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h3> <h3> 垛庄镇 大山寺村地处沂南、蒙阴两县交界,山环水绕,距镇驻地1.5公里,距京沪高速孟良崮出入口1公里,垛薛公路穿境而过,北依孟良崮红色景区,南接椿树沟望海楼旅游区,交通便利,风光秀丽,生态宜居。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文物古迹荟萃,是鲁南地区著名的文化古村落。</h3> <h3> 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在思念家乡……</h3> <h3> 本村乡贤、山东省书协会员、山东老年书画研究会副会长,原山东省体(发)改委副主任杨德峰,为大山寺村史馆题名并作序。</h3> <h3> 序</h3><h3> </h3><h3> 蓝天白云,绿水青山。楼台互会,栉比鳞次。农林果蔬,科学种田。道路通畅,通讯方便。欢声笑语,生活美满。这就是我们的家乡沂蒙山。在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积极实施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赋予我们乡村振兴战略使命,认真抓好美丽乡村建设的大好形势下,村党支部积极发掘,认真整理的《大山寺村史》,与乡亲们见面了。这是一件值得我们全村人高兴和热烈祝贺的大事情。</h3><h3> 大山寺、寺后洼,是蒙山东麓两个相邻的自然村。相传隋唐时期建寺庙—大善寺,人们为了生活,携家带口,陆陆续续来到大善寺,为庙上种地。随着时代的变迁,时间的推移,后由于对“善”、“山”的读音不准,文化水平有限,演变为大山寺。一九三八年前隶属沂水县第九区,一九三九年划归沂南县。一九四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属沂南县第六区黄仁乡。一九五六年划归蒙阴县,成为蒙阴县垛庄区的两个自然村。同年成立高级农业合作社。一九五八年属垛庄人民公社的一个生产大队。一九七九年分别称大山寺大队,寺后洼大队。改革开放,撤销人民公社恢复乡镇,分别成为垛庄镇两个依岭傍河的行政村。二00四年合并为一个大山寺村。总面积二千四百四十八亩。其中村居面积一百七十八亩,耕地一千六百六十五亩、林地四百八十五亩、园地50亩、水域75亩。2018年全村有住户三百三十户,人口一千二百人,其中有中共党员五十二名。</h3><h3> 《大山寺村史》,是镇史、县史乃至省史、国家历史的一个缩影,都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忠实记录。她的面世,必将让乡亲们更加清楚的看到我们同中华民族大家庭,同沂蒙山区千千万万个村庄一样。在万恶的旧社会,先辈们受尽了剥削和压迫。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诞生后,给我们带来了光明和新生。在党的领导下,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参军支前,不怕流血牺牲,作出了无私奉献。解放以后,紧跟党走。乡亲们团结一致,战天斗地,艰苦奋斗。使过去的穷山恶水,贫穷落后的小山村,逐步发展成现在的绿水青山,生活美好的宜居家园。</h3><h3> 以史为鉴,血脉永续,薪火相传。铭记和发扬“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凝心聚力,砥砺奋进。使我们的天更蓝、山更青、水更绿,文明健康,生活更加美好。(杨德峰)</h3><h3> </h3> <h3> 历史篇</h3> <h3> 相传隋唐时期建寺庙—大善寺,人们为了生活,携家带口,陆陆续续来到大善寺,为庙上种地,形成自然村落。据《刘氏家谱》记载,宋朝初年发展成建制村。村庄中主要有杨、刘俩大姓氏。杨姓为北宋著名军事家族后裔,杨家将世代忠良,精忠报国。他们薪火相传的忧国忧民、为国为民的家国主义情怀,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精神。相传杨家将将领孟良屯兵孟良崮,就与杨家有关。刘姓为汉朝皇族后裔,名门望族,才人辈出。清朝时期,刘氏家族先后五人科举及第,文科进士刘遵和,户部高官,品德高尚、才华出众,科武进士刘步庭先后任蓝翎侍卫和湖南省河溪营都司(正四品)。他们因文武全才,功绩卓著,被乾隆皇帝称为“良师益友”,命为太子(嘉庆皇帝)主师,曾御笔书匾“老主同年少主师”予以褒奖;嘉庆皇帝赞刘步庭父母教子有方,父亲刘芳龙被赐为昭武都尉,母亲石氏被赐为四品恭人,以示光宠。