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h3><h3><b> </b> 圣彼得堡与莫斯科相对于大多数中国人、尤其是我们这个年纪的人来说,是有着特殊的历史情怀、最为耳濡目染的外国地名了。当前被国人热衷的俄国旅游其实也主要限于以这两都市范围之内。作为俄国的心脏,这两个城市最集中地体现了俄罗斯民族文化及国家发展的历史,因而也是其主要历史遗产精华的荟萃之地。而我们这次来此地,不仅仅是为了弥补三年前那趟匆匆之行所带来的缺憾,更为重要的是我们以年逾花甲之躯、亲自驾车,从万里之遥的东海之滨杭州湾穿越了万水千山即将来到波罗的海的芬兰湾、完成在俄国境内最后的一段旅程;对于我们个人来说其意义更是不言而喻的。</h3><h3><b><br></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重返莫斯科</b></h3><h3> 时隔3年后,我们又回到了这座地处东欧平原中部、绿荫环抱的俄联邦首都—莫斯科,在这具有着800多年的历史古都里继续我们的寻踪觅迹之旅。</h3> 入住酒店就在离莫斯科河不远的沃隆佐沃大街上,毗邻印度驻俄大使馆,是个外国使领馆区。最大的特点就是安静、整洁且步行至莫斯科河边也不算太远。晚餐后时不时下起了蒙蒙细雨,但还是不想放弃体会一下莫斯科夜景魅力的机会。 <h3>路灯透过朦胧的夜色衍发出的光晕投到路面,留下虚幻的孤影,仿佛产生了一种时光场景的错位;踟躇于淅沥中的弯街曲巷里,在润雨无声中享受着这份难得的静闲。</h3> 途径乌斯金斯卡亚大街时,远远就能看到一座鹤立鸡群高大楼宇;这是于1952年完工、当时莫斯科七座斯大林主义式摩天大楼之一的<b>科捷尔尼切斯卡亚堤防大楼</b>。主塔楼有32层(包括机械楼层),高176米(577英尺)。在建造时,它是欧洲最高的建筑,在当时的苏联是风靡一时的标杆建筑。 站在莫斯科河边,驶过的游艇在青黑色的河面上泛起一阵阵斑斓的涟漪,沿河建筑上闪烁的灯光使周边处于一片阑珊之中。<br> 莫斯科河畔 <h3><b>朱可夫铜像</b></h3><h3>位于莫斯科圈中心位置的训马广上场的座铜像,极具感染力地表现了这位卫国战争传奇将军的马上英姿。</h3> <b>再访红场</b><br>红场对于俄国人来说,其重要性有如天安门广场对于中国人一样。这次来到红场之前看到有些车友将车停放在红场圣瓦西里大教堂前拍的照片,于是也打算乘这次开车到莫斯科之际,找机会也来上那么一张。于是前一天开着车特地沿着莫斯科河边上的克里姆林宫墙外走了一段,打探到车辆唯一有可能进入红场的入口是在靠近沃列茨基大桥旁的红场南入口。次日清晨两人开车到此地却见入口已被临时铁栅栏封锁,并有许多执勤警察阻止车辆在此停车。原来近日正值2018年世界足球杯在俄罗斯举行,这几天正在进行开幕式的彩排,外来车辆一律禁止入内,也使我们原先试图烧包一下的想法成了泡影。 远远就可看到位于红场西南角距莫斯科和不远的圣瓦西里大教堂漂亮的葱头状的穹顶。<br> <b>国家历史博物馆</b> (19世纪)<br>一般人到达红场的第一张照片,往往以其作为背景。位于红场北侧的马涅什广场上这座极具新俄罗斯风格的朱红色建筑物,是收藏整个俄罗斯文化与艺术品瑰宝的宝藏库。也是目前全国最大的科学教育机构之一。目前有48个展览厅,按年代顺序收藏共计有420万件以上的文物与6800万页的文献资料,反映了现代俄罗斯历史的变迁。 <h3></h3><h3><b>古姆商场</b></h3>欧洲最大的百货商店之一。 亚历山大三世于1893年12月2日亲自为古姆开业揭牌。 至今,莫斯科古姆百货商场开业已121周年。似乎觉得这里的冰激凌还不错,总是有许多人排队购买。 <h3><b>喀山大教堂</b>是俄罗斯莫斯科的一座东正教教堂,位于红场东北角。原来的教堂已经在1936年被斯大林所毁,目前的建筑是1993年重建的。</h3> <h3><b>列宁墓</b></h3><h3>不知何故,两次来此,都处于关闭状态,也只得怏怏而归了。其正后方是建于1491年、克里姆林宫最古老的参政院塔楼。右侧圣瓦西里教堂对面的斯巴斯克塔楼(救世主塔楼)是总统、要员和贵宾出入的主要通道。总是看到一大群游客聚集在门口,以期盼可以与普京等国家要人在此不期而遇。</h3> <h3><b>瓦西里升天大教堂</b></h3><h3>又名波克罗夫大教堂。是伊凡雷帝为了纪念1552年战胜喀山鞑靼军队而下令建筑的。与伊尔库斯克喀山圣母大教堂、彼得堡滴血大教堂师承一脉,具有典型的俄罗斯教堂建筑风格。这座教堂中间是一个带有大尖顶的教堂冠则象征着上帝的至高地位,8个带有不同色彩和花纹的小圆顶则代表着传说中八位帮助俄罗斯军队取得战争胜利的圣人,错落有致的分布在它的周围,再配上九个金色洋葱头状的教堂顶,绚丽无比。据说伊凡雷帝为了别处不再出现这样美丽的教堂,下令弄瞎了建筑师的双眼。<br></h3> <h3><b>米宁和波扎尔斯基纪念碑</b> </h3><h3>此碑是为纪念1612年率领军队打败了入侵的波兰军队,解放了莫斯科的米宁和波扎尔斯基而设立。</h3> <h3><b> 克里姆林宫</b></h3><h3><b>“莫斯科大地上,唯见克里姆林宫高耸;克里姆林宫上,唯见遥遥苍穹。”</b>俄罗斯谚语如此形容这座雄伟庄严的建筑:它耸立在莫斯科河畔的鲍罗维茨山岗上,始建于1156年。16世纪中叶起成为沙皇的宫堡;为红场最主要建筑,也是俄罗斯历史上最负盛名的精美建筑之一,其见证了俄罗斯从一个莫斯科大公国发展至今日横跨欧亚大陆的强大国家的全部历史。克里姆林宫的主要部分建于14~17世纪,如今,我们看到的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城墙,就是伊凡三世时期修建的,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了。围墙上有塔楼18座,其中最壮观、最著名的要属带有鸣钟的救世主塔楼。5座最大的城门塔楼和箭楼装上了红宝石五角星,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克里姆林宫红星。克里姆林宫建筑艺术上博采众长又独具特色,身就是一座宏大的博物馆,城墙、宫殿、教堂、钟楼、壁画、雕刻、铸造等,反映了俄罗斯历代建筑艺术的精华。