ᠠᠪᠤ ᠵᠢᠨ🌲️ 父亲的遗著①🌲️ᠪᠦᠲᠦᠭᠡᠯ

Huhsetgel Horchin

<h1><b><font color="#167efb"> 说蒙古马</font></b></h1><h3><b><font color="#167efb"> </font><u><font color="#ff8a00">舍冷那木吉拉</font></u></b></h3><h3><b><font color="#167efb"> 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在我国,自古以来马列为六畜之首,马,确实是使人一见而豪情陡生的动物;它一身而三任,既堪使役,复见于交通、更可乘之于征战。人类因为有了马的好脚力,去开拓遥远的疆域,去征服未知的世界。他在中国几千年的战争史和农牧业发展史上,起了重要作用。北方游牧民族尤其重视养马。《多桑蒙古史》上说:“其家畜为骆驼、马、牛、羊、山羊,尤马多。”</font></b></h3><h3><b><font color="#167efb">《元史》载:“太仆之马殆不可以数计。”足见蒙古草原呈现的畜牧遍野的繁荣景象。《唐书》载:“突厥马技艺绝伦,筋骨适度,其能致远,田猎之用无比。”从而,蒙古马就成为素负盛名的世界马种之一大派了。</font></b></h3><h3><b><font color="#167efb"> 成吉思汗以能骑善射的蒙古人和能耐远战的蒙古马为基础建立了快速军西征。美国海穆思·韦兰写的《世界史》上称之为“蒙古旋风”。可以说是当时蒙古铁骑的行军速捷的真实写照。史载:西征时蒙古骑兵每人配以数匹马,行军中顺次换乘,歇马不歇人,日以继夜,连续疾驰。途中士兵断了给养,即刺穿乘马的静脉吸血充饥,继续前进。马与士兵真的成了生死与共的战友。人们说蒙古族是“马背上的民族”,这并不是毫无根据的夸张。</font></b></h3><h3><b><font color="#167efb"> 1859年,英法联军悍然在大沽口登岸,向我国进攻。当时曾格林沁率领科尔沁十旗蒙古骑兵,往来奔突,奋勇抗击,给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迫使英法联军仓惶败逃。</font></b></h3> <h3><font color="#167efb"><b>  解放战争年代,内蒙古骑兵部队,在东北战场上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为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应有的贡献。1950年,内蒙古骑兵部队参加了首都国庆一周年盛典,白、红、黄、黑色的马队组成的骑兵方队,英姿勃勃,以整齐的步伐通过了天安门广场,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和首都人民的检阅。</b></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 如今,科学已高度发展,马的部分功能逐渐被机械所代替,然而在北方广大农村、牧区马仍在拉套驾车、耕田、驮人、载物。看我国北方乡间大道上的三套马车,在驭手长鞭的驱赶下,马儿精神抖擞的奔跑着,洒下一串叮叮咚咚欢快的马铃声。在一些地方一般交通和那绿色信使的任务,仍以马的脚力去完成,马就这样无忧无怨奉献着力量。</b></font></h3> <h3><font color="#167efb"><b>  据有关资料:1980年,世界上马匹总数为6000万匹,美洲占世界马匹总数的一半(3000万匹)。拥有马匹最多的国家是中国,有11000万匹;其次是美国(1000万匹)、墨西哥(600万匹)、巴西(600万匹)、苏联(600万匹)、阿根廷(300万匹)、蒙古(220万匹)。</b></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 我国的马匹虽然有蒙古马、藏马、伊利马、三河马等品种,而蒙古马的数量仍占大多数;大部分分部在内蒙古自治区和北方各省。