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英雄袁崇焕

英旋

<h3 style="text-align: left;"><u>  本文图片分别拍自辽宁兴城“蓟辽督师府”、北京广渠门内“袁崇焕祠和墓”、北京市龙潭湖“袁督师庙”。</u></h3> <h3><b> 英雄可敬,民族英雄尤为可敬!中华民族,泱泱大国,民族英雄辈出,大明督师袁崇焕便是其中之一。尽管在其蒙冤被 “磔”之时,遭受不明就里的京城百姓唾骂;尽管一些史学家对其颇有微词和争议,但在国家遭遇外侵、领土受到威胁的时候,袁崇焕毅然投笔从戎,主动请缨御敌,并连获“宁远大捷”、“宁锦大捷”和广渠门“京城保卫战大捷”,确是不争的事实。他创造了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他亲手打造的“关宁铁骑”是中国历史上十大常胜军之一,宁远城是全国唯一一座没有被后金(清)军用武力征服的城市。因此,袁崇焕也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历史上十大儒将之一。</b></h3> <h3><b> 袁崇焕(公元1584~1630年),字元素,号自如,祖籍广东东莞,后落籍广西藤县,明万历中进士,初授福建邵武知县,因心系辽疆,投笔从戎,官至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蓟辽督师。曾多次击败后金(清)军的进攻,获宁远、宁锦大捷,阻遏后金军南下。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皇太极绕开袁崇焕在辽西的关锦防线,进攻北京。袁崇焕闻讯,率部星夜驰援京师,获广渠门、左安门大捷,力解京师之危,后皇太极未敢再攻京师。崇祯帝听信谗言,中皇太极设下的反间计,将袁崇焕逮捕下狱。崇祯三年八月十六日(公元1630年9月22日)袁崇焕被磔刑处死于西市。其部下佘义士,“夜窃督师尸”,葬于广渠门内广东旧义园(即今“袁崇焕祠和墓”),并世代守墓,至今已十七代。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真相始大白于天下,千古奇冤得以昭雪。袁崇焕作为明末杰出的军事家、爱国将领和著名的民族英雄,永垂青史。</b></h3> <h3><b> 在明清战争史上,明军败多胜少,而努尔哈赤统领下的后金军所向披靡,势头甚旺。却在辽东宁远接连碰壁,损兵折将,使宁远城(兴城)成为全国唯一一座没有被后金军用武力征服的城市。而创造这一奇迹的,正是一代儒将袁崇焕。</b></h3> <h3><b>  怀着浓厚的兴趣,2017年5月3日来到兴城古城,即当年的宁远城,曾经的创造奇迹的地方,曾经的辽东政治、军事、政治、文化中心。</b></h3> <h3><b>  很快找到位于古城和春街路北的“蓟辽督师府”。蓟辽督师府,是明朝北方最高军政领导机构,其前身为总督府,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九月,驻蓟州。明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九月,内阁大学士孙承宗以兵部尚书、右都御史督师蓟辽,将蓟辽督师府建在宁远。袁崇焕自荐辅孙承宗驻守宁远,指挥军民重修宁远城,收复关外失地四百里。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袁崇焕晋升为兵备副使,殿前参政。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升任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b></h3><h3><b> 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三月,李自成逼近北京,宁远总兵吴三桂奉诏勤王,行前下令火烧宁远城,蓟辽督师府也被付之一炬。</b></h3><h3><b> 现在的蓟辽督师府,为兴城市政府为全面展示兴城历史文化,于2002年所重建,占地面积一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4800平方米,建有大堂、后堂、副将署、监军署、寅宾馆、吏舍、监房等建筑100余间,是一座典型的古代衙署建筑群。