</h3> <div><b>斯巴斯克塔楼(救世主塔)入口处的执勤卫兵</b></div> <h3><b>特罗伊茨克塔楼(圣三一塔)</b></h3><h3>建于1495年,高80米,是克里姆林宫最高的塔楼,下面的特罗伊茨克门,是皇帝和军队凯旋时必经的大门,现在是克里姆林宫的主入口,也是一般游客出入克里姆林宫的通道。登上克里姆林宫唯一座没有封顶的库塔菲亚塔楼后经过于一座连接特罗特斯卡塔楼原护城河桥最终进入克里姆林宫内参观游览。与前次跟团相比,自己购票的价格要便宜好几倍,购完票后基本上直接进入,宫内游客也相较上回少的多。而旅行团参观时间往往都定在差不多同一时间段;人山人海的;光排队等候都需花很长时间。</h3> 放眼望去,救世主塔楼和圣瓦西里大教堂尖顶显得格外巍峨、绚丽。 宫殿的核心部分是宫墙之内的一系列宫殿,另有政府大厦和各种博物馆。最具特色的是一组有洋葱头顶的高塔,它们是在红砖墙面用白色石头装饰的,再配上各种颜色外表,如金色、绿色以及杂有黄色和红色等。它由俄著名建筑师巴尔马和波斯尼设计,不同于欧洲古代的哥特式与罗马式,而与东方清真寺风格颇为相似。 <div><b>克里姆林宫珍宝馆</b></div>大多游客到此往往由于时间关系,只是在的克宫广场上匆匆逛上一圈了事。却忽略了其中最具价值的精华集萃所在—珍宝馆;里面有历代沙皇生活用品、收集的稀世珍宝。是反映俄罗斯历史、文化和艺术古迹的宝库。不过700卢布的价格的门票需另行单独购买,另加至少半整天时间也是必须付出的代价。 <b>教堂广场</b><div>多座东正教堂坐落于广场周围,照片最南面的是<b>圣母领报大教堂</b>和<b>天使长主教座堂</b>。</div> <b>圣母升天大教堂</b>坐落在教堂广场的中央,是这里最古老的东正教堂,最初建造的教堂毁于1474年的地震中,现在人们所见的教堂重建于1479年。教堂顶端装饰由五座金色圆顶,建成之后一直被作为俄罗斯国家教堂,重要法令都在此颁布,大公和沙皇均在这里登基加冕,堂内至今尚存伊凡大帝的木雕宝座等珍贵文物,教堂内墙上画满了圣经故事的壁画,挂着用黄金做框架的神像,点缀着细工镶嵌的壁饰。圣母升天大教堂也是历届莫斯科大主教以及后来的俄罗斯东正教总主教的安息地,他们的坟墓沿着墙壁依次排开 位于教堂广场东边<b>伊凡大帝钟楼</b>的白色塔楼两个金色的圆顶显得十分亮眼,这是克里姆林宫内最高的建筑,在宫外也很容易看到这个地标,由于所在地原有一座墓教堂供奉圣伊凡因此被命名为伊凡大钟塔,钟楼上共有二十二座大钟以及三十个小钟,拱形窗口上个各设一座自鸣钟,1505年到1508年间先建造了高60米的八角形钟楼,1532年到1543年又由意大利建筑师,于钟楼北侧新设计建造了四层楼的钟楼,1600年再次改建,将高度增至81米,若延伊凡钟楼的台阶而上,登上钟楼支顶,可眺望方圆30千米之远,莫斯科全景可谓一览无余,因此在这里也做防卫性的观测塔 沙皇大炮 <h3><b>沙皇钟</b>,号称世界最大,重200吨。</h3> <h3></h3><h3><b>饱受争议的弗拉基米尔大公纪念碑</b></h3>雕像是为了纪念俄罗斯早期斯拉夫国家第一位信仰基督教的统治者——弗拉基米尔大公逝世1000周年,他被视为现代俄罗斯的先驱。雕像的建立受到许多俄罗斯人的质疑。 <b>军械库塔</b>下这个遗址是当年拿破仑占领 莫斯科 的时候,毁坏了克宫里的很多建筑,堆砌废料和建筑残骸的地方,战后用克宫里的残垣断壁建起了这个拱门以做纪念。前面的“罗曼诺夫方尖碑”是为了纪念“罗曼诺夫王朝300年”而修建,但是罗曼诺夫王朝很快因为十月革命而画上了休止符。 <h3></h3><h3><b>无名英雄纪念碑前的换岗仪式</b></h3>也许是世界杯的临近,到处摆放着铁栅栏以及建筑材料,搞得整个红场像个大工地。而同时各个开幕式参演单位也加紧了最后的预演排练。正是由此原因,有幸看到了身着各种俄罗斯制服的队列操演。 <h3>靓丽的风景线—俄国海军学院的姑娘们</h3> <h3>飒爽英姿的少年近卫军</h3> 红场上的俄罗斯巡警 克里姆林宫花园里的的内格林纳亚河是莫斯科市中心的一条7.5公里的地下河,是莫斯科河的支流;通过 Bolshoy Kamenny 桥和 Bolshoy Moskvoretsky 桥附近的两条独立隧道流入莫斯科河。 <h3></h3><h3><b>奔马喷泉</b></h3><h3><br></h3> <h3>兄弟仨—乌鸦、麻雀、绿毛金翅鸟紧盯着游客手里的食物屑</h3> 新阿尔巴特大街53号普希金故居前的<b>普希金和妻子冈察洛娃青铜塑像。</b>冈察洛娃比普希金年轻14岁,号称是当时莫斯科第一美人,与其丈夫育有四个子女(几乎一年一个);普希金与人决斗身亡时只有24岁。之后被人误解为水性杨花的妇人,一直承受着社会舆论巨大压力养育子女成人,51岁在郁郁寡欢中去世。与像普希金这样浪漫主义的诗人绑在一起的生活,也决定了她命运的悲剧收场。 <h3>莫斯科河及大克里姆林宫远眺:前方三座克里姆林宫塔楼分别是:军械库塔、指挥官塔和三一塔。</h3> <h3><b>基督救世主大教堂</b></h3><h3>沿莫斯科河西南行走不远,就可以看见这座世界上最高、最大的新拜占庭风格的东正教教堂—俄罗斯东正教会的牧首座堂。建于俄国对拿破仑战争胜利后的1812年,是一座集宗教性和历史性于一身的纪念建筑杰作。连同中央的金色穹顶,总高度达103米,也是俄罗斯最宏伟的建筑之一。即便在摩天大楼拔地而起的今天,在莫斯科的任何角落,你几乎都可以望见它的宏姿伟态。 教堂东南面的牧首桥是拍照的绝佳地点,尤其是在夕阳之下<b>。</b>不过在参观这座教堂的过程中,给我留下的最深印象则是彻底领略了莫斯科变化无常的天气;从刺骨狂风、暴雨倾盆到云开雾散,阳光灿烂只发生在瞬间,给人一惊一乍的感受。不过也从另一方面提醒人们,这里,只要有耐心,必定会有惊喜所至。</h3> 参观教堂的少年军校学员 主祭大厅 <h3><b>彼得大帝航海船塑像</b></h3><h3>是世界上最高的雕塑之一,高达98米,建立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曾经引起俄罗斯公民特别是莫斯科人极大的争议。</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莫斯科地铁</b></h3><h3> 莫斯科景点的停车是个大问题,即花钱还得花时间寻找停车场,所以决定市区范围出游还是以地铁为主。一来没有交通堵塞之虞,车次颇多。如果你将去之处离站线不远,地铁则是最好的选择。二来价格十分便宜,车厢普遍干净整洁,仅一张票就可顺带着看完那几个主要站点,同时也补上了前次来莫斯科时,由于时间紧迫而无法达愿之憾。