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年俗杂忆

Yongningzi

<h1><b> 故乡年俗杂忆</b></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 Yongningzi 文/图 ·</span></p> <h1>  年,越走越近。</h1> <h1>  当大街小巷挂起大红灯笼,千门万户喜贴迎春对联的时候,年的气氛就热烈起来!年的味儿就浓烈起来!</h1> <h5><font color="#808080">喜贴春联辞旧岁 Yongningzi 摄影</font></h5> <h5><font color="#808080">张灯结彩迎新年 Yongningzi 摄影</font></h5> <h5><font color="#808080">张灯结彩迎新年 Yongningzi 摄影</font></h5> <h5><font color="#808080">张灯结彩迎新年 Yongningzi 摄影</font></h5> <h1>  每当这个时候,我就会不由得想起,儿时故乡春节时的场景,回味那时过年的味道。</h1> <h5><font color="#808080">题图:古城叙永元宵之夜 Yongningzi 摄制</font></h5> <h1>  小时候的我们,盼望着过年,不仅有一种渴望和喜悦,更主要的是过年时的民间习俗,带给我儿时的那种心情!</h1><h1> 儿时过年的那种心情,其实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年味儿。</h1> <h1>  我的故乡叙永,地处川、滇、黔三省交界,是四川的一个古城。儿时记忆中的腊月,家家户户就开始忙碌起来……</h1><h1> 伴随着腊八、扫尘、除夕、春节、元宵节,整个年节期间,传统民风民俗的喜庆气息,包裹着故乡的老街古巷、城镇乡村,年味儿也就变得更加浓郁。</h1> <h1><b>杀年猪与“全猪汤”</b></h1><h1> 当年,杀年猪,对一个家庭来说,这是一件十分不容易,而又令人十分高兴的大事情。</h1><h1> 那时国家的生猪收购“交一留一,购留各半”政策,对每一个要杀200多斤到300斤大肥猪过年的人家,需要一年多甚至两年时间,才能出槽两头猪,一头猪交给国家后,自己才具备杀一头猪的资格。因此,哪家要杀年猪,在当地都是很了不起的事情。</h1> <h1>  清晨,杀年猪的人家,早早地就忙起来了。一边派人去请事前已联系的“刀儿匠”(“刀儿匠”即杀猪匠,我们家乡的人一般都称“刀儿匠”),一边在自家敞坝(院坝)边上,砌上或开挖出一个灶台,烧上一大铁锅热水等待。</h1><h1> 这时,被主人家邀请的亲朋好友、街坊邻居和相帮者,陆陆续续地到来。</h1><h1> 大人们分别与主人家打招呼,表示祝贺。然后在敞坝里、屋檐下,或站或坐,喝着茶,摆着龙门阵;小孩子则在敞坝里,跑来跑去地玩耍。</h1><h1> 杀猪人家一下子就热闹了起来。</h1> <h1>  时辰到了,这时“刀儿匠”口含锋利的杀猪刀,手拖着猪的一只耳朵,另外几个相帮者,则分别抓住猪的另一只耳朵和猪尾巴,拖着拼命挣扎、嚎叫,不肯就范的这头大肥猪,侧翻摁在一张大条凳上。只见手握锋利杀猪刀的“刀儿匠”,手起刀落,迅速将刀刺进肥猪的脖子。随着白刀子进,红刀子出,一股鲜血射向一个大木盆中。</h1><h1> 顿时,肥猪那响彻在敞坝、回荡在山间的尖利嚎叫声,立刻就消失了,只剩下肥猪没有进气、只有出气的喘息声。</h1> <h1>  很快,一头打整干净的大肥猪,就在敞坝的中间挂了起来,让人十分眼馋。</h1> <h1>  接下来就进入了杀年猪的正题——吃“全猪汤”。