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千年记忆,展古韵风华

叶子

<h3>江西省铅山县河口镇,历史悠久,名声显赫,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蒙俄万里茶道第一镇、江西明清四大名镇之一,河口镇因座落在信江和铅山河两河交汇之处,故名河口。在久远的历史中,繁华的商业贸易、繁忙的水上航运,将这里造就成信江河畔的耀眼明珠。</h3> <h3><br></h3><h3> 这里是父亲的故土。当年爷爷叶云山白手起家,家族鼎盛时期拥有良田千亩,在上饶开有粮店,油坊,在省城南昌有毛巾被服工厂,是本地的望族。当年伯伯、姑姑们去南昌上中学,每人都带有一名保姆照顾生活起居。父亲有兄弟姐妹九人,大姑叶荷秀嫁于当地潘姓富户;大伯父叶友棠毕业于上海法学院,为沈钧儒学生,史良的同学,曾任中华民国最高法院首席法官;二姑叶宝秀嫁于黄浦军校毕业军官,解放后一直从事教育工作;二伯父叶荫棠毕业于武汉师范大学,经通国文,数学,英语,音乐,就职于铅山县一中;三姑叶金秀(又名叶居里)曾供职江西省交通厅;父亲叶新棠在家读私熟,跟帐房先生学珠算,由于爷爷年事已高,父亲从小就管理家族产业,1950年初只有15岁的父亲虚报年龄进入江西省干部培训班学习,后进入抚州地区中文公司工作,六十年代到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大元分校当教师,后一直在黎川县百货公司,黎川县商业局、物价局工作直至退休;大叔叶中棠五十年代初突发急病去世;小叔叶德棠毕业于九江财院,供职于铅山县商业局食品公司,是父辈中唯一健在的人;小姑叶瑞秀五十年代去世。滔滔信江见证了一个家族由于时代的变迁由盛到衰的历史。家乡幽幽的小巷,青青的石板路留下父辈儿时的足迹,炮台山下浮桥抚浪是否还能唤起小叔叔儿时的记忆?</h3> <h3>炮台山下的浮桥抚浪。</h3> <h3>这是四十年代初在吉安做法官时的大伯父。</h3> <h3>二姑叶宝秀</h3> <h3>二伯父摄于51年</h3> <h3>1968年的二伯父。</h3> <h3>73年二伯与伯母林文淑。</h3> <h3>58年三姑姑与姑父金荣侃合影。</h3> <h3>52年二伯父与父亲。</h3> <h3>父亲摄于52年</h3> <h3>1962年父亲在共大与同事,学生合影。</h3> <h3>62年的小叔叔</h3> <h3>小姑叶瑞秀</h3> <h3>90年代父母回铅山老家合影,从左至右:我的母亲梅兰兰,父亲叶新棠,二伯父叶荫棠,二姑叶宝秀,小叔叔叶德棠,婶婶祝秋燕。</h3> <h3>一九七三年,父亲带我们全家第一次回故乡探亲,我们全家与二伯父,叔叔三家在铅山县石塘镇合影。</h3> <h3>父辈唯一健在的老人叶德棠,我古稀之年的小叔叔。晚辈们每次去看望他,他总是眼角挂泪,心情非常激动。</h3> <p class="ql-block">这是爷爷于1952年购买的一处房产,共三间门面房。所有的票椐还保留着,由于父亲几兄弟在外地工作,没有人打理,加之历史的原因,该房产产权为房产局所有,已无法收回了。</p> 保留完好的吉安会馆<h3><br></h3> <h3>福建会馆旧址,由于火患只留下这个门楼了。</h3> <h3>清未民初的邮政局旧址</h3> <h3>弄堂里面的小桥流水人家。</h3> <h3>138年从未停止营业的百年药店“金利合"。</h3> <h3>修复后的古城墙。</h3> <h3>辛弃疾塑像,背靠信江,遥望北国,1180年,41岁的辛弃疾再次任隆兴(南昌)知府兼江西安抚使,后遭人弹劾而罢官后闲居铅山县达十年之久,当时他的故乡河南已被金兵占领,故土是回不去了,这位"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毕生抗金复地的爱国主义者,最后客死在铅山。</h3> <h3>日落下的信江,</h3> <h3>鹅湖书院位于上饶铅山县鹅湖镇鹅湖山麓,为古代江西四大书院之一,占地8000平方米。鹅湖书院曾是一个著名的文化中心。尤其是南宋理学家朱熹与陆九渊等人的鹅湖之会,成为中国儒学史上一件影响深远的盛事。人们为了纪念“鹅湖之会”,在书院后建了“四贤祠”。宋淳熙十年赐名“文宗书院”,后更名为“鹅湖书院”。现为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解放后这里一度改为"鹅湖小学",二姑姑曾在这里工作过。</h3> <h3>铅山古时学习之风颇为厚重,曾有"隔河两宰相,百里三状元,一门九进士"之美誉。</h3> <h3>青石碑坊正面。</h3> <h3>青石碑坊背面。</h3> <h3>抗战时期铅山县为顾祝同的第三战区管辖,鹅湖书院曾为“青训团”基地。为了插上青天白日旗而在碑坊上凿了一个孔,这也成了石碑坊唯一被破坏之处。</h3> <h3>泮湖</h3> <h3>状元桥,只有考取状元才能走中间小桥,普通学生只能由泮湖两侧通过。</h3> <h3>朱,陆之会。</h3> <h3>辛,陈鹅湖之会,辛弃疾与陈亮相会于鹅湖书院,商讨抗金复国大计。</h3> <h3>与宣纸齐名的“四连纸”。</h3> <h3>八百多年的“鹅湖书院",以朱,陆“鹅湖之会"而盛名。忠、廉、节、孝的儒家思想永远是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之根。</h3> <p class="ql-block">重游父辈生长的故土,岁月悠悠,感慨颇多。父亲少小离家,多少次想回归魂牵梦萦的故里,安度晚年,遗憾的是两鬓斑白也未归。父亲2002年长眠于他的第二故乡的黎滩河畔。一直以来都想写一些文字,写写父亲的故乡,写写父亲以及他的家族,但由于手边资料缺乏,一直没有动笔,这次回故乡探亲,看到古稀之年的叔父,让我想起了我的老父亲,终于还是提笔写下这些不成文的文字,稚拙的语言,难以表达我心中对父亲的追思,对故乡的热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