</h3><h3> 莫斯科地铁是世界上最繁忙,视觉效果最令人震撼的地铁之一。五颜六色的大理石,花岗岩,陶瓷和五彩玻璃镶嵌除各种浮雕,雕刻和壁画装饰,辅以华丽的照明灯具,把车站装饰成富丽堂皇的宫殿一般,也使其享有“地下宫殿”之美称。每一个地铁站都会有自己的主题,体现自己独到的艺术风格。</h3> <h3><b>革命广场站</b><br></h3><h3>主要以人物雕塑为主;每一个拱门里外两边各有两尊雕塑,主要以当时期的工人以及军人为主</h3> 车站劵门两旁立有里有代表社会各界人物的铜塑,一些雕像在路人经过时被触摸的闪闪发亮;据说这会给人带来好运。 <h3><b>新集体农庄站</b></h3><h3>具有古典教堂风格的卷拱顶装饰着三十二个彩色玻璃窗,描绘了五彩缤纷的几何图案,这些彩色玻璃窗由拉脱维亚大师用玻璃制成,彩色玻璃窗从内部照明。新镶嵌板内部和周围镶有黄铜边框,在灯光下美不胜收</h3> <h3>金光灿灿的马赛克浮雕</h3> <b>共青团站</b><div>是世界上最繁忙的地铁站之一;68根大理石柱支撑着宫殿式的富丽堂皇大厅,巴洛克式的拱型天花板以黄色为底,搭配华丽的白色与金色雕刻,加上华丽的吊灯,金碧辉煌却又不失典雅,被认为是莫斯科最美丽的地铁站之一。<b><br></b></div> 天棚上精美的马赛克拼图。 <h3><b>普罗斯派克特米拉站</b><br></h3><div>于1952年1月30日开通,是地铁5号线的一部分。它位于地球表面以下约40米处。车站有一个拱形天花板,上面有大型天花板吊灯。大理石柱子粗大,顶部装饰着各种艺术品。地板是棋盘状的,有白色和黑色的花岗岩板。白色大理石长凳使车站更加完整。<b><br></b></div> <b>塔甘卡站</b><div>最大的特色是支柱上的48面蓝色的锡釉彩陶与白色浮雕,浮雕上的人物为苏联红海军的著名人员。<b><br></b></div> <b>白俄罗斯站站台</b> <b>帕維列茨站</b>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麻雀山观景台远眺莫斯科CBD</b><br><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驱车到本地制高点—麻雀山;远处CBD高低错落的楼宇顶入云端,河流蜿蜒贯穿于市区隐于茂密的绿林之中。仰望风卷云滚,揽尽淋漓山水,无愧于一睹莫斯科全貌的最佳之处。由于是自己的车,只要时间允许,可以到你想去的地方;除了有时难以寻找到合适的停车位。</span></div></h3> <h3><b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寻访新圣母公墓</b></h3><h3> 不知何时,墓地也成了国人游览的打卡之地了。我们是下午临近闭园时抵达此地,原以为已禁止入内,还好工作人员也没阻拦。没想到院内还有多个中国团队也在期间参观,随机也蹭点光,尾随其后听其导游免费讲解。</h3><h3> 新圣母公墓位于莫斯科西南部莫斯科河的左岸上,因靠近新圣母修道院得名。公墓里长眠着许多俄国和前苏联的著名社会活动家、科学家、艺术家、作家以及前苏军的高级将领。人们来这里不仅是对逝者的缅怀和敬仰,而且也是对俄国历史和文化的回顾。除此之外,其风格各异的精美墓碑雕刻,也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来此探访。</h3> <h3>叶利钦墓</h3> <b>赫鲁晓夫墓</b><div>赫鲁晓夫在我们那个年头是个颇具争议性的人物,以致其死后的墓碑以黑白两色为基调。<b><br></b></div> <h3>乌兰诺娃</h3> <h3>卓雅</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div><b>王明墓</b></div><div>以“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b>”</b>领袖自居的这位前中共领导人,</div><div>可以说是心高手低的宣教大师,后期因对中央不满长期滞留苏联不归被除名,终以客死他乡被祖国遗弃。</div><div><br></div><b>库斯科沃庄园</b><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是一座代表18世纪艺术文化的园林建筑、有着“小凡尔赛宫”之称。始建于1737年,曾是什雷姆提耶夫贵族世家的避暑庄园,用于举办当时上流社会盛大集会的场所。也是那场莫斯科大火少数硕果仅存的宫廷建筑之一,比较完整地保持了庄园的原始面貌。1919年庄园成为国家级博物馆。1994年9月江泽民访问莫斯科时,就是在这里观赏了欧洲古典音乐会。</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庄园门票好像是150卢布,有些展馆还得另外购票。进入后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展馆两边织造精美的森林和飞禽挂毯以及悬挂通道整面墙上那些俄国帝王和庄园几代主人的肖像画。</span></div></div></h3> <h3>宫殿前修剪整齐的草坪和欧式花圃与湖水相互映衬,优美宜人<br></h3><h3></h3> <b>库斯科夫宫</b>。据说原本都是木结构的,但是由于外部被涂抹上水泥等材料,很容易被人误认为是大理石的材质。 库斯科夫宫的正对面即是法式花园 庄园的后殿被称做暖房,门窗全部由玻璃组成。 库斯科夫宫大门 伊凡雷帝(伊凡四世)<div>宫殿内保存着400多幅油画,主要包括18世纪的风景画、俄国帝王和庄园主人的肖像画<br></div> 叶卡捷琳娜二世女皇 <div><b>查理三世</b>(英格兰、苏格兰、爱尔兰国王)肖像画。1745年晚秋画于爱丁堡荷里路德宫<br></div>查尔斯·斯图亚特是詹姆斯··爱德华·斯图亚特的长子、英格兰国王和爱尔兰国王詹姆斯二世(即苏格兰国王詹姆斯七世)之孙,1766年—1788年自称英格兰国王、苏格兰国王、爱尔兰国王查理三世。生前他又被称为小王位觊觎者。<br> 库斯科夫宫内景 库斯科夫宫的舞会厅是以前上流贵族举办舞会的地方 大诺夫哥罗德旅馆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大诺夫哥罗德</b></h3><h3> 由莫斯科沿M-11公路向西北行车580公里到达诺夫哥罗德已是傍晚时分,酒店对面就是仅隔着一片湖林的诺城克里姆林宫。