被主人家热情邀请来的客人和相帮者,来来往往,进进出出,在敞坝里安放桌子、板凳,摆上碗筷。</h1><h1> 这时的敞坝,人们兴高采烈,欢声笑语,呈现出一片喜气洋洋的气氛。</h1> <h1>  一盘盘、一碗碗热气腾腾、浓香四溢的油炸花生米、芥末三丝(肉丝、粉条、青笋)、回锅肉、炒猪肝、爆肥肠、炖蹄花儿、肺片萝卜汤……上桌,吃“全猪汤”的气氛更加热烈,把吃“全猪汤”推向了高潮。</h1> <h1>  那时不像现在,一桌就只有一个酒碗,也不兴划拳估子。用一个碗轮流转着吃酒,就叫喝单碗儿。</h1><h1> 就着主人家酿制的醇香米酒,一人端起单碗儿,大喝一口,再递给下手(邻座)。人们就这样边喝酒、边吃菜。</h1><h1> 不一会儿,喝得脸红耳涨的人们,开始了在桌上相互间兴奋地山南海北、海阔天空、高声武气地吹牛、摆龙门阵。</h1> <h1>  冬日暖阳的映照下,人们沉寝在这飘着酒香的敞坝中。</h1> <h1><b>自制腊肉香肠</b></h1><h1> 那时的生活尽管不易,人们过年还是要备办一些年货的。腊肉、香肠,就是其中必不可少的。</h1><h1> 尽管当时食品公司也有香肠腊肉供应,但人们还是喜欢自制过年时吃的腊肉、香肠。这种民间习俗,在我的故乡,不知是经过了多少年的传承。</h1><p><br></p> <h1>  凭票从食品公司买回供应的鲜肉,人们一般选择的是很肥的宝肋肉、二刀肉和胛子肉。</h1><h1> 将宝肋肉、二刀肉抹上白酒、食盐、白糖、花椒后,放入瓦缸、陶钵或搪瓷盆腌制三天或四天即取出,悬挂在通风处晾干;胛子肉则将肉切好,按照比例放入一定数量的食盐、白糖、花椒和白酒,拌匀后装入肠衣,再分段用白棉线一节节扎好,同样悬挂在通风处晾干。</h1><h1> 最后就是把晾干的腊肉、香肠,用花生壳、柏香枝熏制。</h1> <h5><font color="#808080">熏制腊肉香肠 Yongningzi 摄影</font></h5> <h1>  熏制好了的腊肉、香肠,城市人家一般挂在通风的窗口;乡村人家则挂在柴灶的上面,继续接受柴火的烟熏火燎。</h1> <h5><font color="#808080">自制的年货 Yongningzi 摄影</font></h5> <h1>  春节期间,来了客人,故乡的人们都会抛出一句“香肠腊肉,见火就熟。”的口头禅。说明香肠、腊肉要吃时的方便快捷,不会让客人久等,又说明这是一种拿得出手的待客下酒好菜。</h1><h1> 作为待客之道,主人家就会拿出这种自制的香味独特、肥而不腻、鲜嫩可口、非常好吃、十分解馋的川味腊肉和香肠,招待客人。</h1> <h1>  主人与客人一起,坐在堂屋的饭桌上,倒上一杯小酒,在隐约传来时起时伏的鞭炮声中,轻声地交流,慢慢地品味。</h1> <h1>  这种惬意、这种情趣、这种氛围,就是在今天,也是令人十分怀念的。</h1> <h1><b>吃汤圆抢元宝</b></h1><h1> 过春节、元宵节吃汤圆,这是汉民族过年的习俗。故乡叙永的这一习俗,可能跟全国各地都大同小异。</h1><h1> 今天,人们要吃汤圆,不管是逢年过节,还是普通日子,去超市买来煮起就可以了。但在早年,我故乡的人们,在过年时要吃汤圆,那就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h1><h1> 制作汤圆粉和汤圆心子(包汤圆的馅),这个过程没有几天时间,是完成不了的。</h1> <h1>  那时,故乡的人们,把泡好的酒米(糯米)准备好后,只能采用石磨推或石碓舂磕。</h1><h1> 20世纪70年代,有了电动打米机,才代替了人工,将人们制作汤圆粉,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h1><h1> 但不管是用石磨推、石碓舂磕,还是机器打,都是很麻烦的,又是极不方便的,而且还很耗时。