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漆树湾~我心灵的港湾

王思言

<h3>沿着老徽杭公路从杞梓里到三阳这段最急弯道,快到一个叫黄土岭村的地方左转上山,经过三华里蜿蜒崎岖又狭窄的水泥路,就可以达到我深爱着的故乡漆树湾,又名漆川。</h3> <h3>这里就是去我村的入口处。我曾在市民热线反映过,希望在这竖一块漆树湾的指示牌,但不知什么原因未被采纳。不过好在现在能手机导航,只要输入准确地址,不能如何偏僻额地方,只要有路都能导到目的地。还是十年前,我妈妈仙逝的第二天,我要好的同事自驾车去了我家,我很惊讶,他们如何能找到的,一问才知用手机直接导航到的。在这里我特别想说,真的非常感谢我最悲痛的那两天,有二十多位同事分乘五辆小车,分两天驱车七十余公里到我家给我抚慰,他们还带去了另外四十多位同事朋友(共六十八人)的关爱,在这里还想再次对他们由衷的说声谢谢!</h3> <p class="ql-block">由于三阳高铁站的建成运营,开通了三阳到梓里的公交车,每天有五个班次,大大方便了沿路村庄村民的出行和乘坐高铁。在这里设了公交站点,当然也极大地方便我村里人,因这里到村只有三华里的路程,到高铁站也只有七公里左右。</p> <p class="ql-block">这路边的护栏是近年在我的倡议下,由村民自愿捐款六万多元做成的。其实我本意是叫村民多点人向市民热线反映那的安全问题,由政府出资彻底解决安全及畅通问题,因不仅路既险又窄,交汇车也很困难。政府以资金困难为由不能及时解决,村民解决问题的心情又极为迫切,不知由谁在村民群里最先提议大家捐款兴建,马上得到大多数群里人的积极响应。这里想特别提到一人,就是第一个带头报出捐款1000元的王俊平,于是后来基本都以他为基数认捐了。在我看来,作为一名打工者,为了公益事业自愿捐出一千元,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都算是大手笔了。如果没有他带的这个好头,估计那里建护栏现在还是在纸上谈兵。虽然现在未能彻底让道路安全畅通,说白点,就是未杜绝了万一出事就要出人命的情况发生,但至少比之前要心安和踏实的多。本人仍会坚持多渠道努力,争取政府的支持,直至道路消除安全隐患!</p> <h3>这是未建护栏前道路情况,由于当时连续大雨,路面塌方比较严重。</h3> <p class="ql-block">这里离村大约只有一百米远左右了,每当我走到这里时都会降低车速或放慢脚步,因为这路外几米就是我爸妈和爷爷的安息之地,我真的不想惊动他们的安眠,劳累了一生的他们,应该好好休息休息了。</p> <p class="ql-block">以下几张照片原是村民们的打晒场地,大家都称它为“凹隆坦”。因现在因年轻力壮的大多外出打工,村里需要打晒的农作物已经很少,而且大多购买了汽车,这里成了过年过节村民回家后的停车场为主了。特别说明的是,这里以前是泥巴面,我不知哪年开始全部硬化成水泥地了,只知道是村里的在我爸卸职后的继任村长的弟弟,时任歙县教育局局长王振华,争取到了政府资金完成的,是一件大好事,在村民看来,这可以称他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了。</p> <h3>这里虽然没有什么好风景,但我还是喜洋洋的在那拍照留影了,因为家就是最美的风景,想留下的只是回家的好心情。</h3> <h3>我妹妹妹夫估计也有和我相似的想法。</h3> <p class="ql-block">这塌方之处中间之上一点应该有一条小路的,是通到边上叫“凹湾”的地方,那里有我家离村里最近的一块地,记得是以种菜为主的,在我上中专以前,无数次走过那里。还记得在那里的自家地的下面,和一个同村小伙伴(具体是谁已经记不清了)一起躺在地上,用纸包着汗烟抽着玩过的。近年也曾想再走过那里去地里看看,但是由于路太窄而且自己过于担心意外发生,选择放弃了。