</h3><h3> 大诺夫哥罗德是俄罗斯最古老的历史名城,也是9世纪时俄国的第一个首都。跨沃尔霍夫河两岸,建城于859年,有十一至十五世纪著名建筑古迹。 诺夫哥罗德古城位于“从瓦良格通往希腊之路”这一古代贸易路线的中心地,它通过流经城市的沃尔霍夫河,直达君士坦丁堡,成为海盗交易据点,它垄断了中世纪与汉萨同盟之间的贸易,同时也给这座城市带来了繁荣与发展。</h3> 诺夫哥罗德克里姆林宫(1044年)<br>清晨穿过马路对面一片城市森林绿地就是大诺夫哥罗德中心地区—克里姆林宫。原以为需要购票才能进去,没想到这么有名的历史景点则是可以自由进出的。褚色的城墙内,现存9座钟楼和教堂。犹如公园一般美丽,安静。除了很少匆匆而过的市民,只有穿着黑色长袍挂着念珠的修士们像幽灵般的穿过空荡的庭院隐入教堂的黑暗里。仿佛置身于中世纪的城堡一般。 <h3><b>圣索菲亚大教堂</b></h3><h3>整座建筑呈现出圣洁,质朴,庄重,四周淡淡铅华的圆顶拱卫着中心高耸的金色主穹。轻轻推开厚重的木门,走进教堂,祭坛之下,昏暗的角落传来几声祷告的呢喃,空灵漫廻。光线透过高及的拱顶的窄窗,如圣光洒落进来,映得满壁彩画古色斑斓、金光闪烁。不禁令人有了几分敬畏与神往。</h3> <h3>老修士</h3> 大诺夫哥罗德千年纪念碑<br>1862年,为了纪念留克里即位1000年而建。碑是近似于圆柱形的,上面居然刻有三百多个人物的雕像。最顶端手扶十字架的天使代表着俄罗斯的国教——东正教,中部则是9-18世纪统治者的雕像,底座的109个人物是俄罗斯历史上最有名的社会活动家、军事家、教育家和文化活动家。这个碑不仅代表着俄罗斯民族精湛的雕像艺术,还富含丰富多彩的俄罗斯历史。 <h3><b>大诺夫哥罗德克里姆林宫城北门及钟楼</b></h3> <h3>跨过沃尔霍夫河上的克里姆林桥,对岸既是中世纪雅罗斯拉夫宅邸和市场遗迹。</h3> <h3>霍夫河上三桅船(餐厅)与少女青铜像</h3> <h3></h3><h3><b> 圣尼古拉教堂</b></h3><h3>位于中心的是建于1113-1136年的圣尼古拉教堂,是索菲亚大教堂之后保留至今最古老的石砌建筑也是最古老的教堂。</h3> 建于18世纪下半叶的商贸中心拱廊雅罗斯拉夫宅邸遗迹和市场<br>中世纪,这一地区被开辟为市场。曾何几时,这里是欧洲最繁华的重要交通贸易中心。而今漫步其败屋颓瓦间,岁月的无情让往昔的铅华如浮云散去,令人惆怅。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彼得堡</b></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俄罗斯的“北方首都”、俄罗斯第二大城市。始建于1703。是镇守俄国西部地区的桥头堡。1697-1698年间彼得大帝到西欧进行了一次漫长的旅行与考察,使彼得大帝看到了俄国的落后。为改变俄国的面貌, 1712年将首都从莫斯科迁往更靠近欧洲、便于对外交流的圣彼得堡。经过与瑞典21年的北方战争,将疆土拓展至波罗的海、打开了梦寐以求的海上之门。自此,俄罗斯开始走上强盛之路。1924年为纪念列宁而更名为列宁格勒,1991年又恢复原名为圣彼得堡。此地也是我们在俄境内旅行的最西点。</h3> 从大诺夫哥罗德沿M-11公路向北继续行驶200公里,在进入彼得堡市区之前,先去了位于郊区的皇村(叶卡捷林宫)。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叶卡捷林宫</b></h3><h3>又称皇村,是叶卡捷琳二世女皇修建的。俄罗斯的伟大诗人和文学家普希金曾在皇村生活和读书。宫殿的格局则是建筑精巧淫靡,色彩清新柔和,弥漫着女性的柔美、娇媚的风韵。它于1990年被列入联合国世界遗产。如果说彼得宫是彼得大帝的意志体现,那么皇村则主要反映了叶卡捷林娜二世的理想和品味。拉斯特雷利(1752~1756)将其改造成外表耀眼夺目的天蓝色、长达306米的宏伟宫殿建筑;几乎从园内任何地方都可远远望得见皇宫教堂那在碧空下金光灿灿的五个圆葱头式尖顶。他所创作的一个个富丽堂皇的厅室成为巴洛克风格的经典之作。</h3> <h3>皇宫花园<br></h3> “接待大厅”,镜厅<br>面积为850平方米,两侧有宽大的双排窗,窗户之间以及大厅两侧的墙壁上镶有巨型镜子,天庭、门窗雕刻精细繁缛,装饰极尽奢华;满屋金碧辉煌、令人咂舌。展现出俄罗斯帝国雄厚的国力及至高无上的君权。 宫廷打扮的模特招徕游客们与其收费合影 <h3><b>叶卡捷琳娜二世画像</b></h3><h3>沙皇彼得三世之妻,1762年率领禁卫军发动政变而即位。史称叶卡捷琳娜女皇,也是俄罗斯历史上第二位被冠以“大帝”之名的皇帝。</h3><h3>在叶卡捷琳娜统治期间,力主张开明专制。将俄罗斯帝国向南、向西扩张,从奥斯曼帝国和波兰-立陶宛联邦手把包括新俄罗斯、克里米亚、北高加索、右岸乌克兰、白俄罗斯、立陶宛和库尔兰在内的大片领土纳入囊中。参与俄普奥三次瓜分波兰,对土耳其作战取得黑海沿岸地区,并吞并了克里米亚汗国。1796年11月,因中风结束辉煌的一生。</h3> <b>亚历山大一世画像</b><div>亚历山大一世·帕夫洛维奇是俄罗斯罗曼诺夫王朝第十四位沙皇,俄罗斯帝国第十位皇帝(1801年3月23日—1825年12月1日在位),保罗一世之子。由于他在拿破仑战争中领导反法同盟击败法兰西帝国皇帝拿破仑一世,复兴欧洲王室,从而被欧洲各国贵族称为“欧洲的救世主”,加上其做为战后欧洲神圣同盟的领导者,故又被称为“神圣王”。</div> 叶宫花园 花园内湖 <b>卡梅伦画廊</b> <h3><br></h3> <h3><b>美—俄罗斯新娘</b></h3> <b>皇村普希金像</b><div>俄著名诗人普希金曾经在这里念过书。1937年,为纪念普希金逝世100周年,沙皇村改称普希金市<b><br></b>····<br>我亲爱的故乡,<br>当我风华正茂,如日初升,<br>在这里我消磨过金子般欢乐的时光,<br>从不曾体验过忧伤和不幸。<br>······<br>—《皇村回忆·普希金》<br></div> 黄昏时分的圣以撒广场旁的街道 <h3>当天入住彼得堡莫伊卡河边海军部运河堤岸街5号的一家民宿。从这里距彼得堡主要景点都不远,几百米局势涅瓦河。