旷野上的精灵

视界

<p class="ql-block">  西藏——广漠而复杂的地域、多变又独特的气候、巍峨的雪山、无垠的草原,构成了雪域高原随处可见的壮美景色。千百年来,难以计数的野生动物自由徜徉其间,繁衍生息。有人称西藏是“野生动物的家园”,这里,演绎着万物和谐、平等对待和相互依存的美丽故事。</p> <p class="ql-block">  黑颈鹤是大型涉禽,除眼后和眼下方有一小块白色或灰白色斑外,头的其余部分和颈的上部约2/3为黑色,故称黑颈鹤。是世界上唯一一种生长、繁殖都在高原的鹤类,为中国所特有的珍贵鸟类。</p> <p class="ql-block">  斑头雁体形较大,个体较重的鸟类。有迁徙的习性,迁飞距离也较远,可飞越喜马拉雅山。喜群居,飞行时成有序的队列,如一字形、人字形等。为一夫一妻制,雌雄共同参与雏鸟的的养育。</p> <p class="ql-block">  赤麻鸭,野鸭的一种,又名黄鸭、黄凫、渎凫、红雁。全身橙栗色,雄鸟夏季具黑色领环。栖息于开阔草原、湖泊、农田等环境中。</p> <p class="ql-block">野鸭</p> <p class="ql-block">  鸬鹚,别名水老鸦、鱼鹰、乌鬼,是鹈形目鸬鹚科的1属,有30种,是一种广泛分布的鸬鹚科海鸟,其身体比鸭狭长,体羽为金属黑色,善潜水捕鱼,飞行时直线前进。</p> <p class="ql-block">  凤头䴙䴘亦称冠䴙䴘、浪裏白,是䴙䴘科䴙䴘属下的一种鸟类。为体形最大的䴙䴘,成年个体体长50厘米以上,雄雌差别不大。其食物鱼、虾、水生昆虫、部分水生植物。常成对或小群活动。善游泳、潜水,不善飞行。其巢多位于浅水处的水草间。欧洲、亚洲、非洲和大洋洲都有凤头䴙䴘或其亚种分布。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瑞典 。国内分布:夏时见于东北部至西南部, 内蒙古(东北部呼伦贝尔盟至西部弱水), 宁夏, 新疆(西部), 青海湖, 西藏(西部班公湖至南部羊卓雍湖), 迁徙至东北南部, 华北各省, 西至陕西, 冬在长江以南地区, 西抵云南, 西藏(南部), 罕抵台湾。</p> <p class="ql-block">  棕头鸥,与红嘴鸥容易混淆,繁殖期头前部棕黑。背灰,初级飞羽基部具大块白斑,黑色翼尖具白色点斑为本种识别特征。</p> <p class="ql-block">  戴胜,头顶具凤冠状羽冠;嘴形细长,栖息于山地、平原、森林、林缘、路边、河谷、农田、草地、村屯和果园等开阔地方,尤其以林缘耕地生境较为常见。</p> <p class="ql-block">  西藏火斑鸠,雄鸟头部偏灰、下体偏粉、翼覆羽棕黄、初级飞羽近黑、青灰色的尾羽羽像及外侧尾端白色,雌鸟较浅且暗、头暗棕色、体羽红色较少。虹膜褐色、嘴呈灰色、脚为红色。</p> <p class="ql-block">  树麻雀藏南亚种,分布于印度以及中国大陆的西藏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阿萨姆、西北部、德祖、米什米山以及中国西藏。</p> <p class="ql-block">  灰背伯劳:属中型鸟类,雄性成鸟:额基、眼先、眼周至耳羽黑色;头顶至下背暗灰;腰羽灰色染以锈棕,至尾上覆羽转为锈棕色;中央尾羽近黑,有淡棕端;外侧尾羽暗褐,内翈羽色较淡,各羽具窄的淡棕端斑;肩羽与背同色;翅覆羽及飞羽深黑褐色,初级飞羽不具翅斑,内侧飞羽及大覆羽具淡棕色外缘及端缘。