图中两人为我爱人和我妹夫。</p> <p class="ql-block">春节期间,在外打工的村民大都回家过年了,很多人在外打拼,发展都不错,购买了小轿车,村里这大型停车场,基本停满车子的。说明国家政策好,大部分村民都开始奔小康了,这是特别让人欣喜的事情。</p> <p class="ql-block">妹夫每年的正月初一和清明节,都会去给我爸妈,也就是他的岳父母拜坟年和扫墓,真的感谢他的真情与热心。这是他近年购买的大奔小车。</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的妻女二人提着祭品拟去给我爸妈和祖先拜坟年。</p> <h3>这里曾是小学教室,依稀记得我小学高年级是在这度过的,具体上课学习的情景已经没了任何记忆,只记得那时经常用课桌板凳等搭成简易乒乓球台打球玩。也许就是那时的童子功,也使得我在上中专及工作后在同学和同事中球技也比较靠前,用家乡的土话说:也就是坐台的机会比较多,多了些展示自己的机会。后来学校搬到另外一处,这里还变成了做蜜枣的地方,我也经常在做蜜枣的时候到这里玩,看看如何制作蜜枣,有时会被爸爸以叫我进他们休息的地方去喝茶为由,悄悄给我喝过蜜糖水,那份父亲的挚爱一直让我甜蜜至今。如果没有记错,那边上的房子还做过制茶厂。</h3> <h3>这里是村里最后的学校,现在已经变成堆满柴火木料等的杂物房了,由于本人并未在里面上过学,对它现在的这样的归宿也并不稀奇和惋惜,任何东西都会从新貌变成历史旧迹,这是谁也无法改变的事实。</h3> <h3>这里就是在最后的学校前照的村庄貌似最好的远景图片,美篇的封面就是选了它!</h3> <h3>这里是原队屋的一部分,现为村民自己的杂物间。我曾在里面帮忙家里挑拣茶叶里的老叶片,也捏过蜜枣等属于挣工分的活,好像还切过拿来做蜜枣的生枣。虽然过去进半个世纪的事了,但当时的情景想起时还历历在目,犹如昨日一般,记得挑拣老茶叶时那种乏味烦躁的心情,还有捏蜜枣时偷偷的吃一两个时,想如何把枣子核扔到什么地方,防止被别人看见说闲话等等。</h3> <h3>这是队屋拆除重建的部分</h3> <h3>这里是原来的牛栏,外面那空地也有我温暖的回忆,因为在那里,有次队里正在切分每家都有份的熟牛肉,我经过那时,爸爸以递给给我一根牛骨头玩的理由,同时给了我一块塞在手心里的牛肉,让我最先尝到了父爱的味道,也对父亲的机智或者说狡猾记忆深刻,呵呵。</h3> <h3>这是村民捐资建护栏的功德牌,特别要感谢的是外村的潘政俭等六位同志,也要感谢虽算是本村人,但一直客居苏州我的堂姐王雪珍等,对我村的大力支持!</h3> <h3>这里叫前山㟝,是村里在外地任教多年的已故教师的家门口,这里也是村里人的聚集地之一。农闲时,常有村民三五成群的在这里谈天说地,侃侃家长里短等。那不锈钢栏杆应该是近年才做好的,我不知道是村里出资还是那户主自己出钱建的。不管怎样这应该又是一件大好事,因那算是村里很危险的地方之一,有了它,消除了又一重大安全隐患!</h3> <h3>图中的男士是我爸之后的老村长,原来常去我家和我爸商量村里事情的如何处理的,对我爸一直很尊重,所以我也在心里敬重他。他家已经做到村里的最高处,应该是很难得来这里坐的了,虽然我经常去村里,但我也很多年没见到过他了,在这里抓拍到到他实属不易,算是巧合或者是天意。</h3> <h3>这是去年中秋节时去村里偶遇了大伯母在别人家门口等人来,她坐的位置过去几米就是她家的老房子,但早就没人住里面了。看到九十高龄的大伯母,还从离这有几百米之远的村末,而且路途全是高低不平的台阶,独自来到这里,且精神矍铄,心里特别高兴,随手用手机留下这开心一刻,祝福她老人家长命百岁、健康快乐,特别希望十年或者二十年后还有机会能再次在这里偶遇!</h3> <p class="ql-block">这是村民都称它为“老屋下”的房子,原先是老祠堂,里面天井,地面大多为大块的青石板,还有过制茶机,做茶厂使用等。