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醒的自卑

徒步上天

<h3> 清醒的自卑</h3><h3> —— 《一个人的县城》后记</h3><h3> 张运涛</h3><h3> 1</h3><h3> 为了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我供职的中学每天上课前都让学生举手宣誓:“我行!我能行!我一定行!”这法子当然不是我们学校首创,巴黎蒙马特高地的“盲流画家”每天早起也会将头伸出窗外对着街道大吼“我是天才!”国内某名校学生一起床就大喊“我要上清华”……“行”比“天才”和“清华”内敛多了,算是它们的衍生词,不盲目,也不妄自尊大,考上清华行,做好生意行,当好公务员也行……</h3><h3> 很遗憾,我求学时学校没有这方面的培养,我因此缺乏自信,自卑倒愈来愈严重。第一本书上市时,我正在鲁院学习,出版社赠了20本样书,我只偷偷送过班里的一位同学,其余19本全带回了家。不是我小气,总觉得拿不出手。四个半月的学习结束,我也很少主动给我的编辑同学投稿,怕人家笑话我。</h3><h3> 我以为只有我这样的小作家才如此自卑,没想到鲁迅文学奖得主周晓枫也有类似心理。她的新书《有如候鸟》出版时,我们在微信里有过交流。她要我的地址,说是给我寄书。我说不用,买书才是对一个作家劳动的尊重。周的回复与我如出一辙,“我老有种担心,怕别人买我的书花了冤枉钱。”我很惊讶,她反问我,“写作者有几个能有真正的自信呢?”</h3><h3> 我生活在中原地区的一个偏远小县城,走上写作之路纯粹是无聊之时的一种寄托。或者说,最初的写作动机就是想填充空虚的生活。没想到,越走越远,竟渐渐与周围的朋友隔膜起来——在家里关起门来阅读创作,出外都是参加圈内活动,采风、学习、研讨……大城市也去过很多,郑州、南宁、天津、北京,甚至美国的芝加哥、爱荷华。有人因此说我是我们这个小县城的著名作家,我诚恳地纠正,连张湾著名作家都谈不上——张湾是我出生的小村,我可能是那里唯一把写作当成职业的人,但著名还真不敢说,那儿的乡亲恐怕没几个人了解我的写作。</h3><h3> 我清醒地意识到,自卑是我生命中最软弱的一部分,也应该是我之所以成为作家的前提之一。它让我敏感——所有自卑者都应该有一颗敏感的心。</h3><h3> 2</h3><h3> 也可能,是因为自卑才喜欢文字。那是一个虚幻的世界,自卑者只有借助虚幻世界方能慰藉自己。自卑者拿起笔叩问这个世界的时候,诚惶诚恐,心里满是敬畏。</h3><h3> 我的主业是小说,散文写得少,一年也就那么一两篇。之前我不喜欢散文——不是不喜欢这种文体,是不喜欢散文里到处可见廉价亲情。文以载道,文章最终的目的是交流思想,传递观念,语言只是一个载体。后来读到周晓枫的《你的身体是个仙境》,惊叹不已,原来散文还可以这么写,既好读又意味无穷。这就是我的散文处女作《黑暗中的告别》(2011年10月《广西文学》)的由来。它不像现实中的我,命运极好,从《广西文学》2011年度众多的散文中脱颖而出,获得“金嗓子”文学奖,第二年又侥幸获得首届林语堂散文奖。</h3><h3>《黑暗中的告别》给我的经验是,散文要真实。但是,对真实的追求如果单纯地停留在客观事物的表象上,当然会流于肤浅。散文的真实不仅指描摹对象,还包括作家笔下的文字,确保发自内心深处,甚至极其隐秘的某个角落。于是又有了《肉身的诱惑》(2011年2月《山花》),有了《兄弟》(2013年1月《广西文学》),有了《师·生》(2012年1月《广西文学》),有了《向城市》(2015年3月《广西文学》),有了《殇之歌》(原载2018年6月《广西文学》,《散文选刊》2016年10月转载,入选漓江出版社《2018中国年度散文》)……</h3><h3> 作家写亲朋好友就像老师给自己的孩子补课,属职业的私利。我写过父亲,《躲躲闪闪的父与子》《父亲的故乡》,也写过儿子,《两只猴子的梦想》,但迟迟没有写母亲,怕流入俗套。正如《代元美》(原载2016年3期《天涯》,《散文选刊》2016年10月转载)开头所言,一次就医经历打开了我的创作思路。我从母亲的名字获得灵感,希望藉此抒写一个农村妇女的的爱与哀愁,以及她们身份的卑微……</h3><h3> 还有《一个人的县城》(原载2016年3月《广西文学》,《散文选刊》2016年7月转载)。那是一个夏日黄昏,我正坐在三楼阳台上读书。抬头看到县城的全景,一边是灰暗低矮的老县城,一边是高楼林立堪与大城市比肩的新区。旧的县城格局制约了发展,它需要不断朝外延伸方能满足各方需求。我想,全国得有多少这样的县城啊。这是我写作的初衷,试图以个体经验映射大千世界。文章发表后,仅公众号转载的阅读量就超过5万人。反响也很直接,去酒店吃饭,好几次都有读者过来与我交流读后感。</h3><h3> ……</h3><h3> 散文这种文体轻快,能第一时间与这个时代交融,它比小说来得畅快直接。我在与评论家的对话中曾经回答过小说与散文我更喜欢哪一个,“如果说小说是一个作家的影子,那么,散文则是作家的肉身——作家当然更喜欢自己的肉身。”</h3><h3> 自媒体时代,散文属全民文体。如何从海量的散文中突围,对散文创作者来说既有挑战性又有被接受后的成就感。</h3><h3> 感谢所有支持、关注我的创作的朋友们!</h3> <h3>识别下图中的二维码,进微店购买散文集《一个人的县城》,小说集《温暖的棉花》《我们生活的年代》</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