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font color="#ed2308"><b> 小编和大多数的各位可能一样都是普普通通的上班族,每天忙成狗。周而复始久了,难免百无聊赖。有句话一直很流行,叫做“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弄得小编也想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过一把文艺小清新的瘾。高晓松老妈曾经也说过,“生活不仅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可那毕竟是高晓松的老妈,人家有那个条件和决心。可是对于我们来说是脚踏实地的生活还是义无反顾的出走?我觉得这是相当难以抉择的。就在这种犹豫中我无意中看到了一本书英国小说家毛姆的代表作品《月亮与六便士》,情节相关,这本书深深的吸引住了我。</b></font><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Helvetica, sans-serif; font-size: 18px; white-space: normal;"></span></h3> <h3><font color="#167efb"><b>《月亮和六便士》是英国小说家威廉· 萨默赛特·毛姆的创作的长篇小说,成书于1919年。</b></font><br></h3> <h3><p style="margin-top: 0.15rem; font-family: Helvetica, sans-serif; font-size: 18px; white-space: normal;"><font color="#39b54a"><b> 作品描述了一个原本平凡的伦敦证券经纪人思特里克兰德,突然抛弃了一切,离家出走,放着荣华富贵,物质享受不要,用颠沛流离,穷困潦倒的余生追求绘画的梦想的故事。这个故事的灵感来自于著名印象派画家保罗.高更。以此,毛姆描绘出来一个离经叛道,生前被人唾弃,死后备受推崇的画家斯特里克兰德。“满地都是六便士(指英国的钱),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毛姆在书中写下如此名句,实际上,也切中了主人公的精神。“什么是六便士?”,六便士是眼前的苟且,是现实。而月亮🌙,是诗和远方的田野,是理想。书中的主人公他的答案就是抛弃现实,勇赴理想。</b></font></h3></h3> <h3><font color="#ed2308"><b> 历史上像斯特里克兰德这样的生活穷困,却怀揣理想的伟人有很多,如贝多芬,打了一辈子光棍儿,听力却渐渐聋到无法忍受,晚年又为那不成器的混账侄子操碎了心,像梵高也穷的不名一文,不光割下自己的耳朵,最后还自杀了。《月亮与六便士》这样写到,我们的生命是多轻盈,都是被各种欲望和肉体的欲望所拖住。</b></font></h3> <h3> <b><font color="#b04fbb"> 读到这里,小编和大家一样,羡慕起之主人公这种放浪形骸之外的洒脱,没有谁敢甘于平凡,梦想成真的喜悦谁都有啊!可是身边的爱情、亲情、友情的羁绊能那么容易放下吗?话又说回来,追逐诗和远方固然令人向往,但这样的日子就一定能美好,平凡的生活就一定很差吗?</font></b></h3><h3><font color="#167efb"><b> 斯特里克兰德无疑就是一个天才,他对于艺术的执着有着极高的造诣,但同时书中的他,极度的冷漠和残酷,如果仅仅凭借他在艺术方面的才华对他推崇备至,那小编觉得有点有失公正。很多艺术家是孤僻的,难以理解的,他们沉醉在自己的殿堂里,对社会上的规则和社会上的要求往往弃如敝履,而斯特里克兰德更甚。他只在意淫糜的肉体带来的灵感,完全不顾道德人伦的底线,可以说是一个彻彻底底的人渣。而与之相比,书中另外一个主人公,斯特略夫,他的才艺平平,但是具备着高尚的道德情操,心底纯良,先后救助了自己的太太勃朗什和斯特里克兰得,即便他的爱人被恩将仇报的斯特里克兰德夺取,脑袋也绿成了一片草原,但还是选择戴上了原谅帽。可能有人把他当作了不分好坏的滥好人,也可能脑子不好使,其实他是在无条件的支持艺术,他可以说是斯特里克兰德的反面,他是选择了六便士,但是散发出人性的光辉。灵魂依然是丰满的。</b></font></h3> <h3><font color="#ff8a00"><b> 小说里并没有明确表达是选择月亮还是六便士,因为毛姆真正懂得生活的复杂性。无论哪种选择都有黑有白,都会拥有某种方面的美好,也将伴随着对别人也许对自己的伤害。毛姆说着取决于你如何看生活的意义,取决于你对社会应该做出什么样的贡献。生活和理想其实也没什么高下优劣之分,所以啊,不管你做出哪种选择,小编觉得只要你有最够的勇气去面对,就能找到自己的自身价值。</b></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