可惜的是大约四十多年前,老祠堂被拆除了,成了现在的样子。里面分两层,二楼主要是村干部议事和小型会议的地方。我还有记忆的两件事是,一是在那里抽签分发国家送温暖救济村民过冬的棉被和棉大衣,二是抽签分到户的田地,这两次我都参加了。一楼一直是作为村民黑白喜事摆酒席的场所。它紧临着的是我家原隔壁邻居的父母家,现在是他们本人在村里的主要生活场所了,他们的儿子也很有出息,年纪轻轻的已经成了歙县重点镇的一把手了。这里提到他,不是因为他当官,而是因为他对我热情与尊重。几年前,我大年初一去老家,给祖辈拜坟年后,去家里看看时,路过他家时碰到了他,当时就叫我到他家里吃午饭再走,当我婉言谢绝去老家看看后,他还去我家里把我拽着去他家吃了午饭,那份热情让我记忆犹新,给了我满满的感动!</p> <h3>这里只是一个小水坑,现在已没有什么用处了,而在以前它的用处可不小,是周边住户几乎每天都要用到的,主要是清洗痰盂、马桶、粪桶及粪箕(挑猪粪的工具)等最脏物器的地方。</h3> <h3>这里拾级而上就到我家了</h3> <h3>这里就是八十年代前后我家从邻居家搬迁后买下重建的新房,也是我魂牵梦萦的地方,在这里度过了人生最宝贵的青春时光。记忆特别深刻的是,为建筑二层的水泥平台,要去五里外山下的河边挑沙子。有次,我一天挑了四担,不过第四担还差四分之一左右路程到家时,实在吃不消挑了,当时都累哭了的,后面就由哥哥帮我挑了。那些还颜色鲜艳的对联,还是我去年大年三十亲自去贴的,也是我亲手书写的,尽管它早几年前就成了空房,但我仍把它看作是永远的港湾,永葆希望。</h3> <h3>每年的大年初一,基本都会乘拜坟年的机会,携妻女来看看。</h3> <h3>这是我家老房子堂前的大体模样,左手就是我和爸妈的房间,右边是我和二哥睡过的房间。可惜的是较为有价值的,记忆中在上面看书作业的八仙桌椅和后面的条桌,已经被二哥搬到镇里自己买的房子里去了,现在看到的只有一丝摆过他们的印记。除此之外还有一点点值钱的东西只剩下那个骆驼牌吊扇了,它用了几十年,仍然运转正常,而且几乎没有噪音,不得不叹服这老品牌电扇的质量。正中的牌匾是父亲八十大寿时我们兄弟四人合送的寿礼之一,虽然不值钱,但也是做儿子的心意,一份甜美的记忆。</h3> <h3>这里是爸妈的祖业,我的童年和少年就居住在里面,由于年份过于久远,没有太多的记忆,只记得童年时隔爸妈睡一床,经常有睡着时滚下床后仍然睡着的情况。后来和哥哥睡隔壁房,由于胆小虽然好睡觉,却一个人不敢进房间睡,很多次在堂前(现在叫客厅)桌上睡觉,等哥哥看书学习结束后才一起进房间睡。再后来还去三楼的房间睡过,具体多长时间已不记得了。还有年少的我曾经有过当时的梦想,就是把客厅部分进行装潢,其实就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愿望,想如何把很是凹凸不平的两边墙面搞平,在边上摆上沙发,最好做个吊顶,把太高且有些难看的天花板遮掉等。然而由于家庭经济条件所限和自己的无能,这一简单不过的愿望,最终成了自己的幻想。</h3> <h3>妻女来看看肯定有和我不一样的情感,至于她们看了如何想,只有她们心里知道,无论怎样,我心里对会有一丝感激在心底荡漾,因为我相信她们在乎最亲近的人的过去,就也会更在乎我的现在和将来!</h3> <h3>可惜的是,哥哥为了早点得到国家的三万块的拆房奖励款,把还算不上危房的房子早早拆除了,变成了现在这般模样。我有过反对,但并未见效,因为四兄弟分家时分的属于我的部分家产,已经折合人民币三千元给了我了,我无权干预房产的任何处置方式和时间,虽然它是父母的花费一辈子心血的祖业。我只能说,没有了它,少了些念想,多了些遗憾!</h3> <h3>如今的屋基变成了隔壁邻居的菜地</h3> <h3>爸爸担任村长二十年和大队长五年,最后得到的只有这个精神奖励,没有任何报酬。光荣离职和光荣退休虽然只有两字之差,待遇却是天壤之别。