</b></h3><h3><b> </b></h3> <h3><b>  督师府仪门,平时不开,只有重要宾客或大员来府时,才能打开。</b></h3> <h3><b>  仪门后有“戒碑亭”一座。</b></h3> <h3><b>  袁崇焕手书石刻。</b></h3> <h3><b>  袁大将军戎装塑像</b></h3> <h3><b>  “袁崇焕纪念堂”</b></h3> <h3><b>  “明清辽东战史馆”,一座兴城古城,半部明清战史。战史馆详细记述了辽东地区明朝与后金军长达26年的征战史,大量的史料、实物以及精心还原的历史场景,使人身临其境,不知不觉间竟会融入其中,感受到古战场的惨烈、壮观、震撼。馆外有当年抗清将领塑像群,威武挺拔,个个都是冲锋陷阵、浴血奋战的民族英雄。</b></h3> <h3><b>  祖大寿</b></h3> <h3><b>  金国风</b></h3> <h3><b>  金启宗</b></h3> <h3><b>  “明清辽东战史馆”内,史料翔实,场景逼真。再现了当年袁崇焕率领军民固守孤城,重创后金军的情景。</b></h3> <h3><b>  “二堂”,是督师会见外地官员,与幕僚议事、处理日常公务和复审案件的地方。</b></h3> <h3><b>  袁崇焕办公的情景</b></h3> <h3><b>  袁崇焕与幕僚议事的情景</b></h3> <h3><b>  督师府后花园</b></h3> <h3><b>  “威远将军炮”与“红夷大炮”</b></h3> <h3><b>  “神威无敌大将军炮”与“竹节炮”</b></h3> <h3><b>  “云梯”</b></h3> <h3><b>  “攻城车”</b></h3> <h3><b>  “监舍”,是拘押待审犯人之所,相当现在的看守所。犯人经审判过后,或受笞、杖之刑,或受徒、流之刑,或受死刑。</b></h3> <h3><b>  “囚笼”</b></h3> <h3><b>  单骑阅塞,明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正月,吏部都察院召袁崇焕入京考核,经御史侯恂推荐,拔擢为兵部职方司主事。时值后金努尔哈赤在辽东重创明军,拔城夺地,辽东已陷危局,明朝文武百官多视关外职守为畏途。面对此情,袁崇焕独自出关,单骑阅塞,实地察看。还朝后在朝堂上断言:“与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随后请命赴辽东治军安民。</b></h3> <h3><b>  坚守孤城,首胜宁远。明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努尔哈赤率后金军西渡辽河,攻克锦州、凌河、松山等地,围攻宁远城,袁崇焕凭借坚城利炮,激战三日,固守制胜,重创来敌,击溃后金军,获“宁远大捷”。这是明朝对抗后金军连续八年失败以来的首次胜利,极大鼓舞了军民士气,巩固了关宁防线。次年,又获“宁锦大捷”,大挫皇太极。</b></h3> <h3><b>  明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皇太极率十万大军绕开关宁锦防线,从蒙古大漠进军北京,北京告急。袁崇焕闻讯,帅九千骑兵星夜驰援,使京城转危为安。在广渠门之战中,袁崇焕令祖大寿在南,王承胤在西北,自率兵在西,品字列阵,设伏迎敌,击退后金。</b></h3> <h3><b>  “广渠门之战”后,努尔哈赤施用“反间计”,而朝廷阉党极尽谄言,崇祯帝宁信奸党不信忠良,将袁崇焕逮捕下狱。崇祯三年八月十六日(公元1630年9月22日),崇祯帝下令以“议和通虏”、“专戮大帅”等罪名,将袁崇焕处以磔刑。忠臣磔死,初心不渝,临刑明志“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效国如前,不改初衷。可叹一代民族英雄,磔死时年仅46岁。</b></h3> <h3><b>  就在袁崇焕蒙难后的第二年,后金加快了向明朝进攻的步伐,从1631年至1644年双方展开了最后决战。后金不断入口作战,掠夺财产,消灭明军有生力量。同时把矢簇指向辽西大地,集中优势兵力向宁锦防线发起攻势,先后占领大凌河、锦州、松山、杏山、塔山诸城。但宁远防务已被袁崇焕打下坚实基础,始终是后金的克星,再次败在宁远城下,宁远成为全国唯一一座八旗军用武力没有征服的坚城。