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伟大的中华民族是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发展演变到今天,创造了无如能比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沉定在祖国大地。那么是什么事件被人们歪曲历史,蒙冤受屈了七百多年?这就是我们祖先留下的元代陶瓷文明,从改革开放以来一直被利益集团伪专家所撑控,诬蔑民间没有元青花,民间收藏的古陶瓷百分之九十五都是假的反动谬论,所以一直以来古陶瓷鉴定的话语权都由外国人来撑控。事实真的于此吗?非也!笔者集十数年心血,收集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元代瓷器和元青花瓷器,以实物证史,来捅破这层“迷雾"。</h3><h3> 中华文明由来已久,她们经历了原始社会,再到农耕文化、至今已有9000~10000年间,陶瓷器文明也经历原始青瓷,再经夏商周魏晋南北朝,至唐以后随着文明的不断演进,瓷器开始从粗糙慢慢变得精细起来,于清以后瓷器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本文专对元代瓷器发展与演变做一专门的介绍;以下这些丰富多彩的元代瓷器你决对没有见过,她开启了元代彩瓷创造的先河。她是从青白瓷的发展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即青白瓷——卵白釉瓷——铜红釉瓷——钴蓝釉瓷——釉里红瓷——最后演变成元青花瓷,并不是象伪专家说的,元青花一出世就是棵"参天大树",全球元青花不到三百件的错误言论,以下有实物为证:</h3> <h3>图一~1,元青花苏麻离青料(注本图片资料为上海许明先生从伊朗卡尚村带回)</h3> <h3>图一~2,元代青白釉贴塑龙纹穿带瓶,此瓶为元代瓷器初创时所制青白漏釉瓷。</h3> <h3>图一~3,元代青白釉贴塑龙纹象耳瓶正面;此瓶共分六层纹饰,剔刻而成,素烧漏釉,口沿下刻一周蕉叶纹作装饰,颈部刻一周卷草纹;腹部外前后各贴塑一条螭龙纹,龙身凸起,有空洞可作穿带,龙呈三爪,瓶身刻一周莲花纹,底足复刻一周蕉叶纹。全器以五段四接成型,即以口部、颈部、肩部、腹部和底足,分段制作,然后拼接成型。符合元代制瓷工艺。</h3> <h3>图一~4,为此瓶的盖,桃型纽,纽上用点釉作装饰。</h3> <h3>图一~5,为此瓶口部特征。</h3> <h3>图一~6,瓶盖内部特征,盖作子母口,口沿有浓重的火石红现象。</h3> <h3>图一~7,瓶身局部特征,瓶身剔刻的莲花纹饰刀刀见锋,一丝不苟。</h3> <h3>图一~8,此瓶用胎泥堆塑了3胡人头像作瓶足站立,非常罕见。有浓重的火石红现象。综观此器虽然不象彩瓷那么精美,但它文化内涵,文物研究价值非常高,也为后来发展的元青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h3> <h3>图一~9,瓶背面局部特征。</h3> <h3>图二~1,元代景德镇在青白瓷的基础上,出现了一种卵白釉新品种,由于这种卵白釉瓷中发现有“枢府”字样,因此人们称为"枢府窑"瓷。下图是元代卵白釉高足杯,此杯采用卵白釉烧造,亦称枢府釉,是元代独创,杯身暗刻一周菊花纹作装饰,杯把呈竹节式喇叭形,杯足泥接成型。