,八条触手又细又长,故又有“八爪鱼”之称。</h3> <h3>草海龙(学名:Phyllopteryx taeniolatus),是海龙科,叶海马鱼属的海洋硬骨鱼类,体长45厘米,身体由骨质板组成,有一细长的管状吻。体表有刺,用于保护身体。沿身体周边有延伸出数量和大小不一的叶瓣状附肢,呈紫色,有黑色边缘。一般身体棕红色,布有黄色斑点,胸部有7条蓝紫色花纹。雌性的躯干比雄性的更宽厚,雄性的体色较雌性的更深。草海龙身体上的海藻状附属物可以在帮助该种伪装,使其看起来就像海藻一样。</h3><h3>分布于澳大利亚及其周边的海域。栖息于岩石礁、海草床、海草甸和褐藻林中。草海龙对环境条件的要求较严格,水温需在12-23℃之间,水深不得超过50米。每只草海龙每年仅发生1次繁殖,繁殖期为8月至翌年3月。</h3> <h3>海马(拉丁学名:hippocampus),是刺鱼目海龙科暖海生数种小型鱼类的统称,是一种小型海洋动物,身长5-30厘米。因头部弯曲与体近直角而得名,头呈马头状而与身体形成一个角,吻呈长管状,口小,背鳍一个,均为鳍条组成。眼可以各自独立活动。</h3><h3>海马行动迟缓,却能很有效率地捕捉到行动迅速、善于躲藏的桡足类生物,分布在大西洋、欧洲、太平洋、澳大利亚。</h3> <h3>带状多环海龙,Haliichthys taeniophora (J. E. Gray, 1859),海龙科多环海龙属的一个物种。</h3> <h3>天使鱼,亦译梯纹鱼。神仙鱼(angelfish)类数种常见水族箱鱼的通称。是丽鱼的一种,可说是热带鱼的代表鱼类。背鳍和腹鳍很长,极像天使展开的翅膀。原产地为南美的亚马逊河,现在在其它地方已很容易看到,但在原产地反而不容易看到了。</h3> <h3>双髻鲨又称锤头鲨,是鲨纲、双髻鲨科鱼类的统称。双髻鲨以其头部的形状而得名。双髻鲨的头部有左右两个突起。每个突起上各有一只眼睛和一个鼻孔。两只眼睛相距1米。最近的一项研究证实,眼睛的分布对它观察周围情况非常有利。双髻鲨不仅像人类一样拥有双眼视力(两只眼睛的视野重叠在一起),而且它通过来回摇摆脑袋,可以看到周围360度范围内发生的情况。</h3><h3>2018年9月,美国一支联合研究团队发现,有一种窄头双髻鲨不仅吃肉,也以海草为食。</h3> <h3>蝠鲼(Mobula),又被称为魔鬼鱼与毯魟。属于软骨鱼纲、蝠鲼科,它包含两个属,前口蝠鲼属和蝠鲼属。体呈菱形,宽大6m余。体青褐色。扣款大。眼下侧位,能侧视和俯视。头侧有1对有胸鳍分化的头鳍,向前突出。背鳍小,胸鳍翼状。尾细长如鞭,具尾刺。平时底栖生活,但有时上升表层游弋,并做远程洄游,行动敏捷。以浮游甲壳类和小鱼为食。卵胎生。分布于热带和温带各海区,中国见于东海、南海和台湾沿海。常见的如日本蝠鲼(Mobula japonica)、双吻前口蝠鲼(Manta birostris)。肝富含脂肪,可提炼鱼油。</h3><h3>前口蝠鲼属包含两个种,即双吻前口蝠鲼和阿氏前口蝠鲼,目前这两种前口蝠鲼均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h3> <h3>海鳗(学名:muraenesox cinereus),经济鱼类;凶猛肉食性鱼类。硬骨鱼纲鳗形目、海鳗科、海鳗属。体呈长圆筒形,尾部侧扁。尾长大于头和躯干长度之和。头尖长。 眼椭圆形。口大, 舌附于口底。上颌牙强大锐利,3行; 犁骨中间具10~15个侧扁大牙。体无鳞,具侧线孔140~153个。背鳍和臀鳍与尾鳍相连。体黄褐色, 大型个体沿背鳍基部两侧各具1暗褐色条纹。脊椎骨142~154个。