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山西社会发展回顾与展望

文周琦

<h3>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转眼间,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40个年头。回顾这40年,是新中国破浪前行、奋力发展的40年,也是山西在改革开放强力推动下崛起的40年。40年来,山西省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谱写了山西发展的壮丽篇章,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巨大发展。本文从社会发展角度全面阐释山西省在改革开放40年中取得的辉煌成就及面临的问题,客观总结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和面临的问题,对在新时代背景下继续推动山西实现更高层次的发展有积极意义。</h3> <h3>一、改革开放40年山西社会发展成就</h3><h3>山西改革开放40年间在社会民生事业发展方面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h3> <h3>(一)居民收入水平不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h3><h3>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经济不断发展,人民切身感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幸福生活,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 年的301.4 元,提高到2016年的27352.3 元,增长了89倍;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101.61 元,提高到2016 年的10082.45元,增长了98倍;人均居民储蓄存款由1978年的29.67元增长到2014年的38775元,平均工资水平由1978年的632元提升到2016年的54975元,人民的收入水平取得了大幅度的提升。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改善,衣食住行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是居民的消费持续性增长,消费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城镇居民家庭1978年恩格尔系数为55.5%,2017年为23.1%,下降32.4个百分点;农村居民家庭1978年恩格尔系数为67.32%,2017年为27.4%, 下降39.92个百分点。食品消费支出占个人消费总支出比重的大幅下降显示居民的消费结构发生改变,从单一的家庭消费转向文化、教育、旅游、保健、住房等多层次消费,消费结构已经从温饱型消费转向小康型消费。山西的交通运输业取得了快速发展,人们的出行变得越来越便利,到2016年,公路网密度达到90.7公里/百平方公里,年平均增长速度4%;铁路网密度达到3.4公里/百平方公里,年均增长速度2.56%;人均民用航空客运量从1978年的0.000825次迅速发展到2017年的0.4277次,年均增长17.38%。人民的居住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由1980年的4.54平方米增长到2016年的33.21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由1980年的11.1平方米增长到2016年的37.51平方米。</h3> <h3>(二)医疗资源配置持续优化,教育事业取得显著成绩</h3><h3>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逐步加大了对医疗事业和教育事业的投入,两者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取得了显著成绩,各项指标相较改革开放初期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平均每万人拥有医师数由1978年的14.51人增长到2016年的24.9人,增长71.6个百分点;平均每万人拥有病床数由1978年的27张增长到51.5张,增长了90.7个百分点。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由1982年的67.63岁提高到74.92岁,预期寿命提高了7.29岁。医疗制度的完善和医疗资源配置的优化真正使得人民实现了病有所医。在教育事业发展方面,山西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基础教育明显增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9%。在教育事业投入方面的力度也在不断加大,着重投入教师队伍建设,万人专任教师数达到113.9人,相较1978年增加12.68人,增长了12.5个百分点。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需要人才储备作为支撑,山西省为确保“人才兴省”战略的顺利实施,加大了对高等教育的投入,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大专以上学历人口比重由1996年的2.79%上升到2015年的12.97%,万人在校研究生数由1978年的0.06人增长到2016年的7.96人,增加了130.7倍。教育事业取得的成就为山西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人力资源储备。</h3> <h3>(三)生态文明建设大力推进,整体生态环境趋于好转</h3><h3>改革开放40年来,山西省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森林资源方面,植树造林政策得到有效落实,全省森林覆盖率由1978年的10.3%提高到2017年的20.5%。全省环境污染恶化趋势得到了有效遏制,环保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形成了健全的环保体制。全省通过技术改造和清洁生产等方式使得环境污染防治取得了重要进展,单位GDP废水排放量由1985年的268.04吨/万元下降为2016年的10.67吨/万元,下降了96.02个百分点。单位GDP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2016年为2.21吨/万元,相比1985年的10.33吨/万元,下降了78.61个百分点。单位GDP能耗由1978年的31.36吨标准煤/万元下降为2016年的1.49吨标准煤/万元,下降了95.25个百分点。通过以上数据不难看出,山西省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环保事业,将生态环境保护放在了重要位置。</h3> <h3>(四)就业工作取得长足发展,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h3><h3>改革开放40年来,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人民的就业观念和就业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业工作取得了跨越式进展。适龄人口比重呈现逐年上升态势,为我省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足够的人力资源储备,2017年适龄劳动人口比重达到74.46%,相较1982年的61.65%,提升了12.81个百分点。