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浔一梦(下)

天涯

<h3>水边都是民宿,茶馆。静下心,泡壶三道茶。何其快哉。</h3><h3>南浔三道茶是古镇南浔用来招待贵客的习俗,顾名思义,就是三种茶,之所以称为三道茶,是因为这三种茶要一起用来招待贵客。三道茶都是江南地区的传统土特产品,农家待客素有自制和饮用此茶的习俗。历史源远流长,是太湖传统风味之一绝。 目前许多地区还保持着这一待客习俗,许多农家还用三道茶作为招待"毛脚女婿"首次登门的礼仪。换句话说,也就是"毛脚女婿"喝了甜蜜的锅糍茶、咸味的熏豆茶和清淡的绿茶这三杯茶,就算过了丈母家的"第一关"。 而在春节期间,几乎家家户户爱将三道茶作为正月招待亲友的首选饮品。不管大人小孩去别人家串门,主人一定会请客人喝三道茶。</h3> <h3>转过廊桥,转个弯就是张静江故居。</h3> <h3>张静江故居,又名尊德堂。系张静江祖父张颂贤,又名竹斋,南浔"四象"之一,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所建。<br></h3> <h3>故居保持清代传统三进五间式古建筑风格,一进有一厅五室,每进之间各有天开,每进一堂便递高一级,俗称步步高升。每进连有防火用的直式火巷。故居显露一种豪华、古朴、幽深的遗风。封火墙高于屋顶,坡面屋顶覆盖龙鳞般的小青瓦,屋檐口加盖即利排水,又能防风的滴水瓦。室内栋如鳞次,宛如宫殿;雕刻十分精湛,以戏文、民俗图案为主,崇尚一种古朴,自然美,可谓南浔一绝。值得一提是前后两道大门背后都有构思别致,雕刻精细的砖雕,张静江故居照片1&nbsp;有一写有"有容乃大"四字。出自林则徐"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于仞,无欲则刚"的诗句。另一写道:"世守西铭"四字。源于宋朝张载弃官后授徒有"东铭西铭"的典故。上述八字均有里人周梦坡(又名周庆云,南浔"八牛之一",近代实业家兼收藏家)所书。张静江故居大门上方悬挂"张静江故居"的横额,正厅上悬挂南通张謇题写的黑漆金字"尊德堂"堂匾。两侧是孙中山题写的一副楹联:"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四十州,"抱柱对联为同治、光绪二皇帝的老师翁同龢所写:"世上几百年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二厅、三厅陈列着张静江手书赠陈立夫的"铁肩担道义,棘手著文章"对联,以及有关张静江生平的家谱、家族发展史和张静江一生的大事记略,各种照片、书札、任命状等文物。其中有从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提供的张静江于辛亥革命、北伐战争、民国初期的珍贵历史照片、资料,有孙中山、宋庆龄、冯玉祥等名人照片,有孙中山、宋庆龄、何香凝、于右任、陈布雷、蒋介石等名人手札;有"尊德堂"家庭合影和张静江夫人朱逸民与好友陈洁如的许多生活照;还有陈友仁提亲致张静江的手札、张静江子女的照片、张家帐本、寿礼薄、全福贴等。边厅的两边墙上是张静江临摹"八大山人"所作的一些字画,其间有一张琴桌。正厅还有一张桌子系明代家具,现存之物(紫檀木所做)。另有红木"太子床"主要是供午休、喝茶用的。<br></h3> <h3>百间楼位于湖州市南浔区南浔古镇东百间楼河两岸。百间楼河东起东吊桥,北至栅桩桥。百间楼沿河蜿蜒而建,长约400米,为明代万历中(1573-1620)礼部尚书,南浔人董份所建。<br></h3> <h3>长板桥,老是让我想起当阳桥上张飞据水断桥。应该不是这??😓</h3> <h3>百间楼因两岸傍河建楼百间,又架长板百间楼石桥连接两岸故称为"百间楼"。傍河而筑的百间楼,有的充分利用空间筑骑楼;有的楼前连披檐,百间楼近景图&nbsp;故街道行人方便,雨季可避雨,夏季可遮阳。百间楼的封火山墙,有三叠式马头墙;也有琵琶式山墙,高低错落,极富情趣。各楼之间又有券门相隔,把人们的视线引向纵深。沿河石砌护岸整齐,且有河埠,即方便百姓、船家、商人上岸、下船,搬运货物和出行,又便于百姓汲水和洗涤。百间楼的建筑即保持明代建筑风格,又具有清代建筑遗韵。是具有典型江南水乡风味的民居楼群建筑<br></h3> <h3>洗衣的涟漪,让我回到了从前</h3> <h3>慢慢的年味</h3> <h3>  古桥边,   清水旁,   不朽木,   羊肠道,   旧屋舍,   红灯笼,   那是浔,   那是根,   支不走的人,   离不了的情,   断不开的念。   你若是那拱,我便是那柱,   你若是那岸,我便是那泥,   你若是那枝,我便是那叶,   你若是那路,我便是那石,   你若是那檐,我便是那瓦,   你如是那红,我便是那点。   我既浔你而来,   你愿携景相随<br></h3> <h3>百间楼上倚婵娟,百间楼下水清涟;每到斜阳村色晚,板桥东泊卖花船<br></h3> <h3>青瓦白墙曲径连,小桥流水柳如烟。 千年老舍湖丝美,一碗清茶豆腐鲜。 嘉业书楼寻秘典,清波越女荡乌船。 济源亲友如相问,沉醉南浔乐不还<br></h3> <h3>河边酒家</h3> <h3>时尚和古朴</h3> <h3>好一个紫气东来</h3> <h3>广惠宫始建于北宋治平年间(公元1065-1068年)的广惠宫,迄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殿内祀奉道教最高神"三清"神像,始称广惠宫。