</h1> <h1>  我就曾经在20世纪70年代,几次挑着酒米,走一至两千米或三至四千米,去叙永城区二圣宫或城边岩头上,当时全城仅有的这两家打米厂打汤圆粉。</h1> <h1>  沿途,都是挑着箩篼、背着背篼,去这两个地方打汤圆粉的人们;打汤圆粉的地方,更是人山人海,箩篼、背篼、扁担,横角(读作huan ge,二声)立叉地排着长队。</h1><h1> 看到这个场景,我的心都凉了。</h1> <h1>  你说,全城就这两个打米厂,人能不多吗?能不耗时吗?人不多才怪!不耗时才怪!</h1><h1> 看来,没有半天一天,是轮不到我的,只能是耐住性子等待了。</h1> <h1>  打回来的汤圆粉,在腊月里,就为古城叙永增添了一道新的靓丽民俗人文景观。大街小巷的街沿、家家户户的门口,高高矮矮的屋顶,摆放着大大小小的簸箕,里面铺满了晾晒的汤圆粉。</h1><h1> 远远望去,好似街道上洒满了雪,房屋上落满了雪,整个古城就像被皑皑白雪装扮出的琼楼玉宇,变成了银白的世界。</h1> <h1>  气候不好的时候,各家各户就将晾晒的汤圆粉,装入炕笼,放在灶上烘干,然后再用很细的箩筛筛一遍,汤圆粉的制作就完成了。</h1> <h5><font color="#808080">筛汤圆粉 Yongningzi 摄影</font></h5> <h1>  故乡传统的汤圆心子,是用炒熟的苏麻子,在石沙盔中捣烂,掺和上红糖,放入蒸锅小蒸一会儿即成。</h1><h1> 还有一种做法比较传统,但食材确是与时俱进的,叫做附油心子。做法是用撕去膜的猪板油,加入白糖、芝麻粒、核桃仁、花生米,揉和在一起就行了。</h1> <h1>  正月初一早上吃汤圆,预示着家人美美满满、团团圆圆。因此,这个汤圆是一定要吃的。</h1> <h1>  清晨,我们早早地就起床了。打开封好的炭火,烧上水,和好汤圆粉,一家人就其乐融融地围坐在桌边,开始搓汤圆。</h1><h1> 在搓汤圆时,其中一个汤圆要包入一个2分或5分硬币,作为“元宝”。</h1><h1> 这个“元宝”和其它汤圆的外观一样,一起放入锅中。</h1> <h5><font color="#808080">汤圆 Yongningzi 摄影</font></h5> <h1>  很快,一碗碗冒着热气的汤圆,作为新年的早餐,也就成为了新的一年的开始。</h1><h1> 抢到“元宝”的人,说是抢,其实是随机得到。得到“元宝”的人,大家就会对他进行新年祝贺。</h1> <h5><font color="#808080">汤圆 Yongningzi 摄影</font></h5> <h5><font color="#808080">汤圆 Yongningzi 摄影</font></h5> <h1>  吃汤圆,在我的家乡还有一个笑话:早年,有一个法国的传教士,第一次到叙永,春节时吃汤圆,咬开后才发现中间有糖,于是他又夹起一个汤圆,仔细观察。</h1><h1> 传教士看来看去,都没有寻找到一丝缝隙,实在搞不明白没有缝隙和痕迹的汤圆,糖是怎样装进去的。</h1><h1> 后来,当传教士得知真相后,竭力称赞中国人的聪明和食品制作的精巧。</h1> <h1><b>新年玩具哔嘣子</b></h1><h1> 过年了,过年了!人们穿着新衣,笑容满面,在大街上来来往往。</h1><h1> 沿街哔嘣作响的哔嘣子(叙永人读音为:bibengzi,二声)、五彩晶莹的玻璃弹珠、旋转升空的竹制蜻蜓、暗箱显得有些神秘的西洋镜、色彩鲜艳美丽的万花筒、还有孙悟空、笑罗汉等我们称为脸壳的面具,以及将糖熬化做出各种惟妙惟肖人物、动物的糖人。