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古巴避寒。。。

无欲则刚

<h3>古巴是位于加勒比海的一个岛国,地形像一条鳄鱼,横卧在大西洋和加勒比海之间,气候属于热带,对于地处寒带的加拿大人来说,绝对是一个冬天避寒的天堂。许多加拿大人,特别是退休的,看到寒流将至,立刻订票上飞机,三个多小时之后就来到了这个温暖的地方。我们一月中也加入了这个行列,在离哈瓦那20多公里的一个度假中心MarAzul,度过了一周的“养猪”日子,这里有离哈瓦那最近的海滩,还有旅游专线车直达哈瓦那中心,酒店的设施一般,只接待成人,而且我们拿到的价格实在无法让人拒绝。这是我们第三次来古巴了。<h3>​</h3></h3> <h3>吃的当然不能和游轮上比,不过也还是挺丰盛的,而且菜大多是水煮的健康菜,无油无盐。当然,这里是爱酒者的天堂,琳琅满目的酒,随便享用。<h3>​</h3></h3> <h3>上世纪90年代前苏联集团解体后,古巴以蔗糖业为主的国民经济面临崩溃,卡斯特罗政府为了挽救经济,开发了国外的投资,特别是旅游业。在古巴各地的海滨地区,修建了大批的度假酒店,加拿大是其中非常重要的投资来源。这些度假村为加拿大人提供了优良的阳光天堂,价格上也要比其他加勒比地区有优势,连俄罗斯人也不远万里来此(还有美酒的吸引力)。古巴虽然贫穷,但治安却比其他拉美国家要好。<h3>​</h3></h3> <h3>这个度假中心最好的地方是没有被隔绝起来,可以接触到当地人。在地图上看到周围有两个小镇,第二天就先步行到西边的Tarara去看看。可是,当走到那里的时候,发现每个路口都有看守的人,不让进,也不明就里。刚好,有个路口的看守能讲英语,相貌还酷似美国前总统奥巴马,他是当地武警的英文教师,住在前面一栋看起来破旧的大楼里(提醒说不能拍照),每6个月可以回家探亲一次。领导问他太太为什么不来这里,顺便可以去哈瓦那玩玩,他说不可以的。他告诉我们这面是高级住宅区,以前是古巴高官,还有苏联专家居住和度假的地方,现在外国人也可以在这里承租。以前,这里还曾接待受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伤害的儿童休养;也接待过委内瑞拉的盲人,但是,据说委内瑞拉人把住房破坏得很厉害,现在不得不重新装修。他还热心地安排了一辆车,把我们拉到小区的大门口,只要登记护照,就可以进去参观购物。不过我们在办公室等了半天,也不见负责登记的人上班,就只好离开了。<h3>​</h3></h3> <h3>附近还有一栋房子,是古巴传奇人物切格瓦拉的住所,他曾经在这里养病和写书,还和他的第三任妻子在这里度过了蜜月。<h3>​</h3></h3> <h3>这里还有2栋大楼,在2007年的时候,曾经开展过一个和中国的教育合作项目,接待了上百名的中国高中生,在这里学习西班牙语,当时的中国最高领导人还曾到访过。不过项目只进行了三年就停了,现在两座房子已经完全空置,显得有些破败了。<h3><h3><br></h3></h3></h3> <h3>第三天,我们沿着海岸线向东到了另外一个小镇Guanabo,这是一个普通古巴人居住的小镇,路过一家商店,我们探头进去,里面坐了两个人,女的好像在做账,男的招呼我们进去,还向我们展示售卖的大米和糖。商店卖的东西,寥寥无几,有点像中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粮店。<h3>​</h3></h3> <h3>古巴小孩开朗活泼外向。路过一所学校,正值课间的休息,孩子们在操场上玩耍,有一对少年抱在一起亲吻,看到我照相,女孩子害羞的把头埋起,而男孩子则激动地大叫,让我拍。在车站等车的孩子们看到我举起相机,激动地大叫foto,foto,摆出各种手势。<h3>​</h3></h3> <h3>民居,看上去还不错。</h3> <h3>踏着柔软细腻的沙滩,趟着海水,沿着海边走回旅馆,享受着海风阳光,心情格外舒畅。<h3>​</h3></h3> <h3>古巴人的生活水平不高,物质也不丰富,但是他们生老病死国家全包,住房、医疗、教育,甚至身后的墓地,完全免费,没有后顾之忧。加上民族天性乐观,活得悠闲自在,喜歌善舞,衣着整洁,色彩缤纷。<h3><br><h3>他们定量供应的食品价格极低,本国货币系统CUP是高度补贴的。还有另外一套外汇劵CUC系统,和美元等值计价,价格就不是一般老百姓能承受的了,但是可以买到各种舶来品。我们在Guanabo看到一家,规模有点像加国的小超市,定价更贵。</h3><h3></h3><h3><br></h3><h3>古巴上网没有免费的,他们的Wi-Fi系统是国家统一管理的,一小时一CUC。有意思的是,一些海外中文网站居然像在大陆一样,被屏蔽了!估计天朝在援助建设网络时,连墙一起捎带着砌上了。