</h3> <h3><b>奇光幻影</b></h3><h3>酒店旁小河里游弋的鸭子,在晚霞里呈现出的奇异画面</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彼得堡第一天</b></h3> <b>涅瓦河风光</b> <h3>涅瓦河圣瓦西里岛上的<b>圣母升天大</b><b style="color: inherit;">教堂</b></h3> <h3><b>重新整修后的阿芙乐尔巡洋舰</b></h3> <b>圣三一桥头方尖碑</b><div>圣三一桥又称为特罗茨基桥,是圣彼得堡横跨涅瓦河的一座开启式永久大桥,连接卡缅内岛大街和苏沃洛夫广场,长582米,宽23.6米,最大跨度43米,双向四车道,并铺有列车轨道;被誉为圣彼得堡最美丽的桥梁。是城市的地标和名片之一。<b><br></b></div> <b>亚历山大柱</b><div>亚历山大纪念柱矗立于圣彼得堡冬宫广场中央,是1834年沙皇亚历山大为了纪念1812年俄法战争胜利而修建的。大理石柱青铜底座的浮雕代表着荣誉,光辉和胜利。柱高47.5米,不用任何支撑,只靠自身重量屹立在基石上。<b><br></b></div> <h3><b>冬宫广场</b></h3><h3><b> </b> 又称“宫殿广场”,毗邻冬宫,是圣彼得堡的中心广场,是圣彼得堡的地标之一,来圣彼得堡旅游的人都会前往参观这一广场,广场面积约50000平方米,大小相当于天安门广场的九分之一,南北两端由冬宫与沙俄总参谋部大楼环抱,</h3> 总参谋部凯旋门,将冬宫广场与圣彼得堡最主要的街道——涅瓦大街连接起来。徒步走过双重凯旋门,可以把你从宏伟的冬宫广场带到彼得堡最繁华热闹的涅瓦大街。 <h3><b>圣以撒广场上尼古拉一世骑马雕像(1796—1855)</b></h3><h3>俄罗斯帝国皇帝,保罗一世的第三子。1825年继位时镇压具有自由主义思想的贵族军官发动十二月党人起义,此后他加强对自由思想和革命运动的镇压,设立了秘密警察第三厅。</h3> <h3>俯瞰圣以撒广场及周边景色。</h3> <h3><b>圣彼得堡喀山大教堂</b></h3><h3> 由俄罗斯建筑师沃罗尼欣设计,专为存放俄罗斯东正教的重要圣物—喀山上帝之母圣像而建造,并因此而得名。1801年8月开始奠基仪式,教堂以罗马圣彼得教堂为原本,历时10年于1811年竣工。大教堂正门两侧有造型严谨的古典式柱廊向外延伸,宏伟壮观,形成一个半圆形广场。教堂前的广场上有一座花岗岩喷泉,还有两位俄国统帅库图佐夫和巴克莱·德·托利的纪念像。</h3><h3> <b> 显圣轶事: </b> 当恐怖伊凡的军队突击喀山、在烽火中发现了这尊圣像画以来,喀山圣母像不断地传出显灵的事迹,在历次俄罗斯与外族战争中护佑了俄国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故成了俄罗斯东正数教徒最敬奉的圣像之一。由此也被视为俄国军队的守护神。</h3> <h3></h3><h3><b>圣彼得堡清真寺</b></h3><h3> 蓝色大圆顶上的金色新月和49米高的两个喧礼塔隔着涅瓦河遥望彼得大帝亲自监工建造的彼得保罗要塞,这两座古建筑中间有三一大桥沟通,但迥然不同的风格。圣彼得堡清真寺 于1913年对外开放,是欧洲最大的清真寺。“扒开俄罗斯﹐就会露出鞑靼人” “鞑靼人”是俄罗斯人对东方穆斯林的总称﹐其中包括突厥民族和土耳其人等大都信奉伊斯兰教的那些民族,也体现了俄罗斯与这些民族之间纠缠不清的历史因缘。</h3><div><br></div> <h3><b>圣以撒大教堂</b></h3><h3> 圣以撒大教堂以彼得大帝的主保圣人——达尔马提亚的圣以撒(他的庆祝日和彼得大帝的生日在同一天)命名,整体建筑恢弘壮观,是圣彼得堡最大的教堂。始建于1818年,耗时40年建成。坐落在同名广场上。与梵蒂冈的圣彼得大教堂、伦敦的圣保罗大教堂和佛罗伦萨的圣母百花大教堂并称为世界四大教堂,至今都吸引着八方游客到访。</h3><h3> 上次经由此处正值雨天,只是粗略看了一下外表就匆匆离去了。不想今天又有机会可以目睹其真容,领略其雄伟的身姿和华丽的内庭带予人们无比的震撼。</h3> <h3><br></h3> 天然翡翠绿和孔雀蓝的柯林斯石柱支撑这圣徒墙和主祭坛劵顶,天庭上圣经故事的彩绘和黄金贴箔让廊厅显得金碧辉煌、绚丽多彩,其奢华程度丝毫不亚于梵蒂冈的圣保罗大教堂。 <div><br></div> <div><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圣彼得堡第二天</b></div> <h3><b>青铜骑士</b></h3>离圣以撒大教堂不远的“十二党人广场”上耸立的这座彼得大帝骑马塑像 ,可以说是彼得堡最为著名的青铜塑像了。1766至1782年为纪念1825年12月在这里发动反对沙皇独裁统治的斗争,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特聘法国名家法尔科内创作了这一艺术佳作,并以冠名为“青铜骑士”。<span style="color: inherit;">塑像表现了彼得大帝在坐骑上,目视前方,充满信心,严厉而自豪。</span>马蹄踏着代表反对改革的旧势力垂死挣扎的长蛇,表达了彼得一世坚持改革、振兴俄罗斯的决心。<span style="color: inherit;">从任何方向欣赏这座塑像,都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它的艺术魅力。</span>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埃尔米塔博物馆</b></h3><h3>与伦敦的大英博物馆、巴黎的卢浮宫、纽约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并称为世界四大博物馆。是18世纪中叶俄国巴洛克式建筑的杰出典范、圣彼得堡的标志性建筑。也是游者打卡必到之处。1703年,意大利建筑师巴托罗密欧·拉斯特雷利为新沙皇设计皇宫,即为冬宫,历经数十载至1764年才竣工。</h3><h3></h3><h3></h3><h3>1917年2月前,冬宫一直是沙皇的宫邸,后来被临时政府占据十月革命后,1922年成立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冬宫成为博物馆的一部分。几年前曾参团游访过这里;那时时间有限,领队只是让我们自行前往并在约定时间内无比赶回。