广泛分布于非洲东部、印度洋及西北太平洋。中国沿海均产,东海为主产区。</h3> <h3>蜘蛛蟹是甲壳动物亚门(Crustacea),软甲纲(Malacostraca),十足目(Decapoda),蜘蛛蟹科(Majidae或Maiidae)无脊椎动物的统称。</h3><h3>蜘蛛蟹是海蟹的一种,生长于美国阿拉斯加。因为八条腿特长,外观形似蜘蛛,而且触角也比普通螃蟹多,所以被称为蜘蛛蟹。</h3><h3>在南海执行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下潜到海底,采集到了蜘蛛蟹和冷珊瑚等珍贵海底样本。</h3> <h3>黑猫鱼即石斑鱼,沿海当地居民俗称。生活在海边石头缝隙,有海中鲤鱼之称,实际上食用价值和味道高于鲤鱼。比常见鱼类价格偏贵。</h3><h3>石斑鱼,属鲈形目,体长椭圆形稍侧扁。口大,具辅上颌骨,牙细尖,有的扩大成犬牙。体被小栉鳞,有时常埋于皮下。背鳍和臀鳍棘发达,尾鳍圆形或凹形,体色变异甚多,常呈褐色或红色,并具条纹和斑点,为暖水性的大中型海产鱼类。</h3><h3>石斑鱼营养丰富,肉质细嫩洁白,类似鸡肉,素有“海鸡肉”之称。石斑鱼又是一种低脂肪、高蛋白的上等食用鱼,被港澳地区推为中国四大名鱼之一。</h3> <h3>澳洲动物馆</h3> <h3>袋鼠是任一种属于袋鼠目的有袋动物 ,主要分布于澳大利亚大陆和巴布亚新几内亚的部分地区。其中,有些种类为澳大利亚独有。不同种类的袋鼠在澳大利亚各种不同的自然环境中生活,从凉性气候的雨林和沙漠平原到热带地区。袋鼠是跳得最高最远的哺乳动物。</h3> <h3>树袋熊,又称考拉,是澳大利亚的国宝,也是澳大利亚奇特的珍贵原始树栖动物。英文名Koala bear来源于古代土著文字,意思是“no drink”。因为树袋熊从他们取食的桉树叶中获得所需的90%的水分,只在生病和干旱的时候喝水,当地人称它“克瓦勒”,意思也是“不喝水”。</h3><h3>树袋熊并不是熊科动物,而且它们相差甚远。熊科属于食肉目,而树袋熊却属于有袋目。它每天18个小时处于睡眠状态,性情温顺,体态憨厚。</h3> <h3>笑翠鸟,学名:Dacelo novaeguineae(Hermann, 1783),是翠鸟科笑翠鸟属的一种食鱼鸟,体长42-46厘米,嘴长8-10厘米,体重500克。是翠鸟家族中和大鱼狗同为体形最大的两种翠鸟之一。以其鸣声似狂笑而得名。笑翠鸟有一个白色的大脑袋,头顶有小棕帽。脸颊有棕色斑块。喙大而有力,黑色。上身灰褐色,腹部灰白交间。雄鸟翅膀有蓝色以做识别。胸腹部白色,尾巴很长,棕色和黑色相间。腿短灰色。</h3><h3>笑翠鸟被认为是澳洲的标志性鸟类之一,在悉尼奥运会上被当作吉祥物。</h3> <h3>亚洲动物天地</h3> <h3>扬子鳄,Alligator sinensis (Fauvel,1879),或称作鼍(tuó),是短吻鳄科短吻鳄属的一种鳄鱼。是中国特有的一种鳄鱼,是世界上最小的鳄鱼品种之一。它既是古老的,又是现存数量非常稀少、世界上濒临灭绝的爬行动物。因其生活在长江流域,故称“扬子鳄”。在扬子鳄身上,至今还可以找到早先恐龙类爬行动物的许多特征。所以,人们称扬子鳄为“活化石”。因此,扬子鳄对于人们研究古代爬行动物的兴衰和研究古地质学和生物的进化,都有重要意义。中国已经把扬子鳄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严禁捕杀。为了使这种珍贵动物的种族能够延续下去,中国还在安徽、浙江等地建立了扬子鳄的自然保护区和人工养殖场。