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台阶》读后感</h3> 今天傍晚,静心看了两遍李森祥先生的《台阶》,文中的父亲觉得自家的台阶低,望着人家高高的台阶羡慕不已,他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愿:也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他终年辛苦,准备了大半辈子,积铢累寸,终于建起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一辈子的心愿得以实现,心头的喜悦真是无法形容。父亲为此付出的代价是沉重的:新屋落成了,人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h3> 父亲为什么要盖新房子,修台阶?这篇小说独立成段的一共四句话: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我们家的台阶低;好久之后,父亲又像问自己,有像问我:这人怎么了?怎么了呢,父亲老了。</h3><h3> 这使我想到了我的父亲。1968年,在爷爷欠下260元高昂医疗费后还是离开了人世。16岁的父亲成了奶奶和两个未成年姑姑及一个叔叔的依靠,在那个缺衣少食的年代,全家五口挤在一个三间的厦房里,每天饥肠辘辘的生活着。</h3><h3> 时间到了70年代末,生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大家终于不在为吃饭发愁了,父亲除了精心营务庄稼,还和母亲一起在农闲时节上山砍木材,下河搬石头,更是打下三摞的土坯,终于我们有了三间大瓦房,那年是1983年,父亲30岁,有了四岁的我和两岁的弟弟。</h3><h3> 90年代,房前屋后冒出的一砖到顶的大瓦房,让父亲时时感叹自己的房子又黑又矮,那一年父亲的儿子16岁了。总能看见父亲在出售过庄稼后买回些钢材;结完工钱后,购回些木料或砖块。</h3><h3> 进入2000年,父亲的儿子大学毕业了,父亲高兴的说他啥都备齐了,砖房可以开工了,到时候我们都要有自己的房子了,弟弟却告诉父亲:他准备在城里贷款买房了。</h3><h3> 父亲的砖房终于还是没有建起来,他不理解:儿子怎么就敢押自己20年,贷在他看来如天文数字的钱去城里买像鸽子窝一样的房子...</h3><h3> 弟弟总想接父亲去城里享福,可他总说自己在老家住惯了,弟弟说要帮父亲把砖房建起来,可他总说只要儿女过的好,他住哪里都好...</h3><h3> 从凄楚,心酸中走来的父辈,可能他们的愿望,追求在儿子眼里不是耀眼,精彩的,却是实实在在的,父亲总是问:这人怎么了,怎么了呢?父亲老了。</h3>