蒙古马外型、体质和性能等方面形成独立的品种,它体质结实,坚韧耐劳;且习惯于野外草场,因此在管理和饲料方面,不需多费事,这是一个特殊的优点。蒙古马的另一个特点是不仅能蹄子扒开雪得到饲草,而且能够饮雪。在这个方面蒙古马比欧洲马、美洲马别具一格。</b></font></h3> <h3><font color="#167efb"><b>  蒙古马,毛色以白色为居多,兼有栗色、青色、黄色、枣红色。但白色之外,其他毛色的马,初生时一般没有全白的,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就逐渐长出一些白毛;直到全身白,进而以其脸颊开始长红斑点毛、直至全身呈蝇点红斑。民间有:“七青、八白、九斑点”之说。还有一种白马初生时全身雪白。吻部呈粉红色,眼珠是灰白色,俗称:“玉石眼”、“阴天乐”这种马最善辩别道路方向。适应于黑夜远行。</b></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 再就是毛色随季节的变化,以黑色马为例;春季脱毛后,全身像黑缎般的油光程亮。但到秋冬季节,毛色变成褐色了。</b></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 蒙古马身长约8尺,高约5尺。成年马体重250―300公斤。铜铃般的炯炯的悦目,剪刀般竖立的短耳,瀑布般的鬃毛和长毛,踢圆胸阔,颈短肩大。它的繁殖能力在4―10之间;交尾多在春季;受胎后十一个月下驹,一胎一匹。牡马4岁(选定种马以外)要去势。去势的马,蒙古语称“阿格塔”(即骟马)。骟过的马经过一二年的放牧和调教后,成为矫健有力、性情温顺的役畜;用于长途乘骑、驾车等,步履轻盈,坚忍不拔,有很强的适应环境能力。</b></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 蒙古马有合群性,这是它的野生祖先遗留下来的本能。在牧区群牧饲养的马群,一般在四、五十匹的骒马群中放一匹雄健的“阿吉日格”(即种公马)。骒马和骟马一般的分开各自为群。调教好的“阿吉日格”(种公马)也与骟马划清界线,绝不混入骟马群里去。骒马群里的“阿吉日格”可算同类中的佼佼者,跑起来鬃毛和长尾迎风抖动,威武雄壮。有趣的是它能够十分巧妙地管理好骒马群,充当骒马群的“卫士”和“头领”。倘若发生饥饿的狼群来骚扰那群,“阿吉日格”便会奋不顾身与饿狼搏斗,直至踢死或赶跑饿狼为止。所以调教“阿吉日格”来控制那群活动乃是牧民的一项重要工作。</b></font></h3> <h3><font color="#167efb"><b>  生活在草原上的蒙古族人民,都喜爱马。尤其是对快马、走马等良骥给予很高的评价。蒙古族人民有一句俗话:“大丈夫有了良马骥,似雄鹰展翅,无马则如剑刀卷刃。”草原上无论男女老幼都喜爱马,如:经过长途跋涉的马,都要拴在马桩上,使马头仰起,等到马的气息平静,四蹄降温之后,才能放在草地上放牧。因为经过长途奔走,马疲劳紧张如果立即放去吃草、饮水,会容易出毛病的。另外长时间在草原上放牧的马,因饱食青草,畅饮清水,已是膘肥体壮,这时不能立刻牵来就备鞍乘骑;如乘骑,要事前把它从马群里牵来,拴在桩上逐渐减少饲草,经过几天,视其膘肥稍事收缩之后再乘骑。这样马在长途奔驰中出汗少,不出毛病。</b></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 没有骟过的生个子儿马性情暴烈,捉拿使它就范也是一个比较麻烦的事。蒙古族牧民创造了独特的手持套马杆套马技艺。</b></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 几千匹,上万匹骏马在广阔的草原上散开,从这样的马群中去套住一个烈性生个子马,这是生活在草原上的蒙古族人民的一个独具特色技艺。</b></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 套马健儿骑上骏马,手持长长的套马杆,向马群驰去。马群立刻变成激越汹涌的波涛。从中套中生个子烈马,其关键在于套马手乘骑的专用快马。这种专用快马,蒙古语称:“乌尔杆茂尔”,即“杆子马”。