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墨尔本之部分鸟禽【原创摄影】

太极光影

<h1>摄 影 肖岷丽(太极光影)</h1><h3> </h3><h3> </h3> <h1>  澳大利亚大陆在历史上长期与外界隔绝,其广袤的土地成为动物生存的天堂。这里自然生态保护很好,树木葱茏,鸟类很多, 鸣禽也多,啼鸣声很美, 每天清晨在鸟声中醒来,也是一种难得的享受。</h1> <h1> </h1><h1><font color="#167efb"> 笑翠鸟</font></h1> <h1> 笑翠鸟是澳洲的特产,是澳洲标志性鸟类之一。分布于澳洲东部和西南部。笑翠鸟的身长可达45厘米,是体形最大的森林翠鸟,因其叫声类似人类的狂笑声而得名。</h1><h3><br></h3><h3><br></h3><h1><br></h1> <h1>  笑翠鸟是一种食鱼鸟,也吃蛇,蜥蜴与昆虫。整年保护自己的领域。因为笑翠鸟的鸣叫在凌晨或日落时可以听到,故有「林中居民的时钟」之称。笑翠鸟在悉尼奥运会上被当作吉祥物。</h1> <h1><font color="#167efb"> 蓑颈白鹮</font></h1> <h1>  蓑颈白鹮仅见于澳大利亚。头顶黑褐无毛丑陋。颈部前方长长白色蓑羽漂亮。喜欢靠近水边。主要以蚱蜢类为食。也吃草根。</h1><h1> 蓑颈白鹮群体觅食。行走飞翔时仨仨俩俩有小组阵式。</h1><h3></h3> <h1> 偶尔有两喙交叉,看似亲密温情动作。阳光折射下,蓝紫黑羽毛油润光泽,端庄美丽!</h1> <h1><font color="#167efb"> 苍鹭</font></h1> <h1>  苍鹭又称灰鹭。头、颈、脚和嘴均甚长,因而身体显得细瘦。上体自背至尾上覆羽苍灰色。</h1> <h1>  多在水边浅水处或沼泽地上,水域附近陆地上觅食。有时站在一个地方等候食物长达数小时之久,故有‘长脖老等’之称。</h1><h1> 灰鹭觅食多分散行动。两次邂逅均是只见一只,独来独往。</h1> <h1> 这只苍鹭飞翔姿态美丽优雅,大方舒展,感觉它就像舞艺高超的演员,给人以美的享受。</h1> <h1><font color="#167efb"> 麻鳽?</font></h1> <h1> 邂逅拍摄于墨尔本附近港湾岸边。它静悄悄地在水边休息,还独脚慢慢舒展羽翅,平衡力很好。貌似人类伸懒腰。遗憾的是一直不知道鸟名。有朋友说像池鹭?也有说像麻鳽?尚待确认。</h1><h1>请教鸟类摄影爱好者说是雌性棕夜鹭。</h1> <h1><font color="#167efb"> 彩虹吸蜜鹦鹉</font></h1> <h1>  彩虹吸蜜鹦鹉的嘴为橘红色,虹膜棕红色,脚为蓝灰色。头顶、下颌及脸颊部为深紫蓝色。枕部和颈上部有紫褐色和黄绿色的环带。背部、翅膀和尾羽为绿色。胸部为鲜红色,并具有蓝黑色的带状块斑。翅膀下的覆羽为红色,它们成群飞翔时,美丽的羽毛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五彩缤纷,蔚为奇观,如同雨后的彩虹一般,因此而得名。</h1> <h1>  除了颜色漂亮,其体态颇为灵活,随时都在树上翻滚觅食,常会来个倒挂金钩。</h1> <h1> 每年8月至翌年2月是它们的繁殖季节,这时常常群居在一种桉树上,雄雌配对,形影不离,相亲相爱,不停地相互点头,象鞠躬一样,然后比翼双飞,翩翩起舞,有时雄鸟还把口中的食物送到雌鸟的嘴里,所以当地人也称其为“情鸟”。</h1> <h1><font color="#167efb"> 紫色水鸡</font></h1> <h1>  水鸡栖息于有水生植物的地方。杂食性,常在水边、漂浮植物上觅食。</h1><h1>常成对或成家族群活动。善行走和在地面奔跑,行走时步伐缓慢而稳重,常涉水于水边浅水处,也能攀爬在芦苇茎上,或在漂浮于水面的植物或叶片上行走和停息。不善飞翔,一般很少飞行,亦很少游泳。被迫飞行时亦飞不多远又落下。</h1><h1> </h1> <h1>  水鸡在澳大利亚常见。这几只紫色水鸡正在皇家植物园湖边咖啡桌上觅食。神情淡定,动作娴熟,看来早就是常客。</h1> <h1><font color="#167efb"> 冠鸠</font></h1> <h1>  冠鸠的羽毛总体来说是带有棕色的灰色。它的头顶上有一簇黑色的羽冠。典雅简约。很有个性的发型。在冠鸠奔跑时这簇羽冠直立。眼睛周围有一圈鲜艳的、橙色的环。翅膀上是青铜色,带有黑色的条纹。</h1> <h1>  冠鸠最特殊的是在它们起飞时的拍打和啸声。这个声音可以用来将敌人引向起飞的鸟,而让还在地上的鸟有足够的时间逃脱。降落时它们的尾巴翘起,与髻鸠类似。冠鸠一般成群,偶尔只有两只成对出现。</h1> <h1><font color="#167efb"> 黑天鹅</font></h1> <h1>  澳大利亚是黑天鹅的原产地。黑天鹅很有家庭观念。一夫一妻,出双入对,终身相伴。有了孩子后,全家相拥而行。</h1> <h1><font color="#167efb"> 粉红鹦鹉</font></h1> <h1> 粉红鹦鹉美丽的粉红羽色十分迷人,喜欢栖息在森林地带、草地、半干旱的地区,也包括牧区和公园。