不过如果爸爸现在还健在的话是能够享受到国家适当补助的,只可惜……在深深哀惋叹息的同时,也对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习主席的亲民政策感到欣喜!</h3> <h3>这是大哥家的客厅。里面供奉着爸妈遗像,由于久未住人,一直处于闲置状态,属真正意义上的空巢。现在这样子,是2019冬至,时值爸爸九十阴寿,为所有子女回家祝寿,经过收拾后的情景。虽然比之前布满灰尘、杂乱无章的样子要清爽些,仍然感觉爸妈有些孤独!<br></h3> <h3>这里现在也是大哥家的一个房间,它是我度过少年和青春期的主阵地,每次亲近它,心里总会荡起诸多甜蜜又酸涩的记忆!</h3> <h3>这就是我说的邻居,是和我前面提到的那个老屋下紧临处的主人王桂桡的亲兄弟,有一个很喜庆的名字叫王桂喜。按辈分,我应该称他为哥哥。图片是我在亲哥哥的地基里,摘了几个以为是无主的黄瓜,后发现还种有辣椒藤,判断是他家种的,就把其中一个最大的黄瓜拿去还他,在还瓜时随机拍的照片。</h3> <h3>这是邻居家的正屋,最靠山的那小房子是我大哥后做的新房,可惜的是做好后一直闲置在那,没有发挥过它应有的作用。那里曾有过我的不堪的回忆,还是一个屋基时,堆了许多红砖的时候,有次我犯错(具体是什么错记得不是很清楚了,大概是带妹妹去找妈妈,没有尽职,使得妹妹滚下山的事情),不敢回家,就躲在那红砖堆后面,一直等到天黑很久才偷偷回家的。不过记得回家后爸妈很快知道我回来了并没有责怪,更没有打骂我,爸妈一直疼爱我也是我一直印象深刻的事情。还记得十来岁时有次趁爸妈都上山了,一个人在家弄面煎饼吃,还没弄好妈妈回来了,吓得赶紧把还没搞熟的饼丢进猪食桶里,后来妈妈发现后没有大声斥责,也只是轻声细语的说了一句“想吃就搞熟吃,这样丢掉多可惜啊”!</h3> <h3>这是邻居在挽留我坐会聊聊的情景,心里虽然很想坐会和他多聊会的,因为他对我非常之客气,每次看到我去都会喊我去他家坐坐。去年,我还去他家吃过我非常喜欢吃的米粉做的饺子,还送我他家周围石磅上和路旁种的冬瓜等等,让我真正体会到“远亲不如近邻”这话的实在意义。但是想到还有去村里各个地方再看看,时间有限就匆匆告辞了。</h3> <h3>这是两年前去他家坐着聊天时随拍的,记得当时建议他们用智能手机,可以用微信和常年在外打工的儿子及远嫁他乡的儿女们视频聊天,我的建议有无采纳不得而知。</h3> <h3>这路边是我家原来的猪栏,每次看到它时就会想起我初三复习那年,走在原杞梓里镇村末供销社位置的马路上时,有过的一种想法,觉得务农并不怎么苦,唯一怕的事就是挑猪粪上山,如果能不挑猪粪上山,我也不想努力考中专争取脱农了。现在看来当时那种想法确实幼稚而可笑,但它的的确确是我当时的最真的想法,奇怪的事我居然对当时边走边有的这可笑的想法记忆这么深刻。大概和我那时并不是把考中专作为自己唯一的出路而拼命学习有关。何况那年再复习也是在爸妈一再劝说,还请了多人来做我工作才最终重新背起书包的,没想到最后能有幸考取中专。我的经历也许应验了那句“有心种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名句。事实上,过于强求一件事,往往会有一个适得其反的结果,也让我想起早在读初中时就看到过并抄录了昔时贤文里的一句“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虽然有些唯心和宿命论,但我以为,它应该是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千百年来,被众多事例证明了的古人智慧的结晶,说它是至理名言或颠簸不破的真理也并不为过。</h3> <p class="ql-block">以下两张图片是刚提到的邻居桂喜家后面山上五十米左右的地方,原是村里的民办教师之一王经大的家。