扬子鳄属于爬行动物,卵生。</h3> <h3>大熊猫(学名:Ailuropoda melanoleuca):属于食肉目、熊科、大熊猫亚科和大熊猫属唯一的哺乳动物,头躯长1.2-1.8米,尾长10-12厘米。体重80-120千克,最重可达180千克,体色为黑白两色,它有着圆圆的脸颊,大大的黑眼圈,胖嘟嘟的身体,标志性的内八字的行走方式,也有解剖刀般锋利的爪子。是世界上最可爱的动物之一。</h3><h3>大熊猫已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万年,被誉为“活化石”和“中国国宝”,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形象大使,是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据第三次全国大熊猫野外种群调查,全世界野生大熊猫不足1600只,属于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截止2011年10月,全国圈养大熊猫数量为333只。大熊猫最初是吃肉的,经过进化,99%的食物都是竹子了,但牙齿和消化道还保持原样,仍然划分为食肉目,发怒时危险性堪比其它熊种。野外大熊猫的寿命为18-20岁,圈养状态下可以超过30岁。</h3><h3>截至2018年11月,圈养大熊猫种群数量再创新高,全球圈养数量达到548只。</h3><h3>大熊猫是中国特有种,现存的主要栖息地是中国四川、陕西和甘肃的山区。</h3> <h3>小熊猫(学名:Ailurus fulgens(F. Cuvier,1825),小熊猫科小熊猫属的一种动物。外形像猫,但较猫肥大,全身红褐色。圆脸,吻部较短,脸颊有白色斑纹。耳大,直立向前。四肢粗短,为黑褐色。尾长、较粗而蓬松,并有12条红暗相间的环纹;尾尖深褐色。蹠行性;前后足均具5趾;无性二型。头骨高而圆;听泡相对扁平;眶后突不完全发育或缺失;矢状嵴低;具翼碟骨;上腭高耸拱形,中间凹陷;中翼骨腭缢缩;冠突明显呈钩状。</h3> <h3>中国大鲵(学名:Andrias davidianus):是大鲵属的一种,俗名娃娃鱼,是生活在淡水中的两栖动物。是中国特产的一种珍贵野生动物,因其夜间的叫声犹如婴儿啼哭,所以俗称为“娃娃鱼”,但它却并非鱼类,而是体形最大的一种两栖动物,体长一般为1米左右,最长的可达2米,体重为20-25千克,最大的达50千克。体色随栖居环境色彩而有差异,背面呈棕色、红棕色、黑棕色等,上面有颜色较深的不规则斑点,腹面浅褐色或灰白色。</h3><h3>生活环境较为独特,一般在水流湍急,水质清凉,水草茂盛,石缝和岩洞多的山间溪流、河流和湖泊之中,有时也在岸上树根系间或倒伏的树干上活动,并选择有回流的滩口处的洞穴内栖息。食物包括鱼、蛙、蟹、蛇、虾、蚯蚓及水生昆虫等,</h3><h3>世上最早的化石出土于中国内蒙古,距今约1.65亿年。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将之列为中国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是中国的国宝之一。新华社华盛顿2018年5月21日电: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发现,俗称“娃娃鱼”的濒危物种中国大鲵并非一个种,可能存在5-8个种。