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游千灯古镇

南山红枫

<h3>  小姨一家乔迁到花桥新居,邀请我们去造访。</h3><h3>  1月25日上午乘坐地铁11号线到花桥站,妹夫特地驱车来接。</h3><h3> 一番参观赞赏之后到了午餐时间,主人夫妇盛情邀请我们外出用膳以后,妹夫建议顺便去千灯古镇一游,说是离此不远。</h3><h3> 昆山隶属苏州市,苏州的古镇很多,有的去过,千灯古镇早有耳闻,倒是从来未曾去过,虽然时值四九,用我家乡的俗语来说,正是“怀眠似露宿”的大寒时节,但机会难得,况且有专车乘坐,于是欣然从命。</h3><h3><br></h3> <h3>  一行四人到了千灯,里面尚有停车位,可见今天游客并不多,停车费6元,相对一些景点动辄二、三十元的停车费,显得非常便宜。</h3> <h3>工人们正在为迎春忙碌。</h3> <h3>  石碑上的字不大清楚,写的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h3> <h3>  要拍一张景区导览示意图,放在相册里有用,必须的。</h3> <h3>  可惜总有一些因素影响摄影画面,有的是生活气息,比如晾晒的衣物,那个无可厚非;有的则是审美观念问题,比如河里漂浮的设施,那是古代的东西吗?</h3> <h3>  有没有发现空调室外机?在邵稼楼和新场等古镇,摄影总躲不开空调,这里能做到这样,不容易的哦!</h3> <h3>  这边可能是商家,装空调免不了,但设法把室外机遮蔽起来了。</h3> <h3>  小姨夫妇俩,一看就是成功人士。</h3> <h3>有些店招和宣传标语和“古镇”形象不很协调,只能把镜头朝上。</h3> <h3>  牡丹亭,为什么起这个名字知道吗?</h3> <h3>  因为《牡丹亭》是昆曲中的名剧,而千灯,正是昆曲的老家,发源地。明白了吗?</h3><h3>  不过这是我的理解,是否真的如此,并未考证过。</h3> <h3>  既为古镇,必有古寺,标配也!</h3> <h3>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h3><h3>  这张照片中现代化元素不算多,但仍有,看出来了吗?</h3> <h3>  秦峰塔,没走近去,拍张远景算了。</h3> <h3>  踏上“千灯石板街”</h3> <h3>  石板街,看得出铺着的石板不算很新,但肯定也不是古物。</h3> <h3>  一位女孩正在拍戏装照,大概是为戏服店家做广告用的吧?我蹭拍了一张。</h3> <h3>  很有古镇共性的街景。</h3> <h3>  两口古井。</h3><h3>  话说古人曾有训:“两人不看井”,知道为什么吗?</h3> <h3>  “顾坚纪念馆”,要买票的,我们没进去。</h3><h3>  顾坚何许人也?我书读得少,没听说过,回来后查了资料,抄录于下:</h3><h3> <i>顾坚(约1368年前后),字颋玉,元末明初戏曲家,昆曲鼻祖。根据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藏《顾氏重汇宗谱》记载,顾坚之父,顾鉴,晚娶毗邻华氏,得一子,名坚,字颋玉。顾坚自小从姑母学曲习唱。常与“风月福人”杨铁笛、“风月主人”倪云林、“风月异人”顾阿瑛交往,因此自号“风月散人”。平江昆山千墩(今属江苏昆山千灯镇)人,太学生,精于南辞,善作古赋。元将扩廊贴木儿听说他善歌,屡招皆不就。与当时文人顾德辉、杨维祯、倪元慎等相友善,著自《陶真野集》十卷、《风月散人乐府》八卷,今均已不存。据魏良辅《南词引正》一书载,顾世居昆山,“精于南辞,善作古赋。扩廓帖木儿闻其歌,屡招不屈。善发南曲之奥,故国初有昆山腔之称”,被尊为昆曲鼻祖。今昆山千灯镇有顾坚纪念馆。(摘自《搜狗百科)</i></h3> <h3>  石板+弹硌路、白墙、黑瓦、茶馆、排门板……古镇元素齐全。</h3> <h3>  一条“轧杀弄”(很狭窄的弄堂)。</h3> <h3>  一家中西乐器铺,有人正在吹笛子,不知他是店员还是顾客,吹得很入调的。</h3> <h3>  民宅。</h3> <h3>  这条虽然也算得上”轧杀弄“,但和刚才那条不同,这里街上有门面,前面还有过街楼。</h3> <h3>  门面内是一间画室,有先生正在作画。我礼貌地询问是否允许拍照?答曰:”你拍好了!”于是恭恭敬敬地按了一张。</h3> <h3>  </h3> <h3>  这天不是休息日,游客不算多,但也不是极少,我是抢了个正好人少的瞬间拍的。</h3> <h3>  一所称为“望江楼”的茶馆,走到江边去瞧瞧。</h3> <h3>  亲水平台,果然景色不错,颇有古镇的味道,如果有兴致有时间,约几位同道在此喝茶聊天,蛮有意思的。</h3> <h3>  转一个角度,与前面一张相比,繁华过之,恬静不及。</h3> <h3>  “望江楼”茶馆本体。</h3> <h3>  一处和昆曲有关的展览馆,也要买票的。街面比较窄,取景不太理想,没带广角镜头(手机上用的),没办法。</h3> <h3>  走进大门,站在天井里拍一张,再进去就要买票了。</h3> <h3>  这么多“福”字,能扫到一张难觅的“敬业福”吗?……什么是“敬业福”?看得懂的人大概都已经收集到了,呵呵!</h3> <h3>  介绍一家古董商店,放着许多我们小时候用过的物件,比如杵臼,还有这几个上面有许多圆孔的是什么?恐怕很多年轻人没见过了,这叫“火囱”,一般用黄铜制作,里面放上点燃的木炭后用来焐手(较小的型号)或足(尺寸较大)的。