以青草种子、草地植物、谷类、果类、草根、昆虫以及其幼虫为食物,喜欢在地上觅食,尤其喜欢在农人耕种的谷类作物以及向日葵田觅食。</h1> <h1><font color="#167efb"> 白背钟雀</font></h1> <h1>  钟雀因其洪亮的具金属音的鸣声和像喜鹊的黑白两色羽衣而得名。其中黑背钟雀也叫澳洲喜鹊。</h1> <h1>  我拍摄的这是白背钟雀。背部羽毛白中间灰,雌雄有小别。 </h1><h1> 阳光下,红眼犀利。</h1> <h1> 这只鸟的背羽 酷似白背钟雀,但腹部羽毛更漂亮。鸟名待定。</h1> <h1><font color="#167efb"> 印度八哥</font></h1> <h1> 印度八哥,在19世纪60年代从亚洲引入墨尔本。据说是一位居民因怀念亚洲鸟雀的鸣叫声而从亚洲带来的。<br></h1><h1>  印度八哥有争地盘争巢穴的恶习。它们不仅强行赶走巢中的鹦鹉,还摧毁鹦鹉蛋,啄死小鹦鹉。因此被澳洲人称为“强盗鸟”、“鸟雀界的恶棍”。</h1> <h1><font color="#167efb"> 渡鸦</font></h1> <h1>  澳洲渡鸦分布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及其附近的岛屿。羽毛黑色中泛蓝,颇有光泽。眼睛独特,清澈雪白。可以说传神,也可以说惊悚。</h1> <h3><font color="#167efb"> 鸽子</font></h3> <h1><font color="#167efb"> 珠颈斑鸠</font></h1> <h1>  珠颈斑鸠广泛生活在世界多地。它的颈部两侧为黑色,密布白色点斑,像许许多多的“珍珠”散落在颈部,为本种最为显著的特征,因而得名“珠颈”斑鸠。</h1> <h1>  这一家子长期筑巢定居在墙树上,房前屋后都是它们的活动场所。与人类相伴相邻,房主人时不时喂食小米,与之和谐共存。</h1><h1> 每天gu _gu_ gu的鸣叫声低沉动听。</h1> <h1><font color="#167efb">  银鸥</font></h1> <h1> 澳大利亚四面环海,据说有28种海鸥。银鸥是海边最普通常见的一种。</h1> <h1> 银鸥胆大不怕人。小孩们喜欢追撵嘻戏,看它们飞翔的姿态。</h1> <h1><font color="#167efb"> 白色凤头鹦鹉</font></h1> <h1>  白鹦鹉在澳大利亚随处可见。大多成群活动。叫声嘈杂。所到之处一遍狼藉。多的来有成灾之忧。</h1><h1> 细看其面部狰狞,凶神恶煞。特别是喙的颜色,好像是大理石雕琢而成。形状怪异。</h1><h3> </h3> <h1><font color="#167efb"> 鬃林鸭</font></h1> <h1> 鬃林鸭是澳洲野鸭之一。雌雄羽毛有别。雄性的头部颜色呈现深棕色,头背有像骏马一般的长条深色鬃毛,胸部羽毛黑白相间;雌性鬃林鸭的眼睛上下有白色眼纹。</h1> <h1><font color="#167efb"> 太平洋黑鸭</font></h1> <h1>  太平洋黑鸭是澳洲很普通的野鸭,通常栖息于淡水湖畔,亦成群活动于江河、湖泊、水库、森林池塘、潮汐泥滩、海湾和沿海滩涂盐场等水域。一般成对或集小群活动,在城市池塘活动的该鸭变得非常温顺。多选择在水边沼泽地区的野草丛间。主要漂浮在水面上,在水下获得食物,以植物为主食,有时也吃动物性食物。鸭脚趾间有蹼,但很少潜水,游泳时尾露出水面,善于在水中觅食、戏水和求偶交配。喜欢干净,常在水中和陆地上梳理羽毛精心打扮。</h1> <h1><font color="#167efb"> 小斑鸬鹚</font></h1> <h1>  小斑鸬鹚是澳洲的3种黑白相间的鸬鹚之中体型最小的,在城市水域中最常见的一种。</h1> <h1><ul><li>  善于潜水,能在水中以长而钩的嘴捕鱼。平时栖息于河川和湖沼中,也常低飞,掠过水面。飞时颈和脚均伸直。夏季在近水的岩崖或高树上,或沼泽低地的矮树上营巢。性不甚畏人。常在海边、湖滨、淡水中间活动。有时,在石头或树桩上久立不动。<br></li></ul></h1> <h1>  头部正面看,眼睛圆而黑小,嘴喙尖而黄,感觉很逗。</h1> <h1><font color="#167efb"> 黑额矿吸蜜鸟</font></h1> <h1>  在澳大利亚的44种吸蜜鸟中,黑额矿吸蜜鸟可能是最容易让人记住的吸蜜鸟了,它长约14cm,有着黑色的额头,大大的黄眼圈,灰色的背腹,次级飞羽呈橄榄绿,它不怎么喜欢叫,但叫起来声音很响亮。</h1> <h1>  以上图片均拍摄于澳大利亚墨尔本地区。</h1><h1> 也是我第一次近距离观察和手持拍摄澳大利亚的部分鸟禽,不完美在所难免。</h1><h1> 因知识的匮乏,鸟名仅供参考。不妥之处,请交流斧正。</h1><h1> 部分文字源自网络</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