</h3> <h3>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俗称:火烧鳊、黄排、木叶盘、红鱼、紫鳊、燕雀鱼、血排、粉排。拉丁种名:Myxocyprinus asiaticus(Bleeker)英文名:Chinese sucker生活在湖泊、河流中,幼体与成体,形态各异,生境及生物学习性不尽相同,幼鱼喜集群于水流较缓的砾石间,多活动于水体上层,亚成体则在中下层,成体喜在江河的敞水区,其行动迅速敏捷。</h3> <h3>龟鳖目( Tesudines) 的最早化石出现在约 2亿年前。世界现存的龟鳖目动物可分为曲颈龟亚目( Cryptodira) 和侧颈龟亚目( Pleurodira), 共有12 科86属约250余种。遍布各大洋。</h3><h3>龟鳖目俗称龟,其所有成员,是现存最古老的爬行动物。特征为身上长有非常坚固的甲壳,受袭击时龟可以把头、尾及四肢缩回龟壳内。大多数龟均为肉食性。龟是通常可以在陆上及水中生活,亦有长时间在海中生活的海龟。龟亦是长寿的动物,自然环境中有超过百年寿命的。</h3> <h3>水獭,学名:Lutra lutra(Linnaeus,1758),为鼬科、水獭属的一种动物。水獭躯体长,吻短,眼睛稍突而圆,耳朵小,四肢短,体背部为咖啡色,腹面呈灰褐色。</h3><h3>水獭多穴居,白天休息,夜间出来活动,除交配期以外,平时都单独生活,善于游泳和潜水,听觉、视觉、嗅觉都很敏锐,食性较杂,一年四季都能交配,每胎产1-5仔,主要栖息于河流和湖泊一带,尤其喜欢生活在两岸林木繁茂的溪河地带,分布范围极广,亚洲、欧洲、非洲都有其的踪迹。</h3><h3>水獭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5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h3> <h3>鲫鱼(学名:Carassius auratus,简称鲫,俗名鲫瓜子、月鲫仔、土鲫、细头、鲋鱼、寒鲋、喜头、鲫壳、河鲫 。常见于欧亚地区,为常见淡水鱼,属于辐鳍鱼亚纲鲤形目鲤科鲫属。</h3><h3>鲫鱼经过人工养殖和选育,可以产生许多新品种,例如金鱼就是由此产生的一种观赏鱼类,和食用的野生鲫鱼学名同为Carassius auratus 。</h3><h3>鲫鱼主要是以植物为食的杂食性鱼,喜群集而行,择食而居。肉质细嫩,营养价值很高,每百克肉含蛋白质13克、脂肪11克,并含有大量的钙、磷、铁等矿物质。鲫鱼药用价值极高,其性平味甘,入胃、肾,具有和中补虚、除羸、温胃进食、补中生气之功效。鲫鱼分布广泛,全国各地水域常年均有生产,以2~4月份和8~12月份的鲫鱼最为肥美,为我国重要食用鱼类之一。最大体长约30厘米,栖息深度为0~20米,无毒,经济型食用鱼类,物美价廉。多产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一带,其中洱海鲫鱼较为出名。</h3> <h3>金鱼和鲫鱼在分类学上同属于一种(Carassius auratus)</h3><h3>金鱼起源于中国,也称“金鲫鱼”,近似鲤鱼(Cyprinus carpio)但它没有口须,是由鲫鱼进化而成的观赏鱼类。金鱼的品种很多,颜色有红、橙、紫、蓝、墨、银白、五花等,分为文种、草种、龙种、蛋种四大品系。在12世纪已开始金鱼家化的遗传研究,经过长时间培育,品种不断优化,现在世界各国的金鱼都是直接或间接由中国引种的。</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