</h3> <h3>图二~2,元代卵白釉高足杯,釉面宝光内敛,薄如蛋壳。</h3> <h3>图二~3,元代卵白釉高足杯局部特征,老气十足,温润如玉。</h3><h3><br></h3> <h3>图二~4,元代卵白釉高足杯特征,底足中空,可清淅看到里面泥接痕迹,底足露胎无釉,有芝麻点黑疵称作铁褐斑。</h3> <h3>图三~1,元代铜红釉(釉里红)八棱高足杯,釉里红瓷是瓷胎上用铜红料着彩,然后施透明釉,用高温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瓷器,它的工艺过程完全和青花瓷完全一样。不同的是青花瓷用钴料着彩,而釉里红则用铜红料。此件釉里红八棱高足杯,上半部以八棱成型,口沿呈翻卷式,杯把成喇叭状有弦纹,釉色处灰趋黑。老气十足。</h3> <h3>图三~2,元代铜红釉八棱高足杯局部特征,此局部釉面老化痕迹明显,伴有细小冰裂纹,釉下气泡大而稀疏,积釉处乏铜绿色。</h3> <h3>图三~3,元代铜红釉八棱高足杯杯口内部特征,杯口施不规则釉里红一圈,杯口内则以青白釉着色,釉面有粽眼和铁褐斑,伴有土沁痕迹。</h3> <h3>图三~4,元代铜红釉八棱高足杯底部特征;底足中空,露胎无釉,可见旋胚痕和接胎痕迹。此件高足杯型制独特,构思奇巧,存世极罕,非常名贵!</h3> <h3>图四~1,元代霁蓝釉铺兽耳环罐。(蓝是钴料的发色,我国春秋战国时代的陶胎琉璃珠及唐三彩中的蓝釉器,都是钴料的制品,但都属低温烧成,在瓷器上的高温钴蓝釉,则是元代景德镇创制。此件蓝釉兽耳大罐,整体以钴蓝着色,五段四接成型,即口部,颈部,肩部,腹部,底足,分段制作,拼接成型,釉面接胎痕清淅可见。</h3> <h3>图四~2,元代霁蓝釉兽耳大罐口沿及内部特征,口沿采用钴蓝料施半釉,内腹部及底足露胎无釉并清楚的看到旋胚痕和接胎痕。</h3> <h3>图四~3,元代霁蓝釉兽耳大罐背面特征,此画面可清楚的看到多层旋胚痕和接胎痕,旧气十足,宝光内敛。可看到桔皮纹和细小开片。</h3> <h3>图四~4,霁蓝釉兽耳大罐底部特征,底露胎无釉,底足中心修胎明显,底足墙边以竹刀旋削一圈,火石红浓重,有点状铁褐斑,是明显的麻仓土制作。</h3> <h3>图四~5,霁蓝釉兽耳大罐局部持征,此罐特别之处,是以两猪首作耳环,两耳留白,形成鲜明对比,猪首灵动活泼,憨态可掬!</h3> <h3>图五~1,元代釉里红飞凤穿菊纹盖碗,此盖碗造型优美,稳重端庄,釉色盈润,碗和盖采用子母口扣合,纹饰图案采用飞凤穿菊纹,上下各有两只翻飞的凤凰穿插在缠枝菊花中。古时器物上运用龙纹或凤纹作装饰的图案,说明主人身份非常高。在封建社会里一般龙纹器物都被皇帝使用,凤纹器物归皇后使用。一般普通百姓是不得使用的,若是百姓冒用会殊灭九族。故此碗非等闲之辈能用得起,尤其是釉里红器物在元代就非常稀少,很可能是皇宫遗物。</h3> <h3>图五~2,此图为釉里红盖碗局部图片,共分三层纹饰组成,碗沿绘一周卷草纹,主题图案是一只飞翔的凤凰,(此只为凰鸟)属雄性,古时称凤为雌性,凰为雄性。底部绘双圈线。釉里红采用线绘方法制作。在元代釉里红有三种不同的装饰方法,一是釉里红线绘,即在瓷胎上用线条描绘各种不同的图案花纹,这是釉里红最主要的装饰方法。但由于高温铜红烧成比较严格,往往会产生飞红的现象,(象此盖碗就属飞红现象)所以细线条描绘图案花纹的釉里红烧成比较图难。