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砖,定海城旧影,见证定海城的历史。

大清钱庄一周耀忠

<h3>定海古城已有1200多年历史了,在唐开元二十六(公元738年),定海在义页河首建翁山县。北宋熙宁六年(1073)舟山恢复了县治,改翁山为昌国。元至元十五年(1278)升昌国为州,“增设城门六所”方便出入,城墙也形成了防御体系。明洪武二年(1369)昌国改州为县后按旧址增修城池。清代,因兵燹战火所致城墙大修了五次,定海城墙屡修屡建,只是城墙总的格局未变,一直保持到上世纪50年代。</h3> <h3>定海县砚池与城墙老照片</h3> <h3>第一次:规模最大的一次筑城,是在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康熙帝頒旨拨黄银31287两,建定海城,宁波府知府、同知和定海县知县周圣化以及周边诸县县丞、典史、巡检等,分别被授为总裁、建造、营造、管工各官,周边诸县还要提供城砖等筑城物资。康熙二十九年(1690)四月十六日动工,定海县知县周圣化为实际上的总承造官,经16个月辛劳,于三十年(1691)八月十六日竣工,共动支正项钱粮31287亩新城规模循旧址建筑,记周长1216丈,(此墙高一丈,址广1.5丈五。罗月城4座,城身48丈。齿状稚堞(即“女儿墙”)1280个,城堞高四尺18砖厚,7砖宽,堞孔为三砖宽。设东南西北四门,门上各建飞楼一座,城南设水门一座,门外围绕城濠。</h3> <h3>第二次:嘉庆十八年(1813),因城池年久失修,多处塌陷,知县沈泰筹划重修,于二十一年正式动工,至二十八年八月告竣,耗银4000余两。</h3> <h3>第三次:此后又经多次战乱,城墙毁损严重。道光二十年、二十一年(1840、1841)英军两次攻占定海,城毁。南京条约签署,鸦片战争结束,定海城光复,钦差大臣裕谦在二十七年(1847)奏请朝廷批准后,有史以来最大一次对定海古城墙进行全面重修。新任定海知县不但动用周边各县,还亲自受命叫匠人们烧制城砖,修葺城身及东、南、北三门。专长28.5厘米,宽19厘米,每块砖上刻有“定海城砖”、“丁未年置”字样。</h3> <h3>清道光二十七年“丁未年置”定海厅城砖</h3> <h3>清道光二十七年“丁未年小溪许浮记”定海厅城砖</h3><h3>刻有“定海厅城砖丁未年修小溪许浮记”文字真实的记载在当时的“小溪”,现在的宁波鄞江桥一带有个造砖厂,而这些砖还被漂洋过海运输至“定海厅”。</h3> <h3>第四次:定海城墙第四次修建在同治十年((1871)四月。厅同知左征向当地绅民募捐银1.4万两,四月开工,修城垣210余丈,重修城垛1306个,登城石阶2处,加高北城3尺及窝铺,盘诘厅,瞭望楼,新置北门喉水门,十一月竣工。</h3> <h3>第五次:定海古城的最后一次修建。定海城墙第五次修建在光绪年间,当时定海修城烧制城墙专用砖“丙子年”城砖,边上有“定海县”款,系清光绪二年(1876)烧制,砖体较小。到光绪二十一(1895),官府烧制“光绪城砖”,以修葺西、南城墙所用。砖上印刻有“定海县二十一年”字样,砖体小巧,平滑整洁,特别是字款细腻清爽,当时烧制数量不多。东南西北四城墙经修葺后,城墙内处两侧皆砌城砖。光绪二十三年(1897)是定海最后一次烧制城砖,砖体薄小,明显要差与前几批。</h3> <h3>清光绪“丙子年”定海县城砖</h3> <h3>清光绪二十一年定海县城砖</h3> <h3>清光绪“丁酉年”定海县城砖</h3> <h3>从民国二十一年(1932)开始拆除南门月城,道路成直。翌年,又拆东西北月城。三十一年(1943),侵华日军掘东、西城墙以通军车,毁部分城垣。三十八年(1949)五月,国民党军挖城墙石筑工事,除南城墙外,东、西、北城墙均成残壁。1955年冬,学校组织学生跟机关干部一起参加义务劳动,拆除西门一带城墙。1956年,南城墙被拆改筑为解放路,至1959年完竣。到上世纪50年代末,定海城墙陆续拆除完毕,拆除后的城墙址成了环城东路、解放路、环城西路和环城北路段。</h3><h3>随着这几年城中村旧城改造的深入,一批批古城砖也随之被挖掘出来了。笔者有幸得到了一批,和大家一起分享,如文章有错误之处也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指正。留下足迹,还原历史!</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