其间,照片拍了不少,但根本没有时间去详细了解,回来后才做了后期补充。</h3> <div><b>拉斯特雷利长廊通向二楼的约旦楼梯口</b><br></div>借此次自驾机会,可以自行掌握参观时间就从容多了。但面对着浩瀚如烟艾尔米塔什的馆藏珍品,最多也只是领略了其一些皮毛而已;所以只能针对性地看一些重点。 <div><b>约旦阶梯</b><br>冬宫1837年的大火后,唯一完全按照原貌重建的部分就是这大阶梯。台阶宽敞,配以浮雕式的护栏,加上墙壁上的镜子与天花板上的油画,融为一体。整座入口大厅间雕像林立,大量的鎏金装饰是的整座梯阶显得富丽堂皇。<br></div><br> 走进冬宫,才会感受到什么是世界著名的博物馆。这里的5座大楼400多个厅(其中350个对外开放),但也只能展示该博物馆百分之五的藏品。据说;一分钟看一件,不眠不休也得花上一个季度才能看完。更有甚者宣称;要看完冬宫所有的藏品,要花费 27 年的时间。 <b>捕获天鹅的节肢动物</b>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b>孔雀钟(</b></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text-align: center;">镇馆之宝</span><b style="color: inherit;">)</b></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一棵三米多高枝繁叶茂的橡树上站着一只美丽的孔雀,左边是一只被关在笼子里的猫头鹰,右边是一只气宇轩昂的大公鸡,各种动物姿态优美,形态各异,活灵活现,树下生长着12朵圆蘑菇,其中最大的一棵蘑菇的顶端,还落着一只振翅欲飞的蜻蜓。它不仅是件艺术品,更是一件实用品。虽距今已有300年的历史,由于其超高的工艺,至今仍然可以使用,且运转良好。孔雀、公鸡和猫头鹰的形状是自动定时装置的组成部分。<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div><b>中东、古埃及</b></h3><div>一层展品包括史前文明、古希腊罗马、古埃及文物,还有东欧、西伯利亚、中亚及高加索古文明<b><br></b></div> <b>骑士厅</b>主要展出武器铠甲<div><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珍宝馆藏</b></div> 众神之后—<b>古希腊赫拉头像陶瓶</b>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穆特-苏赫梅特女神雕像(<span style="color: inherit; text-align: center;">公元前</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text-align: center;">十五世纪)</span></b></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text-align: center;">苏赫梅特</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text-align: center;">是孟菲斯的女神守护神、Ptah的妻子和太阳神拉的女儿,是古埃及神话中的母狮神,最初是战争女神和上埃及的医疗女神。也被埃及人公认的最凶猛的猎手,在埃及第十二王朝首位法老期间,对她的崇拜在宗教文化中占据了极高的地位。</span></div></div><b><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希腊、罗马雕塑</b></h3> <div><b>伊皮石碑(公元前14世纪上半叶5年)</b><br></div>在宝座的左边坐着豺狼头、脖子上装饰着一条双项链的阿努比斯。死神阿努比斯用右手将生命“安卡”的标志握在圈旁,左手持棍子“uas”。伊皮身穿宽袖衬衫和一条长围裙,祈祷时举起双手的手势是典型的崇拜者形象。在死神前面是一个祭坛,里面有一个用于仪式解放的容器和两个捆绑的莲花蕾。 <b>尤皮特厅</b>珍藏着古罗马雕塑珍品 万神之神—宙斯坐像 <b>可怕的缪斯(</b>公元前二世纪复制品 梅尔波梅内<b>)</b><br>在古希腊神话中,缪斯女神是宙斯和姆尼莫辛的女儿,被认为是歌曲的缪斯女神,后来她成为整个剧院的赞助人,悲剧表演艺术的化身。她被描绘成一个头上缠着绷带的女人,戴着葡萄或常春藤叶的花环,穿着戏剧长袍,一只手拿着可怕的面具,另一只手拿着剑或狼牙棒(象征着惩罚一个违背神灵意志的人)。 <div><b>哈德良皇帝</b></div><div>罗马帝国五贤帝之一,117年-138年在位。哈德良出生于一个西班牙裔意大利家庭,父亲是元老院议员,也是图拉真皇帝的表亲。在图拉真死后,普罗提娜声称图拉真在死前提名哈德良为皇帝。哈德良放弃了图拉真的扩张主义政策,倾向于发展稳定、防御性的边界,以及统一帝国各不相同的民族,并以建造哈德良长城而闻名。<br></div><div><br></div><div><b>古希腊画廊风格的狄奥尼索斯厅</b><br></div> <b>葡萄酒和酿酒之神狄俄尼索斯</b><br>酒神是希腊最古老和最受欢迎的神之一。<b><br></b> <b>罗马女人</b>,2世纪 <b>二层卡诺瓦大厅</b><br>有“馆中馆”之称的卡诺瓦大厅里展出的主要是俄罗斯本土与欧洲文化艺术绘画雕塑等部分 <b>皮格马利翁和加拉蒂亚</b>(彼得罗·斯塔吉创作)<div>在古希腊神话中,皮格马利翁是塞浦路斯的国王。他鄙视女人的不完美,他没有结婚。他没有遇到一个实现他理想的女人。绝望的皮格马利翁自己雕刻了一个理想女人的象牙雕塑。欣赏其神圣的美丽,皮格马利翁,直到自我遗忘,爱上了所创造的形象。他恳求塞浦路斯岛的爱神和守护神阿佛洛狄忒复活他心爱的人的雕像。<br></div> <b>伏尔泰坐像(镇馆之宝 让-安托万·侯顿)</b><br>这件作品记录了80岁高龄哲学家伏尔泰先生在去世一年前的真实生前形象,是冬宫的珍贵镇馆之宝。整个伏尔泰的人物线条流畅,长袍加身显得及其稳重和庄严。而微笑的脸庞略带嘲讽,眼神中流露出智慧的广袤和逼人的锐气,显示出先贤的智慧。 《蜷缩成一团的小男孩》(米开朗基罗)<br>冬宫为这件“镇馆之宝”特别安排了一个展厅。