额、喉白色,颈侧略染锈色;胸以下白色但染以较重的锈棕色;胁羽、股羽及尾下覆羽锈棕。</p> <p class="ql-block">  棕尾伯劳是伯劳科的一种鸟类。体型较小(19厘米)。雄鸟:整个上体浅沙灰色;过眼纹黑色(但无眼先带);眉纹白;尾棕色,尾上覆羽棕黄;翼镜白色。雌鸟:较雄鸟色暗,下体具黑色细小的鳞状斑纹。分布于土耳其、巴基斯坦及中国西部;越冬至东北非及南亚。常见于中国西北部。栖息于荒漠和半荒漠的疏林、灌丛和树丛中。</p> <p class="ql-block">  黑喉石鵖:为鹟科、石鵖属的鸟类。黑喉石鵖中等体型的黑、白及赤褐色石鵖。雄鸟头部、喉部及飞羽黑色,颈及翼上具粗大的白斑,腰白,胸棕色。雌鸟色较暗而无黑色,喉部浅白色。</p> <p class="ql-block">  橙斑翅柳莺:小型鸟类,体长9~12厘米。头顶暗绿色具不明显的淡黄色中央冠纹,眉纹黄绿色,贯眼纹黑色。背橄榄绿色,腰黄色形成明显的黄色腰带。两翅和尾暗褐色,大覆羽和中覆羽具橙黄色先端,在翅上形成两道橙黄色翅斑,外侧3对尾羽大都白色。下体灰绿黄色。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缅甸、中国中部及西藏南部;越冬至泰国北部。繁殖于其分布区北部及高山区,越冬南迁及至较低海拔处。为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及中国中部海拔2000~4000米的针叶林及杜鹃林中最常见的鸟之一。</p> <p class="ql-block">  大山雀:中小型鸟类,体长13-15厘米。整个头呈黑色,头两侧各有一大型白斑,喙呈尖细状,便于捕食。上体为蓝灰色,背沾绿色。下体白色,胸、腹有一条宽阔的中央纵纹与颏、喉黑色相连。栖息于低山和山麓地带的次生阔叶林、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中,也出入于人工林和针叶林。性较活泼而大胆,不甚畏人。行动敏捷,常在树枝间穿梭跳跃,或从一棵树飞到另一棵树上,边飞边叫,略呈波浪状飞行,波峰不高。主要以金花虫、金龟子、毒蛾幼虫、蚂蚁、蜂、松毛虫、螽斯等昆虫为食。</p> <p class="ql-block">  灰腹噪鹛(学名:Garrulax henrici)是画眉科、噪鹛属鸟类。中型鸟类,体长21-25厘米。额黑色,头顶黑或灰色,眼先、脸白色。上体橄榄褐至棕褐色,尾和内侧飞羽具窄的白色端斑和宽阔的黑色亚端斑,外侧初级飞羽外翈蓝灰色或灰色,颧纹黑色。下体多为浅棕色;嘴、脚黄色。特征极明显,野外不难识别。 灰腹噪鹛栖息于海拔3200-3800米的河谷阶地锦鸡儿灌丛和阳坡杨树林及青冈灌丛地带。繁殖期中大都成对。平时常十多只结集小群,低飞活动于地面上或灌丛间,有时偶见于杨树枝头。分布于中国、印度东部阿萨姆和缅甸。</p> <p class="ql-block">  棕尾虹雉又名九色鸟,主要分布于巴基斯坦、缅甸、克什米尔、尼泊尔、阿富汗、不丹、印度。在国内分布于西藏东南部和南部。栖息于海拔2500—4500米的山地森林中,尤其喜欢开阔的山坡阔叶林、阔叶针叶混交林和针叶林及其林缘地带。白天活动,晚上栖于陡峭的岩石上。常成群活动。