就是他曾在当年我复读后没有考取中专不想再复读了,应我爸请求,去了我家做我的思想工作,要我去复读的,尽管我不知道我最后去复读,是不是他的劝说起了关键作用还是别的什么原因,但对他去劝我时的情景在我脑海里还犹如昨天,也许他就是我此生难得的贵人之一。两年前的一个晚上,在梓里马路边一个别人家里遇到他,还一起聊了一会,他还把我当成村里几个较为有出息的人之一,也让我多了一份自信与自豪。由于他家早些年已经在梓里镇的马路边盖了新房,这里房子几年前全部拆除了,留下来这里只能称为他老家的遗址了。当我把此地照片发给他的在浙江练市当奶茶店的老板,生意做的风生水起的女儿看时,她居然一下子认不出来是原来生活了多年的地方,有点意外也并不奇怪,不能怪她忘本,因为那杂草长的太过茂盛了,如果换成我,估计也会一样的。这里还要补充说一声,我没有想到的是,第一次尝试制作了这个家长乡的美篇发到老家村民群里后,她居然给我打赏了6元,这份真诚的鼓励让我十分感动。也正是应她要求,我这次特意再去老家,为她拍了几张她老家的情况,修改补充了这美篇的。</p> <h3>以下三张原是刚提到的王经大的父母家,现在已经易主,成了他伯母或是堂兄弟的家了。</h3> <h3>这里是通往村里叫“屋后”的地方,是属于村里最上段了。</h3> <h3>这就是“屋后”,这房子看上去有些年头了,应该算村里最老的房子之一,但是离古迹估计还有相当的距离。</h3> <h3>这里原是我教书时的同事家,印象中她是一个热情开朗,性格直爽的妇女。虽然是一名幼儿教师,干事却从不磨磨唧唧,而是风风火火,有时还有点咋咋呼呼的,可惜的是她前几年已经病故了。她家也早就在山下马路边做了新房,这里也早就人去楼空了的。</h3> <h3>这是在前面说的曾经老同事家的后面房子拍到的场景,天气适宜的情况下,可以见到较为壮观的云海,应该不必名气早已在外的坡山所见的云海逊色,因为缺乏宣传,现在还是处于身在在深山人未识的状况。</h3> <h3>这里原有两栋大家都说是冬暖夏凉的土墙房的(又叫土楼),好像是村里的唯一,房主人不知叫什么了,听说他后代也已经在镇上买了房子了。我没有住过那样的房,所谓的冬暖夏凉之说不知真假,也懒得去考证,那样的土楼现在日渐火热的旅游景点~阳产就一点不稀奇了,如果想体验也只有去那了。因为还没去过阳产,来这里时脑中就会冒出一个念头:如果这里的土楼不拆了多好,我就可以看到一个微型阳产了,我还可以进去和主人聊聊天,喝喝茶什么的,然而这只能是想象中的情景,永远不可能成为现实版了。</h3> <h3>这是离村里主要水源地,村里都叫“水涝头”不远的几棵古树之一,叫什么树有多少树龄没太留意。</h3> <h3>以下几图是村里上中下三段村民平时各自的取水地,尤以我照那留影的一处最为重要,不仅处于村中心位置,而且水源充足,再怎么大旱的年份,最多是供应有些紧张,从没有断流过。</h3> <h3>这里是村里的最主要的吃用水源地,村里人都称它为“水涝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因为我是吃这里的水长大的,对它就有特别的情感,每次到村里都会来这里看看,更多的时候还会找人帮我在这里留下美照。喜欢它还有另一个原因,就是这里的水不仅冬暖夏凉,而且长流不息,即使最干旱的年份,它也从未断流过,基本能满足全村人的生活用水,就像我对家乡的思念,天长地久也永无尽头!</h3> <h3>女儿也想尝尝这久违的泉水味道,大概是想看看和现在城市里的自来水有啥不一样的地方。</h3> <h3>这是村中偏下的一处水井,因是死水,且疑似周边养猪养牛的较多,估计污染严重,这里的水只是拿来洗漱用为主的,没有谁去弄来吃的。</h3> <h3>这是村末的两户人家,是我大伯和五叔的家,也是我经常光临之地。原来常听爸妈说起,大伯叔叔和堂哥他们为做这房子吃了不少苦,换做我肯定吃不了那苦的,想想我挑沙一天挑四趟都挑哭了,我的确是吃不得苦之人,没法和我堂哥他们比。