<br>这件大理石塑像,不同于其他作品的光滑细腻,男孩身上斑斑驳驳,他蜷缩着身体让人看不到脸上的表情,似乎有一种无名的阻力妨碍着男孩前进。阳光照射进来,有的地方格外明亮,有的地方陷入阴影……与其说这像是男孩的心境,倒不如说正是米开朗基罗内心深处的反映、寂寞和煎熬使他产生内心强烈的挣扎。似乎他正用一种极度悲观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世界。 这座《<b>阿多尼斯之死》</b>几乎每个著名博物馆都有 <h3><br></h3> <b>《圣母丽达》</b>,也称<b>《哺乳圣母》</b>,为冬宫镇馆之宝之一,是达芬奇画于1490年的作品。这一幅画中的圣母娴静美丽,低垂的眼睑和微抿的嘴唇使其表情相当沉静,仿佛沉浸在幻想的意 境之中,体现出达芬奇创作技法质的飞跃。 《我们朝拜圣母玛利亚》 《持鞭小孩》 《牵狗少年》高更 <b>安特卫普枪械公会成员集会</b> - 1643. 大卫·特尼尔斯。 <b>《纸牌游戏-幸运与死亡》</b>西奥多·朗布斯,佛兰德巴洛克画家 <b>一个罗马女人的爱</b>(西蒙和佩罗)。1612.(女儿解渴被囚禁的父亲)彼得·保罗·鲁本斯。,它是大师早期的特征,是鲁本斯艺术全盛时期的主要魅力。<br> <b>《</b>希律王的盛宴<b>》,</b>1638。雅各布乔丹斯。 <b>《渡河》</b>作者:Jan Baptist Weenix(1621–c. 1659),是荷兰黄金时代的画家。尽管他的职业生涯相对短暂,但他是一位非常多产且多才多艺的画家。他最喜欢的主题是废墟中的大人物意大利风景、海边景色,以及后来死去的猎物或狗的大型静物画。他主要负责将意大利海港场景引入荷兰艺术,在中型画作中以一组人物为前景。<br> <b>猎狼犬</b>。保卢斯·波特 <b>《威尼斯迎接法国大使》</b>安东尼奥·卡纳莱 <b>《德累斯顿的新市场广场》</b> 1747。贝尔纳多·贝洛托<br>威尼斯第三位伟大的平面艺术家,安东尼奥·卡纳莱的侄子贝尔纳多·贝洛托(Bernardo Belotto,1720-1780 年) 教皇克莱门特九世的肖像。1669. 卡罗马拉蒂(1625 - 1713)<br><br> 金碧辉煌的拉斐尔走廊(The Raphael Loggias)<br>叶卡捷琳娜将她喜欢的拉斐尔走廊整个从梵蒂冈 照搬复制到新埃尔米塔日里。<div>从一格早晨排队入场到下午脚步虚浮出场,时间不知不觉过去了差不多六个小时。虽然之间还休息数次,但还是感到腰膝酸软,参观这种博物馆还真是一种体力活。看来想学斯文,做个文化人还是要付出点代价的。</div> <b>夏园</b><br>从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开车用不了五分钟就是彼得堡历史上的第一座、由彼得大帝亲自规划和设计的花园-夏园;1777年洪水之后根据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喜好又重新修建。这座花园以精致美观的灌木及茂密的树木、修剪平整草坪以及众多的喷泉雕像而闻名。在彼得大帝时期,夏花园是沙俄上层社会社交的场所。与夏园仅一河之隔的是被誉为俄国“最美丽的教堂”滴血救世主教堂。<br> <h3><b>滴血大教堂(1883—1907)</b></h3><h3>是为纪念1881年3月1日为推进国家政宪改革而遭暗杀的亚历山大二世而建。它是圣彼得堡为数不多的传统式东正教堂,并作为圣彼得堡的一个主要旅游景点。<br></h3><h3>与莫斯科瓦西里升天大教堂相比,它的外貌更加美丽、更加生动。其中区别在于镶嵌复杂、颜色艳丽的影像图案,用丰富的彩色图案瓷砖、搪瓷青铜板装饰面。基督复活教堂的建筑风格迥异于圣彼得堡的其他建筑。教堂内部嵌满了以旧约圣经故事为体裁的镶嵌画。</h3> <h3><br></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圣彼得堡第三天</b></div> <h3></h3><b>彼得保罗要塞</b><br>1703年5月16日由彼得大帝在兔子岛上奠基,是圣彼得堡最早的著名的古建筑。作为俄国同瑞典进行北方战争的前哨阵地,几经扩建,形成如今的规模;要塞内建有圣彼得保罗大教堂、钟楼、圣彼得门、彼得大帝的船屋、造币厂、兵工厂、克龙维尔克炮楼、十二月革命党人纪念碑等建筑物。其中,最著名的是圣彼得保罗大教堂。它的建立为建设圣彼得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正是在要塞的护卫下,圣彼得堡城区才逐渐发展起来。 <b>彼得罗夫门</b><br>这是进入大门后的内门。门内的上方装饰有象征皇室至高无上权势的双头鹰浮雕和圣徒彼得雕像,门拱上方为取自《圣经》故事的木刻浮雕。门两侧壁龛内各装饰着一尊女神雕像,分别象征着国家的智慧和彼得大帝的英明。大门的整个装饰颂扬了俄国对瑞典的胜利。 <b>彼得大帝铜像</b><div>彼得大帝当年在此建立要塞作为向西拓展疆土、争夺波罗的海出海口的桥头堡,击败瑞典,从而一跃成就了地区强权大国。圣彼得堡经过几百年发展成为俄罗斯欧洲部分最重要的城市。</div><div>1717年以后它失去了军事意义,成了国家监狱,许多名人都曾在这里关押:拉吉舍夫、车尔尼雪夫斯基、高尔基、宁的哥哥亚-乌里扬诺夫等。十月革命前夕,要塞成为起义军的司令部;按照列宁指示,在棱堡的旗杆上悬挂着一盏明灯为号,使巡洋舰“阿芙乐尔”号炮轰冬宫,开始了十月革命。<br>今天,这里已是一座博物馆。<br></div> <h3><b>圣彼得保罗大教堂</b></h3><h3>这座早期巴罗克式大教堂教建于1703年,占据了要塞的中心。与其它东正教堂拜占庭的洋葱头顶完全不同,更像一座天主教堂。大教堂的钟楼高122米,到本世纪中叶,都是全城最高的建筑物。钟楼尖顶上的天使塑像高3.2米,塑像双翼伸展3.8米,塑像头上十字架高6.4米。塔金光闪闪的尖顶直刺蓝天。</h3><h3>教堂内有从彼得大帝到亚历山大三世的俄国罗曼诺夫王朝历代沙皇的陵墓,许多大公也附葬于此,均立有大理石墓碑。1998年7月17日,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及其全家的遗骸也迁葬于此。</h3> <h3> 在大理石柱,金色图标和宏伟的枝形吊灯照亮之间,俄罗斯沙皇和罗曼诺夫王朝皇后的石棺矗立在这里。