</b></font></h3><h3><b><font color="#167efb"> “乌尔杆茂尔”是从马群中挑选腿有活力,跑的快,体态适中,脊骨壮的小马驹,从二岁开始静心饲养管护,稍大之后将使以套马的特种训练。</font></b></h3><h3><font color="#167efb"><b> “乌尔杆茂尔”的技能在于套马手持套马杆骑在马背上,用脚蹬轻轻的叩一下座椅的肚子,它就按主人的意识,左右转弯紧紧盯住目标不放;当主人高举套马杆时、它便倏地一个冲刺向烈马直奔而去。这时套马手将套马杆轻轻一甩,绳套就准确地扣在烈马的耳根和下巴上,套马手踢蹬勒马时,“乌尔杆茂尔”即嘎然停住,四蹄如柱。当套马手臀部离鞍稳坐鞍鞘后头,脚蹬叩沙,力挽套杆,烈马奋挣时,毫不放松;“乌尔杆茂尔”猛地后捎,套马手猛地一拽,烈马被揪得扎鬃杨蹄;不过多久,烈马即精疲力竭,乖乖地被制服。</b></font></h3> <h3><font color="#167efb"><b>  每到水草丰茂的盛夏季节,草原上的人们便开始挤马奶。马的挤奶期约100天。每匹奶马挤奶200公斤左右。马奶主要用来酿制“奇格”(即马奶酒)。</b></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 “奇格”在蒙古社会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汉书·礼乐记》中就记述了蒙古人嗜饮马奶的历史。并称赞它“香味醇浓甘美”。《蒙古秘史》里就有成吉思汗及其祖先畅饮马奶养身怡神的细节。耶律楚材有“天马西来酿玉浆,革囊倾处酒微香”,“浅白痛思琼液冷,微甘酷爱蔗浆凉”等诗句,尽情地品味了奇格的令人倾醉的妙处。因喝起来微酸适口,既能解渴,又能充饥。可见当年蒙古铁骑行军神速,这与他们饮用营养丰富的“奇格”有很大关系。</b></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 元代,“奇格”已被誉为“塞北八珍”之一。马克·波罗途径蒙古草原时,“奇格”给他留下美好的印象。他的《游记》中有这样的记述:“马乳是他们(指蒙古人)的饮料,制的味道像酒一样美好……”。</b></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 直到今天,草原上的人们,仍喜欢饮用“奇格”。它在人们的心目中还象征纯洁、美好、吉祥、幸福,所以人们都尊重它。在祭祀“敖包”时,就常用“奇格”来当祭品。如有贵客临门,人们也要端出自己亲手酿制的“奇格”来招待,以表达恭敬,祝福的情意。每逢“那达慕”大会,就用“奇格”来涂抹赛马中获胜的冠军快马的头,表示祝贺祝福。</b></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 饮“奇格”酸辣醇香可口,产生一种微醺快感。据有关专家测定,这种酒含少量乙醇,有丰富的酵母、氨基酸、维生素C、蛋白质和芳香性物质。饮之,不仅清凉解暑,还能滋补身体,恢复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具有驱寒活血、舒筋、补肾、消食、健胃等功效。蒙医用它治疗腰腿疼、冠心病、高血压、肺病、肠胃炎等,都有特殊疗效。</b></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br></b></font></h3> <h3><b><font color="#167efb">  马确实贴近人类的动物之一。它的眼镜是多情的最暴躁的公马,双目也是含情脉脉的。当它长鬃飘逸,腾越驰骋归来,驻足昂首,临风长嘶,眼里流露的是抗争与平和遐想;它有时垂首沉思,寛唇微动,似在低语,眼神是神秘的,忧郁的;当它举踢不已,跃跃待进时,眼神是忠诚的,执着的。对自己的主人温顺忠厚,且通人性。虽然它不会说话,但却能通过各种动作来表现自己的感情。当马的两耳垂直竖起并微微抖抖动的时候,是它“高兴”的表现;当它的耳朵不停地摇动,就是它内心中“不愉快”;当它的双耳向后倾斜的时候,这是它“兴奋”状态;当它高高地抬起头,两耳直立,这说明它“紧张”。当它耳斜向前方,这说明它已“疲劳”了;当马双耳不停地摇动,并从鼻孔发出响声,这象征它在“恐惧”。