</h1> <h5><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玩具哔嘣子 Yongningzi 摄影</span></h5> <h5><font color="#808080">街头糖人摊 Yongningzi 摄影</font></h5> <h1>  这些只有在春节期间才会有的玩具和糖人,也就随着年的到来而相继登场,吸引着儿时的我们。</h1><h1> 我们就会穿梭在这人潮涌动的玩具摊、糖人摊之间,去一饱眼福。</h1> <h1>  那个年代,看着这些在春节期间登场的五花八门玩具、糖人,儿时的我们,说不喜欢,说不眼馋,那绝对是哄人的。</h1><h1> 喜欢归喜欢,眼馋尽管眼馋,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那时大人给的过年钱,从来就没有上过一角,一般就是两分或五分钱。</h1><h1> 在这众多的玩具、糖人中,就只有玩具哔嘣子,和包包无钱的我们有缘,能满足我们的愿望。</h1> <h1>  哔嘣子,这是一种将烧化的玻璃吹制而成的玩具。整个造型前面好像一面鼓的鼓面,玻璃非常非常薄,后面连着一个吹管,将吹管含在口中,吹气吸气,使前面非常非常薄的玻璃,随着吹气吸气连续前后弹动,发出“哔嘣、哔嘣”、“哔嘣、哔嘣”的声响,故乡的人们,就根据它发出的声响,给它取名为哔嘣子。</h1> <h5><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吹哔嘣 Yongningzi 摄影</span></h5> <h1>  哔嘣子的价格也是十分便宜的,一般五分钱一个。我们得到的过年钱,正好能买上一个两个。 </h1><h1> 尽管哔嘣子的价格低廉,还最易损坏,但儿时的我们玩起来,却也是十分地开心,走到哪里就吹到哪里,成了我们儿时的最爱。</h1><h1> 那时过年,不管你走到哪儿,都会听到这种玩具发出的独特声响。</h1> <h5><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吹哔嘣 Yongningzi 摄影</span></h5> <h1>  现在,哔嘣子这种玩具,已经基本绝迹,很难看到它的踪影了。但只要一提起它,故乡经过那个年代的人们,都会脱口而出“哔嘣、哔嘣,上桥买来下桥送。”、“哔嘣、哔嘣,下桥买来上桥送。”从中找回儿时的许多记忆,也不难看出它留给我们的深刻印象。</h1> <h1><b>划甘蔗</b></h1><h1> 划甘蔗,这是我的故乡早年在春节过年时的一种街头活动。</h1><h1> 这种活动以其比赛的形式,扣人心弦、十分精彩,给人们过年时增添了看点,吸引着大人小孩围观。</h1><h1> 划甘蔗,一般都是就近在街头的甘蔗摊边进行的。参与者基本都是年轻人,大多是熟人或朋友,可2人3人,也可3人5人,当然,参加的人多,甘蔗摊卖出的甘蔗也多。 </h1><h1> 一听说要划甘蔗,甘蔗摊主高兴,可以多卖甘蔗了;围观的人们也高兴,又有好看的了。大家竭力怂恿,促成此事。</h1> <h1>  大家的鼓动、扎劲和怂恿,使得参与者兴奋地脸上绯红。多事者还积极地为参与者端来50至60厘米高的长条木凳,方便参与者到时表演。</h1><h1> 登时,街头就人头攒动,热闹了起来。而后来的围观者,只好也去街头的人家,借来这种长条木凳,站在上面观看。</h1><h1> 参与者则在人们里三层外三层组成的围观圈子中,以剪刀、石头、布或手心手背的方式,排出划甘蔗时的先后顺序,划甘蔗就正式开始了。</h1> <h1>  这时,只见第一个划甘蔗者,手握甘蔗摊主提供的甘蔗刀,一步跨上安放在围观圆圈中间这条50至60厘米高的长条木凳,顺手接过递过来的一根甘蔗,左手扶住直立在水泥地上的甘蔗,将刀放上甘蔗顶端,放开左手,以刀刃不停地点动,将其稳住;然后,划甘蔗者迅速将刀离开甘蔗,在空中挽出几圈刀花后,趁着甘蔗还在直立之际,从甘蔗顶端奋力向下划去,开始了划甘蔗的第一刀。