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阅读前请点击下方“关注”,每天免费获取国学文化知识,学习国学文化,以修身养心,以齐家治企。屯元国学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布道者。</h3> <h3>西秦岭一支强悍的龙脉,自雷古山发脉,经礼县北上,驻跸后东西展布,崛起少祖朱圉山,再掉头南下,止于西汉水北岸。在朱圉发端,纵贯40余公里的悠扬进军中,北南走向、长约800米的大堡子山,先缓缓下降,再高高举起,犹如高昂的龙头,200多位秦始皇的祖先就埋葬在这条抑扬顿挫的的龙脉尽结之处——龙肚子至龙头的位置上。这便是秦王朝风水谜底——西垂陵园,秦人赖以发迹的第一陵园。</h3> <h3>大堡子山考古资料表明,秦人祖先埋葬于西垂陵园的,不会只是一位王公,也不仅限于数十年间,而是一座延续了数百年的秦族墓园。圆顶山墓地和出土的器物也同时证明,秦人都邑东迁之后,仍有秦国公室贵族留居西垂,守护着桑梓故土上的先祖宗庙和公陵祖茔,这或许可以从另一个侧面证实墓园的变迁。可以肯定的是,数百年间,秦人先祖前仆后继,铆定一山营筑家族墓园,绝对不会是无的放矢的徒劳之举,而是大有深意的家族意志和集体行为。</h3><h3><br></h3><h3>西汉水缓缓西流,在即将进入礼县的时候,地势忽然出现重大变化。开阔的谷地开始收紧,分散的群山渐渐闭合。一条悠扬的山列,自北而南直奔西汉水过来。在即将探及河水之际,山列一伏一起,面向东方呈现出一个鞍部。鞍部南端,一座大堡子山,像连绵的群山中独独伸出的龙头,矗立于西汉水北岸。秦始皇的200多位祖先,就埋葬在大堡子山北面的鞍部上。</h3> <h3>龙首山</h3><h3><br></h3><h3>大约在公元前800年由秦人祖先选定的这一陵址,名叫龙首山。现已无法考证,“龙首山”之称始于何人何时。但种种迹象表明,龙首山的主人秦公,对这座陵墓涉及“龙首”的风水含义是熟悉的,对于这座陵墓将要发挥的作用也是寄予期望并有所预见的。</h3><h3><br></h3><h3>龙首山,到底是一座什么山呢?</h3><h3><br></h3><h3>1822年3月,英国科学家曼特尔第一个发现禽龙化石,禽龙因此成为科学史上最早记载的恐龙,人类开始正式了解和认识亿万年以前称霸地球的一种生物——恐龙。</h3><h3><br></h3><h3>中国人认识“龙”,赋予龙的特定含义,要比科学家的发现早得多。至少在四、五千年前,龙的传人、龙的子孙就成为华夏子孙特有的称谓。究竟是谁第一个命名了“龙”,又是谁将富有活力的山地、丘陵、平原赋予龙脉、龙穴的意涵,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大课题。</h3><h3><br></h3><h3>“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没有任何证据显示其熟悉风水或者到过大堡子山的李白,充分发挥大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在不朽诗作《古风》中大胆形容秦始皇扫平六合的壮举为“虎视”。那么,大堡子山是虎形地结作吗?</h3><h3><br></h3><h3>出土于秦公大墓的金虎,给大诗人的想象添加了有趣的注脚。</h3> <h3>金虎</h3><h3><br></h3><h3>秦公墓发掘出来的重要文物,金虎是其一。