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几年前因工作派驻在缅甸北部,并在那里生活了一段时间。和大多数人一样,从开始惊奇于这个佛教国度的神秘,到后来熟知并慢慢融汇到其中。所经历的一切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时隔今日,每当想起在缅工作的日日夜夜,和那里别样的风俗人情,记忆就像开闸的水流一样涌在眼前,历历在目。</h3> <h3>那山,那树,那人</h3><h3><br></h3><h3>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h3> <h3><br></h3><h3></h3><h3>如果在这里邂逅,那么迷路又有什么关系</h3><h3><br></h3><h3>寄情山水间,缅北任我行。</h3> <h3>暮归</h3> <h3>缅语水牛(爵)。黄牛(努啊)</h3> <h3>云端中漫步的牛车</h3> <h3>至今一直在使用的古老牛车。吱吱扭扭从身边经过时让人感觉时光在倒流.……这里的山美,水美,可人们的生活并不美。</h3> <h3>山中只见藤缠树</h3><h3>世上哪见树缠藤</h3><h3>青藤若是不缠树</h3><h3>枉过一春又一春</h3><h3> </h3><h3>这里既有惹人垂爱的奇珍异草,又有榕树独木成林的霸气壮美。</h3> <h3>在缅甸,男女权利地位不平等的现象十分明显,在出家修行方面也是如此。男人从小到成年可以多次出家多次还俗。而女人出家为尼则不同了:一是不允许还俗,一生与佛灯为伴。而另一种只有一次还俗机会,还俗后再不能踏入佛门。一辈子厮守青灯古寺为哪般?只是为了追求内心的一那份宁静?看着他(她)们清澈的眼睛,我木然且不知所措。缅甸僧侣服装多以酱红色的僧袍为主。尼姑则是浅粉色外衣,橙红色的沙隆,一条粽红布顶在头上或者搭在肩上。独特的服饰,加以婀娜的身姿,在人群中绝对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h3> <h3>街道上卖花女人。花叫不上名字,但特别香。</h3> <h3>这位是向导兼护卫,我叫他刀客。“刀客”人狠话不多😂</h3> <h3>缅甸的饮食文化~嚼槟榔。</h3><h3><br></h3><h3>槟榔是缅甸当地人的休闲食品。街头巷尾,随处可见兜售槟榔的小贩。虽说是休闲,但缅甸人却把它发挥到了极至,简直就是酷爱。嚼槟榔我国南方如湖南,海南也有,但都不如这儿的生猛。本人品尝过,从来没有体验过的那种味道。辣,还有特殊的一种 香料味道,实在不明白这里的人为什么会喜欢这个东西。满嘴鲜红的汁液吐在地上就像吐了血。牙齿,舌头都被染红,“血盆大口”真的恰如其分。</h3><h3><br></h3> <h3>缅玛+炸猪皮。味道刚得!</h3> <h3>腊绪——缅甸第二大华人聚集地,处处洋溢着中国风。</h3> <h3>长满了青苔绿植的古塔,向拜祭的人们叙说百年间的沧桑巨变。</h3> <h3>缅甸猫</h3> <h3> <br></h3><h3> 襁褓中的娃娃跟随妈妈来到寺院祈福。</h3> <h3>缅甸是个佛教国家 ,境内到处都分布着大小不一的寺院。腊戌市区的观音寺就坐落在腊戌北部,这里依山傍水,站在寺院院坝可以俯览整个腊戌市区。</h3><h3>在这里出家的僧人中,有男有女,有老有少。由于没有严格的年龄限制,有些孩子很小就出家了。看着这些本应该在爸妈面前撒娇使性子的孩子,却及早的遁入空门,整日在参禅 ,诵经,劳作中度过,心里有些莫名的酸楚。当结束一天香客的进香参拜,寺庙的大门就会紧锁,不在与外界联系。悟法,传道,修炼,俨然已成了他们全部业念,即使世间情事,也在他们低眉吟诵的经文声中,和着香炉中的紫烟,欲发的淡远。</h3><h3>这里的僧人普遍会说华语,交流很容易,他们博学且含蓄,对于你的拜访,很愿意和你交流。虽处闹市凡间,却也能做到气态详和,心无旁骛。和他们对视,谈话,你会发现你的心里会很平静。 可谓纷纷扰扰世间事 ,养心庵里养心人 。佛门净土永远是这方人们心灵依靠和寄托的地方。也愿身处闹市中的观音寺永远保持那份宁静安详。保佑这里善良的人们……</h3> <h3>我颠倒了整个世界,只为摆正你的倒影。(完)</h3> <h3>旅行途中,我们行走过的路,和遇到过的风景,可能对别人没什么意义。但是对自己却是个独特的体验。风景在路上,我们一起走吧</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