</h1> <h5><font color="#808080">划甘蔗 佚名 作</font></h5> <h1>  这划甘蔗还是有些讲究的:一是甘蔗刀一旦放在或挨着甘蔗的顶端,扶住甘蔗的手就必须离开,只能依靠刀刃稳住甘蔗;二是所划破的甘蔗无论多长,只要划破的甘蔗皮还与甘蔗连在一起,这一刀就算失败了,不能锯下所划的这段甘蔗。最后,就是各人将所划锯下长短不一的甘蔗,一节节摆在地上连接起来,最长的就是胜出者,可以不出钱得到摆在地上自己所划锯下的一节节甘蔗。而最短的成为失败者,不仅要出甘蔗钱,得到的甘蔗也最少。</h1><h1> 因此,划甘蔗不仅要心灵手巧,还要眼明手快,以保证甘蔗的平衡,不至因直立的甘蔗在刀离开到划下的瞬间滑倒,功亏一篑。</h1><h1> 划甘蔗扣人心弦和精彩的地方,就在于划甘蔗者能否用刀保持甘蔗的直立平衡,能否一刀将甘蔗划出很长的一段,甚至从顶划到底,将一根甘蔗分成两半,一场划甘蔗,有没有能将一根甘蔗分成两半,我们称之为“透淋”的这种划法,这就要看划甘蔗者的水平和艺术了。</h1> <h1>  划甘蔗开始后,围观的人们,聚精会神地看着划甘蔗者的刀,当刀离开甘蔗,在空中还未划向甘蔗,甘蔗已经偏倒时,人们就会发出一声轻轻地叹息,为他感到遗憾。</h1><h1> 当围观的人们,看到划甘蔗者的刀,离开甘蔗,在空中旋转了几个圈,挽出了几个刀花,有力地划向甘蔗,并顺势跳下长条木凳,将甘蔗一分为二,出现这种“透淋”的划法时,大家就会不约而同地发出兴奋地惊叹声,为这个划甘蔗者鼓掌。</h1><h1> 甚至在划甘蔗结束后,有的围观者还会作为谈资,眉飞色舞、手舞足蹈地向人们或朋友们描述和比划所看到的划甘蔗的场景。</h1> <h1><b>春官说春</b></h1><h1> 春官说春,在叙永,这一独特的民间习俗,追溯起来可就源远流长了。</h1><h1> 至今,叙永还流传着一句俗语——“你怕是在说春!”意思就是你所说的话,夸大其词,尽拣好的说,令人不可信。</h1><h1> 早年的叙永,从腊月起到正月间,说春人,人们呼为春官,就开始活跃在乡镇村寨,走村串户去说春了。</h1> <h1>  叙永说春的春官,正像歇后语“贵州鸡——单放”所说,都是一个人独自行动,单干。</h1> <h1>  我们小时候看到的春官,着装是很普通的,都是蓝布、黑布的棉衣,可以说完全就跟当时人们的穿着一样,没有区别,普通的不能在普通了,也基本没有拿说春所要用的工具。有的就是,春官手里提着一个毫不起眼的老旧布包,里面装有用石版印制在红、黄、白等几种颜色纸上,约32开大小的“二十四农事节气”和“春帖”,被人们称为“黄历”的农历历书。</h1> <h1>  今天回想起来,春官平常人的穿着,应该是和我们那个年代“破旧立新”有一定关系的。</h1> <h1>  传统的说春,往往都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春官说着“远看财门大大开,步步登高进府来,进入贵府无别事,专为主家送春来。”被叙永人称之为四言八句的顺口溜,先门外后门内,在大门外说着说着就进屋了。</h1><h1> 伴随着“一进府门向上望,主家厅屋亮堂堂……”、“春官进门喜气生,恭贺主家满堂春……”等喜庆吉祥、动人韵律的说辞,在主人堂屋里,春官脚踩碎步,来回走动,向主人家说着吉祥话语,唱着新春曲调,道着祝福言词,边走边说边唱。</h1><h1> 就在这说春的过程中,春官是不会忘记拿出早已印制好装在布包里的“黄历”、“春帖”,不失时机地送到主人手中。</h1><h1> 当然,主人家就会多少拿出一些钱、米,打发春官,以表谢意。</h1><h1> 拿到钱、米的春官,也就会继续说唱着离开,前往下一人家。