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于技术 终于艺术——《教无不胜》读后感

妮好

<h3>  教学既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美国教育家道格•莱莫夫在观摩了不同卓越教师几千堂“不可思议”的高效课堂后,集结编纂成《教无不胜》,归纳了为卓越老师课堂教学常常使用的49个技巧。坦白讲对于宝典式这种华而不实的书籍我通常会有抵触,但每周一打卡督促自己慢慢啃着嚼着,我发现这些技巧乍看起来似乎平淡无奇,甚至让人失望,却对如何实施高效教学有切合实际的指导作用,更揭示了卓越的教学总是始于技术,终于艺术的。再看下去会发现那句老话很有道理,艺术是没有国界的,道格总结的这些技巧有些我们正在使用着,有些正是我们需要的。 </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冷不防提问的真面目</b></h1><h3> 之所以冷不防提问放在第一位,不仅仅是因为作者的一句话让我对冷不防提问刮目相看,作者说,人们有时候会问:这些技巧中我该先用哪个?或者如果只能教给老师们一个技巧,哪一个最关系重大?作者相信整本书最强有力的技巧就是冷不防提问。还因为自己之前太小看冷不防提问了,以至于只是简单把它当成是让学生认真听讲的手段,让不听讲学生出丑的惩罚措施。</h3><h3> 通常冷不防提问在自己的课堂上无非有两种出场方式:一是遭遇学生举手回答问题不积极时,我会反其道而行之,去提问一些不举手的学生,几轮进行下去,你会发现举手的学生越来越少,这里不乏一些想要回答问题的孩子只能故意不举手了,但是更多的孩子因为举手也不会被点名回答问题而是去了参与的欲望;二是几个没有眼力劲儿的学生几番眼神暗示后,仍然游离课堂之外,只能用提问的方式,出其不意让他站起来,其实是明知他回答不上来,让他尴尬站上一会,以示杀鸡儆猴,但下节课他依旧。读了书才知道自己一直用错了,冷不防提问是一个参与技巧,而不是规训技巧。它应该会是一个激发那些想发言但不愿举手的学生的非常强大和积极的方法,它的目的是增强课堂学习中学生的积极参与,它会让学生偶尔惊奇于自己所拥有的能力,它使学生专注于学习并保持积极的参与。学生不自愿是因为他们认为回答不上来,但当他们被强迫尝试的时候,会惊喜地发现自己能成功,因此冷不防提问更多的应该是学生闪光的机会,是尊重信任,而非为难惩罚他们时才会有效。下学期在我的课堂上我会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课堂文化,真诚地邀请学生参与到对话之中。</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先扶后牵再放手</b></h1><h3> 再精美细致的设计也需要有效的组织和实施来保证它发挥作用,而组织实施会涉及的技巧被称之为“我/我们/你们”,我来解释一下就比较好理解了,在“我”步骤里,尽量直接的向学生传递你想让学生学习的关键信息或示范学习,通过例子和应用来牵引学生;在“我们”的步骤中,你在关键时刻先寻求学生的帮助,再逐渐让他们通过越来越少的帮助而完成越来越多的任务;在“你们”的步骤中,你为学生提供让他们练习的机会,给他们多重机会去实践。简单的说,可以分为五个步骤:我做;我做,你们帮助;你们做,我帮助;你们做;你们做,你们做,你们做。</h3><h3> 不难看出这一组技巧其实涵盖了完整的一堂课,包含了直接教学、指导性实践和独立性实践,说得通俗一些就是先扶后牵再放手,让孩子习得学习方法,提升学习能力。在自己的平日教学中语文学科倒是运用得较多,也自认为较好,而道德与法治学科则更多地注重情感的体验。回顾听过的课,检索到陈莉红校长讲的《日本屠刀下的血泪史》,陈老师带领学生在探究九一八事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就历史事实进行梳理分类,进行辨析。让学生透过关键信息,在不断地分析中学生认识到日本侵略者的险恶用心、栽赃陷害的恶劣本质。在探究九一八事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梳理出了“查资料,了解史实;深分析,看清真相;谈感受,升华认识”的学习方法,后续以小组为单位,在学生搜集资料的基础上,教师为学生提供“731部队”“84事件”“南京大屠杀”等资料,就用刚才学到的方法进行资料分析、整理地深入分析,从而引导学生关注不同信息的史料,探寻历史真相中。能够看出陈校长这节课,在教学中运用历史事件,在引导学生通过辨析和考证探究历史事件中,情意方法并重,既有效还原历史的真实,习得考证辨思历史事件的思想方法,又能让学生在真实历史中获得情意变化和人生感悟,体现学科育人价值。可谓一举两得!</h3><h3> 书中的每一个技巧,都有其正确的或错误运用的时间和地点,优秀的老师在需要使用的时候,会把它纳入自己独特的风格和视界中,这才是艺术,也就是说艺术是技巧的自由运用。教学,只有基于方法与基础又超越方法与技术,才能从科学走向艺术。在我们从匠人走向优秀的道路上,读书是最好的修行。</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