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 2019年1月31日,我和妻子听哥哥说:故宫博物院的珍宝馆和钟表馆均在40周年后又重新装修开放。30日晚,刚到哥哥家中,得知这一消息后,幸运地从网上扫码购买到参观故宫的门票。31日这天的游人不是很多……在参观中有穿越之感,随记之。</b></h1> <h1><b> 北京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旧称为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之精华。北京故宫以三大殿为中心,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余间。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b></h1><h1><b> 北京故宫于明成祖永乐四年(1406年)开始建设,以南京故宫为蓝本营建,到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它是一座长方形城池,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四面围有高10米的城墙,城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紫禁城内的建筑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外朝的中心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统称三大殿,是国家举行大典礼的地方。内廷的中心是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统称后三宫,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正宫。 </b></h1><h1><b> 北京故宫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首(北京故宫、法国凡尔赛宫、英国白金汉宫、美国白宫、俄罗斯克里姆林宫),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1961年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b></h1><h1><b> 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故宫累计接待观众达到1亿人次。</b></h1> <h1><b> “皇城古道月朦胧,琼台美酒醉东风。天下文明不及此,春风吹遍紫禁城”,“让优秀成为习惯,让激情化作永恒”的人生旅行哲理,我第五次又走踏入研学之旅的人生驿站--北京故宫,快乐研学,研有所思、学有所获、旅有所感、行有所得!</b></h1> <h1><b>永乐四年建故宫,</b></h1><h1><b>世界最大帝王城;</b></h1><h1><b>大小宫殿七十座,</b></h1><h1><b>华夏风格情愫浓。</b></h1> <h1><b> 乾 隆 帝</b></h1><h3> ——中国漫长历史上我最敬重的一位皇帝</h3><h3><br></h3><h3><b> 明清两代的24位皇帝中,乾隆帝是众多帝王中非常特殊的一位。他在文治武功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南征北战维护国家安定、纂修《四库全书》、修建三山五园,在紫禁城中还留下一座宁寿宫。乾隆帝姓爱新觉罗,名弘历,是雍正帝诸子中最有才干的一位,自小甚得其祖父康熙与父亲雍正喜爱,康熙曾为其慎择良师,进行多方面教育。一些清史学家认为,正因为康熙认为孙子弘历的出众,所以才传位于其父雍正。弘历即位前,封为宝亲王,少年的他聪颖过人,能文能武,行事恩威并施,十分有才干。雍正对他的寄予厚望,这在皇子中是无人可及的。早在雍正元年八月,弘历就被以“秘建皇储”的方式立为皇太子。皇子弘时曾与之争宠,却被削除宗籍。但雍正接受康熙的教训,不让皇子参与政治,同样弘历登基前未曾参与过朝廷政事,也未曾出任过军政要职,只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参与了苗疆改土归流的事物处理。