失业率得到了有效控制,失业率2017年为3.4%,相比近五年失业率,一直控制在3%左右,失业率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失业率的有效控制为创建和谐社会,推动经济社会稳定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最低工资水平的上涨,对保障和改善低收入劳动者基本生活至关重要,最低工资水平由1995年120元增长到2017年的1400元,增长了10.6倍。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迅速,2017年全省城镇有各种社区服务设施6068个,相较2000年的1392个增加了4676个,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648个,相较2000年的43个增加了605个。各类社会保障参保人数大幅度提升,2017年全省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795.7万人,2000年全省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358.81万人;2017年参加失业保险420.6万人,2000年参加失业保险255.6万人。农村低保平均标准逐年提高,到2018年提高到496元/人,全省新农合参合率由2014年的99.4%提高到2017年的100%,实现了应保尽保。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为人民享有幸福生活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也为我省脱贫攻坚工作提供了“兜底”保障。</h3> <h3>二、山西改革开放40年社会发展启迪</h3> <h3>回顾山西40年走过的发展历程,改革开放是山西省40年来始终坚持的指导思想,是40年来始终遵循的发展方向。山西省40年来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社会民生建设成果斐然,但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山西发展还面临许多问题。</h3> <h3>(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为明显</h3><h3>改革开放40年来,山西省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显著增长,但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在扩大。从纵向对比来看,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绝对值由2001年的3435元扩大到2016年的17269.6元,差距扩大到了13834.6元;山西省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绝对值由2001年的2901.4元扩大到8964元,差距扩大了6062.6元。从绝对值差距中不难看出山西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从城乡收入相对差距来开,山西省城乡收入差距呈现“倒U型”,从2001年到2010年呈现上升趋势,自2010年后开始出现下降趋势,但到2016年相对差距为2.7,从相对数值上看,城乡收入差距依旧显著。从横向对比来看,对比全国城乡收入差距,山西省城乡收入差距总体趋势同全国一样,都在逐步扩大,但略低于全国水平,虽小于全国增速,但其差距呈现不断扩大趋势;对比中部六省,山西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位于第二,仅低于湖南省,相对收入差距位居第一,高达2.7。无论从绝对值还是相对值来看,山西省城乡收入差距在中部6省中都很大。山西省存在由于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趋势低迷等原因导致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明显问题。</h3> <h3>(二)教育、医疗发展地区间不平衡</h3><h3>从教育事业发展方面来看,从教育支出额上来看,2016年教育支出最高的是太原市,为70.37亿元,最低的是阳泉市,为20.54亿元,太原市的教育事业发展水平远高于其他地级市,教育事业发展存在地区间不平衡;山西省教育支出占GDP比例为3.92%,全省11地市中有一半以上教育支出占GDP比例低于4%,与国务院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要达到4%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从医疗事业发展上来看,2016年末山西万人病床数为51.5张,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4张,医疗卫生资源总量相对不足,医疗事业发展并不充分。同时,全省医疗卫生机构分布差异化明显,全省有三级医院59所,其中三级甲等43所,18所分布在省会太原市,占总数的41.86%;太原市的万人病床数为85.4张,万人医师数46.3人,分别是吕梁市的2.91倍、2.66倍。改革开放40年来,山西省的教育、医疗事业取得了突破性发展,但我们仍需清醒地认识到,现阶段教育、医疗事业发展存在不平衡不充分。</h3> <h3>(三)生态环境改善任务艰巨</h3><h3>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时指出:“先天条件不足,是山西生态环境建设的难点。同时,由于发展方式粗放,留下了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的累累伤痕,使山西生态建设任务更加艰巨。”山西作为全国重要的能源工业基地,形成了以煤炭为主线,包含电力、钢铁、化工为支柱产业的局面。这些产业在促进我省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导致了一系列区域性生态环境问题。我国的人均水资源量有2300立方米,山西2016年人均水资源量仅为365.1立方米,而按照国际公认的标准,人均水资源低于500立方米为极度缺水。自1989年之后,山西一直处于极度缺水的情况。山西森林覆盖率自2003年以来虽然一直在提高,2016年达到20.5%,但还是低于全国21.93%的水平,森林覆盖率低一方面造成生物多样性的锐减,另一方面又造成环境的破坏。近年来,太原的年均PM10浓度分别为138微克/立方米、114微克/立方米和125微克/立方米,均超过了国家标准,山西省大气治理仍然任务艰巨。山西的生态环境仍然不容乐观,治理水平总体而言需要提升。</h3> <h3>(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仍待完善</h3><h3>近年来,山西省城镇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框架基本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我们仍需清醒地认识到,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依然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缺失。首先,农村社会保障整体水平偏低。近些年来,山西省政府虽然加大了对山西农村社保的建设和投入,公布《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实施意见》,实行城乡医疗保险并轨,提升农村保障水平,但与城镇居民所享受到的社保相比,农村居民社会保障体系相对单一,农村居民社会保障社会化程度较低,土地保障占有重要比重,农村居民对土地依赖程度高,一旦失去土地,基本生活将会受到较大影响。其次,农村居民参保率低。受农村居民收入水平较低、农民社会保障意识不强等原因的影响,大多数农村居民更多的是在政府的要求下参加保险,对比城镇新增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新增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要低得多。