</h3> <h3> 刘步庭父母“圣旨碑”碑文</h3><h3>奉天承运</h3><h3> 皇帝制曰 宠绥国爵式嘉阀阅之劳蔚起门风用表庭幃之训尔刘芳龙乃湖南河溪营都司刘步庭之父义方启后毂似光前积善在躬树良型于弓冶克家有子拓令绪于韬铃兹以覃恩赠尔为昭武都尉锡之诰命於戏锡策府之徽章洊承恩泽荷天家之麻命允贲泉墟</h3><h3> 制曰怙恃同恩人子勤恩於将母赳桓著绩皇朝锡類以榮親尔石氏乃湖南河溪营都司刘步庭之母七诫娴明三迁勤笃令仪不忒早流珩瑀之声慈教有成果见于城之器兹以覃恩封尔为恭人于戏锡龙纶而焕彩用答劬劳被象服以承庥允膺光宠</h3><h3>嘉庆十四年正月初一日</h3><h3>光绪庚子科恩贡生侯选直隶州判 王者民 拜书</h3> <h3><br></h3><h3> 古今传,传古今。美丽的故事,动人的传说,是大山寺人留给家乡的最美记忆。</h3> <h3> 大善寺村与孟良崮</h3><h3> </h3><h3> 天下第一崮孟良崮,因宋朝大将孟良曾屯兵于此而得名,又因孟良崮战役而驰名中外。孟良是宋朝抗辽名将,也是杨家将中智勇双全的著名大将。孟良在孟良崮上屯兵的主旨虽是为了抗击外敌入侵,其实还有一个主要原因却鲜为人知,就是在此暗中保护在大善寺杨家避难的抗辽元帅杨六郎。</h3><h3> 太宗年间,抗辽战争如火如荼,杨家将铮铮铁骨,震撼疆场。正所谓:一口金刀八杆枪,令辽兵闻风丧胆。杨六郎更是以风卷残云之势,横扫三关,收疆万里,威震辽国。因此,敌国视其为眼中钉肉中刺,急于拔除,就连大宋朝内的奸佞也是勾结外敌、妖言惑众,去之而后快。雍熙4年,昏王听信奸相潘仁美和辽国奸细赫黑律(王强)谗言,陷害忠良,将镇前元帅杨六郎充军云南。王强为斩草除根,又假传圣旨赐杨六郎毒药。熟料,外貌酷似杨六郎的狱中好友任堂辉不忍忠良遭害,饮药替杨六郎而死。杨六郎“死”后,杨家安排杨六郎从此隐姓埋名,以防再遭王强陷害。</h3><h3> 杨六郎毒死后,贼人见杨家动静不大,随其疑心,暗地里派出了不少密探,调查杨六郎死亡真相。</h3><h3> 天波府也不是等闲之辈,佘太君急招杨六郎夫人柴郡主,把杨六郎从河东老家秘密送往山东沂州府大善寺本家中躲藏。大善寺杨家与天波府同祖近门,同属官支。因秉性耿直,被奸人陷害,贬谪于此。杨六郎到这里后,阖族细心呵护,严守秘密,以防不测。但王强党羽众多,爪牙密探遍布朝野,又加上宋主昏庸无道,致使奸佞一手遮天,当他们探知杨六郎可能藏匿于大善寺时,王强命其侄子王佲手持假圣旨,率队前来搜捕。杨家急中生智,趁着夜晚,迅即将杨六郎偷偷送往离大善寺5里外,一个叫老虎窝的地方藏匿起来。此地原是大山寺杨家的山场和第一次被贬谪的栖身之地。因此对地形地貌十分熟悉,又加之经常有老虎出没,确实是个藏身的好地方。</h3><h3> 王佲的大队人马,在大善寺及周边搜捕未果,便向最后一个地方老虎窝搜查,认定杨六郎一定就藏匿于此,随命官兵将这里团团围住,细细搜索。谁知行动刚刚开始,就见从山涧里突然窜出十几只斑斓猛虎,张着血盆大口,扑向王佲和官兵,吓得王佲和官兵狼狈而逃。因此,自认为即便是杨六郎真藏在这里,也早被老虎吃掉了,于是草草收队复命而去。</h3><h3> 有人要问,杨六郎为什么被藏在老虎窝里却安然无恙。一是此地是杨家的山场,一沟一壑、一草一木都了然于胸;二是有一条密道直通老虎窝一处峭壁中的洞穴,极其隐蔽,神仙难找,况且还有老虎作“保镖”。再就是民间有一种传说:说是杨六郎是天狼星下凡,凡间狼虫虎豹见了他都得躲,否则必遭天谴。但更重要的是杨六郎那非凡的气度,报国的忠心和为民的赤胆,感天地,泣鬼神,才处处化险为夷。</h3><h3> 杨六郎躲过此劫后,佘太君仍不放心。于是派孟良屯兵于此,因此便有了文章开头所讲的原因。</h3><h3> 后来,辽国君主和奸贼王强认为杨六郎真死了,又派兵大举进犯大宋,边关战事告急,军队节节败退,大宋朝江山岌岌可危。八贤王和天官寇准背靴访出杨六郎,力荐杨六郎领兵出战,为国解难。天波府识大体、顾大局,发扬杨家“忠心报国、担当天下”的优良家风,凛然大义,摒弃私仇,以国为事,事国为家,率军靖边,为大宋江山的安危立下了赫赫战功,彪炳青史。</h3><h3>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历史的长河中,杨家将的故事可为家喻户晓,而大善寺杨家却在“甲申之变”后,再次贬谪隐匿,直到四世祖杨魁亮复出,才安居乐业,现已瓜瓞连绵,人才辈出,成为远近闻名的名门望族。</h3><h3> </h3> <h3> 马趟子和土地庙的传说</h3><h3> </h3><h3> 全国各地的土地庙都建在村庄的东边,而唯独大善寺的土地庙建在村的西边。