雍正帝驾崩,乾隆帝顺利继承皇位。</b></h3><h3><b> 乾隆六十年(1795年)九月初三日,85岁的乾隆皇帝,御圆明园勤政殿,召见皇子皇孙、王公大臣,宣示立皇十五子嘉亲王颙琰为皇太子,以明年为嗣皇帝嘉庆元年,届期归政。嘉庆元年(1796年)正月初一日,乾隆帝御太和殿,举行内禅大礼,授玺。颙琰即皇帝位,尊弘历为太上皇帝,训政。由礼部鸿胪寺官诣天安门城楼上,恭宣嘉庆钦奉太上皇帝传位诏书,金凤颁诏,宣示天下。乾隆在位既长,享年又高。在中国历史上,享年80岁以上高龄的皇帝只有5人。</b></h3> <h1><b> 故宫博物院《石鼓馆》设在寿宁宫里。实际上整座大院当下都是《珍宝馆》范围,寿宁宫的《石鼓馆》仅是《珍宝馆》的一部分。</b></h1><h1><b> 我们从《钟表馆》移步到《珍宝馆》,又购10元票刷身份证进来,首先看到的就是《九龙壁》。</b></h1> <h1><b> 秦 石 鼓</b></h1><h3><b><br></b></h3><h3><b> 展陈在宁寿宫中的国家宝藏。石鼓共有十块,为花岗岩质,高约90cm,直径约60cm。石鼓文,因文字篆刻在鼓形石上而得名。石上刻大篆书记叙游猎的十首诗,故也称《猎碣》。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组石刻文字。自唐代韦应物、韩愈作《石鼓歌》以表章之,而后大显于世。石鼓的年代认定是秦国遗物。石鼓在唐初时发现于陕西天兴(今陕西凤翔)三畤原。此后宋大观中迁于东京(今开封),金人破宋,辇至燕京(今北京)。数经迁徙,文字磨灭残损甚多。其中一鼓已无字。</b></h3> <h1><b>周礼秦制传千古</b></h1><h1><b>铭金刻石续春秋</b></h1> <h1><b> 石鼓文字对人类书法贡献的体现</b></h1><h3><br></h3><h3><b> 一、字体形状</b><br></h3><h3> 石鼓文的字体,上承西周金文,下启秦代小篆,从书法上看,石鼓文上承《秦公簋》(春秋中期的青铜器,铭文盖十行,器五行,计121字。其书为石鼓、秦篆的先声,字行方正、大方。横竖折笔之处,圆中寓方,转折处竖画内收而下行时逐步向下舒展。其势风骨嶙峋又楚楚风致,确有秦朝那股强悍的霸主气势。然而更趋于方正丰厚,用笔起止均为藏锋,圆融浑劲,结体促长伸短,匀称适中。古茂雄秀,冠绝古今。石鼓文是集大篆之成,开小篆之先河,在书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由大篆向小篆衍变而又尚未定型的过渡性字体。石鼓文被历代书家视为习篆书的重要范本,故有“书家第一法则”之称誉。石鼓文对书坛的影响以清代最盛,如著名篆书家杨沂孙、吴昌硕就是主要得力于石鼓文而形成自家风格的。流传石鼓文最著名的拓本,有明代安国藏的《先锋》、《中权》、《后劲》等北宋拓本。</h3><h3><b> 二、外形特点</b></h3><h3> 石鼓共十只,高二尺,直径一尺多,形象鼓而上细下粗顶微圆(实为碣状),因铭文中多言渔猎之事,故又称它为《猎碣》。以籀文分刻十首为一组的四言诗。其字已多有磨灭,其第九鼓已无一存字。其书传为史籀手笔,体态堂皇大度、圆活奔放,气质雄浑,刚柔相济,古茂遒朴而有逸气。横平竖直,严谨而工整,善用中锋,笔划粗细基本一致,有的结体对称平正,有的字则参差错落,近于小篆而又没有小篆的拘谨。在章法布局上,虽字字独立,但又注意到了上下左右之间的偃仰向背关系、其笔力之强劲在石刻中极为突出,在古文字书法中,是堪称别具奇彩和独具风神的。康有为称其“如金钿委地,芝草团云,不烦整我,自有奇采。”其书体为大篆向小篆过渡时期的文字,学《石鼓文》可上追大篆,下学小篆,百无一失。后世学篆者皆奉为正宗,无不临习。杨沂孙、吴大澄、吴昌硕、王福庵等皆得力于此。</h3><h3><b> 三、文字特征</b></h3><h3> 石鼓文其书法字体多取长方形,体势整肃,端庄凝重,笔力稳健,石与形,诗与字浑然一体,充满古朴雄浑之美。</h3><h3> 石鼓文比金文规范、严正,但仍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金文的特征,它是从金文向小篆发展的一种过渡性书体。传说在石鼓文之前,周宣王太史籀曾经对金文进行改造和整理,著有大篆十五篇,故大篆又称“籀文”。