二是釉里红拨白,其方法或在白胎上留出所需的图案花纹部位,或在该部位划出图案花纹,用铜红釉涂抹其它空余之地,烧成后门图案花纹即在周围红色之中显现出来。三是釉里红涂绘,以铜红料成片、成块地涂绘成一定的图案花纹,釉里红拨白及釉里红涂绘这二种方法都能减少线绘容易产生的飞红现象。</h3> <h3>图五~3,此图为盖碗的底足特征,从该图可以清楚的看到底足上的旋胚痕和乳钉痕,还有大面积沾沙,并泛有浓重的火石红,墙足旋削一圈,称倒过来的梯形,这是鉴别元代瓷器真伪重要依据。</h3> <h3>图五~4,此图为该盖碗的碗盖,盖顶部施青白釉,釉星鸭蛋青色,内壁有爆油痕迹。盖的把首用铜红釉绘方胜纹作装饰,中间主题用铜红釉线绘一只翻飞的凤鸟,此只为凤,与底碗上的凰正好相映成趣,妙笔生花。充分体现了古代工匠高超的艺术水平。凤鸟左右各绘缠技菊花,背面也是一只凰鸟,上下合成两对。此釉里红因烧成窑温过高,飞红并晕散十分厉害。</h3> <h3>图五~5,这是釉里红碗盖内部特征,盖作子口,盖内施青白釉,呈鸭蛋青色,盖内有旋胚痕,泛有铁褐斑,有粽眼和爆釉痕迹,老化痕迹明显。</h3> <h3>图五~6,这是釉里红盖碗内部特征,碗作母口,(与盖作一起,严丝合缝)内施青白釉,呈鸭蛋青色,碗内同样有旋胚痕,泛有铁褐斑,老化痕迹明显。这也是古代传统手工艺的重要特征。</h3> <h3>图五~7,此为釉里红飞凤纹盖碗背部整体画面特征,碗呈灯笼式,严丝合缝,优美典雅,釉里红晕散并下沉之胎骨,缠技菊花和凤纹绘画生动活泼,工艺精堪,为釉里红上乘佳品!</h3> <h3> 元青花是特定历史的产物,它有别于明清瓷,尤胜于唐宋高古瓷。元青花在没有被揭开神密面沙之前,人们总以为是鉴定元青花高不可攀,实际上是一些伪学者和伪专家见利忘义,硬把元青花神话般地说得“登峰造极,高深莫测”,全世界元青花只有300件,民间根本没有元青花的反动谬论。其实历朝历代都有它特定代表的产物,如战国有青铜器,秦代有秦砖、汉代有汉瓦、唐代有三彩、宋代有五大名窑、元代有青花、明代成化的斗彩瓷、清代的粉彩等等不一而足。就拿社会人类穿衣来说,更有它的发展规律;如清代以前人们的衣着上身都是以各种长袍形势出现、到了民国就发明了旗袍,解放初又演变为中山装,80年代初就普遍流行西服,到本世纪初就流行起短洫衫和夹克衫了,这都是发展的必然,只要理清这些发展规律,那么你对某物的鉴定和理解就不那么难了。中国文明上下五千年,生产的手工艺品不计其数,无人能计算的清楚。就拿现在的中国有十三亿人口,用生活品打比,每人吃饭用一个碗,数量就超十三亿多,那么你一辈子用了多少瓷具?十三亿人加起来是多少?一代人用瓷都无法想象,何况中华五千年?????……还有一个悲剧,就是文博界一面喊着十墓九空,一面又说民间收藏百分之九十五都假的,去了国外都是真的,凭什么中国的鉴定话语权要由国外来撑控???……</h3><h3> 图六~1,元代早期青花人物故事八仙八棱兽耳大罐,本图展现出来是证实民间到底有没有元青花最好的例证!</h3> <h3>图六~2,元青花神仙人物故事图八仙八棱兽耳大罐,通高26.8厘米。(注,所有面世的元青花带人物纹的大罐高度基本上都是在26一32厘米之间,还没有发现达35厘米以上的人物纹大罐)</h3> <h3>图六~3,本大罐全体施淡青釉,釉色肥厚盈润,虽为全手工制作,但丝毫不显呆板,神韵有余,人物采用写意手法,形神皆备,有呼之欲出的感觉,充分显示古代工匠高超的绘画功力。</h3> <h3>图六~4,下面是本大罐上的八个神仙人物全景图的其中三位,各位神仙都是采用素描(即单线描、铁线描)的方法绘成。