</h3> <h3>  汤婆子,这个存在时间比较近些,里面冲上开水后用来焐被窝的,自从电热毯发明以后,它也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不过有些人家里可能还保存有一两个。</h3> <h3>  千灯古镇上,供参观的场馆还真多。如果有时间有精力,一一进去细究一番,自然是极好的。</h3> <h3>  木瓜浜,这里不是展览馆。</h3> <h3>  这可能是家商业机构,这天不在营业/活动时间,门关着。</h3> <h3>  “奥灶面”好像是昆山的特色饮食吗?倒也未曾品尝过,只是小姨夫妇太客气,中午点了好多菜,胃里已经没有空隙了。</h3> <h3>  入口处的示意图上标有好几处古银杏,这凝薰桥畔的大概是其中之一吧?宫灯状的路灯上写的:富强、民主,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内容,当然不管古今都是要永远禀承的啦!</h3> <h3>  凝薰桥头望对岸</h3> <h3>  凝薰桥上望江面</h3> <h3>  再往西去,商铺渐少,走在街上可以听见橐橐的脚步声。</h3> <h3>  小路靠近了河边,回望一下凝薰桥。</h3> <h3>  像这样似过街楼又非过街楼的弄口,不知是作何用途的?</h3> <h3>  镇上的民宅。</h3><h3>  依我陋见,既称古镇,当必须有居民。有些古镇将原住民统统迁走,变成一个纯粹的公园或商场,恐怕是不可取的。</h3> <h3>  石板街的尽头,有一个大院,系“顾炎武故居”。</h3><h3>  话说这千灯古镇上姓顾的名人当真不少,不过这位顾炎武前辈和昆曲应该没什么关系(不排除他喜爱昆曲,本地人嘛!)</h3><h3> 那么他是什么人呢?下面再引用一段摘抄来的内容:</h3><h3> <i> 顾炎武(1613.7.15—1682.2.15),汉族,明朝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人,本名绛,乳名藩汉,别名继坤、圭年,字忠清、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南都败后,因为仰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的为人,改名炎武。因故居旁有亭林湖,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i><i>他一生辗转,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创立了一种新的治学方法,成为清初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被誉为清学“开山始祖”。顾炎武学问渊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晚年治经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其学以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为主,合学与行、治学与经世为一。诗多伤时感事之作。(摘自《搜狗百科》)</i></h3><h3><i> </i></h3><h3> 明白了吗?顾炎武先生是明朝人,那么我不禁想问:这面红旗是几个意思呢?会不会有年青人到此一游,误以为顾炎武先生是位红色革命先烈呢?</h3> <h3>  如果顾炎武先生名字还不太熟悉,那么他的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应该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了。从近代到今天,有多少中国有志人士被这两句名言激励得满腔热血沸腾,从此走上救国道路。</h3><h3> 按理说,我完全应该把另一边的下联也拍出来的,但不知何故相册里却找不到,不知是当初忘记拍了还是误删了。反正这一组名言大家都知道的。<br></h3><h3>  </h3> <h3>  不知为什么,这地方看上去比前面那些收费场馆都要考究,却是可以凭身份证免费参观的,或许是门前这面红旗起了作用?我是随身带着身份证的,可惜同行的四位不全带着,询问是否可以一同入内?答复不可以。那么算了,撇下同行者独自去享受,这种事体勿作兴额。</h3> <h3>  顾炎武故居对面的屋宇,里面是经营名贵木器的。</h3> <h3>  再往西很有点曲径通幽的样子,不过在凛凛朔风中行走了两个小时,我这个半条命已经精疲力尽,再无本事前行了。</h3><h3>  就此打往,踏上归程。</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南山红枫手机摄影并撰文合成</font></b></h3><font color="#ed2308"><b><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背景音乐:《老街》</b></h3></b><b><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2019年1月29日完成</b></h3></b></fo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