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追迹 》 一一1966年的务川县城模型

宇宙

<h3>  五十多年来,务川县城的模样在不断的变化,尤其是近二十几年来兴起的城市建设热潮,儿时的小城在我们的眼中彻底消失,为了较为真实地再现那时务川县城风貌,为后世留下一份信使,本人从构思、查阅文献资料、实地走访了解到制作,用时三年多,在这不到两平方米的模型上将她展现出来,唤起大家心中的记忆。(图为宇宙正在制作小城模型)。<br></h3> <h3>  务川县城周边全是大山,东有二龙抢宝,其形颇生动,西有推磨旋,南有叫花寨,北有菠萝山,在西、南、北三面的山腰和山顶都建有石寨,为古人躲匪之地。城中偏东南方有刘家坡,是俯瞰全城最好的地方。整个县城处在狭长的夹皮沟内。</h3><h3> 县城历史悠久,自宋代政和8年(1118年)以来,一直是务川县治所所在地。到1966年,小城的老县衙(县政府)、各大寺庙、祠堂、石牌坊、古桥、古井、楼阁、街道、四合院、民房及很多文物古迹没有受到破坏,特别是老政府,左右有二水环绕,古称“二水排衙”,务川前八景之一,不过,婺川明清时修建的县署多次遭到土匪的洗劫和焚毁,最后一次修建的县署是1927年,建有头堂、二堂、三堂,三堂也称大堂。当时,民间有“正安的城墙,务川的大堂”之说法,形容务川的县衙建得高大、雄伟。整个政府群有多层围墙包着。县城基本保持着民国时期的样子,非常有特色,当时整个县城人口不足一万。<br></h3> <p class="ql-block">  解放初期,县城仅有一条从南门教育局到东门的街道,街道很窄,不足5米。靠县府面有香巷子、彭家巷、郭家巷。街对面有姚家巷和后街。后街至今都还保留着。1957年,县政府拓宽街道,同时新建三条新街,一条是打通政府至城关区公所;另一条是新修杨柳井至车站;再一条是新修伍家岩至车家岩大街(人们称新大街)。再有一条土公路从盘龙矸直达东门车站再通向镇南和大坪。在南门的公路对面还有一条由石板铺成的大路顺山而下,直达南门。1957年,公路未修通时,这条大路是邑人出城的重要通道。因此,在这条路上保留明代修建的平津古桥,清代修建的石牌坊,福泉古井,在南门禹王宫对面岩壁上,还有清光绪年间邑秀才王廷烈题写的“奎星映婺”四个朱红大字,字大如斗,十分耀眼,寓务川天星映照,地灵人杰之意。</p> <p class="ql-block">  县城很小,街道的路面全用三合土捶打成。临街的房子均是木架子,木板壁,小青瓦。可能是由于地皮有限,临街的房子基本上都是门面窄,进深长,一二层楼的比较多,三楼以上的高大木楼较少,仅有修建在中街沿街两旁的原国营饭店、环城供销社商店、和东门酱醋厂,这几座木楼都在4-5楼。县城的商业中心集中在十字口和东门菜市,每逢赶场天,商户们都在自家门口临时摆上摊位,使本来就不宽的街道变得更加狭窄,再加上乡下来卖菜的和街上居民买莱的背篼、篮子等,街道就更加拥挤,人们只能摩肩接踵,不过也为街上增添了热闹的气息。</p><p class="ql-block"> 那时,县城还有不少四合院,主要都集中在后街、龚家坝和申家祠堂一带,有申家院子、龚家院子、李家院子、铁家院子、吴家院子、王家院子、田家院子、陈家院子、唐家院子、汪家院子、伍家院子、聂家院子和杨家院子等。这些四合院都是县城有钱人家修建的,四合院建造合理,不仅有正房、厢房和朝门等建筑物,而且做工十分精细,有精雕细刻的花窗,连屋脊上都有精美装饰,阶阳全是经细錾处理,一些四合院还建有假山,修有水井,植有花草果树。</p> <p class="ql-block">  流经县城的河流有四条,一条是由南门鱼子孔到东门的穿城河,流出约八里许入消水坨;另外两条分别发源于北门水井和西门石盘古井,均绕至中街而会穿城河焉。县衙就在这两条小河之间,俗称“二水排衙”。再有一条发源于盘龙阡,流经“将军洞”在东升塔与主河道汇合。在城中南门教育局至川会馆和派出所至工农饭店这两段主河上,居民还建有一些骑河楼。</p><p class="ql-block"> 那时,县城的几条河沟水质干净,清澈见底,女人们常常在河里洗衣。在城边,这几条河沟中生长着很多鱼虾,也就成了县城娃儿们摸鱼抓虾的乐园。</p><p class="ql-block"> 城内古井较多。有龚家坝水井、杨柳井、北门水井等,龚家坝、杨柳井不可汲食,只可作洗菜浣衣之用。北门水井为“姊妹井”两井紧挨一起,但水源不一,一口井用于洗衣洗菜,一口井用于饮用。城外也有几口古井。有福泉、东泉和西泉等。水质较好的要算福泉,福泉在南门外,出梓潼阁往上行,泉水清洌。