去年12月,古巴开通了无线数据网络,但室内收不到信号,必须要去室外,找到信号塔,面对它时才能工作。古巴信息事业发展的路还很长,不过至少这次来,已经可以上网了。</h3><h3><br></h3><h3>离开多伦多时已经有些咳嗽,在古巴的第三天开始有些发烧,接下的三天就是安心睡觉休息,透过窗户看海听海,这里温暖湿润的环境,对感冒的恢复还是很有利的。</h3><h3>​</h3></h3><h3>窗外的景色</h3></h3> <h3>23日午夜有月全食,特地设闹钟起床。可惜云层太厚,红月偶尔露个脸,刚准备拍,就躲起来了,只能作罢,接着呼呼。</h3> <h3><h3>最后一天烧退了,LD批准去哈瓦那玩了。2015年,在Verodero曾到哈瓦那一日游,结果半路上和导游走散了,有些地方没有去。这次住在哈瓦那附近,也是为了方便去那里。</h3></h3><h3><br></h3><h3>早晨坐公交旅游车,20分钟后就到达哈瓦那老城的入口,开始步行游。哈瓦那老城的建筑基本上都是几百年前西班牙殖民统治时的产物,当时是加勒比海地区最大的城市,很明显的欧洲风情,但是由于年久失修,大部分都残破不堪,和四年前不同的是,在旅游景点附近的建筑,很多旧貌换新颜,看起来焕然一新。不过,仔细观察,只是外表上的翻新,并不是整体的翻修。<br></h3><h3>​</h3> <h3>皇家军队的城堡(Castillo de la Real Fuerza)</h3> <h3>重要地标哈瓦那大教堂也整修一新,对外开放了。<h3>​</h3></h3> <h3>算命的</h3> <h3>圣佛兰西斯克广场</h3> <h3>老城广场上嬉戏玩耍的儿童</h3> <h3>老城广场,是我们上次被导游甩掉的地方,</h3> <h3>古巴革命前的造国会大厦,当时的统治者为了讨好美国人,完全模仿了美国的国会大厦,连名字都一样的。卡斯特罗上台后,并没有在这里办公,而是为科学院和图书馆之用。<h3>​</h3></h3> <h3>古巴的老爷车色彩缤纷,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1959年古巴革命后,卡斯特罗禁止进口轿车,所以这些五六十年的车还在跑,不过很多里面的发动机都换过。由于古巴私家车极少,所以街上显得空空荡荡,完全没有现代大城市拥挤的交通。<h3><br><h3>在古巴我们能看到许多中国的痕迹,旅游社的大巴都是来自中国的宇通巴士,上面只有中文和英文,没有当地的西班牙语标示,飞机场的安检系统和地勤设施,也都是中国制造的,据说电信系统用的就是华为。</h3><h3>​</h3></h3></h3> <h3>这座房子四年前是这样的,挂着“万国旗”。</h3> <h3>现在焕然一新,上面还加盖了半个拱顶建筑,完全没有市井气息了。不知昔日的住户安在否?<h3>​</h3></h3> <h3>市中心的中央公园,古巴国父何塞·马蒂像下面也有汪星人的一席之地。</h3> <h3>中央公园里人们在高谈阔论。</h3> <h3>古巴也是有奢侈品购物中心的,不过门可罗雀。</h3> <h3>只要一离开主街,就可以看到古巴人民的真实生活,古巴的街道虽然破旧,但是看起来还是比较干净。在哈瓦那扫街,边闲逛边观察,用相机记录当地人的生活,是旅行的一种乐趣,也常常会穿越到我们的儿时。<h3>​</h3></h3> <h3>普拉多大道是一条很漂亮的林荫大道</h3> <h3>抬头就是风景</h3> <h3>路上车辆少,等公车就站在马路中央。</h3> <h3>闲人很多</h3> <h3>古巴革命前是美国人的后院,美国在古巴有大量的投资,赌博和夜生活也吸引了大量的美国人,包括很多名人,海明威就经常在古巴生活,他的《老人与海》就是在古巴完成的,1959年之后,美国对古巴实行了60年制裁,200多万人(近五分之一古巴人口)逃亡美国,导致古巴长期封闭, 大小城镇无论建筑和人文,都还处于18世纪的原生态中。奥巴马主政时期和古巴的关系得到改善,恢复了外交关系,不过川普上台后,两国关系又重新陷入冷淡,在古巴还是很难见到美国的游客。有意思的是,美国居然可以在古巴的关塔那摩,长期保留一个海军基地,还关了不少恐怖分子。</h3><h3><br></h3><h3></h3><h3>最后一天旅馆的checkout时间是中午12点,回家的飞机是晚上9:45。因为网络不发达,只能在旅馆和机场靠和别的旅客聊天,打发时间。不少老人是这个旅馆的常客,自行车都存在当地人的家里,用的是CUP,坐的是当地人汽车,两块钱就买了一包雪茄。还有个老先生去哈瓦那理了发,才合两毛钱加币。他们喜欢古巴,除了气候和距离,就是安全。</h3><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