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年味

廉朴先生

<h3>这些年,每到年节,各种媒体都会发出如此感慨:现在过年的年味怎么越来越淡。似乎是说,现在年味大不如昔,言外之意就是传统越来越淡,传统离我们越来越远。</h3> <h3>这样的鼓噪让我产生一种疑问,何为传统年味?传统年味又是指何年何月的年味,是汉唐年味,宋元年味,还是明清年味、民国年味,甚或是我们小时候的年味?</h3> <h3>太久远的年味谁也说不清楚,你没有亲自经历过,也就难以言说。对每一个人而言,只有比较才会有所感悟,没有比较就奢谈习俗变迁,妄谈传统年味变淡,妄谈传统消失,进而摇旗呐喊弘扬传统,保护国粹,真的甚是可笑。</h3> <h3>不同年龄的人,人生经历不尽相同,经历的社会变化也不一样,只有现在和过去相比较,才能感受年味有何不同,有哪些变化?回忆儿时的年俗,成为回顾过去的记忆,哪些年俗消失了,哪些年俗留存下来了,又有哪些年俗与时俱进,内容丰富了。</h3> <h3>现在还能记忆儿时年俗的,基本上是有大半人生经历的人,20世纪20年代、30年代出生的人,基本上都是八九十岁的老人,他们经历的年味代表着几十年前的年味,最能和现在比较,如果说经历传统年味,他们最具有发言权。而这些老人很少愿意面对镜头撩拨儿时的记忆,他们对现在的生活非常满意,现在过年的丰富和他们的时代的贫乏不能相提并论,所以他们很少回忆过去的年味。</h3> <h3>比如过年家族祭祖仪式就已经消失,虽说各地还存留有大年三十或初一上供祭祖的习俗,但年青一代的很少会参与集中,只有年长者在自己家中简简单单表示一下而已。家族祭祖几乎消失,为何?因为家族构成的元素已经不存在,没有祠堂,没有族长,没有族规约束,自然这些所谓传统的礼节也就消失。</h3> <h3>再如拜年磕头习俗,虽说在一些农村还有遗存,大多只是一种乐趣,只是孩子向老人讨要红包的游戏,没有礼节的规约。殊不知在传统记忆中,拜年是晚辈向长辈必行的一种礼节,是尊老的礼仪规范,拜见长者、向长者磕头,不仅仅讨要红包,蕴含的重要人生规约是尊卑观念,是上下等级,是敬老爱幼的品德。向长者拜年行磕头礼,不是年岁大小,而是辈分高下,即便还是小孩,如果在家族中辈分较高,其他人也要向他行礼。这是传统家礼的规范。</h3> <h3>几十年前在农村还有向家族中年长者拜年的习俗,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物质生活还比较贫乏,大年初一向家族中长者拜年的规矩依然存在,开始的时候是向家族中老者送一碗饺子表示拜年,后来演变为送点心等。近几十年,城镇化扩张,原有的村落消失了,聚族而居的习俗被打破,有的住在农村,有的住在县城,还有的住到别的城市,拜年也就省略,最多的也就是打个电话问候一下。这就是变化。</h3> <h3>再说传统过年,放鞭炮是重要一环,全国各地大年三十到初一,家家户户都要燃放鞭炮,红红火火的鞭炮纸铺满庭院,更显托出新年的喜气。然而随着环境保护的意识提高,许多地方禁止过年放鞭炮,春节燃放鞭炮也就淡出人们的视野,传统的年味也就少了一道风景,然这道风景人们并无过多的纠葛,毕竟健康与习俗比起来,健康还是第一位的。</h3> <h3>年俗的变化,是否意味年越来越没有意思,传统越来越淡,也不尽然。传统的也未必是好的,再说恢复传统,恢复何时的传统?习俗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随着人们的审美情趣的变化而变化。只要年不消失,年味也就不会消失,某些传统年味消失了,某些传统年味又恢复了,我们也不必太在意。</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