</h3> <h3>以下两处是下半村村民的主要取水地,不过现在基本处于废弃中,因为基本每家每户都已经从山上各地找到水源,安装了不用交任何费用的自来水了。</h3> <h3>这是村里叫“石桥”的地方。为啥叫这名,我还考证了一番,就在人过去几米的阶梯下,的确有长石板搭成的路,底下就是水坑,把那石头叫桥也不为过,毕竟桥有大有小、有长有短。图中看到的较新的房子那里原是村里唯一的小卖部,不过早就不存在了。大概由于店主缺乏经营经验,加上村里通了公路,村民去镇上买东西变得很便捷了,生意逐渐清淡难以维持生计,也就关之大吉,外出打工了。石桥这里应该是村里常年最热闹的地方,可以称为村人的集散中心。以前这里基本是不塌人(土话,是从不离人的意思)的。谁家里人哪个不在了,要找他或她,去那里找,基本都可以找到,也是各种新闻的传播中心。</h3> <h3>这是前面提到的原邻居,现住"老屋下"紧隔壁的女主人,年轻时绝对是村里较为出众的美女。这次在这当年的集聚地幸遇,还愉快的聊了一会,关于村里的老屋下的过去及现在的人事。</h3> <h3>这是原村长的弟弟刚从山上采茶来,捡到一个有鸟蛋的鸟窝,给了在那抱着孙子玩并和我们一起聊天的美女,她是嫁给本村的一个小伙的,都有孙子了,看上去还像个大姑娘一样,不由感慨我老家的好山好水好空气,而且特别养颜。</h3> <p class="ql-block">这是我六叔家厨房,是一六年端午去村里随便看看路过看看,记得当时叔婶一再叫我吃个便饭的有没有吃我记不得了,但肯定是坐下来聊天了的,记得还聊到了在苏州的四叔,并准备用微信视频让他们兄弟聊聊的,可惜当时并不知道四叔微信号,没来的及加微信好友,又想来日方长,只要他们身体健康,以后还有很多见面的机会,加上六叔似乎并不迫切想这事,当时就不了了之了。但是时隔才三年,四叔却因病仙逝了,所以生活中并没有那么多的来日方长,也没有那么多的岁月静好,珍惜现在的每一天,凡事都要趁早才是我们应该做的。</p> <h3>这是离村不到一里路的地方,以前这里一直叫菩萨庙,但啥也没有的,几年前才在这建起了这个小房,也可称作庙宇吧。我不知道是谁的主意,为让这里的地名能名副其实,从而建起了这个并请来了一尊菩萨像供奉于此,但可以肯定这又是一件大好事,让村民多了个寄托心灵和信仰的地方。有些遗憾的事是,我为此没有出过一点力。本来并不在意,之前听说过村里要建菩萨庙的,以为肯定是村里出资兴建,可是,建好后的第二年,我趁去给爸妈拜坟年时,顺便看看庙里啥样时,看到墙上赫然写着建庙宇出资出力者的名单,才知道这是集资兴建的。当时就觉得有些不是滋味,心里还直怪家里人怎么都没有告知我要捐款的事。但心里知道,事已至此,责怪没有任何意义,因为我想最好的补偿,就是要坚持内心的善良,多积德行善,我想菩萨并不会计较我这点善款,一样会保佑我全家平安的,你说是吗?</h3> <h3>这是路外一小块地,是我家离村里很近的又一处菜地。</h3> <h3>这是我家离村最近的一块山地,有几棵老山核桃树。现在都委托别人在管理,一年能有多少收成就连现在产权所有人的哥哥自己也不太清楚。</h3> <h3>我站着的小路,离村大约一里地左右,是通往隔壁村庄~半坑的最近道路,也是我在家时每年必走的路,因为要去大姐家拜年的。重点是这里有一件可怜又可笑的事情在我的心里留下不可磨灭的记忆。大约十来岁时,有天在家带比我小几岁的妹妹,不知是由于太无聊了,还是妹妹哭闹,就带着妹妹,从这里去几里外的去一个叫白虎头的地里找妈妈,不知什么原因,妹妹居然从我站着的那里往前一点的地方滚下去了,边滚还边喊“拐磁哎,满拿涛罗”(家乡土话的音译)意思是“桂自哎,囡(小孩)滚掉了”,幸好下面是一条通往镇上的主路,挡住了妹妹继续下滚的可能,加上正好有人路过这里,及时抱起了我妹妹,所以妹妹并没滚多远也未受大伤,真是非常庆幸的事情。后来妹妹喊的这句话都在村里传开了的,有人每次看到我就会对我喊这句话,我知道对我说这个并无恶意,只是带点揶揄的取笑我一下,让我知道带小孩没有负责的后果而已,我每次也报以微笑,或做个鬼脸回敬。