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得“不再像我”的儿子

刘红权

<h1> <b>变得不再“像我”的儿子</b></h1><h3></h3><h3> &nbsp;</h3><h3> 感觉儿子变了,变的不仅仅是身高超出了我半个多头……</h3><h3> 儿子自幼聪明善良听话。上高中住校前,特别“黏”我,只要我下班回到家,他就跟在我屁股后面问东问西,我也会不厌其烦地把自己所知和对问题的看法观点倾心而授。至今清楚记得给他讲解传统“孝”文化中“父母在,不远游”时,曾骄傲地以自己为例:“八五年高考落榜,本打算复习来年再考,可考虑到爷爷奶奶希望我留在身边的愿望,主动放弃了自己的大学梦想,参加了银行工作。现在一家六口、三代人吃住在一起,团团圆圆,其乐融融,多么地幸福”。</h3><h3> 可能太过于相信言传身教的潜移默化,天真地以为长大后的儿子一定会变成“另一个我”。</h3><h3> 随着时间的后移,却渐渐地发现,儿子竟然变得越来越不像“我”。</h3><h3> 自从上高中住进学校,儿子开始变得沉默少言,很少再主动与我交流,也不像从前那么听话。遇事爱较真固执地坚持自己想法,对我的“不同意见”极不重视,甚至有点置若罔闻。</h3><h3>就连日常购物消费,也变得不再遵循我平素灌输的“钱得省着花”的理念。</h3><h3> 儿子喜欢书,每次外出带他到大城市,他必逛书店,挑选很多的书买。正规书店书价特别地贵,我劝他“回去买,咱那书屋价格低还能打折,说不定还买一送一呢”。儿子却用不容置疑的口气对我讲:“任何东西都应该买正版真品,要尊重劳动者的成果”。可能看到我有点“舍不得”神情,接着说了句“要不你出一半钱,另一半从我的压岁钱里扣”。</h3><h3> 11月中旬,高考网上报名,儿子回到家。填报完后,话题自然说到志愿的问题。我说“上北方的大学,离家近,去回方便,毕了业就回县里工作”。“不,我要去南方读大学”儿子看着我,目光坚毅地说“毕业后也会留在南方。南方发达,就业岗位多,创业机会大,气候温润,适宜生存。等我毕业立了足,就把你们接过去,好好安享晚年生活。再说现在高速贯穿了南北,高铁连通了东西,距离早已不是问题,而且国家很快还会建设更多的机场,再远的路程也不过是瞬间的事情”。</h3><h3> 平时,在儿子情绪好、兴致高的时候,听到他对当下“时令话题”引经据典、有理有据的侃侃而谈,感觉只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丝丝窃喜。</h3><h3> 今日闻其一番话,心里岂止窃喜,近乎惊讶、刮目、钦佩、欣慰。同时也让我陷入深深的沉思,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儿子观念转变的如此之大,变得越来越不“像”我?</h3><h3> 我的青少年时期生活在物资、文化极其匮乏的七、八十年代。不仅缺衣少食,就连生存必需品喝的自来水也要在规定时间内到一公里之外的集中供水点用扁担去挑。那时能过上“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生活就是我人生最大梦想。经过贫穷艰难的日子,对生活的一点点改善都极易得到满足,慢慢形成目光狭隘、小富即安的思想。如今的生活,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迈步进入了小康时代。进门电梯上下,出门车来车往。家居宽敞,家电齐全,鸡鸭鱼肉,吃喝不愁。发达的科技,快捷的互联网,让儿子这一代很早就感知外面世界,接受了全新观念,养成了不满足现状,思谋善变的敢想、敢干、敢闯、敢担当的个性!</h3><h3> 刹那间旷若发蒙,似乎一下子找到了苦思冥想、百思不解的“拉远我与儿子距离、让儿子变得不再‘像’我”的答案。</h3><h3> 儿子是变了,变得思维超前、眼界宽广、理想高远!</h3><h3> 原来一直对儿子改变的耿耿于怀,竟源于自己观念的落伍,心里不由增添了些自责。</h3><h3> 前一段时间我和他妈妈去太原,一天晚上10点多钟突然接到儿子用老师手机打来的电话,说降温了,校园已经结冰。爷爷奶奶年纪大,天冷地滑,一定要待在家里别出门。白天学校不让打电话,晚上怕影响爷爷奶奶休息,叮嘱我明天务必转告爷爷奶奶。</h3><h3> 一句小小的叮咛,瞬间让我双目泪盈。虽然儿子长大了,有了诸多的改变,但不管千变万变,骨子血脉里那颗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善良孝顺、担当作为”的心从来没有变。</h3><h3> 思绪万千,感慨万千。由衷地为儿子成长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变革时代感到庆幸!</h3><h3> &nbsp;</h3><h3> 2019年初改于太原</h3><h3>(本文图片来自网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