许多人都纳闷,不知道什么原因?其实,大善寺的土地庙是土地老爷要求搬到村庄西边的,事因和刘步庭在马趟子跑马练功有关。</h3><h3> 土地庙,中国民间供奉土地神的庙宇。当地人俗称土地老爷庙,称土地公为土地老爷。在中国农村大地上,几乎到处可见石砌的、砖垒的小小土地庙,里面供奉着土地老爷、土地奶奶,是民间老百姓信仰的地方保护神。土地庙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建在村庄的东边。据说天地乾坤之精华聚于东方,每天生成紫气随太阳运转被泽大地,庙建在东面能率先接受到,有助于修炼。</h3><h3> 马趟子,在大善寺村东,长宽约千丈,这里地势开阔平坦,是一处演武练兵的好地方。</h3><h3> 清朝乾隆时期,大善寺出了一位才俊叫刘步庭,字殿一,号灜川。刘步庭天资聪慧,忠孝仁义,文武双全。清乾隆癸丑(1793)考中科武进士。任职期间,忠君爱民,恪尽职守,功勋卓著,由蓝翎侍卫(正六品)逐步升任湖南省河溪营都司(正四品),深得朝廷赏识和老百姓拥护。</h3><h3> 刘步庭每次回乡“省假”,每天清晨都要起来到村庄东面骑马练功,时间久了,大家就将刘步庭练功的地方叫马趟子。这时大善寺村的土地庙还在村东,距马趟子不远。但土地老爷是小神,在“神鬼世界”中算是众神中末等的“芝麻官”,而刘步庭考上武科进士后就是正六品蓝翎侍卫,后来还成了都司(正四品)。因此,土地老爷的官阶不如刘步庭的官阶高。</h3><h3> 宇宙分天、地、人三界。玉皇大地统领整个宇宙三界,规定三界中,官衔级别统一。所以,虽然神、人两重天,不能相见,但也都是多世修来的正果,在三界中有档案标注,都算一号“人物”。</h3><h3> 刘步庭的官位比土地老爷高,按三界规定,尊卑礼数若不讲究,会受到玉皇大帝斥责和惩罚。刘步庭每次到马趟子练功,土地老爷和土地婆婆都得起来,恭恭敬敬地陪着练功一直到结束。</h3><h3> 刚开始几年,土地老爷和土地奶奶还非常有礼节的陪着刘步庭练功。刘步庭练功起早贪黑,烈日严寒,风雨无阻。时间长了,土地老爷认为天天陪刘步庭在此练功,不仅打乱了自己的“工作生活”节奏,还耽误了自身清修,非常疲惫和无奈,不陪吧,又怕破坏了三界规矩,玉皇大帝怪罪。于是,夜里就托梦给大善寺的里正(村长),要求把土地庙搬到村庄西面去。土地爷掌管万物,生五谷育百姓,是地方的保护神。接到土地爷托梦后,村长不敢懈怠,立马行动,选择良辰吉日,把村东的土地庙搬到了村西。</h3><h3> 现在,大善寺土地庙依然在村西,马趟子仅存遗址,但在此驻足凝神,仿佛还能感受到当年武进士刘步庭马踏飞燕、剑击长空的威武和豪情。</h3> <h3> 刘步庭练功石的传说</h3><h3> </h3><h3> 刘步庭这块练功石重180斤,两边各一个凹槽提手用来抓举,这块练功石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了。据说刘步庭练功石共有3块,左手一块,右手一块,各重180斤,还有一块双手持用练功石为380斤,都是刘步庭练习手臂力量,提高武技的器械,据传这里面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h3><h3> 刘步庭出身武术世家,父亲刘芳龙是武举人。刘步庭聪明伶俐,尚武好学,自幼随父亲习文练武,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自小就有除暴安良,保家卫国,匡扶社稷的志向。刘芳龙见儿子刻苦努力,志向远大,日后定能成器,但唯独力量欠缺是他的一大心病。这天,刘步庭独自一人到村南岭练功,发现了3块棱角分明的石头似在向其招手。刘步庭向前试着逐一把玩了一会,觉着用其练功得心应手,就把石头运回家,为了练功方便,心灵手巧的刘步庭找来钎子、铁锤,将3块石头两边凿出了凹槽作为提手。</h3><h3> 传说这3块石头,是女娲娘娘练石补天时遗落在大善寺村南岭的,还有的说是女娲娘娘故意放在这个村的,知道这个村以后会出良将贤人,会用得上。传说虽然无从考究,但自从有了这3块得心应手的练功石,刘步庭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很快练就了一身好本事,并在乾隆癸丑年考中武进士,从六品蓝翎侍卫做到了四品湖南省河溪营都司。由于刘步庭为人品德高尚,为官拥政爱民,功勋卓著,深得朝廷赏识和老百姓拥护。其父母也受到嘉庆皇帝的赐封和褒奖。</h3><h3> 时光荏苒,岁月蹉跎。现在,刘步庭的三块练功石只剩下了一块,那两块不知在什么时候遗失进了历史的长河。