</h3> <h3>三、新时代山西社会发展展望</h3><h3>进入新时代,面对新要求,当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跑线上时,用理性的眼光去看待40年来山西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科学认识改革开放给山西带来翻天覆地变化,同时也带给我们诸多宝贵经验和深刻的启示,未来山西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许多重大课题需要我们研究并解决。</h3> <h3>(一)完善财政支出政策,增加农村居民收入渠道</h3><h3>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是关乎民生的社会问题,解决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对于稳定社会环境、加快山西经济转型都有积极推动作用。山西省应从完善财政支出政策、增加农村居民收入渠道、拓展协调配套发展思路等方面入手,逐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具体而言,就是要通过加大农村财政支出力度,制定支持农业支出的优惠政策,鼓励农民在科技上自助创新,推广农业多元化模式,并提供相应的扶持政策;加大力度推进精准扶贫项目,鼓励建设推广农业PPP模式项目,利用农业PPP模式,推动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发展,帮助农民更好地创收,同时也有助于山西农产品真正走出去;促进农村金融发展,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化建设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有利于盘活农村空闲土地,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达到逐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目的。同时,应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法律法规,保证土地流转在阳光环境下运行,从根本上保证农民的合法权益。</h3> <h3>(二)加大教育财政支出,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h3><h3>解决教育、医疗事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一方面要把教育事业的发展放在重要位置,加大财政教育支出,保证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增长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速度。同时应积极倡导教育支出主体多元化,在政府办学的同时,鼓励具备条件的非政府合格主体如企业、社会团体及公民投资办学,充分调动那些对经济增长贡献较大的大企业与高校合作,联合培养急需紧缺的高层次人才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应注重在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上调结构、补短板,利用制度和政策推动医疗卫生资源优化配置并向基层下沉,深化县乡医疗卫生机构一体化改革,推动县级医疗集团持续健康运行,健全科学合理的分级诊疗制度。以居民实际医疗服务需求为依据,以合理配置利用医疗卫生资源及公平地向全体公民提供较高质量的基本医疗服务为目的,将各级各类、不同隶属关系、不同所有制形式的医疗机构统一规划设置和布局,避免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重叠或遗漏。在合理区域内,统筹建设跨地区的相对优质的医疗卫生资源,促进共建共享。</h3> <h3>(三)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转变发展观念</h3><h3>山西省生态文明建设必当负重致远、砥砺前行,要坚定不移地扛起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责任,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山西。首先必须转变发展观念,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牢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从转变发展观念开始建设生态文明。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环境污染综合治理、自然生态保护修复、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等方面采取超常举措,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同时必须扎实推进“两山七河”生态修复治理,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施太行山、吕梁山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全面推进“七河”生态修复治理。针对环境污染问题,要下大力气进行治理,推进清洁取暖工程有序开展,加大对道路交通污染的防治力度,特别是要打好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战,有效推动细颗粒物浓度的下降。</h3> <h3>(四)推进社会公平发展,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h3><h3>为了更好地推进城乡一体化,促进社会公平发展,应加快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首先应加大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投入,加强公共财政对农村的投入力度,将新增支出重点放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中较为薄弱的领域,逐步提高新农保、新农合的补贴水平。同时应形成固定的财政拨款和补贴机制,并建立对贫困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专项财政转移支付机制,不断提高对农村的社会保障支出。其次要社会保障“兜底”。尤其针对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农村贫困人口,多措并举保障他们兜底脱贫。要提高农村低保标准,同时推动医疗救助等制度向贫困人口倾斜,有效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在农村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等一系列政策,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农村人口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有利于为脱贫攻坚提供强有力的兜底保障。</h3> <h3>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脱贫攻坚的决胜之年,当前我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又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持续深入推动山西转型发展,继往开来谱写山西发展新篇章。</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