通长41厘米、高16厘米、腹宽3——4厘米的金虎,为行虎造型,栩栩如生。行虎回首,阔鼻上卷,鼻孔圆小,双睛圆凸,竖耳直尾,身体硕长,双腿卷曲,双爪如钩,通身以金箔包裹木芯,以10段不同形状的金箔片互相铆钉,套接组成,还以朱砂描绘出“〈〈〈〈”形平行纹表示虎毛,铸造年代约在公元前943年至791年。</h3><h3><br></h3><h3>某种程度上,行虎酷类龙首,常致人龙、虎不分。龙首山,又确实神似秦公墓出土的行虎。难道秦人不会从行虎联想到龙首山吗?这当中有什么联系呢?</h3><h3><br></h3><h3>从风水上看,当地人俗称“龙首山”的大堡子山,状如龙头。虽与行虎相像,但不是虎。称之为龙首山,恰如其分。</h3><h3><br></h3><h3>大堡垂柳,却状如龙头。垂柳为结作之形,风水偏枯,亦善亦忧;龙头为外在之形,高昂不屈,惟我独尊。</h3><h3><br></h3><h3>与秦公千年厮守的这条山列,乃是方圆几十公里范围内的一条最为生动的山脉,也是至尊至贵的龙脉。但见在群山中抬起的龙首山,圆润敦实,雄顾四周,三山拜伏,作围拢拱卫之状。龙首山作了一次威严的亮相后,直直向南伸出一条小山梁。对于这条牙刀般强悍的余脉,西汉水心存忌惮,恭恭敬敬绕之而过,表现出高度的敬畏。</h3><h3><br></h3><h3>这就是秦人西垂陵园最典型的山水特征。山与水的交会以及强弱分明的主次关系,构成了独特的景观形势,也成为西垂陵园最深刻的风水内涵。龙首,给予大堡子山独尊的环境和必要的高度,也赋予了秦人雄霸一方的实力和威严。造物主慷慨地赐予秦人这一方神奇的土地后,必定荫护他的子孙创造出雄伟瑰丽的历史。</h3><h3><br></h3><h3>龙首山洋溢的至尊气象,还鲜明地表现在前应后照上。</h3> <h3>秦公墓门户</h3><h3><br></h3><h3>龙首山前,西汉水迎面上堂,眼看就要登堂入室而欲达不达的时候,一条山腿悄无声色地向东南延伸过来,像一枚玉玺重重地卡在了龙首山的左前方,横拦住直来的西汉水。玉玺底为石骨,受河水冲刷,露出嶙峋玉石,甚为贵重。无独有偶,圆顶山像一尊玉釜,稳稳地落在了龙首山的右前方。两山同出对夹,形成了一道虚掩而没有完全闭合的门户。西汉水察情观势,随即改变态度,减缓流速,浩荡直射变得可控,在玉玺、玉釜当口舔犊山腿,获准前行后缓缓进入内堂,再按照规定的方向和速度迂回到龙首山右后方,曲折流逝。</h3><h3><br></h3><h3>玉玺,因此成为龙首山尤为可贵的前应;后照则更为壮观。龙首山背后,一山相连,山体椭圆,成玉印状。隐于穴后,为龙背印。山腿向西南伸出,逆收西汉水。因居水口,又可作罗星看,极富韵味。</h3><h3><br></h3><h3>更为奇特的是,龙首山正后方约7公里处,一位像戴着平顶帽子的大臣,平举双臂端端正正地站立在燕子河与西汉水交会处东北,面向东方热烈地抱拥过来。风水术里,这是御座。</h3> <h3>御座</h3><h3><br></h3><h3>御座,帝星一种,又别于普通帝星。必高大平正,端严秀丽,如有两肩,弯抱向穴,不斜侧,不走足。或为前砂,后峙者尤贵。按五星论,御座者似金非金,金则娥眉;似土非土,土则相台;似木非木,木则一字文星,是金、土、木的结合体。龙首山后得两水映照的这把御座,高贵万分。御座,成为龙首山的强大靠山。正靠御座,御座映照,预示着主人既沐皇恩,又兼王者气象,前程无可限量。</h3> <h3>皇帝座(载《玉髓真经》)</h3><h3><br></h3><h3>御座再西约15公里,有高耸入云、连绵横亘的八龙王山。