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br> 押运三角7<br><br>昨晚,同室的病友出去打麻将了(他的故事以后再讲),我得以一個人享用電視。<br><br>深夜。在看一部揭秘60年代研發原子彈的紀錄片。<br>片中說道:<br>研製成功的原子彈用火車运到爆炸试验场的時候,是一辆掛著三角7標誌的专列,悄悄的駛往了大漠深處。<br><br>三角7!<br><br>一段遙遠而又深刻的回忆頓时浮现在我的脑海。<br>1970年7月,我還不滿20週歲,在4團4營16連當通信員。<br>有一天,我连对我很好的王指導員對我說:<br>上級要我們派一個人去執行一项既光榮又危險工作,你願不願意去?<br>我当时正在积极要求入党,不假思索,一口答應,願意去!<br>“就是要派你和另外一個同志去东北押運雷管。<br>雷管是易爆品,是我們打坑道,搞爆破離不了的。押运工作需要高度的责任心,上级组織上选派你去,是对你的信任。”<br>管雷的历害我还是知道的,儘管我心中有些打鼓,面对组織的考验,我還是面不改色的接受了任务。<br>“給你二天假,回家帶上冬裝和棉被,過幾天和團部的大老王一道出發。”<br>回到家做準備的時候,爸媽看我提前回來,有點奇怪。<br>我說到東北出差,但沒敢講是押运雷管的事。<br>至于出差為什麼要帶棉被铺盖,我已忘記是怎麼和他們說的啦。<br>在新火車站,我和大老王坐上了北上的列車,來到了東北遼寧省的阜新市。<br>在東北阜新,我們每天吃的飯叫二米飯,就是拿大米和高粱米混在一起煮的。二米饭还能适應,就是星期天衹能吃兩頓饭不适应。上午十点鐘吃早飯,下午4点鐘吃晚饭,吃晚飯以後,到天黑肚子就餓的很啦。食堂没有吃的,街上也买不到吃的。<br><br>大約等了幾天,我們的车皮计劃有了,然后雷管箱也装车了。<br><br><br><br><br><br><br></h3> <h3>这是1970年7月去阜新市時,在市中心廣場毛主席紀念像前照的照片。<br><br><br></h3> <h3><br><br><br><br>火车出发时,我忐忑不安的上了装滿雷管的闷罐子车。<br><br>本來按照規定我們是可以坐在火车的尾车上的。尾车又叫守车。<br><br>尾車的中间有一個火爐子,很暖和。<br><br>尾車上的工作人員叫运转車长,就是我們平時在铁路道口看到的,每當過道口時,他要拿個旗子,站在尾车外和看道口的人打聲招呼。<br><br>他的职责也是暸望防护,押车,那时还有毛贼爬车偷窃,现在由于作用不大,上世紀九十年代,铁路上已取消尾车了。<br>车长對我們說,如果發生爆炸,坐在守車上也照樣跑不掉。(我們的三角7车皮一般编在列車的中部。)<br>而且尾車左右摇擺的厲害,你們会晃的暈車的。<br>再說在尾車上祇有面對面兩排椅子,也不好打地鋪睡覺。<br>车长说的是实话,尾车除了有个火炉子,电也没有,因為自重轻,且在最后,颠簸的历害。<br>大老王不是第一次搞押運了,既然万一出事哪儿都跑不掉,他還是選擇了,我們就睡在雷管箱上面。<br>心裡其實還是挺羡慕,尾车上的人拿個旗子,手扶欄桿,站在尾车外面,探出头来過道口的樣子。<br><br><br><br><br><br><br><br></h3> <h3><br><br>成为历史的守车</h3> <h3><br><br><br><br><br>雷管箱码得平平的。大約有半人高。<br>我们在车皮靠里面的雷管箱上面鋪好了被子,<br>在车皮门口用雷管箱码成座椅。<br>火車开车时,可以把门打开点。<br>这节车皮就是我们俩人的包厢了。<br>车皮外面的门上,插着一个牌子,一个红色的三角形内,写着一个阿拉伯数学7,这就是代号三角7了。它是铁路运输危險品的代号。<br>后来知道,三角7是雷管,三角6是炸药,其它的记不清了。<br>车长还说代号是保密的!<br>从运送原子弹借用三角7为代号,可见雷管是危險品中等级最高的了!<br><br><br><br><br><br><br><br><br></h3> <h3><br><br><br>懷著緊張又激動的心情,我們就此開始了南下押运之旅。<br>列車隆隆的出發了。由阜新出發,經過錦州,進行了第一次編組。大概在第二天半夜,我們到了山海關。<br>整個列車首先要開进编组站,進行解體和重新編組。<br>也就是說我們這輛列車,幾十個车皮,並不是全去一個目的地,可能有的到北京,有的到天津,也有的到内蒙,甚至可能到新疆。<br>阜新鐵路局把凡是南下經過山海關的,编成一趟车,都发到山海關。<br>在山海關的编组站上,進行解體作業。按照下一個編組站的方向分成幾組。<br>編組站上幾十張高高的探照燈光,把編組站照的燈火通明,如同白昼。<br>火車的鳴笛聲,车皮运行的咣儅声,工人的口哨声,纳喊聲響成一片。<br>雖是冬天,一片熱氣騰騰的景象。<br>我全無睡意,好奇的在寒風中,觀察着火車是怎樣進行編組?<br>进行编组作业的火車頭,從列车最后一节尾巴頂著整列列车,慢慢的駛向一個叫駝峰的地方。