但睹物思人,鉴古明今,刘步庭笃实勤勉,忠君爱国的思想品德一直是后人尊崇学习的榜样。</h3><h3> </h3><h3> </h3> <h3> 大善寺与燕翼堂</h3><h3> </h3><h3> 燕翼堂是垛庄镇垛庄村刘姓大地主的堂号,喻义为:展翅高飞。燕翼堂在当地以开明进步著称,虽富甲一方,但勤俭立身,宽厚待人,乐于施善救急,深获民望。 </h3><h3> 据有关记载,燕翼堂依山傍河而建,座北朝南、背靠孟良崮、南接蒙河,地势高爽,选址完全符合“枕山、环水、面屏”的古代风水理论, 整个村落按《易经》阴“坎”阳“呈”二气统一、天人合一的八卦风水理念选址布局。“燕翼堂”庄园占地3万多平方米,用坚固石料层层铸成,由160间仿古房屋组成,8个炮楼,两处门楼,里面可驻一个步兵团,宛如一座硕大城堡。庄园向外发射八条街巷,把整个庄园分割成均等的八块,街巷相通,巷巷相连,使庄园形成八街九巷,这就是外九宫内八卦。经刘氏家族几代人,百多年的不断建设和完善,造就了这个建筑形式别致,色调古朴,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八卦宅。整个庄园因此显得扑朔迷离,步移景换,宛如迷宫。据说院内的房屋是统一规格的仿古建筑,街道宽窄统一,并全部用条石铺成,院套院,街连街,不熟悉八卦宅构造的陌生人入内,往往迷失道路而出不去。</h3><h3> 民间传说,燕翼堂八卦宅建成后,险些给刘家带来祸端。在封建王朝,没有显赫功绩和显要官职不能私建大宅大院。燕翼堂在民间建八卦宅是犯上造反的罪名,其罪不轻。沂州知府得知燕翼堂私建八卦宅,不敢怠慢,亲自带队实地查办。</h3><h3> 沂州知府来到燕翼堂实地考察,见燕翼堂建筑宏伟气派,心想刘家果然有犯上的实证。于是就问刘家主人:“建这么高级的住宅,祖上可出现过什么大官?”</h3><h3> 刘家主人谦虚的回答:“我们家族祖祖辈辈以耕读为业,从未出过什么大官,只有长辈刘尊和、刘步庭给乾隆、嘉庆万岁皇爷当过老师,刘芳龙受到嘉庆皇帝敕封褒奖。”</h3><h3> 沂州知府将信将疑,跟着主人进了八卦宅燕翼堂大厅。一看正面墙上悬着乾隆皇帝亲笔题写的“老主同年少主师”金字大匾,下面是主师刘尊和正在教嘉庆练武的画像,并盖有乾隆皇帝的玉玺大印。同时,香案上还摆放着嘉庆皇帝敕封刘步庭父亲刘芳龙昭武都尉,母亲石氏恭人的圣旨,知府一看慌忙双膝跪地,行了八拜大礼后,率队悄悄回到了沂州府。</h3><h3> 原来,乾隆年间,燕翼堂同族,大善寺村刘家接连出了2个进士,一个是文进士刘遵和,任户部高官,因品德高尚、才华出众,深受皇帝信任,被乾隆皇帝命为太子老师,并御笔书匾“老主同年少主师”,予以褒奖,从此人们尊称他为“主师”。同族人刘步庭,清乾隆癸丑年考中武进士,被乾隆选为贴身侍卫,受封蓝翎侍卫(正六品)。刘步庭武艺高强,诚实敦厚,经常陪伴乾隆在一起习武健身,深得乾隆信任和喜爱。乾隆还经常让太子颙琰(嘉庆皇帝)跟随刘步庭练武防身,有时微服私访还让刘步庭随行保护安全。据说,从此刘敦和刘步庭实际成为了乾隆和嘉庆的同一个习文学武“主师”。同一个家族有两人给皇帝当老师,历朝历代独一无二。</h3><h3> 嘉庆皇帝登基以后,刘步庭辅佐护卫在其身边,忠诚担当,特别是在保护皇帝南巡中功勋卓著,深得嘉庆信赖,逐渐由蓝翎侍卫晋升为了湖南省河溪营都司(正四品)。嘉庆皇帝为褒奖刘步庭父母教子有方,下旨赐封刘步庭父亲刘芳龙为昭武都尉,母亲石氏为恭人,以示光宠。按照封建礼仪,凡见到皇匾和圣旨,如见到皇上,文官须下轿、武官须下马叩拜。</h3><h3> 据传说,燕翼堂并没有此匾和圣旨,但事先听说沂州知府来查办他私建八卦宅时,急中生智,到4里外的大善寺村刘步庭后代家中,请来了乾隆皇帝御笔书匾和嘉庆皇帝敕封刘步庭父母的圣旨,躲过了一劫。</h3> <h3> 楊兰重修普济桥</h3><h3><br></h3><h3> 楊兰,大山寺杨家五世祖。为人温良敦厚,热爱公益,喜欢扶弱助贫,深得村民爱戴,被当地11个村的群众推举为会首,成为当地开展公益事业的发起人和主持人。特别是他主持带领大家重修普济桥的事迹一直被人们心口相传,并勒石为碑,垂范后世。</h3><h3> 在大山寺村东南有一座石桥名为普济桥,是周边多个村进出的必经之地。乾隆五十三年,千年不遇山洪暴发,坚固的石桥被冲毁。从此人们往来不通、生产不便,赶集上店望桥兴叹。多次上报府衙拨款重修,但都渺无音信。楊兰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于是和尤钧等其他会首协商,决定自力更生重修普济桥。他和众会首千方百计筹款筹物,组织人力,带领大家夜日继日施工,终于在乾隆五十四年初夏,汛期来临之前,将普济桥修好,恢复了往日的通畅。