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赵讲故事之国学常识小课堂1⃣3⃣

散人

国学常识小课堂 刨根究底说成语十三 无奸不商 <h1>  “无奸不商”是个俗语,不是成语,常被我们用来贬斥某些唯利是图的商人。现在我们身处经济社会,这个俗语经常会用到,或抨击某种商人或戏谑商人朋友,所以也刨一下根。这原本是个褒义词,硬生生给后人改成了贬义词。</h1><h3></h3> <h1>  相传,财神爷赵公明原本是卖米的。古代卖米是用斗装的。财神爷是个十足的好人,他卖的米从来不会缺斤少两不说,每次在量完米后,还要往量器中再加上一把米,使原本平整的米上突起了个尖儿。老百姓看着实惠,也就常到他的铺子里购买。生意也越做越大。传着传着也就出现了“无尖不商”这一词语。因此这原本是个很正能量的褒义词,形容的是为商之道。</h1> <h1>  可惜,随着时代的演变,“无尖不商”也变成了“无奸不商”,意思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奸诈就不能作商人。太多商人为了一点小利坑害顾客,闹得一提到“商人”这一称谓马上就联想到“虚伪”与“狡诈”。</h1><h3></h3> <h1>  其实,经商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如果商人不会使用小聪明,商业贸易就无法正常运行,就会造成资金短缺。还有所处的角度不同,古代中国,农民是占据主导地位的剥削阶级,而所谓的商人却只有极少数的人。农民出于嫉妒的心理,赚不到商人的便宜,就变着法儿地抹黑商人,使其名声败坏,从而达到心理安慰。</h1> <h1>  不是所有的商人都是奸商,我们不能一棒子打死一群人。在金钱的诱惑下,道德良知是一个真正的商人要遵从和坚守的。正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经商赚钱无可厚非,只要别坏了良心。</h1><h3></h3> 闭门造车 <h1>  “闭门造车”现指不切合实际,一味主观地杜撰瞎造的意思,好比关起门来在家里制造车子,而完全不考虑门外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结果就不合规格,不能适用。是说那些喜欢自己鼓捣,不喜欢与人交流沟通,固步自封,做事不考虑客观实际,只凭主观办事,也指那些工作中很平庸,了无新意的人。</h1> <h1>  但其实这句话后面还有一句,那才是重点,带上了后边那句话,意思就大变样了。这句话出自宋朝朱熹《中庸或问》卷三,原句是:“古语所谓,闭门造车,出门合辙,盖言其法之同。”,那么,这句话连在一起是什么意思呢?咱们先来看看闭门造车的典故。</h1> <h1>  话说,在古时候,山里有个老头,以砍柴为生,每天都是日出时去砍柴,太阳快要下山的时候,再背回家,第二天背着柴去镇上卖。一路上,他走的满头大汗,正在这时,一辆独轮车从他身边走过,他见了心想:这东西好,用上了就省力多了,于是用木条把车辙的宽度量好,带回了家中,开始闭门造车。邻居见他拿着木头又锯又刨,问他干嘛,他就说我在闭门造车。很快,老头就把车做好了,推出去一看,车辙竟严丝合缝,小车飞快地跑了起来。</h1> <h1>  所以,这个成语,人家本来的意思是,只要按照同样的规格,就算是关起门来造的车子,用起来也能合辙,比喻想法和做法一致。这个成语朱熹是夸奖这个事做的好做的对,没有贬义,可是到了现代,却被断章取义理解为完全相反的意思,认为关起门来造车就造不出好东西,完全曲解了原来的意思。因此,后面的“出门合辙”,就渐渐不为人所知了,其实这句话才是重点呢。</h1><h3></h3> 老赵总结的话🍵 <h1>  搜集了一些被误解或被曲解的成语刨根究底说一说,作为大家闲暇时的谈资。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成语已经发展的面目全非,但搞清事情的本真也算是一种治学的态度,我们在学习或使用前人总结的语言精华的时候,尽量不要断章取义。</h1><h3></h3> 撰文:赵如心 <p class="ql-block">谢谢阅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