</h1> <h1>  至今我都还觉得,当年说春的春官,是非常不容易的。姑且不要说顶寒风、冒雨雪,独自一人走村串户去说春的辛苦;也不别说要掌握这种原始说唱的技艺;更不别说还要具有见多识广、灵活机智的素质;光是进门后,看主人家的脸色,尤其是主人家的脸色不爽时,还要现编现唱、见啥说啥、见子打子,哄得主人一家眉开眼笑这一条,就已经是很不简单的了。</h1> <h1>  现在,家乡叙永的春官说春这一民间习俗仍在继续,而且与时俱进,有了发展。已经由过去的对普通人家演变为对单位、对企业、对商铺的说春。所说也已变更为顺应时代潮流的“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等招财进宝、企业兴旺方面的内容。</h1> <h1>  2017年春节期间的丁酉年正月初二下午,回到故乡的我,就在县城西大街,看到身着红袍、头戴官帽、耳挂口髯、身背装有印刷精美“黄历”的挎包、手拿一大帖财神爷之类春帖的春官,带着他那由罗汉儿、狮灯儿组成的队伍,敲锣打鼓、走街串巷、送“春”上门,沿街进行民间习俗的说春活动。给这些大大小小的商铺,送上财神爷之类吉祥物春帖,送上新春祝福吉词话语,表演一段罗汉儿、狮灯儿舞。得到的回报,当然是丰厚的。</h1> <h5><font color="#808080">春官说春 Yongningzi 摄影</font></h5> <h5><font color="#808080">说春队伍 Yongningzi 摄影</font></h5> <h5><font color="#808080">春官说春 Yongningzi 摄影</font></h5> <h1>  这种说春,与过去传统的说春,虽说都是说春,但我始终觉得这种说春,仅仅是一种表象,缺少了过去那种传统民间习俗的内涵。</h1> <h1><b>龙灯儿 狮灯儿 逗幺姑儿</b></h1><h1> 正月初一上午,古城叙永的大街上,远远地传来锣鼓声声,人们纷纷走出家门。</h1><h1> 这时的大街上,只见巨龙飞舞、人如潮涌。龙灯儿、狮灯儿、船儿灯、蚌壳灯儿、逗幺姑儿等年节民间传统习俗娱乐,给人们新春佳节带来喜庆,带来欢乐,带来年的酽酽味道。</h1> <h1>  叙永耍龙灯儿,是叙永城镇乡村春节期间,从初一到十五的一种民间舞龙拜年习俗。</h1> <h5><font color="#808080">龙灯儿上街贺新年 Yongningzi 摄影</font></h5> <h5><font color="#808080">龙灯儿上街贺新年 Yongningzi 摄影</font></h5> <h1>  叙永人对舞龙有一个特别的喊法,叫做“耍龙灯儿”。从叙永人的“宁愿一生穷,不能不耍龙”这句话可以看出,耍龙灯儿在叙永人们的心目中,有多么的重要。</h1><h1> 因此,叙永的各支龙灯儿队,由会首牵头组织,从腊月就开始制作龙灯儿。叙永龙灯儿以传统的竹编纸糊加彩绘工艺制作。先用竹子划成篾条,绑扎出立体的龙头和长约一米像炕笼的一段段龙身、龙尾,以及尿棒蛇、花灯儿等,糊上白纸后,再用红、金、黄、蓝、绿、白等多种颜色,彩绘龙头、龙身、龙尾,最后,用红、黄两色棉布制作,带有边饰的一条长约30米至50米、宽不到一米的布条,将龙头、龙身、龙尾连接在一起。</h1><h1> 一条造型独特、别具一格、大气雄壮,龙头、龙角、龙眼、龙嘴、龙须形像夸张,彩绘精美,惹人喜爱的叙永龙,就将在肩挎红色绶带、手提马灯儿的会首的带领下,和龙灯儿队一起,亮相在古城叙永的新春街头。</h1> <h5><font color="#808080">新春街头龙灯儿拜年 Yongningzi 摄影</font></h5> <h5><font color="#808080">新春街头龙灯儿拜年 Yongningzi 摄影</font></h5> <h1>  叙永龙与其它地方的龙,有一个最大的区别,就是除龙头之外,龙身是扁的。