同时,在东门城墙角下,还有龙洞湾水井。在西门一中旁有“石盘古井”,在石盘古井边有很多古柏树,风景特好。</p><p class="ql-block"> 再有就是在距实小(罗峰书院)东百余米,也有一口井,名曰“将军洞”,此井形如一马蹄。相传,三国时期,蜀国大将赵云征战途经务川县城,在此用力一脚,踏穿一石块,随即流出一股清泉。井旁还有一小石拱桥,从向家湾下来的涓涓细流在此与流出的泉水相会,是实小师生们饮用、沐浴洗盥方便处。</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另外,县城一些有钱人家也在自己的四合院中也建有水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这些古井颇都为城民所重视。</span></p><p class="ql-block"> 由于县城的不断改造,这些古井多数不是被污染,就是在城市建设中被埋于地下,从此消亡,现在只有北门“姊妹井”和南门福泉还保留着,能供人饮用的也只有福泉了。</p> <p>  清末民初时,县城围墙和四座城门保持的比较完好。东门城门在现在的龙洞湾巷门口,南门城门在现在的弯弯门市部往南不到50米,西门城门在现在的西大街十字口靠河里面,北门城门紧挨在现在的北门水井。不过,到解放初期,城墙、城门的原貌就基本看不到了,到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仅有沿城关区公所后面到实验小学操坝一段,龙洞湾水井上一段和到老医院的路基一段等几处痕迹可寻。</p><p> 县城各机关单位、有钱人家的四合院以及各祠庙,基本上都建有高矮不一的院墙,如县委、政府大院、城关区公所、仓库、都濡镇派出所、监狱、环城二小以及各祠庙等,这些院墙有用砖的,已有用土筑的,高的有近3米,矮的只有1米多。</p><p> 城之南为伍家岩,古筑民寨于上。城之北为波罗山,山半西面有麻王古洞,南明兵部尚书吕大器曾寓居于此,有诗传世。道光务川知县班凌霄在洞内题“麻王古洞”四字,今人集资修路建庙供人登高游憩。城之西南有新寨,该寨还建有一条暗道从寨内通往寨外。往车家岩上有顺天寨(推磨旋之巅)。寨堡初建于咸丰八年(1855年)完成于同治五年(1866年),寨内建有“达观亭”,为邑人避寇之地。寨上有负责修建寨堡的邑人申晋芳作诗刻石碑上记叙其事。</p> <p class="ql-block">  站在叫花寨俯瞰小县城,除西门新大街上有邮政局、物资局、粮食局、银行、万担仓等几栋新建的砖木结构楼房和大操坝外,均是良田。同样,菠箩山北麓的麻王古洞(麻麻洞)和刘家坡上的气象站也清晰可见</p><p class="ql-block"> 登上刘家坡的气象站观测台俯瞰县城,全是一片黑压压的瓦房顶,鳞次比节。再向北远望,可看见东门水库、东狱庙以及一大片良田,还有那引人注目的九层白塔(东升塔)。</p><p class="ql-block"> 从東门看上去,一眼可以看到罗峰书院和一栋修建于上世纪50年代初的一楼一底教学楼。</p><p class="ql-block"> 实校下面是车站,那时车站还没有几台车。</p> <p class="ql-block"> 咏古城模型</p><p class="ql-block"> 三年呕心今告成,</p><p class="ql-block"> 古貌遗风尽再现。</p><p class="ql-block"> 东升白塔南福泉,</p><p class="ql-block"> 北坡古洞西顺天。</p><p class="ql-block"> 庙阁庭坊皆可识。</p><p class="ql-block"> 街巷河流亦能辩。</p><p class="ql-block"> 追迹儿时桑梓邑,</p><p class="ql-block"> 多少故事在其间。</p> <p class="ql-block">  今天的务川县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口和面积己是过去的好几倍,特别是新城区,街道纵横交错,到处高楼林立,车辆川流不息,县城经济繁荣,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p><p class="ql-block"> 模型已于2018年3月收藏于县档案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