</h3> <h3>图六~5,此图是麻姑和天逢大元帅二位神仙全景画面。</h3> <h3>图六~6,这是本大罐底部全貌,在这张清淅的底部图片上可清楚地看到底足无釉、露胎,圈足自然磨损痕迹明显,釉润而不刺手,有多处黑色粘渣。底呈挖足现象,底中心有突起的乳钉痕迹;底面因是竹刀修胚而不平整,在突起的乳钉痕左上角,当时工匠还用竹刀刻了个“一”字作标志,此符号可能是当时标志的一级品了。</h3><h3><br></h3> <h3>图六~7,以上这个画面可看到大罐口沿内部的接胎痕迹,另黄色露胎部位是两个倒过来的手指印痕迹,即拇指和食指印痕,是工匠在修胚时不小心留下的。</h3> <h3>图六~8,这是本大罐上的八仙人物之其一的神童那吒,见他手持法器,妙趣天真地跟在床姑娘娘身后。其中袖领袖口青花显得特别浓重,并泛有铁褐斑和锡光。釉面除看到正常的新老开片外,土沁相当严重,釉面含鸭蛋青色。</h3> <h3>图六~9,这是本大罐上的8个神仙人物中之其一的麻姑娘娘,可见她慈眉善目,形态安祥,手托一盘寿桃,恰似正从天空中飘来。</h3><h3><br></h3> <h3>图六~10,这是本大罐上的八仙人物之其一的二郎神放大图,此神仙虽长得缭牙劣齿,但画的却是一副和善面目,手里挟着铺盖正向右边的玉皇大帝方向走去</h3> <h3>图6~11此神仙画的是一个青年书生手持百宝书箱,聚精会神地仰视前方,人物造型准确精到,虽是写意手法,但丝毫没有呆板之意。充分显示元代工匠高超的绘画功底。</h3> <h3>图六~12,这是本大罐上的八仙人物之其一的玉皇大帝图,此画面可见玉皇大帝头戴背光,手持龙头寿杖,正聚精会神地坐在围棋盘后观看左右的太阳老君和北斗七星在下围棋,这充分体现了天上神仙也如此酷爱文化娱乐活动。此图可见玉皇大帝头上背光已穿过上层的如意卷云纹,此图明显告诉我们,本大罐是先画主题纹饰,然后再画铺助纹饰的,仿伪品决不会达到这种功底的,再看玉皇大帝身前的围棋盘,虽然画的草粹,但立体感很强,这也是现在作伪者达不到的功底。</h3> <h3>图六~13,这是坐在玉皇大帝左边的神仙,左手拿出一盒围棋盘,右手持一颗棋子正欲落下</h3> <h3>图六~14,本大罐全体施淡青釉,釉色肥厚盈润,虽为全手工制作,但丝毫不显呆板,神韵有余,人物采用写意手法,形神皆备,老少比例适当,有呼之欲出的感觉,充分显示古代工匠高超的绘画功力</h3> <h3>图六~15,这是本大罐上的八仙人物最后一个神仙,可能为寿星,只见躬身站立,双手作辑,向眼前的一只梅花鹿作暗示。此图除见开片中的土沁外,左上边可见一处铁褐斑,另头发中青花</h3> <h3>图六~16,这是本大罐上的梅花鹿局部放大图,在此图片上可看到梅花鹿站在草丛中作回首张望,虽然梅花鹿整体画的草悴粗犷,但丝毫不显呆板,实是古代工匠用的大写意手法绘成。这里有个重要线索需要告诉大家:即本大罐上的所有纹饰都是元代工匠釆用竹笔或木笔绘画而成,(亦称硬笔画法)此画法在本大罐上各处都体现得淋漓尽致,如上图。这也是辦别真假元青花的重要依据。如在收藏过程中发现瓷器上的画风是用软笔画成的,就可一票否决。因软笔画(即毛笔画)是清代以后才发明的,所以软笔画法不可能出现在元代以前器物上。</h3> <h3>图六~17,此画面是苏麻离青料呈色最浓重的一面,积料处有浓厚的串珠样和锡光,这种现象只有在进口苏麻离青料上才有此特殊变化,一般国产青花料是不会有这些特征的。另本图片上也是受沁最严重的一面。