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读”才会“教”——读孙绍振《文学文本解读学》

独木成林

<h3>  余映潮先生在语文教师业务水平提升的八个“第一”中说,第一基本功是能够读出教材的味道,第一阅读能力是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教材解读能力,是教学设计的第一能力;文学作品解读与欣赏能力,是语文教师的核心素养之一。文学文本解读,一线教师向来很少有过系统的学习与培训,多仅靠个人的阅读经验和能力来支撑。落实到教材的文本解读,也多在教学经验、文本解读经验、个人教学主张、课程标准等几个范畴内凭“直觉”模糊地进行。所以,补上这一短板,对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相当重要。</h3> <h3>  孙绍振先生的作品,常常被一些语文教学名师提及。这本《文学文本解读学》,彰显了先生在学界的地位和影响。</h3> <h3>  先生在文艺理论方面可谓学贯中西,分析了西方文学理论的危机,提出了中国式的文学文本解读学的建构。西方文艺理论多为形而上的概念式、哲学式模式,渐渐用概念、理论、理性遮蔽了作品的唯一性和特殊性。文学文本解读学的建构必须回到作品的唯一性、特殊性上来。“文学作品的生命在于其唯一性,独一无二性,但是前卫文学理论对此视而不见。”西方文艺理论这种美学、形而上学、超验的追求,实际上使得文学文本解读与哲学的矛盾激化了。所以,唯一性,是建构文学文本解读学的根本原则。联系语文教学,解读好每一篇文本的“唯一性”亦是我们解读教材的根本原则。</h3> <h3>  先生在书中提及的关于意象、意脉、意境等的概念和系统着实吸引人。相关论述比如有,“意象中的情趣并不限于情感,更完整地说,应是情志,趣味中包含智趣。意象派代表人物庞德所定义的意象是‘在一刹那的时间里表现出一个理智和情绪复合物的东西’。表层的意象是一望而知的,但确是肤浅的,甚至是假象,其潜在的情志才是精神所在。”“意脉的特点有,以潜在的情志同化表层的意;使表层的意象群落在形态和性质上和谐地贯通;意脉贯通所遵循的逻辑,不是实用理性逻辑,而是超越实用理性的情感逻辑等。”这也是该书的核心部分,作者试图通过分析文本表层的意象、中层的意脉,特别是深层的规范形式,揭示文学文本的主体、客体和形式的三维结构,将其被抽象掉的特殊性和唯一性的精致密码还原出来,从而实现文本解读最大程度的有效性。</h3> <h3>  从核心框架看,一线教师在解读文学文本的时候,需要从文章的意象入手,读出文章的意脉,精准把握作者的情感逻辑,在这三层结构中逐步深入,在文本的主体中、描写的客体中以及文学文本的规范形式(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的综合解读中,才能找准每一篇文本的“唯一性”,才能做到最大程度精准的解读。所以,意象、意脉、情感、规范形式(文体),是我们解读教材的有效抓手。</h3> <h3>  该书在最后六章论述了六种具体分析的方法,分别是:隐性矛盾的还原,价值还原,历史语境还原,隐性矛盾的分析,流派和风格,想象在创作过程中与作者对话,每一种方法,都结合了经典的案例分析来进行。在之前零星的阅读中,也读到过相应的概念,如历史语境还原、隐性矛盾分析等,如王荣生教授在《散文教学教什么》《语文教学内容重构》等书中,提及的很多内容便来自孙绍振先生,其解读文学作品的书更是有广泛的影响。</h3> <h3>  理论书籍难啃。跌跌撞撞啃完后,视野会变得开阔、思维会变得深刻,再静心尽力梳理一下读后感,才知,收获是扎扎实实的。这也大概是温儒敏先生提倡的“连滚带爬”式阅读的原因吧。确实也难!需要恒心、耐心。心安,而万物莫不自得。历时一月,笔记21页,是花了功夫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