不过,远照不如近靠,那已经是西秦岭所能给予龙首山的最后关爱了。</h3><h3><br></h3><h3>背靠御座,面向东方。前应后照、左右砂水诸元素,决定了墓葬的方向,除了坐西朝东以外,别无选择。龙首山上,所有的秦公大墓都采取统一的朝向:西首东向,切合风水术的原则要求。</h3><h3><br></h3><h3>永远面向东方的龙首山,昂起高贵的头颅,青龙砂适时护住了敞开的胸怀,遮挡住浩荡前来的西汉水。对于西汉水的登门造访,龙首山是那样的从容,没有丝毫的防备。右臂尽情地低俯外延,像是努力地张开臂膀欢迎,没有任何阻拦之意。由此,上堂朝怀的西汉水在进入内堂的一霎那,出现了令人忧虑的一幕:破门而入。</h3><h3><br></h3><h3>《龙主沉浮》有曰:“有水合流朝进,风水上为至善格局。然水并非越大越好,水能带煞;水并非愈近愈吉,朝怀无制,谓之直射。”东来朝怀的西汉水,其来有制无制,是判断水吉水凶的关键所在。</h3><h3><br></h3><h3>朝怀水的至善格局,是上堂而不射胁,在龙虎外弯抱流逝。龙首山则不是这样,致险象环生。</h3><h3><br></h3><h3>关键时刻,龙王山东北支脉起了勤王救主的作用。最靠近的一支似疾风而来,迅即赶至,除给龙首山一个及时的弯抱外,北临西汉水雄起圆顶山,有效削减续来水势,成为秦陵最得力可靠的外砂,弥补了自身虎砂欲举无力的缺陷。圆顶山介入成为坚强的门户后,西汉水顿时成了孤军,受到多方管制,只能乖乖地绕穴而过。龙首山虚惊一场。</h3><h3><br></h3><h3>历史的一幕与龙首山风水惊人巧合。</h3><h3><br></h3><h3>荆轲剌秦王的故事,众所周知。荆轲在进入大殿,向秦王献上燕督亢地图的一刹那,拔出了匕首。秦王措手不及,一时只有躲闪之能。危急关头,一名御医急中生智,把手中的药箱掷向荆轲,使秦王获得了宝贵的喘息机会。进入内堂剌秦的荆轲,最后反被秦王拔剑斩于殿上。</h3><h3><br></h3><h3>对于流入内堂的西汉水,秦王有的是如右臂伸展的长剑。圆顶山,简直就是御医向荆轲抛出的那个救命的药箱。</h3><h3><br></h3><h3>上堂朝怀的西汉水,代表的是一种向心的朝拜,与山的特朝相比,朝怀水的吉祥分外妥帖实在。西汉水入怀,先荡胸,再向右流去,是吉凶参半。荡胸部分为凶,但朝怀上堂之凶,又是可控的。门户坚韧带石,白虎砂如刀似剑,成为坚不可摧的中流砥柱,水流只能俯首称臣。</h3><h3><br></h3><h3>开与合,慢开紧合,大开大合是龙首山门户的显著特点,与之相对应,大气磅礴、大智大勇亦贯穿于秦人的强国实践中。与高昂头颅、青龙白虎带石露曜的龙首山相比,西汉水低流而过,在山脚下留下的是千古咏唱。</h3> <h3>蔺氏启源文化是以人为本,教人伦,顺人性,终生受益的素质教育。 </h3><h3>返璞归真 化育英才!</h3><h3>传播内容主要为:传统文化教育推广、姓氏文化考证联谊、民俗文化发展传承等传统文化。</h3><h3>我们的宗旨:“弘扬传统文化,传播经典教育。” </h3><h3>⊙版权声明:部分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h3><h3>⊙投稿信箱📮 :lsqiyuan@sina.com(欢迎您原创投稿) </h3><h3>⊙责任编辑📖 :蔺胥伟 </h3><h3>⊙咨询电话☎:18691195567</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