村民们为颂扬楊兰等人的功德,自发为他们树碑立传,永世流芳。</h3> <h3> 重修普济桥碑文</h3> <h3> 刘步庭练功石</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 发展篇</h3> <h3> 人才辈出 贤达云集</h3> <h3> 大山寺自古就是崇文尚武之所,人文荟萃之地。他们秉承“向善崇德、善行天下”思想道德价值取向,寻人文之理,求武学之道,修身齐家,报国为民,成为楷模。</h3> <h3> 刘遵和,乾隆进士刘遵和,是户部高官,品德高尚、才华出众,深受皇帝信任,被乾隆皇帝命为太子主师,并御笔书匾“老主同年少主师”,予以褒奖,从此人们尊称他为“主师”。按照封建礼仪,凡见到此匾着,如见到皇上,文官须下轿、武官须下马叩拜。<br></h3><h3> 刘步庭,字殿一,号灜川,天资聪慧,忠孝仁义,文武双全。清乾隆壬子科武举,癸丑(1793)科武进士。由蓝翎侍卫任湖南省河溪营都司(正四品),任职期间,拥政爱民,恪尽职守,功勋卓著,深得朝廷赏识和老百姓拥护。被乾隆皇帝视为“良师益友”,是乾隆和太子颙琰(嘉庆皇帝)的武师。</h3><h3> 刘芳龙,清乾隆乙亥科武举,曾任职高密“千总”,清乾隆科武进士刘步庭父亲。乾隆、嘉庆年间,刘步庭家族先后五人科举及第,嘉庆皇帝赞其功德,以子步庭诰封刘芳龙昭武都尉,其戚石氏貤赠宜人(恭人)。并特颁圣旨,为刘步庭父母立“圣旨碑”。</h3><h3> 杨兰,大山寺杨家五世祖。为人温良敦厚,热爱公益,喜欢扶弱助贫,深得村民爱戴,被当地群众推举为会首,成为当地开展公益事业的发起人和主持人。特别是乾隆五十四年,他主持带领大家重修普济桥的事迹一直被人们心口相传,村民自发为他等树碑立传,永世垂范。</h3> <h3> 🇨🇳新乡贤 🌅 新榜样 💐新动能🌻</h3> <h3>🇨🇳🇨🇳🇨🇳🇨🇳🇨🇳🇨🇳🇨🇳🇨🇳🇨🇳🇨🇳🇨🇳🇨🇳🇨🇳🇨🇳🇨🇳</h3> <h3> 躬耕诗书 桃李芬芳</h3><h3> 大山寺人认为耕田与耕书同为一理,只有耕作才会有收获。世世代代传承了勤于耕作,发奋读书的优良传统。特别是建国以来,村里涌现出了一大批贤达英才。</h3> <h3> 大山寺是沂蒙山区著名的红色村,具有光荣的的革命传统,革命战争年代,全村人坚决跟着共产党走,人人踊跃参军报国,家家积极拥军支前。和平时期,全村人继承发扬爱国拥军的光荣传统,不恋小家、志在国防,不惧艰苦、甘于奉献,踊跃参军报国,履行神圣使命,为家乡增光添彩,为祖国贡献力量。建国前有 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3人牺牲,19名伤残复员军人。</h3> <h3> 坚持信仰,发奋图强,牢记使命,担当作为:始终把党建作为第一使命牢牢抓在手上,选好村两委班子,规范党员管理,抓好党员发展工作,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两学一做”主题教育,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四议两公开”等管用制度,全面推进党务公开、村务公开、财务公开,不断增强村党支部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迸发了党群干群合力携手共建美好家园的蓬勃力量。</h3> <h3> 一家三代17名党员,信仰在“党员之家”薪火相传 </h3><h3> </h3><h3> 从烽火硝烟到新中国诞生,从艰苦创业到改革开放,再到走进新时代,大山寺村诞生了一个特殊的“党员之家”。他们紧跟党走,坚定不移,听党指挥,坚信不移。截止目前,一家祖孙三代先后有17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党员是一个梦想,党员是一面旗帜,党员是一份责任,党员是一种担当!“红色情结”在这个家庭里越来越浓,共产主义信仰在这个家庭里代代相传。</h3> <h3> 艰苦奋斗 改造山河</h3><h3> 新中国成立后后,面对一穷二白的家底,大山寺人艰苦奋斗、艰苦创业,改造山河,建设家园。他们用聪明才智和勤劳的双手,改山山低头,改水水让路,改地地丰收,生动地诠释和丰富了沂蒙精神。</h3> <h3> 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h3><h3> </h3><h3> 大山寺水源充足,土地肥沃,被称为蒙阴的“小粮仓”,是全县缴公粮最多、贡献最大的村之一。村民把缴公粮称作缴“爱国粮”,无论是集体还是个人,每一粒“爱国粮”都晒干扬净,把最好的缴给国家,即使遇到了自然灾害粮食减产,村民宁愿饿肚子也要一粒不少的缴齐“爱国粮”,支援国家建设。