</font></b></h3><h3><b><font color="#167efb"> 主人观察马的眼睛、四肢和尾巴等动作情况,或倾听马的嘶叫声,也能够探知它的“心情”。</font></b></h3><h3><b><font color="#167efb"> 调教有素的马骏马,乘骑出门,下马后虽然不栓它,也不离开远走。出来后,既或不牵缰绳,它也跟在后边走。马的记忆力和识别能力是很强的,而且听觉、嗅觉也非常灵敏。它能记住山梁、小桥、河流等复杂的地形和道路。因为马是一种与人深通感情的动物,所以一直被人们所喜爱。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骚客以马自喻、画马、写马,抒发胸怀抱负。唐代诗人李贺作马诗二十三首,有“腊月草根甜,天街雪似盐。未知口硬软先拟蒺藜衔”的诗句。尤其民间还有“马有垂纲之义,狗有湿草之恩”等有关马的传说。蒙古族的民间乐器――马头琴,就是马和主人感情笃厚的象征。</font></b></h3> <h3><b><font color="#167efb">  草原上传颂着这样一段美妙的传说:很早很早以前,草原上居住着一个勤劳勇敢、朴实善良的小牧民,名字叫苏和。他有一匹白骏马和主人相依为命,感情笃厚。这匹马跑起来四蹄生风,能追捕飞禽走兽而闻名。奸诈狠毒的王爷得知白骏马的主人是一个贫穷的牧羊娃,于是就指使家丁前去把苏和的白骏马给抢来了。谁知这匹白骏马,不听王府人员的调驯,任凭鞭抽、棍打,也忍痛不屈。结果被王府兵丁打死了。苏和万分悲痛,天天思念自己的白骏马,他制做了一把琴,用白骏马的头骨雕刻了一个马头,镶嵌在琴杆上,永远带在身边。每当想起自己的白骏马,他就奏起马头琴,回忆那白骏马在草原上纵情奔驰的情景……</font></b></h3> <h3><b><font color="#167efb">  马确实聪明、勇敢、忠诚而耐劳的动物,人类把它看成可靠的朋友。民俗文化中,马(午)字不仅代表时间的代词:“正当中午”。马是十二生肖中的一个。而且(鼠、虎、龙、猴、狗皆五指;牛、羊、鸡、猪、兔皆为双爪;蛇则两舌)唯独马是奇踢。在《诗经·小雅·吉日》中就有“吉日庚午,既差我马”的诗句。意思是庚午吉日时辰巧,猎马已经准备好。这是“午”和马相对应的一例。人们还根据良马宝驹的特征,给予形象生动的称谓。如:“血星站”、“草上飞”、“菊花青”、“花鼻梁”等。人有人名,马有马语。如:“万马奔腾”、“马不停蹄”、“马到成功”、“一马当先”等,在特定时间都有某种涵义。生产、生活特殊条件反映在语言词汇里,蒙古语里关于马的词汇,其数量之多,牵涉之广,恐怕没有哪个语种能与之相媲美的。譬如:说马的岁数1、2、3岁,就不是用数词,而有其它专名词:乌纳格、达格、古纳等来表达。说马的步伐:走、跑、颠儿等,也有:昭若、海塔尔、特勒莫等形象词汇。对马的毛色、形态等方面更有许多形象,逼真的表达词汇。尤其是民间口头语言中,以马为内容的谚语、俗语,诸如:“马越肥越值钱,人越自大越变贱”,“人在甜言中易栽跟头,马在软地上常打前失”,“美人不在穿,好马不在鞍”,“如若外出走远路,先给骑马加草料”等等,实在是举不胜举。真乃蒙古人的生活离不开马,歌唱也离不开马。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蒙古民歌一千首》一书,赞马、咏马的歌就有200余首,有了马才有草原上的万紫千红。那歌声:“我们像双翼的骏马,奔驰在草原上……”和“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听来多么令人浩气回肠!</font></b></h3><h3><b><font color="#167efb"><br></font></b></h3><h1><b><font color="#167efb"> </font><font color="#167efb"> </font><font color="#167efb"> </font><font color="#ff8a00">此文发表在《内蒙古地方志》1989年第 4 期</font></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