</h1><h1> 耍龙灯儿时,叙永龙这时的好处、优越性就显而易见了:人与龙融为一体,更加灵活多变,动于中而形于外,体现了一个“活”字,突出了一个“变”字。</h1><h1> 龙点头、龙张嘴、龙缠腰,给人活灵活现感觉;烟花爆竹中,龙盘旋、龙腾飞,好似龙在腾云驾雾、飘飞升空,更是给人一种破雾穿云的强烈感受。</h1> <h5><font color="#808080">新春街头龙灯儿拜年 Yongningzi 摄影</font></h5> <h5><font color="#808080">元宵夜耍火龙灯儿 Yongningzi 摄影</font></h5> <h5><font color="#808080">元宵夜耍火龙灯儿 Yongningzi 摄影</font></h5> <h1>  这种川味浓郁、富有地方特色,气氛热烈、深受人们喜爱的耍龙灯儿,就一直深深地留在了我的记忆中,令人难以忘怀。</h1> <h1>  与耍龙灯儿一起,狮灯儿、船儿灯、蚌壳灯儿、逗幺姑儿,也相继亮相在我家乡古城叙永的大街小巷。</h1> <h5><font color="#808080">狮灯儿拜年 Yongningzi 摄影</font></h5> <h5><font color="#808080">船儿灯拜年 Yongningzi 摄影</font></h5> <h5><font color="#808080">蚌壳灯儿拜年 Yongningzi 摄影</font></h5> <h1>  让我记忆犹深,也是最搞笑的当数逗幺姑儿了。</h1><h1> 幺姑儿队的领队,先给人家户的主人送上拜年帖子。锣钹声中,一名由男性身穿大红大绿衣裙,反串脸抹粉红香粉,嘴搽口红、眼戴墨镜,头戴花冠的幺姑儿,和两名头顶荷叶、手持蒲扇的男人,随即登场,就在主人家门前表演起来。</h1><h1> 场外两名男人反复唱着念着“逗幺姑儿哟,扯哟!逗幺姑儿哟,扯哟……”,不时还穿插一些祝贺主家的四言八句;场内两名手持蒲扇的男人,围绕在幺姑儿前后左右,不停地用蒲扇逗弄幺姑儿。 </h1> <h5><font color="#808080">新春街头逗幺姑儿 Yongningzi 摄影</font></h5> <h5><font color="#808080">新春街头逗幺姑儿 Yongningzi 摄影</font></h5> <h1>  幺姑儿则扭捏作态,作出一副害羞状。</h1><h1> 这种带有戏谑、搞笑的逗幺姑儿民俗,就不时引得主家和围观的人们,发出由衷的欢笑。</h1> <h5><font color="#808080">元宵之夜烧火龙 Yongningzi 摄影</font></h5> <h3><br></h3><h1> 那个年代的我们,就是这样过年的。这种过年的生活方式,过年的民间习俗,传承的历史文化,至今还在让我回味无穷……</h1><h3></h3>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5><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2019年01月29日完稿于四川省泸州市酒城大道二段 </span></h5><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 Yongningzi,实名周世华,四川叙永人。早年曾下过乡,扛过枪,后供职于叙永的政府、县委部门。闲暇时,喜欢拍拍照片,写写故乡过去的人文历史、民风民俗和外出游山玩水所见所闻,自娱自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