</h3> <h3> 省发改委:真情驻村 真心帮扶</h3><h3> </h3><h3> 2012年4月份至2015年4月,根据省委选派“第一书记”抓党建促脱贫工作部署,省发改委选派了杨宝利、马永兴2名“第一书记”,到大山寺任职开展3年帮扶工作。两位“第一书记”到村任职后,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按照省委提出的有好带头人,有集体收入,有活动场所,有管用制度,有满意服务的“五有”工作目标,充分发挥部门职能优势,抓发展惠民生,真情驻村,真心帮扶,把件件实事办到了群众的心坎上,让这个省定贫困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1年的7100元,增加到了现在12000多元,村集体收入从过去的2万多元,增加到了10万多元,一跃成为了全镇、全县的先进村。“第一书记”朴实的爱民形象、扎实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工作成效,受到了全体村民的一致赞扬。</h3> <h3> 第一书记 杨宝利</h3> <h3> 第一书记 马永兴</h3> <h3> 产业强村 实干兴家</h3><h3> </h3><h3> 大山寺位于中型水库黄仁水库下游,蒙河支流黄仁河从村前、村东流过,农业以主要以种植蜜桃、大樱桃、板栗、银杏为主,其中,全村共有蜜桃800多亩,优质反季节有机蜜桃基地一处,标准化大棚桃60多个。大樱桃、火龙果采摘园各一处。蒙阴县茂源大棚桃合作社,凤凰山大樱桃专业合作社两家。并注册了“崮雨红”商标,申请了国家绿色认证。主要矿藏有页岩、陶土、白云岩等。</h3><h3> </h3> <h3> 蒙阴凯越运输有限公司位成立--张学军</h3> <h3> 蒙阴县暖小农电子商贸有限公司--杨茂鹏</h3> <h3> 诗言情,画抒意。妙笔著华章,巧手绘丹青,是大山寺人献给新时代的最美赞歌。<br></h3> <h3> 杨德峰书法作品</h3> <h3> 本村乡贤、山东省书法协会会员,原沂南县土地局副局长、县直机关党工委书记杨德祥书法作品。</h3> <h3> </h3> <h3> 本村乡贤、原沂南县人民法院书记员、审判员、执行庭庭长麻俊慧画作。</h3><h3> </h3> <h3> 本村乡贤、山东诗词学会会员,原蒙阴县粮油供应公司经理、粮食局副局长杨德存曲词。</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 ">【中吕】山坡羊</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改革开放四十年</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 拥翠泰岱,</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 水流一派,</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 河清海晏民康泰。</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建和谐,</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开未来,</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 宏图美景朝前迈。</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 四十岁来歌奏凯。</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 春,花似海;</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 秋,花似海。</h3></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 ">【中吕】山坡羊</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 ——农家</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 山坡一块,</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 溪流一带</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 繁华名利青山外。