</p><p class="ql-block"> 棕尾虹雉是尼泊尔的国鸟,在中国的数量稀少,估计总数不足1000只,被列为一级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p> <p class="ql-block">下面这张来源于网络。</p> <p class="ql-block">  西藏野驴是大型草食动物。外形与蒙古野驴相似,头部较短;耳较长,能够活转动;吻端圆钝,颜色偏黑。全身被毛以红棕色为主,耳尖、背部脊线、鬃毛、尾部末端被毛颜色深,吻端上方、颈下、胸部、腹部、四肢等处被毛污白色,与躯干两侧颜色界线分明。</p> <p class="ql-block">野马</p> <p class="ql-block">  野牦牛,现在仅存在青藏高原上。体重可达1000公斤以上,性格凶猛,惹怒时可掀翻越野车。身体呈黑褐色,体侧下方和腿部有浓密的长毛,适于严寒环境中生活。</p> <p class="ql-block">  藏原羚,青藏高原特有品种,有“西藏黄羊”之称。脸、颈和体背部呈土褐色或灰褐色,臀部具一嵌黄棕色边缘的白斑,其背部暗棕色,腹面、四肢内侧及尾下部白色。许多初到西藏的人往往将其误认作藏羚羊。</p> <p class="ql-block">  藏羚羊,被称为"可可西里的骄傲",是我国特有物种,喜群居。藏羚羊背部呈红褐色,腹部为浅褐色或灰白色。成年雄性藏羚羊脸部呈黑色,腿上有黑色标记,头上长有竖琴形状的角用于御敌。</p> <p class="ql-block">  西藏岩羊,青藏高原特有物种,栖息于海拔2500~5000米的无林山地。喜群居,由1只或数只公羊率领。主要在黄昏活动,常有公羊哨兵立于高处突出的岩石上瞭望,当天敌开始接近时则迅速奔向高山裸岩地带,由于毛色与岩石极其相近,故不易被发现。</p> <p class="ql-block">  兔狲为猫科兔狲属的唯一物种。体形粗短,大小似家猫,体重2~3千克,栖息于沙漠、荒漠、草原或戈壁地区,能适应寒冷、贫瘠的环境,常单独栖居于岩石缝里或利用旱獭的洞穴,通路弯曲,深2米以上。夜行性,多在黄昏开始活动和猎食。视觉和听觉发达,遇危险时则迅速逃窜或隐蔽在临时的土洞中。腹部的长毛和绒毛具有很好的保暖作用,有利于长时间地伏卧在冻土地或雪地上,伺机捕猎。叫声似家猫,但较粗野。主要以鼠类为食,也吃野兔、鼠兔、沙鸡等。分布于亚洲中部地带向东至西伯利亚。</p> <p class="ql-block">  西藏赤狐,又叫红狐、火狐狸,身体细长,嘴巴尖尖,耳朵较大,四肢短小,拖着一条长而大的尾巴。赤狐的适应能力很强,从高山到平原,从森林到草原,甚至戈壁沙漠都是它们的栖息地。</p> <p class="ql-block">  西藏狼,一种体型中等的狼,毛长而色淡。大致20-30公斤左右,比豺大不多少。在西藏,当地人认为毛色较淡的狼更具攻击性。</p> <p class="ql-block">  藏鼠兔为鼠兔科、鼠兔属的哺乳动物。体型中等大小,耳短而圆,爪均显细弱,尾极短。背毛毛基深灰色,上段淡黄色,毛尖黑褐色;体腹面灰褐色,毛基灰色,毛尖淡黄褐色。</p><p class="ql-block"> 藏鼠兔昼夜活动,行动敏捷,雨天也出外寻食,多以莎草科与禾本科植物的茎、叶为食,每年5月开始繁殖,每胎仔数3-5只,主要栖息于高海拔的林区、灌丛及草木植被发达的沟坡,分布于不丹、中国、印度、缅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