</h3> <h3>这是我所见的村里外观最考究的房子,不知现在房主是何许人也,但知道原房主是村里不多的吃公家饭的老银行工作人员,他家最早在镇上的马路边做了新房,其女儿和我年龄相仿,并同年考取中专,还同是师范学校不过她是休师,我是徽师。</h3> <h3>这是村里随处可见的农家菜之一</h3><h3>,有些惊叹其生命力,在看似没有一点土壤的地方居然也能这样倔强的生长!</h3> <h3>这里也是我值得一提的地方,左手第一家是村里老一辈最有文化的人,村里无论谁家的红白喜事都要请他去做总账房先生的,还有村里每家每户春联的书写原来大都出自他之手。可惜九十高龄的他终于抵不住病魔的侵袭,于去年去世了,这也算是村里的一大损失。记得我中专毕业后也把自家写过两年对联,可是我怎么看都没有他写的好,当时的我年轻不懂事,也有些心高气傲,心想我堂堂一个中专生还写不过没读多少书的老头,于是非常气馁,丧失了继续练字的信心,把学校还算有点特长的手艺丢弃了,这一丢就是整整三十年。好在一次偶然机会我又重新拿起了毛笔,看上去有些晚了,但是我坚信,只要有了开始,学习永远不迟。</h3><h3> 另外想提这里还有一层意思,就在边上原来有我家一块小小的地基,不过已经卖给别人做了新房。对面那房子原来也是经常光顾之处,好像是有什么机器,家里经常要叫我拿东西到这里加工,具体情况记得不清楚了。</h3> <h3>这水塘主要是村民来洗粪桶粪箕,挑人粪上山前掺水之处。边上有几个牛栏,其中就有我家的牛栏,我很多次割牛草来挑来这里喂牛过,现在早已成了住户。</h3> <h3>这家里面就是我家原来的牛栏处</h3> <h3>这里是我堂兄的老家现在也是空置状态,因全家基本移居外地,在昆山市有了自己的产业,在那安居乐业了。这里也有我许多美好的记忆,不过还记得的只有一样事情,就是常去这,进行那时唯一的爱好和娱乐活动~打麻将了。</h3> <h3>这个中间的房子是老小学,我的小学低年级是在这里度过的,教我们的是年龄偏大的我后来教了几年书的英坑村的人。前年去英坑小学看看时,还遇到他儿子,告知我他爸爸过世好多年了。在这只能对我的启蒙老师说声“您好好安息,您的学生没有忘记你,并现在还在不断学习”,也许他的在天之灵会有所慰藉吧。</h3> <h3>现在村里的大部分土地里看到的大部分是这样的山核桃树了,很少再见以前满山的大豆玉米小麦的样子了。</h3><h3><br></h3> <h3>这是在村边遥望徽杭高速路的远景</h3> <p class="ql-block">以下是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和角度看到的村里的概貌。也许你会说,我无论如何也看不出它美在哪。是的,你没有胡说,客观的讲,它仅仅是个百来户家庭,现常住人口也不过百人的普普通通的小山村,也许在我有生之年,它不可能成为热门的旅游景点,更不会有使人神往的历史遗迹出现。可是,在我眼里,它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人一事都是那样可亲可怜,他们的每一丝变迁都会牵动我这颗游子之心,在我眼里它永远都是世间最美的风景!</p> <h3>好了,对故乡的介绍暂时只能说这些。初次尝试制作美篇,由于经验不足,水平有限,想把点点记忆的碎片串起歌颂这生我养我的土地的优美诗篇,而通俗又苍白的语言根本抒发不了我对故乡的眷念之情。但我希望哦,懂我的你能从一张张熟悉或陌生的图片及我附文介绍的字里行间,读出我心底的吟唱:小小漆树湾,我的故乡,你总让我轻轻的想起又深深的挂念,你静默着我多少快乐的时光,又涤荡着我难以言状的忧伤,化作了我魂牵梦绕的一瓣心香。虽然我现在很迷茫,但不会迷失方向,青山不老,今生不会和你说再见,你是我永远的幸福港湾!</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