</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 木劈柴,</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土灶台,</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 粗茶淡酒野青菜。</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 春雨秋光霞万彩。</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 花,不用买;</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 果,随便摘。</h3></font></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中吕】山坡羊<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村姑</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暖风飘荡,</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桃花盛放,</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 传来远处谁家唱。</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着新装,</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跨竹筐,</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 桃花园里耕花浪。</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 那个人儿咱不想。</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 花,两袖香;</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 蝶,飞数双。</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 </h3> <h3> 本村乡贤、山东诗词学会、山东楹联协会、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原蒙阴县烟草公司办公室主任杨德嵩诗词作品。</h3> <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濛濛细雨逛西山</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濛濛细雨逛西山,路泞坡滑举步难。</div> 杖树牵荆惊睡鸟,攀岩登壁扰鸣鸾。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风撕孤伞俘春暖,雨㓎全身彻肤寒。</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历尽千辛终到顶,抚云远眺百峰残。</div></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 ">秋登南岭</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昔日荒丘百果生,缤纷姹紫映山红。</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雪桃弄闫羞十里,金帅飘香醉九重。</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板栗呲牙驱盗客,石榴咧嘴逗顽童。</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山楂酸面刚可口,冬枣鼻白味正浓。</h3></font></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大山寺银杏树</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葱茏叠翠越千年,立地擎天傲古禅。</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虽是耄耋情不尽,儿孙依旧满枝悬。</h3> <h3> 新农村 新生活 新风貌</h3><h3> </h3><h3> 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文明新农村是大家的共同愿景,广大村民乘着新时代的强劲东风,迈开乡村振兴的步伐,撸起袖子,甩开膀子加油干,生活越来越美好。</h3> <h3> 大善寺村赋</h3><h3> </h3><h3> 善寺吾庄,雄踞蒙阳。先庙后村,繁于盛唐。西傍泰岱,北依孟良。南荫天蒙,东沐瀚洋。两条碧水环抱,一条青龙绕梁。集名刹之神韵,荟金殿之辉煌。包春秋之万象,容楚辞之华章。</h3><h3> 伟哉,善寺!美哉,吾庄!雄狮对卧,曲径回廊。银杏葱郁叠翠,侧柏散子留香。钟鸣宏声贯耳,木响柔腔穿堂。上善若水任方圆,从善如流润九荒。地生百味,房寝百强;勤劳丰食,自力担当。量力而行方可为;莫学夸父,施仁德政才敢向;愿做成汤。参禅悟道明远志,千头有绪;济危扶困解近忧,万户无殇。名声远播,香火旺盛,虔客云集;驻跸村现,后汉刘裔,大隋骄杨。规街划巷,庭院井然,喧嚣中存安谧;左邻右舍,长幼有序,平淡中生吉祥。尊周礼繁衍生息,瓜瓞连绵;拜至圣学海无涯,桃李满疆。唐宋元明,奇才辈出,光耀乡梓;清末民初,英雄迭起,威震鲁湘。更有杨刘二将,刀劈奸,剑刺佞,共展卫国之芒。</h3><h3> 明初朱为皇,把弟主寺堂。专横跋扈,损规破戒,无恶不作;助纣为虐,欺男霸女,丧尽天良。叹善寺香火断,妖风迷漫;看驿道行人绝,冤魂彷徨。行路之难,神州惊蜀道;过路之险,华夏怵吾庄。宁转九江,不走善寺,管中窥豹;天怒人怨,颂旨借字,耙下除狼。南海鼓响,北疆锣哐。秦岭燕舞,黄山鹤翔。官欢民笑,表飞旗扬。太平盛世,墨洒流芳。大善寺改山寺,善心不改;外来户变常户,来日方长。乾坤再造,随风逝去;寰宇更新,扬帆起航。</h3><h3> 睹清廷之浊世,恨外域之列强。挺威武兮身躯,冲烈火兮战场。抛头颅兮不惧,洒热血兮敢当。摧古拉朽兮铲除旧制,翻天覆地兮绘撰新章。五杨三英殉国,潘王身残志昂。众以鸿浩之志,除以陡壁之囊。冬裘夏葛,山树洼粮。拔丁抽楔,贫野飘芳。</h3><h3> 美哉,善寺!伟哉,吾庄!幸天蒙之雨,润万亩粮仓。培文坛名士,育政界栋梁。美哉,善寺!伟哉,吾庄!楼房鳞栉,道路宽广。邻里和睦,佐雍得尝。褒善贬恶兮春风化雨,厚德载物兮善寺春长。(杨德嵩)二0一八年六月</h3><h3> </h3> <h3> 文以载道,文以聚力。新时代新征程,新气象新作为。回望过去,瞻望未来,我们更加充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不忘初心,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够书写出更加辉煌灿烂的文化篇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h3> <h3> 后记:“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h3><h3> 乡村振兴,文化先行。2018年,大山寺村两委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帮助下,深入挖掘优秀历史文化、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建成村史馆,留住乡愁,记下历史,传承根脉,创造未来。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和受场馆面积限制,有许多历史文化精髓未挖掘整理和展陈到位,疏漏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欢迎父老乡亲及有识之士积极参与,贡献智慧并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便于村两委继续对村史完善提升。同时,共同努力把大山寺古朴的村风、淳朴的民风、良好的家风一代代传承下去,不断发扬光大,在文化振兴中走在前列。</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