</b></h3> <h3><b>  清定都北京,大顺永昌元年(公元1644年)四月二十日,李自成率领农民军退出北京城。五月三日,清摄政王多尔衮统清兵入北京城。十月初一,顺治帝御皇极门,昭示天下,定鼎燕京。清廷规定,北京兵民,分城居住。八旗兵居内城,汉民住外城。为控制汉民,在街巷设防木栅栏1755座,并有巡逻兵巡视。外城东、西、南、北、中,有五城御史管辖。八旗兵居内城为:正黄旗,德胜门内;镶黄旗,安定门内;正红旗,西直门内;镶红旗,阜成门内;正蓝旗,崇文门内;镶蓝旗,宣武门内;正白旗,东直门内;镶白旗,朝阳门内。</b></h3> <h3><b>  从兴城返京后,第二天便去拜谒“袁崇焕祠和墓”,奈何当时正值修缮、布展,栅栏上一纸告示,闭门谢客,何时开放,再等通知。时隔一年又八个月,再次来到这里,终遂心愿。</b></h3> <h3><b>  “袁崇焕祠和墓”,是明末杰出的军事家、民族英雄袁崇焕的祭祀建筑组群。袁崇焕祠建于清代中期,现存祠堂五间,两侧廊心墙及室内墙壁上嵌有李济深撰《重修明督师袁崇焕祠墓碑》等石刻。祠后为墓,建于明代,墓前立有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湖南巡抚吴荣光题写的“有明袁大将军墓”碑,旁有佘义士墓及碑。</b></h3> <h3><b> “明故义士佘公之墓”碑,立于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碑已修补过,碑的背面已被水泥掩盖,据考证碑文应为张伯桢所撰的《佘义士墓志铭》。现东莞张伯桢撰、醴泉宋伯鲁书的《佘义士墓志铭》石刻,藏于“袁督师庙”。铭文为:大明袁督师之仆曰佘义士,粤顺德马江人也。执役于督师。督师出必挈之行。崇祯三年八月十六日,朝廷非罪杀督师,暴骨原野,乡人惧祸不敢问。义士夜窃督师尸,葬北京广渠门内广东旧义园。终身守墓不去,死傍督师墓葬。……乃奠幽宫,伐石燕山,铭辞石上。铭曰:“是惟大明义士坟,厥名不传传佘君潘溷之花胡纷纷,兹坟劲草千万春。”</b></h3> <h3><b>  李济深撰、叶恭绰书《重修明督师袁崇焕祠墓碑》石刻。</b></h3> <h3><b> 乾隆《上谕》,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乾隆帝颁诏谕为袁崇焕平反,公开后金施用“反间计”的史实:“袁崇焕督师蓟辽,虽与我朝为难,但尚能忠于所事,彼时主暗政昏,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辟,深可悯恻。”</b></h3> <h3><b>  毛泽东主席为保留袁崇焕祠、墓,曾亲作批示。1952年,北京市政府决定将城内所有墓地迁往城外。北京袁崇焕祠墓,位于北京东花市斜街52号,内有袁氏同乡湖南巡抚吴荣光于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二月题写“有明袁大将军墓”碑,也在迁出之列。为保住袁氏祠墓,叶恭绰、柳亚子、李济深、章士钊连名上书毛泽东主席,请求将“袁崇焕祠墓特予保全”。毛泽东主席当即批示:“请彭真同志查明处理,我意若无大碍,袁崇焕祠墓应予保存。五月十六日”</b></h3> <h3><b>  “袁督师庙”,位于北京龙潭湖公园西北部,是张伯桢于1917年为纪念民族英雄袁崇焕而建,坐西朝东,庙内有袁崇焕石刻像、《袁督师庙碑记》、康有为手书挽联、及梁启超、张伯桢、宋伯鲁等人撰书石刻及门联多方,为北京市重点保护文物,200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h3> <h3><b>  康有为手书的“袁督师庙”,已有部分脱落。</b></h3> <h3><b>  康有为所题“袁督师庙”楹联:其身世系中夏存亡,千秋享庙,死重泰山,当时乃蒙大难;闻鼙鼓思东辽将帅,一夫当关,隐若敌国,何处更得先生。</b></h3> <h3><b>  庙内袁崇焕刻像已模糊不清</b></h3> <h3><b>  康有为手书《督师庙记》石刻,字迹依稀可辨。</b></h3> <h3><b>  “袁督师庙”左右侧房内分别设有“意钓亭”和“悼亡亭”,是张伯桢为纪念其亡妻亡子而建的家祠,石刻均为梁启超、宋伯鲁等名人手迹。</b></h3> <h1><b>  民族英雄袁崇焕永垂不朽!</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