墓碑由白色卡雷拉大理石制成。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及其家人的骨头也在90年代末被埋葬在大教堂的一个单独的房间里。</h3> 金碧辉煌的鎏金雕塑使大厅显得格外富丽堂皇,墙上悬挂着安葬在这里的皇室成员的肖像画 <div><b>萨克森-阿尔滕堡大公夫人亚历山德拉·约西福芙娜</b>(1830-1911)出身自德国萨克森-阿尔滕堡家族。她的丈夫是沙皇尼古拉一世之子,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弟弟及著名的改革派领袖:帝国海军元帅康斯坦丁·尼古拉耶维奇大公;先后担任过俄国地理学会主席,海军总司令兼波兰王国总督,国务会议主席,他把一支在克里米亚战争中残破的海军重建为现代化的世界第三的海上力量。他的名声让其兄都十分嫉妒。他们的大女儿奥尔嘉·康斯坦丁诺芙娜·亚历山德拉的后代包括英国、西班牙、希腊的王室成员,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丈夫爱丁堡公爵菲利普亲王就是她的孙子。<br></div> 他们的小儿子<b>德米特里·康斯坦丁诺维奇大公</b>(1860-1919) <div><br></div><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夏宫(彼得宫)</b></div>离开彼得堡前往今夜就宿的诺万哥诺德途中30公里处,既是位于芬兰湾南岸占地近千公顷的彼得宫。由瑞士人多梅尼克·特列吉尼设计,是历代俄国沙皇的郊外离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名录》。<br></div> <h3>由于要塞坐落在圣彼得堡的兔子岛上,所以兔子雕像随处可见。</h3> <h3>叶卡捷琳娜二世骑马图</h3><h3>她原是德国女郎,嫁给彼得三世后,由于丈夫平庸无能,逐发动政变取而代之。她奉行的人生哲学是:宁愿要一个不道德的成功,也不要一个无用的问心无愧。其实这话说的也不错,历史永远是站在强者一边的,谁还会在乎其达到目的过程中所用的手段呢?</h3> <h3>芬兰湾上的铁桥</h3> 夏宫上花园 夏宫有“喷泉之都”的美称,下园内总共有150眼喷泉、2000多股喷水,除了中轴线上的大喷泉,在高大幽静的森林中还有两处石阶梯级瀑布。这些喷泉各有风采,个个造型惟妙惟肖。尤其是大宫殿前面的两个梯形瀑布和16个喷泉群以及金色雕塑群;庞大的喷泉群水柱在阳光照射下映出五颜六色的彩虹,美丽壮观,气势磅礴。 <h3><b>“萨姆松”喷泉</b>(水柱直冲22公尺)从上向西而下通向芬兰湾的水道。喷泉群的中央,耸立着大力士参孙和狮子相搏的雕像。参孙双手把狮子的上下颚撑开,泉水从狮子口中冲天而出,水柱直喷22米之高。这一雕塑象征着俄罗斯战胜瑞典。喷泉群在蓝天白云下,闪耀着鎏金的光辉和水流的银影。黄金色的雕塑沐浴在水幕中,玉珠飞溅,光彩夺目。</h3> <b>大喷泉梯</b> <h3></h3><h3><br></h3> <b>大宫殿</b><div> 内外装饰极其华丽,两翼均有镀金穹顶,宫内有庆典厅堂。 礼宴厅堂和皇家宫室</div> 彼得一世宝座 <b>叶卡捷琳娜二世宝座</b> 中国厅,当年在欧洲皇室里曾以中国宫廷装饰、瓷器摆设为时髦 女皇卧室<div><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拜访刘先生</b></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出发之前,偶尔在网上看到现居彼得堡的刘先生一篇游记里叙述他从俄国进入爱沙尼亚时过境的经历,过程看起来有点复杂。而正好我也打算以爱沙尼亚作为进入欧盟的第一站,于是与他联系后相约在彼得堡见面,了解相关出入境的问题。</div> <b>在彼得堡与刘开宇先生在其车前合影</b><br>虽咱俩素不相识,但仍然受到他与朋友马女士在其家中设宴、盛情款待,并豪爽地答应替我们找人为进入爱沙尼亚提供帮助。非常惭愧的是,由于路上交通堵塞,到他家时,已于约定时间晚了2个多小时。之后不久,在赴边境小城伊万哥诺德途中,由于没注意到路边设有军岗、需停车受检、遭到边防军人要挟罚款。情急之中,只好打电话求助于他出面与其沟通,终得以放行。对此我们深表谢意。 刘先生和马女士 自杭州到此时已近跑了一万多公里,在从圣彼得堡去俄-爱边境小城<b>伊万哥罗德</b>途中找了家汽车维修厂进行了第一次汽车保养-更换机油。 <h3></h3><h3>修理厂那位热情、健谈的老师傅,以前曾在美国工作过,听说女儿在澳洲,特别感兴趣,保养其间一直侃侃而谈。</h3> <h3><b>俄罗斯边境小镇伊万哥罗德入住酒店</b></h3><h3>伊凡格罗德距夏宫只有以159公里,一个多小时车程就可到达。这座小城1945年前曾属于爱沙尼亚纳尔瓦,以<b>伊万哥罗德城堡</b>闻名。这里也是我们在俄国境内住宿的最后一座城镇。至此结束了我们在俄罗斯境内的旅程。明天我们要从这里由彼得堡刘先生介绍的当地一位男士带领下入境爱沙尼亚<b>纳尔瓦。</b></h3> 酒店墙上的<b>伊万哥罗德城堡</b>绘画 <h3><b>伊凡格罗德要塞</b></h3><h3>1492年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统治期间建成,堡垒以他的名字命名。它分别在1581年至1590年及1612年至1704年两段时期被瑞典人控制。从1649年到1945年,它属于爱沙尼亚纳尔瓦的一部分。河对岸的纳尔瓦是观看城堡的最佳位置。</h3><h3></h3> <h3>从莫斯科经大诺夫哥诺德、弗拉基米尔、金环小镇、圣彼得堡至此,在俄罗斯境内最后一个阶段的旅行,也行将结束。这段路程虽不算太长,但所经之地却是集聚了俄罗斯历史遗产的精华;跟随着彼得大帝开疆拓海、叶卡捷琳娜二世东征西伐,使这个几百年前<b>基辅罗斯</b>撮尔小城邦逐渐成长为如今横跨欧亚、疆域广袤的巨人足迹,触摸着它的历史脉搏,感受着俄国文化艺术的璀璨精深;也算是让我们经历了一段难得的历史文化熏陶。一个月来,我们穿越了春寒料峭的西伯利亚,来到了阳光明媚的芬兰湾;明天,我们将从爱沙尼亚出境,进入欧盟境内,开始我们的真正的欧州旅程。</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