石鼓文是大篆留传后世,保存比较完整且字数较多的书迹之一。</h3> <h1><b>石鼓无声传往事新篇</b></h1><h1><b>陈仓有阁藏周风秦韵</b></h1> <h1><b> 石鼓文即刻有籀文的鼓形石,石鼓文为四言诗,为我国最古老的石刻,九大镇国之宝秦石鼓文字。因记述秦皇游猎之事,也称“猎碣”。</b></h1><h1><b> 字体在古文与秦篆之间,一般称为“大篆”,石鼓刻于秦前还是秦后,考古界无定论。郭沫若鉴定认为应是秦襄公(公元前777-766)时期的作品。刘星、刘牧《石鼓诗文复原译释》研究认为石鼓文产生于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与“鲁诸儒生议刻石颂秦德”至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焚书令下三十日之内一段时间的可能性较大。石鼓文是学习篆法的珍贵资料,近代书家吴昌硕临写石鼓造诣极深,有普及印本出版,可作临习时的借鉴。----《古代碑帖鉴赏》费声骞</b></h1><h1><b> 2013年1月1日《国家人文历史》杂志推出“秦石鼓文”是中国九大镇国之宝。</b></h1> <h1><b> 鼓 序 排 列</b></h1><h3> </h3><h3><b> 文献记载:《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二十八年,始皇东巡郡县。上邹峄山,立石。与鲁诸儒生,议刻石颂秦德,议封禅望祭山川之事。乃遂上泰山,立石。封,祠祀”。</b></h3><h3><b> 石鼓文石鼓诗歌通过从秦之建立、立国、发展、创立帝业这一发展顺序,对秦人历史发展进程有重大贡献的先祖烈公及始皇帝的重大历史事迹进行了歌颂。既歌古也颂今,用诗歌描绘出一幅幅形象生动的秦人创业发展的历史画卷。因此,在弄清各鼓诗篇的内容和中心思想之后,按事件早晚发生的时间顺序排列出石鼓诗歌所记载和歌颂的秦人起源、创业和发展过程中的各个历史大事,而鼓次顺序也就自然排列出来了。</b></h3><h3>1、《马荐》诗篇歌颂的是秦祖非子牧马建秦、复续嬴氏祀之事,关键时间点为公元前897年非子复续嬴氏祀之时;</h3><h3>2、《汧殹》诗篇歌颂的是秦襄公封侯始国之事,关键时间点为公元前770年襄公始国之时;</h3><h3>3、《霝雨》诗篇歌颂的是秦文公伐戎迁汧建都之事,关键时间点为文公三年东猎迁汧之时,即公元前763年;</h3><h3>4、《虞人》诗篇歌颂的是秦穆公用贤乃至称霸西戎之事,关键时间点为穆公五年用虞人大夫百里奚之时,即公元前655年;</h3><h3>5、《作原》诗篇歌颂的是秦孝公变法和迁都咸阳之事,关键时间点为孝公十二年迁都咸阳之时,即公元前350年;</h3><h3>6、《銮车》诗篇歌颂“天子致伯”秦孝公之事,关键时间点为孝公十九年天子致伯孝公之时,即公元前343年;</h3><h3>7、《田车》诗篇歌颂秦惠文王使张仪取陕打开东扩要道之事,关键时间点为惠文君十三年使张仪取陕之时,即公元前324年;</h3><h3>8、《而师》诗篇通过歌颂“天子致胙”秦惠文王以及嗣王武王始国之事,关键时间点为武王元年始国之时,即公元前310年;</h3><h3>9、《吾车》诗篇歌颂秦昭襄王定蜀之事,关键时间点为昭襄王六年司马错定蜀之时,即公元前301年;</h3><h3>10、《吾水》诗篇歌颂始皇帝统一天下,“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锺鐻,金人十二”,至天下太平之事,时间应不早于始皇二十六年兼并六国之时,即公元前221年。</h3><h3><b> 参考罗君惕测石鼓数据,按石鼓《秦颂》时间发生顺序排列结果如下:</b></h3><h3>1、《马荐》,高一尺六寸,围六尺八寸。颂秦非子事迹鼓。实最小、最矮。</h3><h3>2、《汧殹》,高二尺一寸,围六尺三寸。颂秦襄公事迹鼓。</h3><h3>3、《霝雨》,高二尺一寸,围六尺八寸。颂秦文公事迹鼓。</h3><h3>4、《虞人》,高二尺一寸,围六尺三寸。颂秦穆公事迹鼓。</h3><h3>5、《作原》,残高一尺五寸,围六尺八寸。颂秦孝公事迹鼓。</h3><h3>6、《銮车》,高二尺,围七尺三寸。颂秦孝公事迹鼓。</h3><h3>7、《田车》,高一尺八寸,围六尺四寸。颂秦惠文王事迹鼓。</h3><h3>8、《而师》,高二尺二寸,围六尺七寸。颂秦惠文王与武王事迹鼓。</h3><h3>9、《吾车》,高一尺七寸,围六尺六寸。