后因元末农民起义领袖张士诚曾在此修粮仓,占广惠宫为行宫,俗称张王庙。广惠宫历经沧桑,曾三毁三建。2003年南浔古镇保护性开发工程加快了步伐,将重建广惠宫列入规划,并着手动工兴建。此次重建工作按历史资料及道教格局,基本恢复广惠宫原貌。如今在广惠宫内将看到初建广惠宫时供奉的祠山大帝神像,曾作为镇山门之神的王灵官神像,以及道教代表黄大仙神像等。</h3> <h3>湖丝展厅</h3> <h3>不同时代的纺机</h3> <h3>出来看到鸬鹚捕鱼表演</h3> <h3>抓到半米一条,可惜没拍到。晚饭有的吃了</h3> <h3>和士兵一样整齐</h3> <h3>田舍清江曲,柴门古道旁。草深迷市井,地僻懒衣裳。 榉柳枝枝弱,枇杷树树香。鸬鹚西日照,晒翅满鱼梁。<br></h3> <h3>以前的仓库</h3> <h3>看见一个老当铺</h3> <h3>好多不能当</h3> <h3>"张石铭旧宅"是江南巨富,南浔四象之一张颂贤之孙张均衡所建。建于光绪25年至31年(即1899-1905年)。整个大宅由典型的江南传统建筑格局和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欧建筑群组成。相互联通,巧妙结合,反映了主人在十九世纪未与西方在经济、文化、艺术中的联系与沟通。 位于湖州市南浔镇,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张石铭旧宅,又名懿德堂。前临古浔溪,坐西朝东,占地面积6500平方米,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有五落四进和中、西式各式楼房150间。系江南罕见的基本保持明清历史旧貌的豪门巨宅之一,是一座中西合璧式楼群的经典建筑。<br></h3> <h3>懿德堂,原主人张钧衡(1871-1927),字石铭,又称适园主人。祖父张颂贤,父亲张宝庆。张颂贤系南浔"四象"之一,以经营辑里湖丝和盐业发家。因经营恒和丝行出名,人称张家为张恒和。张颂贤之子张宝庆、张宝善分家后,张宝庆购得明清史学家、诗人董说和"四象"之一顾福昌两人的住宅,称南恒和,立堂名懿德堂。<br></h3> <h3>前进院为二合院,二三进院为三合院,前进院二合院有轿厅,面阔四间,和轿厅相连的是一座砖碉如意门楼,门额刻有吴昌硕所书"四德作永"四字。门楼四周雕有"群仙祝寿"等图案,雕刻采用镂刻手法,层次分明、富立体感。与门楼相对的是正厅懿德堂,匾额系南通张謇所书。其面阔三间,高大宽敞,厅后有屏门,需要时全部打开。<br></h3> <h3>二进一厅二厢,称"小姐楼",亦称"女厅",楼上供女眷居住,楼下为女主人接待理事之用。雕砖门楼,有吴淦书匾额"竹苞松茂"四字,楼厅装修极为精致,扇窗装有法国进口的彩色花玻璃,以蓝色为主。玻璃上的图案包括花卉、农作物、瓜果等。<br></h3> <h3>三进厢房粉墙上嵌有硬木漏明窗,雕有芭蕉叶图案,故称芭蕉厅。该厅平时为家人休闲品茶聚谈之处。天井中有一傲立似鹰的英德石,称"鹰石"或"英石",为江南罕见的石中珍品。<br></h3> <h3>第四进的大厅是一个设有更衣间、化妆间的豪华舞厅,地砖及油画均从法国进口,墙面屋顶由红色砖瓦砌筑。从壁炉、玻璃刻花到克林斯铁柱等,均体现欧洲十八世纪建筑风格。楼前有一天井,载有二棵广玉兰,树龄已有200多年。旧宅各进两边有避弄(也称备弄),前后贯通。即有通风之用,也为安全通道,民间称太平通道。张石铭旧宅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建筑文化,建筑以明清传统建筑为主,兼有欧式建筑风格,是一座中西合璧的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建筑和文化价值。其建筑规模,装修豪华和经典在江南一带实属罕见,故有史学家称之为"江南第一名宅"。<br></h3> <h3>张石铭(1871年-1927年),名钧衡,字石铭,又称适园主人,浙江省湖州南浔人,系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举人,酷爱收藏古籍、金石碑刻和奇石,为南浔清末民初四大藏书家之一。 张石铭是南浔四象(头等巨富)之一张颂贤之长孙,国民党元老张静江堂兄。1887年,张石铭的父亲张宝庆去世,1892年,祖父张颂贤去世,1903年,张钧衡与叔父张宝善(张静江父亲)分家,张石铭在分家后继承的祖业包括丝绸、盐业,以及上海慎大钱庄、东南信托公司和一些房地产。不过他并不亲自经营,而是热衷于收藏字画、金石、碑刻、奇石、书籍(超过十万卷),是杭州西泠印社的发起人和赞助人,并与吴昌硕、毛福庵等文人名士过从甚密。1894年(光绪二十年),张石铭还在乡试中考中举人。<br></h3> <h3>张石铭处出来看到抛绣球迎亲活动</h3> <h3>旧时粮仓</h3> <h3>这次我们按小莲庄-嘉业藏书楼-双桥-刘氏梯号-广惠宫-丝绸会馆-廊桥-张静江故居-古戏台-丝绸展厅-张石铭旧宅为主要主要游览线路。羊肉,三白,洵蹄,双交面,绣花锦,桂花米酒都是可以试试的,店很多,味道都差不多,可以选自己喜欢的环境吃饭</h3> <h3>最后再上点夜景</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