<br>所谓驼峰,就是如同一座桥,火车头把列车推到桥顶,然后让车皮自已滑下坡。<br>车皮慢慢的被推到最高处,在駝峰的峰頂,工人们依次把一節節车皮的连接掛勾打開來,讓它自行地向不同的轨道滑去。<br>每节车皮上有一個工人,手扶栏杆,像鐵道遊擊隊隊員一樣,威武地站在车皮上。<br>還有的人站在道岔前面,在车皮到达岔道前,進行搬道岔作業。<br>(现在早已是电脑遥控搬道岔了。)<br>軌道一條分兩條,兩條分四條,四條分八條,八條分十六條,<br>一节节车皮,有的嚮左,有的嚮右,分別滑向不同的軌道。<br>一趟列車就這樣被分成了不同的組。<br>這個叫溜坡分组,它溜到轨道前方尽头的一個车皮,哐當一聲,撞上去以後就會停下來。<br>我們三角7的车皮,是不允許溜放的。<br>必須單獨一個火車頭把我們送到指定的軌道。<br>而且往往是,我們的车皮被送到編組站最邊遠,最沒人的一個軌道。孤零零的甩在那里。<br>分完組以後,我們要等到车次计劃,重新編排。<br>這個時間可長可短。有时一個編組站,要等好几天。<br>因為我們的三角7是不能任意和什麼列車同組的。<br>恐怕衹能和煤炭木材等什麼炸的不会损失太大的车皮编在一起。😭<br><br><br><br><br><br><br><br><br><br><br><br></h3> <h3>现代的编组站</h3> <h3>编组站夜景,图中打圈处是驼峰,车皮由此下滑至各条轨道。</h3> <h3>编组站及驼峰</h3> <h3>工人在编组作业中</h3> <h3>工人在分解车皮</h3> <h3>现代化的编组控制室</h3> <h3><br>押运工作還是蛮艱苦的。<br>編組站离客运車站很遠。像南京的编组站就在尧化门,買乾糧和水,都要跑很遠的地方。<br>好在大老王帶了熱水瓶,所以我們還能喝上熱水。<br>闷罐车内没有任何取暖设施,为了透气,还要打开窗子,白天要穿棉大衣,晚上睡覺棉大衣还要盖在被子上。<br>这些和我们心理的紧張压力相比,其實都不值一提了。<br>好在我是天生牛犊不怕虎,充满着被组織信任的滿滿的激情。并且对经历的一切,充滿了好奇。<br><br>火車運行的時候我們都能睡覺。<br>在編組站,我們俩只能輪流睡覺了。<br>在一切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要严防“階級敵人”破壞啊!<br>铁路上给我們准备了两根拖把棍,这是我們唯一的武器。<br><br>記得不知在哪個編組站,鐵路工人用铁鎚一邊敲著輪轂,一邊對我們說,今天是元旦,要小心一點哦!<br><br>有時候夜裡睡不著,我也在想,我們不是睡在火藥桶上,而是睡在雷管上了!一個爆炸將會是怎麼樣的情景?<br>入党,真要這樣考驗我嗎?<br><br>以後我們又經過了天津編組站、濟南編組站、徐州編組站、南京浦口編組站。<br>到了南京,虽然長江大橋已經建成開通,我們的三角7是不允許走大橋走的。<br>在浦口用火車轮渡過江。<br>過江的時候記得也是夜晚。<br>得以见识了火車轮渡作业。<br>依然是火車頭单独把我們这节车皮,慢慢的送上铺有铁轨的火車轮渡船上。<br>以前大桥未建成时,北京到上海的客车,在南京浦口,都是要上这样的轮渡船过江的,<br>现在的三角7应該不会用渡轮过江了吧?<br>恐怕南京也没有火車轮渡船了。<br><br><br></h3> <h3>客车在轮渡</h3> <h3>货车在轮渡</h3> <h3>押运的目的地,是蕪湖的一個炸藥倉庫。<br>到了蕪湖,歷經十多天的押運之旅總算完成了。<br>很顯然,我的這趟工作经受了考验,1971年元旦前后,我又参与押运了一次。<br>從我在錦州照的照片是12月份看,是仅过了半年。<br><br>還是跟的大老王。<br>以后我工作变动,就不知道哪个倒霉蛋接替我的工作啦。<br>其實話也不能這麼說,這還是對我的一次很好的磨煉和學習。人生的一次宝贵的阅历!<br>我當時20歲,大老王當時是40歲左右。<br>他在部隊受伤坏了一隻眼,也没装假眼,是個獨眼龍。<br>我和他一道出去的時候,嫌他難看,嫌他不会讲话,嫌他脚臭,嫌他大老粗一个…<br>怎麽派我和这样一个人出差?<br>因為沒有什麼文化,大老王一直也提不上去。<br>好像我還開過他的玩笑,對他也不夠尊重。<br>其實他像個長輩一樣,對我很關心。夜里多是要我睡覺,他来值班。<br>跑很远的路去买干粮,去打开水。<br>工作极其认真。<br>我能够完成任务,受到表扬,一定得于他在领導面前的夸獎。<br>現在他應該有90来歲了,不知道還在不在? <br>记得他是滨海人,可惜连他的大名都忘記了!<br> 五十年过去了,我今天才想起您,<br><br>想起您对我的关照!<br>您還記得当年我這個毛頭小夥子嗎?<br><br><br><br><br><br><br><br><br><br><br></h3> <h3>1970年12月第二次去東北,在錦州辽沈战役纪念塔前的相片。</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