颂秦昭襄王事迹鼓。</h3><h3>10、《吾水》,高二尺九寸,围七尺八寸。颂始皇帝事迹鼓。实最大。最高。</h3> <h1><b> 我对书法篆刻真可谓名符其实之眼高手低,但我自幼喜好并从事了文化产业。因此,多年来我到任何地方见到碑林,书法,绘画,篆刻都是给拍摄并研讨的。</b></h1><h1><b> 从珍宝馆出来,游客观众各自行走参观了。我和夫人拍照九龙壁后,便自己快步到了寿宁宫外。听大家从石鼓馆出来说:就几块大石头,没嘛看的。</b></h1><h1><b> 我进入石鼓馆,第一眼看到石鼓后,加之墙上的拓片,便紧紧吸引了我的眼与心。细看精观后就快速拍摄所有照片,在此馆我和夫人产生喜好共鸣,整整待了一个多小时,这就叫“夫妻共爱物这口”。</b></h1> <h1><b> 北京故宫博物院,不但以它巍峨壮丽的宫殿建筑吸引着千百万中外观众,同时也以它丰富多彩的古代文化艺术品珍藏而闻名世界。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伟大民族,有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才华,故宫博物院除了丰富多彩的建筑,还藏有大量珍贵文物,其中许多是绝无仅有的国宝。珍宝馆里陈列着古代王公贵族们的各种奇珍异宝,绝无仅有的国宝和奇珍异宝更能体现文物的珍贵。故宫精美的建筑艺术和大量的珍贵文物确实让人眼花缭乱,大开眼界。其附着的历史文化价值更是不可估量,它不仅是中国的瑰宝,更是世界的瑰宝,是一座当之无愧永恒的文化殿堂。</b></h1> <h1><b> 珍 宝 馆 藏</b></h1><h3><b> 今天的宁寿宫已经成为故宫博物院的珍宝馆,面向公众开放,成为中外游客参观故宫的必游之地。其中许多珍宝,让人过目难忘。金瓯永固杯高12.5厘米,口径8厘米,足高5厘米,用八成金制成;杯为圆形口,口边刻有回纹。杯口边铸有“金瓯永固”、“乾隆年制”篆书;通体錾刻缠枝花卉,其上镶嵌数十颗硕大珍珠,红、蓝宝石和粉色碧玺。杯两侧为双立夔耳,夔龙头各嵌珍珠一颗;底部是三象首为足,外形呈鼎式,“金瓯永固杯”是清宫内不多见的皇帝专用饮酒器。“金瓯永固杯”寓意大清的疆土、政权永固。“金瓯永固杯”是清代皇帝每年元旦举行开笔仪式时专用的。每当元旦(春节)凌晨子时,清帝在养心殿明窗,把“金瓯永固杯”放在紫檀长案上,把屠苏酒注入杯内,亲燃蜡烛,提起毛笔,书写祈求江山社稷平安永固的吉语,所以“金瓯永固杯”被清代皇帝视为珍贵的祖传器物。金瓯永固杯现在陈列在养性殿,为游客所津津乐道。</b></h3><h3><b> 在珍宝馆的乐寿堂后殿,陈列着大禹治水图玉山。大禹治水玉山高224厘米,宽96厘米,座高60厘米,重5000千克。是世界上最大的玉雕作品,也是我国的国之瑰宝,由产自新疆和田的青玉制成。玉上雕有峻岭、瀑布、古木苍松。在山崖峭壁上,成群结队的劳动者在开山治水。玉山正面中部山石处,刻乾隆帝阴文篆书“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十字方玺;背面上部阴刻乾隆帝《题密勒塔山玉大禹治水图》御制诗,下部刻篆书“八徵耄念之宝”6字方玺。以剔地起突的雕琢法,巧妙地结合材料的原有形状,灵活安排山水人物,在山巅浮云处,还雕成一个金神带着几个雷公模样的鬼怪,仿佛在开山爆破,使这件描写现实的作品,具有了浪漫主义的色彩。玉山底座为嵌金丝山形褐色铜铸座。此玉山由当时两淮盐政所辖的扬州工匠雕凿制成。大块玉料从新疆和田密勒塔山运到北京后,乾隆皇帝钦定用内府藏宋人《大禹治水图》画轴为稿本,由清宫造办处画出大禹治水纸样,由画匠贾全在大玉上临画,再做成木样发往扬州雕刻。大玉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发往扬州,至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玉山雕成,共用6年时间。乾隆五十三年乾隆帝又命宫中造办处如意馆刻玉匠朱泰将乾隆御制诗和两方宝玺印文刻制在玉山上。</b></h3> <h1><b> 对北京、对故宫,我不知道自己究竟是怎样的心境,仿佛是已经相知多年的故人,仿佛是天各一方的爱人,虽然去过5次,但还总是向往着,也许只是因为一个名人,也许只是因为一个朝代、一段历史。</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