</h3> <h3>图六~18,这是本大罐内部重要特征,内部很多信息告诉我们,此大罐完全凭手工制作而成,入眼就能看到旋胚痕迹和接胎痕迹,另可看到黄色土沁和鸡爪纹痕迹,所有这些内部痕迹,不经千百年的仓桑,此痕迹是很难形成的。</h3> <h3>图六~19,此图片是本大罐上的又一个狮兽耳,此兽耳上的青花发色浓艳深沉,苏麻离青料浓缩处可见浓重的铁褐斑。狮子鼻孔内仍可看到黄色土沁。狮兽耳下仍可看到新老开片和黄色土沁。</h3> <h3>图六~20,这是本大罐上最后一部分,可见在草丛中画有一只伸头张望的仙鹤,虽渺渺几笔就画出了仙鹤的神韵。与前面画的梅花鹿正好前呼后应,相得益彰。寓意“鹤鹿同春”。本部位也是钙化受沁最严重的部分。另在右上角可看到一处落渣痕迹,露出明显的胎骨。</h3> <h3>图六~21此画面是苏麻离青料呈色最浓重的一面,积料处有浓厚的串珠样和锡光,这种现象只有在进口苏麻离青料上才有此特殊变化,一般国产青花料是不会有这些特征的。另本图片上也是受沁最严重的一面。</h3> <h3>图六~22,这是本大罐内部重要特征,内部很多信息告诉我们,此大罐完全凭手工制作而成,入眼就能看到旋胚痕迹和接胎痕迹,另可看到黄色土沁和鸡爪纹痕迹,所有这些内部痕迹,不经千百年的仓桑,此痕迹是很难形成的。</h3> <h3>图六~23,此图片是本大罐上的又一个狮兽耳,此兽耳上的青花发色浓艳深沉,苏麻离青料浓缩处可见浓重的铁褐斑。狮子鼻孔内仍可看到黄色土沁。狮兽耳下仍可看到新老开片和黄色土沁。</h3> <h3>图六~24,这是本大罐上的狮兽耳放大图,从这张图片上可清淅看到天然苏麻离青料显色现象,苏麻离青料在此兽耳上显示的淋漓尽致,清丽、柔和、淡雅,积料处有浓褐色的紫光斑,部分己钙化成云絮状,另在狮兽耳的两鼻孔内,可清淅看到被黄土浸沁的痕迹。</h3><h3><br></h3> <h3>限于时间关系和笔者写作水平有限,下图几件元青花和釉里红简要介绍瓷器名称,不再详述,读者自鉴!下图七~1,元青花龙纹小盖罐。</h3> <h3>图七~2,元青花龙纹小盖罐局部</h3> <h3>图七~3,元青花龙纹小盖罐局部</h3> <h3>图七~4,元青花龙纹小盖罐局部</h3> <h3>图七~5,元青花龙纹小盖罐局部</h3> <h3>图七~6元青花龙纹小盖罐局部</h3> <h3>图八~1,元青花兽耳小瓶正面图</h3> <h3>图八~2,元青花兽耳小瓶测面图</h3> <h3>图八~3,元青花兽耳小瓶背面图</h3> <h3>图八~4,元青花兽耳小瓶盖内测图</h3> <h3>图九~1,元代釉里红香薰正面图</h3> <h3>图九~2,元代釉里红香薰局部图</h3> <h3>图九~3,元代釉里红香薰局部</h3> <h3>图九~4,元代釉里红香薰局部</h3> <h3>图九~5,元代釉里红香薰局部</h3> <h3>图九~6,元代釉里红香薰局部</h3> <h3>图九~7,元代釉里红香薰局部</h3> <h3>图十~1,元青花梨型执壶正面</h3> <h3>图十~2,元青花梨型执壶局部</h3> <h3>图十~3,元青花梨型执壶局部</h3> <h3>图十~4,元青花梨型执壶局部</h3> <h3>图十~5,元青花梨型局部</h3> <h3>亲爱的读者们,当你看了这组元代瓷器实物资料后一定会恍然大悟,元代瓷器文明将会重新闪亮!那些祸国殃民的文化汉奸将被牢牢地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